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過期的葯品該如何被處理
目前,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該如何處置過期葯品,不但普羅大眾面對過期葯品無所適從,甚至葯企、醫院通常也都沒有明確的處理模式,而對於不法商家隨意傾倒過期葯的行為,政府相關部門處理起來也感到棘手。
3、源頭上減少個人剩餘葯品數量
一些家庭剩餘葯品的源頭就是醫生多開、亂開葯。一方面醫療機構對公費醫療人員的開葯量要加以限制,避免大葯方,同時鼓勵葯店探索對於大包裝、大劑量葯品分拆零售的模式。另一方面,應加強宣傳教育,改變公眾「囤」葯習慣,提高對過期葯品危害的認識,養成良好的用葯習慣。
㈡ 塗改液過期後會怎樣
那是有毒的
是化學的合成物
塗改液確實是有害的,因為它是一種化學的合成物,這裡面危害性比較大的首先是:對二甲苯,長期的使用可以對肝臟、腎臟等等造成長期的慢性的危害,甚至於有的少數的孩子還會引起像白血病等等症狀。其次是各種各樣的鹵化烴。包括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等等,這些化合物對眼睛有很明顯的刺激,經常使用會造成流眼淚、眼睛發紅,個別的還會造成惡心、嘔吐、渾身不舒服,甚至於造成一些更嚴重的長期的危害,幹得快是塗改液的一個優點,因為它裡面含有揮發性很強的有機烴類物質,也正因為如此,它對孩子的五官會造成更加明顯的損害,加強了它的毒性滲透。
如今市場上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許多環保型的塗改液,這樣的塗改液是不是就真正安全了呢?環保型的塗改液有一部分是真正的做得比較好的,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塗改液,它里頭的有毒成份也還是存在的,所以應該說使用塗改液不可避免的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即便是環保型塗改液,消費者也需要提高警惕、小心防範。在許多超市和文具店裡我們的記者還發現:多數塗改液都標稱為進口產品,但卻沒有中文標識,更沒有印有「兒童不宜接觸」等警示語。有關人士還認為,塗改液用久了可能會產生依賴心理,尤其是孩子。況且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它是有害物質,我們就應該遠離它,這還有利於孩子從小養成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㈢ 合同糾紛過了2年起訴期再起訴就無效了嗎
通常訴訟時效為2年,因此如果有合同糾紛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如果對方當事人庭審時提出超過訴訟時效的抗辯成立時,人民法院有可能判決敗訴。
民事訴訟的訴訟時效是2年,超過2年,法院不予受理,但是訴訟時效可以中斷,中斷時間不計入訴訟時效,但是必須有中斷訴訟時效的依據。
另外,合同如果沒有自己約定有效期限則一直有效,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法律對時效另有規定的,依照法律規定。超出訴訟時效喪失的是勝訴權,而非請求權,隨時可以起訴但如被告依法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則法院可能支持。
(3)過期液體糾紛擴展閱讀:
審判實踐中,確認合同無效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案件審理中,法院主動審查合同效力,認為合同符合《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有關無效情形,確認合同無效;另一種是當事人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合同無效。
根據《合同法》第58條規定,合同被依法宣告無效後可發生返還財產或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法定後果。因此,確認合同無效後所生請求權包括返還財產請求權和賠償損失請求權。這兩種請求權是否受訴訟時效的限制,存有不同觀點。
大多學者一般都認為,這兩種請求權均應適用訴訟時效。這是因為,一方面,請求賠償損失,應當屬於債的請求權的范疇,理所當然應當適用訴訟時效。另一方面,在合同宣告無效以後,享有返還原物、賠償損失請求權的一方,也應當積極行使權利。
因此,在法院宣告合同無效,但未確定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情況下,當事人必須在確定的時間內提出。在一方主動提出宣告無效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要求返還原物、賠償損失,則也應當在訴訟時效期限內提出請求。筆者亦持此觀點。
雖然如此,但學者們對兩種請求權訴訟時效的起算點存有較大爭議。有觀點認為,合同無效當事人主觀上存在「故意」 或「明知」,從簽訂合同之日就應當知道合同無效。因此訴訟時效應從合同簽訂之日起算。
㈣ 大量過期的液體果糖和飲品原料,怎麼處理回收
這么多液體的果糖飲料,應該進行無害化處理。絕對不能讓他們流入市場。
㈤ 患者發現了過期的葡萄糖液體但是沒有打進患者身體里,算醫療事故嗎需要賠償嗎
沒有用就不算吧,算未遂,耽誤治療,精神驚嚇,協商處理好就是啦, 要是醫院就應該投訴衛生局,要是診所就警告算啦,看來以後注意液體葯品質量,看來還是去正規醫院比較放心!
㈥ 民間借貸糾紛銀行流水四年屬於過期嗎
明天接到案件屬於民間糾紛,適用民法的普通實效的可變期間,一般時效為兩年,但是符合中止、中斷、延長的法定情形時則長於兩年,最長時效為20年,因此,民間借貸超過還款日期四年的借款合同是否有效,要分情況進行考慮,比如要具體的分析是否存在中止或者中斷以及延長等特殊情況。
希望龍廣律師事務所回答能夠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