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耳鼻喉醫患糾紛

耳鼻喉醫患糾紛

發布時間:2021-06-24 11:36:16

① 10耳鼻喉醫患故事,在線等!!!!!急求!!!!寫個耳鼻喉科的醫患故事。要凸顯醫生醫德的!!!!高分!

2010年9月,甘肅某縣醫院為響應黨的號召,為全縣300多名病人免費行白內障手術。一位76歲的農民,女,因雙目失明20多年,在我院免費行右眼白內障人工晶體置入術,病人住院檢查及手術費全免,令醫生及病人家屬意外的是術後恢復不理想,視力仍未恢復。患者遂到蘭大一院行左眼白內障手術,術後恢復很好。於是家屬就告縣醫院手術失敗,理由是手術損傷了角膜,要醫院醫療陪償。迫於家屬的多次無理取鬧,經省第三方醫調委調解,從人道主義出發,給患者經濟補嘗1萬5千元,醫生冤枉還是醫院冤枉?免費手術結局是醫療賠償,醫生感覺農夫救蛇被蛇咬,十年怕進繩。今後是救,還是不救??誰能保證看病100%治癒啊??誰能保證治病會無效啊???

② 醫患糾紛頻發,解決醫患糾紛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在完善的制度也不如保持理智,不可能每個醫生後面配兩個保安保證安全,這種想法也不現實,或者醫生學點功夫以後好自由發揮,不知道現在怎麼了,醫生是救死扶傷的,是值得大家尊敬的,我們感謝醫生救命,感謝老師育人,可現在都變了味,讓人覺得「醫生」「老師」成了貶義詞。

我們都很清楚醫生跟患者的糾紛究竟是哪裡來的,可是現在卻無法解決,什麼時候我們的國家在醫療上全部免費或許就好了,一個感冒需要幾千上萬,一個腎結石需要三萬、四萬,都是普通人家,錢花了,命沒了,誰能接受的了啊。

③ 當發生醫患糾紛時應該怎麼處理

如果引起醫患糾紛場面混亂,首要任務是穩定糾紛現場。接下來就要內了解患方訴求、容分析糾紛原因,而更重要是分析此起醫患糾紛中醫院存在不足。在以上基礎上,形成處理糾紛方案,包括解釋、協商理賠、第三方調節、引導患方進行醫療事故鑒定等。如果通過分析此起醫患糾紛,醫院確實存在不足,應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加強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

④ 醫患糾紛有哪些形式,發生醫療糾紛患者如何維護權益

醫患糾紛中常見的主要是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醫療過錯這三種形式,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構成醫療事故肯定有過錯,只要有過錯就很可能會有糾紛。三者的關系是糾紛的范圍最大,可以包括過錯,過錯的范圍又可以涵蓋全部的事故,醫患糾紛僅是患者認為有過錯的可能,但是否存在醫療事故、差錯,是否確有醫療過錯,則有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和人民法院確定。
二、發生醫療糾紛患者如何維護權益
對於患者可以通過哪些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詳細的建議如下:
按現行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出現了醫療損害的行為,作為患者和醫院都有三條路可以選擇,這就是協商調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訴訟。
1、協商調解就是醫患雙方對可能已經發生的損害事實進行商議,並在有關中間機構的主持下根據損害事實和有關的規定對賠償金額和其他事宜達成一致。
2、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主要是在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主持下,由相關的專家對醫療損害的事實作出鑒定,明確具體責任並對賠償等作出結論。
3、訴訟就是針對發生的醫療損害情況,由患者到人民法院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主張由醫療單位承擔相應的責任。
這三種方法各有利弊,由於醫療損害賠償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醫學、法學的很多專業,調解協商簡便易行,但往往賠償金額偏低。作為患者來說,一輩子可能就遇見這一件事,根本談不上什麼經驗,而對方卻是身經百戰、經驗多多,幾個回合下來,作為患者滿心歡喜地簽了協議書,後來卻發現賠償額度太小,想去再提起訴訟,但現行的司法解釋又規定這種調解協議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法院基本是認可的。因此,作為患者在簽訂協議之前最好找專業人士咨詢一下。
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雖然專業性較強,但如果醫療糾紛經醫療技術鑒定認為不是醫療事故,作為患者要提起訴訟,醫院就一定會把鑒定結論作為證據出示,這對患者是很不利的,所以說在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也要慎重。

