『壹』 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的權屬爭議應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以下簡稱「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該條文規定了目前土地權屬爭議的「當事人協商——政府處理——法院裁決」的「三步走」處理模式;這一模式體現了當事人私權自由處分原則和法院作為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屏障的法治理念的結合,是非常正確的。但可能是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這條規定製定並不完善,比如它忽略了土地權屬(包括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下同)爭議的多樣性。是不是所有的土地權屬爭議都可以通過這一途徑解決,或者說這一途徑就是最好的解決途徑呢?筆者認為不盡然。土地權屬爭議的形式具有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表現形式;根據爭議發生時是否政府已經進行登記發證這個標准,可將土地權屬爭議分為未經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和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前者是指當事人在對土地的日常使用中產生爭議,爭議產生時政府尚未介入;後者是指爭議發生時,政府已經根據一方當事人的單方面的申請或者依職權進行了登記發證,這兩種爭議在審判實踐中都會遇見。對於前一種爭議按照「十六條」規定的「三步走」的處理模式解決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十六條」所指的爭議其實就是政府尚未介入處理的土地權屬爭議,因為後面一種爭議即政府已經登記發證後產生的爭議根據「十六條」規定的模式根本沒辦法解決。
這裡面有兩個疑問,第一,為什麼政府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還會有權屬爭議呢?原因有:一、政府登記發證的過程其實也是政府對土地權屬歸屬再認識和確認的過程,既然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就必然會存在認識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時候,簡單的說就是政府登記發證也會有錯的時候,盡管這個概率非常的低;二、就是政府在發證的過程中,由於主客觀的原因並沒有盡到全部應盡的告之或公示義務,與土地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並一定全部都知道登記發證這個事,等到他們知道這個事了證已經發出去了,那麼法律必然要給這些沒來得及提出異議的人一個救濟的機會和途徑。筆者就遇到過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案例:某一當事人的父母在解放前購買了兩塊地,一塊用來建房,另一塊用作種菜。這兩塊地解放後都取得了省人民政府頒給土地契紙。用來建房的那塊地由於現在房屋還在,是沒有爭議的。關鍵是用來種菜的那塊地,這塊地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被某一單位用來建造食堂,具體細節現在已無法查證,反正這個單位從那以後一直使用該地塊。2000年這個單位向政府申請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在申請的時候連這一塊地也一同申請登記;根據政府所繪的宗地圖,這一塊地已確實是劃到了單位用地范圍。但是由於政府進行土地登記發證過程中在地籍調查環節和公示環節存在一些瑕疵,當事人並不知道這塊地已經登記發證了。直到2008年他們去申請辦理這塊地的國有土地使用證時才得知這塊早已「名花有主」了,由此就產生了爭議。
先來看未經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和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兩者的聯系和區別。首先是聯系:
一、兩者爭議的目標和本質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獲得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本質上都是土地權屬之爭。
二、兩者都可以通過協商解決。
三、兩者都有可能進入司法解決程序,最終由法院進行裁決。
區別在於:一、協商解決的參與人不同。前者可由爭議的雙方當事人當面協商即可;後者由於政府已經介入且頒發了權屬證書,如果要協商,需要政府參與才有意義。二、政府處理程序不同。前者政府可以通過行政確權程序解決;後者由於政府已經進行了登記發證,要通過行政確權程序解決的話,政府必須先對其登記發證行為作出評判,然後確定是否需要進入行政確權程序。三、進入司法程序的前提不同。前者要求先經過政府處理,不服政府處理決定的必須經過復議,才可以進入司法程序;後者可直接針對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對於這種情況法院也不能直接受理,應駁回原告起訴交由政府先行處理。這個後面再討論);四、司法解決的對象不同,前者法院審理的對象是政府的處理決定;後者法院審理的對象是政府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
通過以上對比可知,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協商的參與人增加了政府這一角色;並且又多出了政府已就爭議土地根據一方當事人單方面的申請或者依職權進行了登記發證這一環節,單是當事人雙方協商已經沒辦法解決問題了;在已發出去的權屬證書被撤銷之前,人民政府也不可能再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直接進行確權處理。所以,這種爭議根據「十六條」規定的模式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根據以上的對比筆者認為,對於這種爭議其合理的解決方式應是:先由爭議雙方和政府進行三方協商;經協商,如果確認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有誤的,政府應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讓土地恢復到未經處理時的狀態,然後當事人可以根據「十六條」進行處理(如果不先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而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處理決定,將有可能出現兩個完全相反或者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政府認為其登記發證行為無誤不予撤銷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個起訴應是針對政府的登記發證具體行政行為,因為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是不可以直接要求法院處理土地的權屬問題的。
