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明忠的案例分析
原告陳成擁。
委託代理人繆葉相,福建泉南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史明忠。
被告李建西。
原告陳成擁與被告史明忠、李建西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的委託代理人繆葉相到庭參加訴訟,被告史明忠、李建西經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陳成擁訴稱,被告史明忠於2012年5月25日向原告借款400000元,並於同日出具借條壹份給原告收執,被告史明忠在該借條上簽名捺手印,被告李建西作為擔保人在該借條上簽名捺手印。被告史明忠承諾在2012年12月25日還款,如逾期每月按借款總額的5%支付逾期違約金,同時原告有權向洛江區人民法院起訴,被告李建西的擔保期限為2年。此後被告史明忠僅支付了部分逾期違約金,因被告拒絕還款,現原告請求判決:被告史明忠立即償還借款400000元,並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支付自2012年12月25日起至實際還款日止的違約金(違約金暫計至起訴時約為110000元);被告李建西對上述借款及違約金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兩被告承擔全部訴訟費。
被告史明忠、李建西未作答辯。
為支持其訴訟請求,原告提供證據如下:
1、原告身份證一份,證明原告基本情況;
2、被告身份證二份,證明兩被告基本情況;
3、借條一份,證明被告史明忠於2012年5月25日向原告借款400000元,約定逾期違約金按每月5%計算,被告李建西為擔保人,訴訟由洛江區人民法院管轄。
本院依法調取被告史明忠、李建西戶籍信息各一份,經質證,原告無異議。
被告史明忠、李建西經本院合法傳喚未到庭參加訴訟,未在答辯期內提交答辯狀,未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視為放棄答辯、舉證、質證的權利。經審查,原告提供的證據及本院依法調取的證據,來源合法,內容真實,能證明原、被告的身份情況及被告史明忠向原告借款、被告李建西承擔保證責任等事實,本院予以確認。
經審理查明,被告史明忠於2012年5月25日向原告借款400000元,該張借條載明:「約定於2012年12月25日前歸還。如逾期未還,本人自願自借款之日起每月按借款總額的5%支付逾期違約金,同時,出借人有權向洛江區人民法院起訴」。被告李建西作為擔保人在該借條上簽名捺手印,該張借條同時載明:「本人自願為史明忠提供擔保,擔保限2年(自還款期屆滿之日起算)」。雙方沒有約定保證方式、保證范圍。借款後,被告史明忠、李建西從沒有償還過原告的本金,按約定償還過一個月利息20000元。
本院認為,原告陳成擁與被告史明忠之間借貸關系明確,有借條為證,事實清楚,合法有效,受法律保護。借款期限已屆滿,債務應當清償,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借條中雖約定如逾期未還,自借款之日起每月按借款總額的5%支付逾期違約金,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因此,原告要求被告史明忠償還借款400000元,並支付從逾期之日(2012年12月25日)起至判決確定還款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四倍利率計算的利息,本院予以支持。原告與被告李建西對保證方式、保證范圍均無約定,被告李建西依法應對被告史明忠的債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保證擔保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利息、違約金,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證人應當對全部債務承擔責任,被告李建西與原告陳成擁約定保證期間為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算二年,因此,原告要求被告李建西對借款400000元的本息承擔連帶償還責任的訴求,予以支持。被告史明忠、李建西經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本院依法缺席判決。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四條、第九十條、第一百零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2. 請高手給我提供一個關於借款的民事小案例及分析
民事借款案例分析
(1)甲乙簽訂了一份借款合同,甲為借款人,乙為出借人,借款數額為500萬元,借款期限為兩年。
丙、丁為該借款合同進行保證擔保,擔保條款約定,如甲不能如期還款,丙、丁承擔保證責任。戊對甲乙的借款合同進行了抵押擔保,擔保物為一批布匹(價值300萬元),未約定擔保范圍。請回答下列問題:
1、設甲、乙均為生產性企業,借款合同的效力如何?為什麼?
2、設甲、乙均為生產性企業,甲到期無力還款,丙丁應否承擔責任?為什麼?
3、設甲、乙之間的合同有效,甲與乙決定推遲還款期限1年,並將推遲還款協議內容通知了丙、丁、戊,丙、丁、戊未予回復。丙、丁、戊是否承擔擔保責任?為什麼?
4、設甲、乙決定放棄戊的抵押擔保,且簽訂了協議,但未取得丙、丁的同意。則丙、丁是否承擔保證責任?為什麼?
5、設甲到期不能還款,乙申請法院對戊的布匹進行拍賣,拍賣價款為550萬元,扣除費用後得款520萬元,足以償還乙的本金、利息和費用。乙能否以拍賣所得清償自己的全部債務?為什麼?