⑤ 出現醫患糾紛如何處理

出現醫患糾紛的處理方式
(一)和解

1、首先帶患者身份證,到病歷檔案室復印、封存客觀病歷(《侵權責任法》61條),然後到醫務處投訴相應的科室和醫務人員,馬上要求院方解決,時間越短醫務處准備越不充足,我方在談判中越有優勢。此時一定要給醫院以壓力。在選擇院方接待人員時,最好直接找到醫務處主任或院長解決,因為其他工作人員沒有許可權解決,只是拖延時間。如果被醫院晾在一邊,患者應立刻去區衛生局或上級衛生局進行投訴,要求行政部門介入解決。2.談判開始時,律師提出常規診療中出現的損害後果和醫務人員存在的過錯(有病歷資料和收費票據做為證據支撐)。此處對照《侵權責任法》54條---64條,《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病歷資料書寫基本規范》。經過幾輪交涉,最後律師提出賠償標准,院方還價,最後確定賠償款,我方滿意則順利解決。不滿意,則通過其它途徑解決。
談判技巧:
1、談判開始時,可以直接依據患者知情權,查看相關醫務人員的執業證。如果院方拿不出來,直接根據《執業醫師法》13,14條,追究院方和醫務人員的非法行醫責任。情節嚴重,根據《刑法》第336條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或根據兜底條款《刑法》第335條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此時院方會感到壓力,有利於接下來的談判。
2、如果患者在場,可以讓患者充分說明自己受到的傷害,造成的嚴重後果,並表示對醫院的失望,,把積攢的情緒宣洩出來,但一定要避免醫鬧。
3、如果主治醫務人員與患者當面對質,患者和律師一定要據理力爭,讓醫務人員心存畏懼,因為在醫療糾紛中,一般的醫務人員在常規診療中基本上都有失誤,所以當患方力爭時,醫務人員因理虧而詞窮,此時我方可取得要求高賠償數額的主動權。
4、醫務處負責談判,一般是兩伙人,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而且大多數情況,白臉的才是醫務處有許可權的人員,據理力爭白臉,不要被黑臉擾亂思路。
(二)調解
1、行政調解:主管機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第三方人民調解組織)。
醫調委做為第三方人民調解組織。協調醫患雙方的糾紛,最後確定方案,如果雙方同意調解,則順利解決,否則用其它方式解決。調解有一定的作用,但實務中調解作用還有待增強。
2、行政投訴:到醫療機構所在區、市的衛生局投訴醫療結構的違法或違規醫療行為,要求衛生局盡快解決糾紛。如果衛生局不積極解決此糾紛,還可以到省一級衛生廳投訴,並要求解決此次糾紛。
(三)民事訴訟。
主管機構:院方所在地法院管轄。
首先就是醫院派人去與患者或者其家屬協商,由於患者或者其家屬的情緒可能會比較激動,因此醫院一定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上為其考慮問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來安慰患者,如果能夠協商成功達成和解,那麼這將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⑥ 歷史上最著名的醫患糾紛

廣東省化州市,作為粵西地區的一個貧窮的縣級市,因出現一樁離奇的醫患糾紛案(醫生將患者嚇死),令到這個小地方聲名在外。
在 2008年6月的一天,當時患者彭XX因連續發高燒不退,到當地化州市人民醫院就診,接診的外科蘇醫生第一日安排患者抽血檢查,作了乙肝等常規檢查後,在得知患者曾有過不潔性行為後,第二天又要求患者再次抽血檢查,這次抽血後又說是常規檢查,叫患者回家等消息。
因為醫生在第二次抽血檢查時,沒有說明是做HIV(艾滋病)抗體檢查,更沒有要求患者或其家屬簽署檢查同意書或書面授權,所以患者及其家屬都不知道第二次是做HIV(艾滋病)抗體檢查,但是第二天在患者及家屬毫無心理准備之下,卻被該醫生電話告知患者家屬:患者感染HIV(艾滋病),並告知不能幫患者擦汗,要分開吃飯,汗液口水都可能傳染等。而當時患者正好在電話旁,聽到醫生講到自己感染HIV(艾滋病),嚇得患者與其家屬抱頭痛哭,患者也因接受不了這個打擊而於第三天離家出走,失蹤至今杳無音迅,患者家屬報警查找也無任何消息,
事後患者家屬按照該醫生的吩咐,全家人到上一級疾控機構作HIV(艾滋病)抗體檢查,全部都沒事;患者家屬為進一步核實患者是否真的感染了HIV(艾滋病),到該醫院核查患者檢驗結果,出乎意料的是:該醫院檢驗科無任何該患者的HIV(艾滋病)檢驗記錄(包括電腦檢驗決錄),甚至連檢驗科的患者登記資料都是由接診的蘇醫生填寫而不是檢驗科醫生填寫,更為離譜的是,檢驗科連患者的血液標本都沒有保存,這些發現讓患者家屬感到震驚、憤怒,為此患者家屬將該醫院告上了法院。
按照規定,HIV(艾滋病)抗體檢查一定要患者或其家屬自願同意並簽署同意書或書面授權,檢查為疑似病例時,要上報疾控機構並作進一步確診,當地醫院這些違法違規的過錯行為競被當地化州市人民法院以「經患者同意而作HIV(艾滋病)抗體檢查」為由認定醫院無過錯,駁回了患者家屬的訴求(醫院不提交任何證據,也無任何證據證明其做HIV(艾滋病)抗體檢查得到過患者或其家屬同意),而對於為何沒有該患者的檢驗記錄、為何不保存血液標本、為何不上報當地疾控機構等問題,判決書卻是隻字不提,目前該案正在二審當中