那麼,對於這個起訴法院應如何處理呢?實踐中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是繞開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理,以土地權屬尚未經政府處理為由直接駁回起訴,由政府先就土地權屬問題進行確權,然後再由政府根據其確權結論決定是否變更土地登記發證行為;另一種是直接審理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經審理發現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確實有誤的,則應撤銷該行政行為;撤銷之後,土地就恢復到未處理時狀態,當事人可以根據「十六條」進行處理;如果審理後發現,申請登記人有合法的權屬來源證明,政府審查正確無誤,且程序合法,則應維持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已經發出的土地權屬證書可以作為土地權證明,土地爭議到此為止(上訴、申訴除外)。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是:當事人起訴針對的是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該具體行政行為屬於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法院必須而且只能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繞開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第一種觀點的理由主要是可以減於當事人訟累以及節約訴訟成本,從這個角度出發其觀點當然是正確的。因為案件經過法院審理,裁決結果是維持具體行政行為的話還好說,如果是撤銷是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還得回到政府重新處理。這就意味著,當事人在沒有減少在政府這一頭奔波的同時,還要搭上在法院審理這一頭訟累,要是一開始就由政府處理不就不用受這么多累了嗎?問題是一旦這樣做的話,弊遠遠大於利:一、這樣一來就意味著對行政訴訟模式的顛覆。法院如果對法律規定屬於法院行政案件受案范圍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作處理,就直接違反了《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如果允許這樣做,接下來是不是就要修改《行政訴訟法》了呢?二、行政訴訟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事後監督,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時之所以要盡可能的搜集相關證據和法律依據,跟具體行政行為在作出之後還有可能要面對法院的裁決不無關系;如果法院在具體行政行為被訴到法院之後,又駁回原告起訴將具體行政行為交回行政機關處理,法律原先設計的行政訴訟對具體行政行為事後監督的功能就形同虛設;三、不利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土地爭議案件被法院駁回後又回到政府手裡,政府以其原先的登記發證行為是正確的為由拒不再進行二次處理,那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是允許當事人起訴政府不作為呢?還是允許當事人對法院原先駁回其起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再次起訴?所以說,第一種觀點雖有一定的道理,卻是弊大於利,是行不通的。
綜上所述,對於土地權屬爭議,《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的處理模式並不完善。它忽略了土地權屬爭議的多樣性以及對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的權屬爭議處理方式的特殊性。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在該條文下面補充一款,即:「對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雙當事人和登記發證的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經協商確定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錯誤的,由政府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然後當事人可以根據本條以上款進行處理;政府認為其登記發證行為無誤不予撤銷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確實錯誤的,應判決撤銷該行政行為,當事人可以根據本條以上款進行處理;經審理認為政府土地登記發證行為合法的,則應維持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已頒發的土地權屬證書可以作為土地權屬證明,當事人不得再以同一事由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樣就彌補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不足,更好的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土地權屬爭議。
『貳』 土地證是我的,房產證是別人的。有糾紛怎麼處理
這么做是在公然公開違反宅基地的相關規定,房產證忽視了違法建築的概念,沒有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建築物先認定是違法建築,依法處理相關土地使用權的問題後會最終確定建築物的性質,法律要求土地使用權和建築物是一致的。國家不怕政府人員故意違法辦事,不怕挨罰就那麼做