6、設戊的布匹因不可抗力滅失;丙被宣告失蹤,其財產已由庚代管。現甲不能償還到期債務,丁償還了乙的全部債權,丁的追償權可向誰行使?為什麼?
民事借款案例分析
1、無效。借款合同屬於違法資金拆借行為,合同無效。
2、不承擔保證責任,但應承擔過錯賠償責任。該過錯賠償責任為不能還款數額的三分之一。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但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各自相應的過錯承擔責任。
3、保證人丙丁不承擔保證責任,但抵押人戊仍應承擔擔保責任。保證合同未約定保證期限的,為主債務履行屆滿之日起六個月,現甲乙推遲還款期限一年,未取得保證人的書面同意,保證人只在原保證期限內承擔保證責任。因超出了六個月的保證期限,故保證人不承擔保證責任。而抵押權消滅的期間為主債務訴訟時效屆滿之日起兩年。雖然甲乙推遲還款期限一年,仍未超出抵押權的消滅期間,故戊應承擔抵押擔保責任。
4、保證人丙丁仍應承擔200萬元的保證責任。因為債權人放棄物保的,保證人在放棄物保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
5、可以。同一債權既有第三人提供的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的抵押且未約定擔保范圍的,債權人可向任一擔保人請求全部清償。
6、可向債務人甲和財產代管人庚追償。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就取得了對債務人的追償權。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就取得對其他擔保人的應承擔份額的追償權。戊作為抵押擔保人,其抵押物滅失,抵押權消滅。故其喪失抵押擔保人的身份,丁不能向戊追償。丙已失蹤,其財產由庚代管,財產代管人在訴訟中可為訴訟當事人。故可向庚追償
(2)1998年春,某燃料公司實行內部抽本租賃承包,根據企業的清產核資情況確定出各單位的承包標的及應上崗職工人數,然後選定承包人,再由承包人根據所核定員數在公司全部員工中組合職工,實行雙向選擇。
承擔抽本金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承包人個人承擔,另一種是承包人與被組合人員共同承擔。
職工盧某通過競標承包了商場副食部後,又將其中的糖茶部轉包給來某,兩人分別作為副食部和糖茶部代表簽訂了承包合同,約定糖茶部定員4人,抽本金一次付清,承包期限為兩年。
1998年4月3日,來某交給盧某一次性抽本金14485.18元,盧某將上述抽本金交給公司。來某按照公司要求,組合了李某等三人為營業員,為解決資金周轉困難,向李某等三人每人集資4000元。1998年4月30日,來某收到李某的錢後,給李某出具了收據一份,內容如下:「收到李某集資4000元正。」。在經營糖茶部期間,來某與李某等四人的工資均是按照公司的檔案工資標准,由糖茶部自行發放,交納了養老金、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等費用後,四人的工資均在210元-250元/月左右,除工資外無其他利潤分紅。2000年3月26日,糖茶部停止經營,但未對經營期間的盈虧進行清算。後雙方因集資款的返還問題發生爭議,李某訴至一審法院,要求來某付還借款4000元。
〔判決〕一審法院認為:來某承包某燃料總公司糖茶部,有其與盧某簽訂的承包租賃合同及交納的抽本金為據,在經營期間,以集資方式向李某借款4000元作為周轉金使用,並約定了使用期限,雙方應按約履行。李某請求來某返還借款,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有理有據,應予支持;判令來某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付還李某借款4000元,訴訟費用由來某負擔。
一審宣判後,來某不服判決,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審理後認為:來某收到李某的4000元錢,給李某出具的是集資款收據,而不是借款收據。在來某與盧某簽訂的承包合同中,來某是作為糖茶部代表的身份簽訂的合同,而不是以其個人身份簽訂。另根據來某與李某等四人的工資發放情況可看出,四人均按統一標准發放工資,來某比其他人並無額外收入。而燃料公司出具的證明中亦證實商場各部門均採取集體抽本共同經營方式,上述證據能夠相互認證,證實來某與李某之間是合夥關系,在共同籌集資金將糖茶部的貨物價款向公司交齊後,共同經營,共享利潤,共擔風險。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借款關系,李某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不予支持。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李某的訴訟請求。
二審判決生效後,李某不服,申請檢察機關抗訴。檢察機關認為二審法院認定李某與來某之間系合夥關系並據此判決駁回李某的訴訟請求的主要證據不足,請求再審。
〔再審〕本案在再審過程中,合議庭均認為認定來某與李某等三人合夥經營的證據不足。但在法律適用上,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來某向李某收取的4000元錢,是以集資的形式實施的借款行為。集資行為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來某向職工收取集資,未經管理機關批准,違反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企業內部集資管理的通知》等有關規定,是一種無效的民事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之規定,應當判令來某返還該款;一審按有效的借款行為處理不當,但判決來某返還4000元人民幣,處理結果正確,應撤銷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