⑦ 醫患糾紛法律法規有哪些

您好!
最新的醫療糾紛法律法規如下:
1、首先是《侵權責任法》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主要注意的點有:1、醫務人員過錯,必須向醫院追討賠償;2、醫療機構有三項免責事由(患者不配合、搶救生命垂危已經盡力、當時醫療水平所限)。
2、其次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自十七條起到最後的那些法律條款。這些條款告訴您如果出現醫療糾紛以後,應該怎麼索賠,有哪些費用可以索賠。
3、最後有兩個注意點:一是我國有一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但由於立法的原因,這個條例對醫療事故的賠償,還不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賠償。因此,索賠時應注意避開引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二是醫療事故是舉證責任倒置,即醫院對其沒有過錯承擔證明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即無論是醫療事故還是醫療過錯,只要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就得賠償。同時,改變了以往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即完全由醫療機構舉證證明自己「清白」才能免責的做法,轉為必須由患者證明醫療機構有過錯,否則醫療機構免責。下列情形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⑧ 如何處理醫患糾紛

處理醫患糾紛,具體做法如下:

1、分析事件的性質

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有過失,這是要承擔責任的。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沒有過失,醫院不會承擔責任。醫療糾紛的發生後,應該盡快弄清診療過程中是否有過失,分析事件的性質,以便採取相應策略,應對醫療糾紛。

2、分析患方動機

醫療糾紛的發生,患者一方有多種不同的動機,患方動機有以下幾方面:

對不良後果無法接受,尋機索理。這實際上是患者或者親屬的挫折心理反應,患者及家屬都希望來醫院後,能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下盡快祛除疾病、恢復健康。一旦患者及家屬期盼的目的未實現,患者及家屬在心理上受到打擊,產生挫折感,向醫院索理。

對醫療服務不滿的發泄。患者對醫院或者醫務人員的服務不滿意,有意見,尋機造醫院發泄,以釋放心中的不滿。

對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進行試探。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服務究竟有無過失不清楚,受他人或者媒體的影響,向醫院提出索賠要求,「拋個石頭試水深」。

對醫療過失較為強烈索理索賠強烈。患者及其親屬對醫院及其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極不滿意,堅定認為醫療服務有過錯,要求醫院予以賠償。

3、穩定投訴者,緩沖矛盾

醫療糾紛後,醫院及其醫務人員要正確對待。首先要作的工作是穩定投訴者的情緒,緩沖矛盾,對醫療糾紛實行「冷處理」,做到「人躁我靜、人急我緩」,千萬不要激化矛盾。待患者或者親屬冷靜下來後,再行商議解決辦法,有利於醫療糾紛的解決。對那些無理取鬧的患者及其親屬,如果做工作無效、嚴重影響醫院正常工作秩序的,應該積極給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必要時請公安部門維護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4、作好說服工作,爭取理解

對初步分析醫院在醫療活動中沒有過失,醫療糾紛的發生是由於患者或者親屬缺乏醫學知識,對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不理解造成的醫療糾紛,要盡量耐心解釋,爭取患者的理解。對一時難以分清一責任或通過初步調查分析醫療過程中有過錯的,告知患者或者親屬按照現行的醫療糾紛處理程序進行,決不能通過取鬧事來解決。

⑨ 醫患糾紛有幾種解決途徑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

不屬於醫療事故,醫院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只是在行政處理的范疇,如果醫療機構的過錯造成患方損害,根據民法通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仍要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即使不是醫療事故,如果醫院侵權造成患者損害,仍要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醫患糾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解決:

1、自行協商。

醫患雙方可以自主自願地進行協商處理,所達成的協議只要不是受脅迫所簽或存在重大誤解,其協議是合法有效的。這種處理方式對醫患雙方來說無疑都是最優選擇,不僅利於改善醫患關系,而且醫院的聲譽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2、行政解決。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依法對醫患糾紛進行調解。

3、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簡稱醫調委。

醫調委具備官方性。受司法局的業務指導,是獨立於衛生行政部門、保險機構和醫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人民調解組織。

4、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請後,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5、就是司法裁決。

但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與非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的法律適用是不盡相同的,前者需適用醫療事故條例進行裁決,而後者則依照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予以裁判。

(9)耳鼻喉醫患糾紛擴展閱讀

處理程序

1、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病員及其家屬有權在發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後果發生後1年之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

2、病員死亡的,其家屬應當在病員死亡後或收到屍檢報告單後15天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其中屍檢的申請,則應當在病員死亡後48小時內提出,由所在地衛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門進行。

3、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鑒定。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雙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沒有異議的,可以就處理方案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區、縣或醫科大學申請處理。對該處理決定不服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對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閱讀全文

與耳鼻喉醫患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