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我國產品侵權行為發生在國外,適用哪國的法律來確定賠償責任
依照民抄法通則和最高院襲司法解釋,「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住所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侵權行為處理」。「如果侵權行為地與損害結果發生地不一致,由法院選擇適用的法律」。
由此可見,我國是以「侵權行為適用侵權行為地法」為一般原則,同大多數國家的侵權立法一致;兼采法院地法,以限制在國外發生的以我國自然人或法人為被告的對我國不利的侵權行為的成立;同時以共同屬人法或共同住所地法為補充,體現了規范的相對靈活性、可選擇性。
㈡ 專利被侵權怎麼辦
您好,首先需要明確侵權類型
如果是間接侵權,那麼侵權表現一般以產品邏輯、運營文案的抄襲和剽竊為主。這種時候就需要確定被剽竊的邏輯有哪些,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
如果是直接侵權,那麼不僅需要明確侵權類型,還需要第一時間隔斷侵權鏈條,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雖然在這之後,上級給出的處理方案可能不鼓勵甚至反對我們這么做,但一般情況下,在事件全貌明確之前,只要以維護用戶/公司的利益為出發點,採取任何措施都在情理之中。
舉措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
首先我們需要啟動法務層面上的處理程序,這是最基本同時也最不得已的舉措,可以說是我們處理侵權事件的底牌。具備完善的法務後盾,可以保證我們在其他所有措施都不奏效時迅速啟動法律追責程序。
然後是商務層面的警告,可以是一封公司間的郵件,也可以是一則關於侵權的官方聲明或警告,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可以對侵權方形成一定程度的威懾。
最後是雙方產品運營層面的直接交涉,用「談判」一詞也未嘗不可。我們需要在談判當中明確侵權方的責任,並讓對方知悉我們的處理辦法,以及作出必要的警告。在談判當中應該留有底牌,避免對方獲知我們產品的底層架構、盈利模式等商業機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㈢ 我國南海海洋權益被侵害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1、 領土主權被侵犯。
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海上領國侵佔我國南沙各島,
並將各島的資源給各大國開發,想讓南海問題國際化。
2、領海主權被侵犯。
越南等國無視我國主權,在沒有我國允許的情況下在我南海海域進行捕魚、科學探查、軍事調查。
我還是個學生,知道的也只有這么多了,應該還有更具體的回答吧,希望其他人能給你更完整的回答。
回答完畢。
參考資料:
面對南海,中國人感情復雜。但憤怒不能解決問題,只有靠智慧和理性,才會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進入2004年以來,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島嶼上進行石油開采招標、聯合軍演等一系列頻繁舉動,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一時間南海主權之爭再度成為焦點。
4月19日,越南不顧中方抗議,讓載有大約60名越南遊客和40名「特邀」官員的船隻對其所佔領的南威島和西礁進行為期一周的旅遊活動。河內方面稱,此次旅遊經過了國防部批准,從1998年就已開始籌劃,並說這次只是試驗性旅行。
越南旅遊總局旅行司副司長楊春會表示,開發南沙旅遊資源比發展遠洋捕撈更有經濟意義,且投資少見效快,只需投資50億越盾(約合2460萬元人民幣)就能立竿見影。
南海問題由來已久。最近,相關國家為何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如此活躍? 「主要是伊拉克戰爭的原因。」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東南亞問題專家翟坤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伊拉克戰爭使中東地區形勢不穩,石油價格上漲,而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都處在經濟上升時期,對能源需求量大,所以能源問題就反映到南海問題上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南海地區有油。」
爭奪南海,等於爭奪石油?