另一種意見認為:雖然二審認定雙方合夥經營的證據不足,但因李某與來某之間並不存在借款關系,其要求來某返還借款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應維持二審判決。
〔評析〕該案處理的關鍵是對來某給李某出具的集資收條的性質如何認定。來某以糖茶部負責人的身份簽訂了承包合同後,向職工李某收取4000元集資款,並給李某出具了收據屬實,其主張與李某等三人系合夥關系,但雙方既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沒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存在口頭合夥協議,二審認定來某與李某等三人集體抽本合夥經營的證據不夠確鑿充分,檢察機關關於「二審認定來某與李某合夥關系證據不足」的理由成立,應予採納;本案中李某提供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書面證據是來某給其出具的集資收條,該收條上載明所交款的性質為「集資」而非「借款」。李某接收該收條,表明其對收條內容的認可,其未能提供證據證明該收條是來某以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的手段實施的民事行為,也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存在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的情形,對該集資收條,應予確認;李某在一審中處於原告地位,在再審中處於申請抗訴人地位,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應當對自己主張的雙方存在借貸關系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但其沒有提供確鑿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實系因返還集資款而非返還借款引起的,李某要求來某返還借款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不予支持,其應當依據來某收取集資的事實另行主張權利。
綜上,雖然二審認定雙方合夥經營的證據不足,但因李某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其與來某之間存在借款關系,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並無不當。
需要說明的是,該案是再審案件,應當根據當事人的原訴訟請求進行審理。如該案是在一審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並根據變更後的請求依法裁判
3. 案例分析……史某與李某因借貸糾紛發生爭吵,後動起手……問1、李某是否有權提
你好,兩人因為借貸糾紛發生爭吵導致動手,他們被毆打的有點嚴重的話,那麼林某是由全體起訴訟的,或者也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
4. 十萬火急!!!!!!債務轉移糾紛案例及法院判決結果分析!!!!!!
你好!對於法院的判決,談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關於債務轉移時的利息問題。年最高院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八條第一款:借貸雙方對有無約定利率發生爭議,又不能證明的,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則完全改變了這一規定,該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因此,根據後法由於先法的原則,自99年合同法頒布後,法院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借款,一般不再判決支付利息。從你上面的敘述,判斷當時甲、丙並沒有書面對利息進行約定,導致甲無法提出有力證據證明利息存在,法院這樣判決是有法律依據的。(但如果甲乙丙三方的債務轉移發生在合同法之前,則仍應按照前法的規定判決參照銀行貸款利息給債權人一方支付利息)
第二,關於復利問題。1991年最高院《若干意見》第六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本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第七條規定: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條規定的限度時,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法院判決的第二、三項就是依據於此,但具體數額須根據當年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算,才能看出法院的計算是否准確。
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是有些問題的,上面第七條規定的是債權人不得單方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但應該並不禁止經雙方協商一致同意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情形,並且只要在計算復利時不超過第六條規定的銀行貸款利率四倍的限度,就應該是給與保護的。那麼我考慮一方面是不是甲方當時審理時並不能證明計算復利是經過彼此協商同意的,另一方面復利超過了規定的限制(不好意思因為利息的計算要根據當年銀行貸款利率,我沒有算)。
個人觀點,如還有不明可進一步詢問。
你好!