『叄』 房屋買賣出現土地糾紛
看樓主補充了兩次,看來這個問題真是比較著急,我再來補充回答一下,供你參考吧
《物權法》第一百四十六條 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附著於該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一並處分。 第一百四十七條 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該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佔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並處分。就是所說的房地應同時轉讓。
房屋的土地證如果只有一個,那他轉讓時應該全部轉讓。但是你說他過道(可能還有剩餘其他房屋)也有土地證,那就說明人家轉讓給你的房地產只是其中一部分,他沒轉讓的那一部分是合法的,你就不能向人家討要。但說合同約定了從一個大門進出,這個問題有點像地役權或相鄰關系了。
地役權是指利用他人土地以便有效的使用或經營自己的土地的權利。指因通行、取水、排水等需要,通過簽訂合同,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不動產效益的權利。如甲工廠原有東門可以出入,後想開西門,借用乙工廠的道路通行。甲工廠與乙工廠約定,甲工廠向乙工廠適當支付使用費,乙工廠允許甲工廠的人員通行。這時甲工廠即取得了「地役權」。
《物權法》第一百六十二條 土地所有權人享有地役權或者負擔地役權的,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時,該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宅基地使用權人繼續享有或者負擔已設立的地役權。第一百六十六條需役地以及需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部分轉讓時,轉讓部分涉及地役權的,受讓人同時享有地役權。
如果是相鄰關系,《物權法》第八十七條 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第八十八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築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築物的,該土地、建築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因此,用一句話總結,他剩餘的過道有土地證,那是他的確定無疑,你跟他索要過道是沒道理的。但根據物權法中無論地役權還是相鄰關系等規定(你們的合同也規定了),他的過道必須保障你的通行,不能砌牆挖溝等影響你的通行,而且即使他將過道等地產轉讓給其他人,那個其他人也必須和以前一樣保證你的通行。
土地雖然不是你的但必須保證你的通行這樣的現狀不是很好嗎
『肆』 土地證糾紛
1、對方的要求是無理的。雖然在合同中沒有提到土地證的事情,但辦理了房產證的過戶手續,目前從法律上講這套房子是屬於你的,他配合你辦理土地證的過戶,是他當然的合同義務。
2、建議立參與代理。
『伍』 房產證和土地證有沖突,發生糾紛,怎麼解決
土地證要以土地為主。而不是以房產證上登記的為准。因為是兩個部門。像你這種情況就要查以前的地契或村裡的宅基地登記,那裡會有當時土地測量登記的底子, 包括測量人,記錄人,長寬面積等信息。
通常是:建築面積以房產證上標明的建築面積為准,佔地面積以土地證上表明的佔地面積為准。
『陸』 土地證糾紛問題
首先更正一下,你們取得的不是土地所有權,是土地使用權。土地的所有權是國家的除集體土地外。
你們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只是向開發商繳納的價款。從你表述中可以看出,是開發商在未取得合法的用地手續前向你們出售的。不符合規劃只能說明是違法用地。一句話,被騙了。
通過司法解決出只能是告開發商,退回你們交的價款。
如果想辦理土地使用證。還是需走正式合法的手續。
從你的表述中:40萬元/畝,該宗地有可能是農用地。在符合當地規劃的同時,國土資源執法監部門先行處罰後,需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後,再補繳土地出讓金(也有可能含在40萬/畝中,各地計算方式不同)。方可取得該宗地的土地使用權證書。
重中之重是,要符合當地城建規劃。如果不符合,那出只能維持現狀了。
按違法用地,又不符合規劃的是需要拆除的。
『柒』 房產證與土地證用途不一致糾紛
1、是住宅還是非住宅,要以當地主管行政規劃部門為准,規劃時屬於住宅的就應該歸類為住宅,屬於非住宅的就應該當類為非住宅。
2、起訴能否勝訴的問題,這要看出讓方是否有過錯行為,也就是說有無欺詐因素,如能確定對方存在欺詐行為,那麼可勝訴。
3、房產證與土地證用途不一致的原因要查明,這到底是房屋開發公司從中作梗,還是原辦理房產證的部門造成的不一致原因,從依法角度來講,應該是誰過錯誰負責。
想改變土地用途,要麼交錢,要麼就是走向漫長的訴訟之路不維護自己權益。
『捌』 土地證糾紛
土地證是由地方人民政府頒發的,證明持證人對一定面積的土地享有所有權或使用權回的書答面文件,是持證人享有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法律憑證。五十年初期,我國完成土地改革後,人民政府曾在農村給分得土地的農民頒發過土地所有權證;在城市郊區給分到國有土地的農民頒發過土地使用證。後經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農民的私有土地變為集體的公有土地,城市郊區農民使用的國有土地也由集體統一使用。土地證失去意義和作用。為加強土地管理,維護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1986年頒布,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全民所有制單位及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
『玖』 房屋產權糾紛,土地使用證問題
就要求你幫他辦理證件就起訴到法院,這種情況法院肯定不受理,如果出於純粹幫忙,這是你們之間友情的事,法律不幹涉
『拾』 房產糾紛只有國土證可作訴訟主要證據嗎
房產糾紛,只有土地證,可做訴訟主要證據嗎?是的,還有房產證。這都是。現在還有尤其是農村,有土地使用證。他們的。說性很多。但是房產證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