南海地區沿岸水域的石油儲藏,已探明儲量大約為70億桶。由於沿岸水域石油儲量豐富,石油勘探專家紛紛猜測,南海島嶼一定蘊藏著巨大的石油資源,甚至稱南沙將成為未來「第二個波斯灣」。這種猜想引發了周邊國家對南海島嶼的主權爭奪。 關於南海石油儲量,中國方面的估算認為,整個南中國海地區可達到2130億桶。但這個數字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
美國五角大樓顧問、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托馬斯·巴奈特曾表示,「坦率地說,那裡(南中國海)實際上沒有多少石油。」
印尼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董事、東南亞問題專家尤素夫·瓦南迪(JusufWanandi)在海南博鰲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到目前為止,已經做過的許多研究都沒有表明,南海地區真正含有豐富的石油,或許將來會有更多,但沒必要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地區關系緊張。」
南海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南沙。石油資源最豐富、開采成本最低的在汶萊附近。各國關於南海的爭奪主要是對南沙群島的爭奪。目前,南沙海域已經有200多個油氣田,超過1000口油井被東南亞國家勘探和開發,每年開採的石油超過4000萬噸,其中馬來西亞的開采量最多,而中國參與開採的並不多。
更重要的爭奪意義是戰略上的
「當初南海能源問題被炒作起來,首先是各國出於戰略的需要。至於南海到底有多少油,還需要進一步查證。」翟坤如此分析南海問題。
因此,除了能源的因素外,南海諸島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是東南亞各國爭奪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南海諸島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咽喉,扼守兩洋海運要沖,是多條國際海運線和航空運輸線的必經之地,也是扼守馬六甲海峽、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巴拉巴海峽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美軍的聯合軍演明顯向亞太地區傾斜,據統計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聯合軍演,已佔美國全部演習總數的70%以上。
日本、印度出於對南海航道戰略利益的考慮,借著打擊海盜活動、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等跨國犯罪的名義,頻繁派遣艦船進出南海,以此將軍事力量直接並長期滲透至東南亞地區。
「從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國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圍。」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如此宣稱。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確規定,主權國家可以沿著本國領海基線劃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不得大於350海里的大陸架,邊界有島嶼的從島嶼基線劃起。這一規定使得南海的主權之爭從陸地擴展到了海洋。
中國的南沙島嶼與東南亞各國距離最近處不足100海里,如果各國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劃界,那麼各自的主權區域,就被劃進了對方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內。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公約沒有明確規定,還有相鄰和相向的國家間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按照什麼原則劃界,這個也沒有統一的定論,這樣就引起了國家間的爭端,所以南海本來就有一個島嶼的歸屬問題,再加上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爭奪,問題就變得更加復雜了。」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法教授吳慧對本刊記者說。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對本刊記者說:「周邊國家是有些矛盾和摩擦,我們需要有大的智慧來解決問題。我們同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都存在共同利益。南沙問題中國的方針非常明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早在80年代中期,鄧小平在談到釣魚島問題時,就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當時菲律賓總統在談及南沙島嶼問題時曾說,「這些島嶼在我們家門口,都是我們的。」而鄧小平當即回答道:「菲律賓離我們還很近呢。」有力地駁斥了以距離要求主權的理由。
1990年,中國在南沙爭議問題上正式提出該原則。
1994年東盟地區論壇宣布成立的時候,包括美、俄、韓、日、歐等多國希望在東盟地區論壇內部討論南海問題,中國認為這會使問題國際化,更難解決,所以改變策略主動與東盟國家整體對話。
㈣ 在我國,因侵權糾紛提起的民事訴訟由哪管轄
人民法院復。《民事訴制訟法》第二十九條【侵權行為管轄】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8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
㈤ 在我國,商標侵權糾紛答辯狀有哪些範本
在我國商標侵權糾紛答辯狀可委託代理律師寫的
商標侵權糾紛答辯狀範本:
貴院受理的原告山XXXX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訴被告李xx商標權侵權糾紛一案,現被告根據事實和法律發表以下答辯意見:
1、被告使用「XXXXX」五個字作為字型大小與原告的「XXX」三字商標具有顯著區別,不存在沖突,不構成對原告注冊商標「XXX」的商標侵權。
首先,被告使用的字型大小的名稱為「XXXXX」,是在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XX分局合法登記的字型大小,受到法律的保護。
這個字型大小不能單獨的、割裂的來看,原告不應該把這五個字分成兩部分來主張被告侵犯了其商標權,「XXXXX」的名稱是一個整體,不應該被斷章取義,而且被告使用的字體字形均與原告的注冊商標不同,且前後字體字形前後一致,大小相同,並未突出「X」、「XXX」、「XXX」等文字。
另外,雖然「XXX」注冊商標在讀音、含義上均有相似之處,但要判斷被告名稱是否構成商標侵權,主要還應看名稱的使用是否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認、混淆。
誤認是指相關公眾對企業名稱所有人與商標權人之間存在在某種特定聯系的誤解。
要判斷是否造成誤認,應當以一般消費者的注意力為准,並結合注冊商標自身的顯著性與該商標在相關公眾中的知名度進行判斷。
「XXX」為XX省XX市XX縣境內的一個景點名稱,為相關公眾所知悉,該注冊商標自身的顯著性較弱,缺乏獨創性,造成誤認混淆的可能性極小,僅僅憑借「XXX」三個字起不到任何區別指定服務的作用,必須藉助特定的字形。
顏色等才可能起到一定的區別作用,可見,商標本身的顯著性非常弱,只是使用「XXX」三個字,而沒有與原告的注冊商標在字形、顏色上有相似之處,對相關公眾不會構成任何誤導。
而且,被告的字型大小五個漢字組成的「XXXXX」,一般消費者在見到「XXXXX」時,根本不會將其與「XXX」注冊商標所有權人聯系起來,除非該商標在實際使用時已經成為馳名商標而獲得了「第二含義」,而原告的「XXX」商標僅僅是個普通商標,因此被告不構成對原告的侵權。
其次,被告的銷售的飯菜主要以龍蝦、炒雞為主,也沒有與原告的菜品有相似的地方,另外,被告的飯店只是一個小飯店,從規模上講,營業面積只有70平方米左右,從裝修風格上,也沒有一點與原告雷同的地方。
