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糾紛應該怎麼處理
法院受理的民事糾紛一般有12類。分別是:婚姻家庭糾紛;房屋糾紛;繼承遺產糾紛;債務糾紛、合同糾紛、民間借貸糾紛等;人身、財產權糾紛;土地糾紛;相鄰關系糾紛;山林糾紛、水利糾紛、樹林、竹園產權糾紛、財物權屬糾紛;侵犯姓名權(名稱權)、侵犯肖像權、侵犯名譽權、侵犯榮譽權等引起的糾紛;著作權糾紛、發現權糾紛、發明權糾紛等;是選民資格、宣告死亡、宣告失蹤、撤銷死亡宣告、撤銷失蹤宣告、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認定公民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認無主財產、不服指定監護、撤銷監護人資格等;其他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1,協商解決。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達成和解協議,進而解決糾紛。
2,調解解決。在有關組織(如人民調解委員會)或中間人的主持下,在平等、自願、合法的基礎上分清是非、明確責任,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促使雙方當事人自主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
3,仲裁解決。糾紛當事人根據糾紛前或者後達成的仲裁協議或合同中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提出申請,由仲裁機構依法審理,作出裁決,並通過當事人對裁決的自覺履行或由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使糾紛得以解決。
4,訴訟解決。通過打官司解決,它指糾紛當事人一方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審理,作出判決或裁定,通過當事人對生效裁判的自覺履行或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而解決糾紛。
⑵ 民事糾紛怎麼解決,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
在我國,有四種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和解 、調解、仲裁、訴送
和解解決方法:即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當事人是民事糾紛的主體,他們對爭議的事項享有充分的處分權能。是否行使處分權能、何時行使處分權能以及以何種方式行使處分權能概由當事人自行決定。
調解解決方法:糾紛當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習慣、道德、法律等規范),在糾紛主體之間溝通信息,擺事實明道理,促成糾紛主體相互諒解、妥協,從而達成最終解決糾紛的合意。
在我國現階段的調解制度,主要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事主體之間的糾紛,這被西方人士成為「東方經驗」,除此之外,還有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公民之間的調解等。
仲裁解決方法:所謂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依法對民事糾紛居中審理並製作一定法律文書平息沖突的方法。仲裁屬民間性質。仲裁的基礎是當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說,提交仲裁必須以雙方當事人同意為前提,否則,仲裁程序不能啟動。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員也由當事人選任。仲裁的最大特點是快速、簡便。隨著國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訴訟解決方法:民事訴訟即老百姓所講的「打民事官司」。相對於人民調解、當事人自我平息、單位(或部門、社區)處理和仲裁機制而言,民事訴訟是典型的公力救濟形式。這種公力救濟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強制性。民事訴訟還是國家處理民事糾紛的最有效也是最後的手段。因此,國家往往要對訴訟的主體、程序、制度等做出嚴格的規定。
⑶ 有糾紛怎麼解決
可以協商
協商不成的,可以到法院起訴
注意證據的保存和提供。提交訴訟狀、身份證復印件、訴訟費、證據到法院立案大廳辦理
⑷ 一般的民事糾紛是怎麼解決的
一般的民事來糾源紛,涉嫌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就向法院起訴。只要符合條件法院就可以受理。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⑸ 如若遇到護患糾紛,患者不配合,怎麼處理
如遇遇到互換糾紛患者不配合怎麼處理?在醫護關系方面的話,如果出現糾紛的話,最好把他們雙方都平靜下來之後進行協商,如果患者不配合的話,那就要想辦法想方設法去重新找方法去解決。
⑹ 民事糾紛處理方法
發生了民事糾紛,復當事人可制以請求人民調解委員會、有關單位或者是有關行政部門進行調解,也可以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二條 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⑺ 關於村民之間的糾紛怎麼解決
民間都好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近門,想必大家都知道意思是說遠水救不了近火,有什麼事呢還是左鄰右舍互相幫助,幫忙,還是比遠親更為好一些,因此我們要重視與鄰關系,不能因為一些雞毛蒜皮小事銘記於心耿耿於懷。與鄰居相處時間久了,就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一些糾紛,爭吵,這是大家在生活中最為長見的事情。我舉例說明村民發生糾紛大多為建房土地糾紛,孩童在一起玩耍引起的爭吵,還有就是些平時說話沒有分寸引起的鄰舍不和,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我在此就不一一道來了。回歸今天的重點,與鄰發生糾紛該如何去化解矛盾,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經驗。
以上我說到與鄰友好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和與鄰發生矛盾糾紛爭吵的一些事例,我個人認為與鄰相處更應該心胸寬廣坦盪,互利互惠,當然要懂的尊讓,人都是有血性的動物,更知道好壞與謙讓,人都是要禮尚往來,鄰居更是如此什麼事都是大家一來一往,與村民發生了糾紛,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事情該怎樣化解,讓雙方都能共贏,更不能因為一點小事而鬧的雞犬不寧,有的甚至還大打出手,搞的左鄰右舍如不能共同蓋天之仇似的,這樣是很不好的。鄰居就好比國與國一樣,要共同的去維護友好雙邊關系,有事了就一起商議解決。
⑻ 解決糾紛的方式有那幾種
要根據糾紛的不同種類來選擇相應的解決方式。在以上四種方式中,只有仲裁和訴訟具有執行方面的強制性。仲裁的優勢在於:
1.仲裁尊重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雙方當事人出現了糾紛,願意把糾紛提交給誰來仲裁,雙方當事人有選擇權。同時,雙方當事人須在合同糾紛解決的方式中明確約定,或事後達成補充的仲裁協議。這種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和事後達成的仲裁協議,體現了雙方當事人的意願和選擇權。另外,仲裁無級別、地域、專屬的限制,當事人有充分的選擇權。
2.當事人可自由選擇仲裁員和仲裁庭。 審理仲裁案件的仲裁員和仲裁庭的產生,首先由雙方當事人各自或共同選定或共同委託仲裁委主任指定。當一方當事人棄權或不能共同選定首席仲裁員後,才能由仲裁委員會主任來指定。在仲裁員和仲裁庭的產生和組成上,仍然強調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3.雙方當事人有權決定審理方式。 仲裁不公開審理,不允許旁聽和新聞媒體采訪,為當事人保守商業秘密。當事人協議公開的,可以公開進行。這既是仲裁的優勢和特點,也體現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
4.仲裁程序靈活、簡便、快捷,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 仲裁案件,不論案件的當事人多少、標的大小,當事人都可以約定3名或1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是採用簡易程序還是採用一般程序,是書面審理還是開庭審理等,雙方當事人都可以協議的方式確定和選擇。
5. 當事人協議不願寫明爭議事實和裁決理由的,可以不寫。
從以上可以看出,仲裁法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和自主性原則,從仲裁的程序到實體都得到充分體現。這是仲裁與訴訟相比最突出的特點和最大的優勢,也是近年來仲裁越來越吸引當事人的根本原因。
⑼ 這種糾紛怎麼解決
警察和執法機就沒有值得信任的。
你最好找黑社會幫忙。即使把錢給黑社會的兄弟來維持正義,也不要給那些無恥的潑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