以上的種種不同,也可以看出被告沒有侵犯原告的商標權,雙方經營銷售的產品根本沒有沖突。
再次,被告的籍貫本身就是XX市XXX縣,有著非常合理、充足的理由使用「XXX」這三個字,使用這個三個字的原因是了突出其菜品、種類的地域特色,含義是為了體現家鄉的特色菜,並沒有侵犯原告的商標權。
最後,如果原告的訴求成立,那麼任何一個經營者的字型大小中都將不能出現「XXX」三個字,這至少是馳名商標才「有可能」達到的受保護程度,當然,並非只要是馳名商標就一定能達到這種受保護程度,作為一個普通商標根本不可能受到此種程度的保護。
2、侵權責任是一種過錯責任,本案被告使用「XXXXX」字型大小的行為,即不存在故意,也不存在過失,也就是沒有過錯,因此,商標侵權行為不成立,也就不存在承擔賠償責任。
具體到本案中,被告並不知道「XXX」是注冊商標,而且,「XXX」商標也不是馳名商標,因此,被告也不存在「應當」知道微山湖是注冊商標的情形,因此,在被告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XXX」是注冊商標的情況下,即使自己的字型大小中存在「XXX」三字也不構成侵權。
從原告起訴狀的來看,起訴狀的全部內容都是針對商標提出,與不正當競爭沒有任何聯系;從原告提交的證據來看,也與不正當競爭沒有任何聯系,因此原告的訴求混亂,請原告首先固定一下自己的訴訟請求。
4、原告請求賠償損失XX萬元,沒有法律依據。
首先被告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其次,即使承擔賠償責任,按照我國法律規定,應當以被告的盈利數額或者原告的營業損失為依據確定數額。
被告的餐館核准日期為XXX年X月XX日,自成立至今僅有X個多月的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被告的餐館還沒有盈利,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並沒有對原告產生實際的影響。
另外,如果原告認為應該按照其因被告侵權所造成的損失為依據主張XX萬元的賠償數額,應當向法庭提交相關的證據證明其損失,否則,原告的主張不能被支持。
5、原告的真正目的很明顯是為了非法炒作,而且,明顯帶有仰仗其所謂雄厚勢力欺壓個體工商經營者,與國家當前鼓勵勞動者自行創業的精神相悖。
6、如果被告的字型大小真侵犯了原告的商標權,那麼,為何原告不直接去申請工商行政管理局將被告的字型大小撤銷,卻故意搞出一個「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的一個原告自己都不知所雲的訴求。
綜上五條所述,被告認為,原告的主張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望法院查明事實後,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答辯人:
代理人:XXXX律師事務所
XX律師
㈥ 在我國侵權法是不是有許多總則的東西被規定到了
我國的侵權法,就是民法通則第六章民事責任裡面規定的,加上最高人民法院的兩個重要的司法解釋,一個是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一個是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當然,還有民法通則實施的若干意見以及一些具體的司法解釋,都是目前我國侵權法的構成部分。
應該說,民法通則第六章的規定目前是我國侵權法的主體,司法解釋是補充,但是,侵權法不存在什麼總則問題,總則是民法的總則,是通用於整個民法典的規定。
㈦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計算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數額以下哪些可以作為計算的依
根據我國《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侵權人侵犯權利人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業秘密等合法權益,應當向權利人的賠償數額為: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如該項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具體的有關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第五十六條 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
第二十條 人民法院依照專利法第五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追究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時,可以根據權利人的請求,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賠償數額。
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可以根據專利權人的專利產品因侵權所造成銷售量減少的總數乘以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計算。權利人銷售量減少的總數難以確定的,侵權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的總數乘以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可以視為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
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可以根據該侵權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的總數乘以每件侵權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計算。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一般按照侵權人的營業利潤計算,對於完全以侵權為業的侵權人,可以按照銷售利潤計算。
第二十一條 被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人侵權的性質和情節、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數額、該專利許可的性質、范圍、時間等因素,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合理確定賠償數額;沒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者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人侵權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一般在人民幣5000元以上30萬元以下確定賠償數額,最多不得超過人民幣50萬元。
第二十二條 人民法院根據權利人的請求以及具體案情,可以將權利人因調查、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計算在賠償數額范圍之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四十八條 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㈧ 在我國如果專利權被廣泛侵權是不是就意味著很難維權了
「叫啥沒人用」網友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維權需要成本和投入甚至風險。訴回訟的程序繁瑣答且證據要求嚴格,還涉及執行的難題。建議你找到侵權產品影響大產量大的那家(擒賊先擒王且有能力賠償),先行溝通制止侵權並索賠,適當求助媒體。這樣起到殺一敬百的效果。如果對方置之不理,再投訴到當地的知識產權管理行政機構,一般是會立案受理的,前提是你能提供權利是真實有效的以有對方侵權的確切證據。如有必要可申請仲裁或訴訟。
但是,追究侵權可能帶來的風險是,你被對方請求專利無效,這往往是侵權人拖延訴訟和擺脫侵權使用的專利策略。所以,你一定要確信自己的權利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