我認為影響判決主要是第一點:
即債務轉移時對利息的約定。你前面說:「口頭約定丙於一個月內還清可不額外支付利息,一月內不能還清則按甲乙原定利率1分付息. 」並且「當時債務轉移時,雖然沒有書面協議,但乙可做證明」關於乙做證的效力,因為乙是本案的利害關系人,實踐中其證言是不能夠作為單獨證明需認定事實存在的證據的,「丙以欠條形式結了15萬元兩年的利息(3.6萬元).」但如果從欠條上可看出此為支付利息的話,是可以作為旁證的。
至於復利問題,前面說過只要是雙方協商一致(須證明,同樣涉及乙的證明效力問題)並未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應當是保護的。但須注意的是:由於印刷的錯誤,《若干意見》第七條的規定在已出版的法條中存在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我前面說的,另一種版本第七條為:「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只返回本金。」該版本為錯版,不應在審判中適用。
你問的:「即使不承認約定利息,但從起訴之日起至還清時產生利息是否支持.」我認為是否支持的前提是:法院對當時債務轉移時利息是否認為存在約定。由於現在法院並未認定所以在判決中也未支持。
你的案子總體來說,要申訴的話存在改判的可能性,但也有一定的風險,建議綜合考慮一下訴訟成本再行定奪。
5. 幾種常見的民間借貸糾紛分析
近年來,公民、法人等向非金融機構的個人借款的現象越來越多。由於這種民間借貸目前尚存在許多不規范現象,因此釀成的糾紛也就不斷出現。筆者根據這幾年來欽北區法院受理自然人之間借款糾紛案件進行分析,總結民間借貸中的各類糾紛及風險,並從實務角度探討各類法律風險的針對性防範措施,以供大家參考。 一、借款未出具借條的糾紛 張某為欽州某鎮個體戶,2007年親戚提出向張某借錢蓋房,出於親情的考慮,張某借給親戚8萬元,對方聲稱半年後歸還且沒有打借條。隨後在張某多次催要下,親戚只償還了1萬元後便聲稱無錢再償還,之後張某再去催要時親戚更稱沒有向張某借過錢,讓張某去上告。後張某在再次催要時私自錄了音作為證據,向法院提起了訴訟,但在訴訟過程中親戚對借款一事矢口否認,因為張某無法提供其他證據映證親戚借款的事,最終法院沒有支持張某的請求。 因為是熟人之間的借款,且借款的數額一般都不會很大,個人之間的借款通常都不會簽訂專門的借款合同。且熟人之間借款時相互之間關系非常要好,要求對方出具借條似乎會破壞朋友之間的感情,也會讓人產生不信任對方的錯覺。所以在借款時很多情況下借款人並未向出借人出具借條,這樣就會給出借人收回借款造成法律上的障礙。在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借款時,或者雙方關系惡化、破裂後借款人拒絕償還借款的情況下,借款人只能通過訴訟途徑索要,但往往因為沒有借條,不能提供當時借款的證據而敗訴。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不管關系多麼密切的朋友、還是親戚,借款時必須出具借條(借據),寫明雙方的真實姓名,借款數額及具體的還款期限。最好能找個與雙方沒有利害關系(親戚)的人作為證人,在借條上簽字見證。這樣在發生糾紛後,出借方就可依據借條(借據)通過訴訟途徑索要。 二、房產證抵押的糾紛 黃某在2006年借給朋友韋某25萬元,為使黃某放心,韋某提出以自己位於欽州的一套房產作為抵押並將房產證交給黃某抵押。後韋某未能及時償還借款,黃某向法院提起訴訟並主張以韋某抵押的房產償還,但因沒有辦理房產抵押登記,法院認定抵押無效,判決後黃某去房產局查詢後才知道,早在2006年年底,韋某就在房產局辦理了房產證的掛失手續,並將房產專賣並過戶給了他人,判決內容遲遲不能得到執行。 借款的人為了取得別人的信任,能夠順利獲得他人的借款,往往會提出以自己的房產作為抵押並將房產證交給出借人。這樣從表面上看,似乎出借人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收回借款應該沒有問題。但實際上,以房產證作抵押在法律上沒有任何效力,出借人的借款同樣不能得到任何保障。我國法律規定,以房產作為抵押的,雙方必須到房地產管理機構辦理抵押登記,債權人拿到他項權(抵押)證或者管理部門在房產證上蓋章確認,並註明擔保的數額、抵押的期限後該抵押始產生法律效力。在借款人到期不能償還借款時,出借人就可申請法院以抵押的房產變賣、拍賣的價款優先償還借款。如果雙方只是達成口頭一致,或者簽訂了書面的抵押合同,但並沒有辦理房產的抵押登記手續,抵押是無效的,出借人並不能通過抵押的房產優先收回借款。在沒有辦理抵押登記的情況下,出借人所持有的房產證也不能起到約束借款人償還借款的作用。 所以,在他人提出借款並以房產抵押擔保時,就應當明確要求對方進行房產抵押登記,以便將來能夠順利收回借款。 三、還款後沒有收回、銷毀借條的糾紛 2004年王某向生意夥伴李某借款10萬元,雙方未約定還款的期限,王某向李某出具了借條。2005年前後,因為財務賬目上的原因,兩個人終止了生意上的合作,王某一次性償還了借款,李某在拿回借款時向王某出具了收條,並承諾回去後立即銷毀借條。但半年之後,李某持借條向王某要求還款,王某拿出李某的收據並堅持已經全部償還了借款,沒料李某趁王某不備撕毀收條隨後向法院起訴要求王某還款。 向他人借款時,出具借條是正常的、合理的。但因為私人之間的借款一般沒有簽訂借款合同,雙方只是口頭約定還款的時間,借條上也常常只註明借款的數額,並不會寫明還款的期限。所以借款往往不會一次性償還,而是在出借人的多次催要下分批償還。在此過程中,雙方往往會因為催要借款而發生不愉快,關系惡化甚至斷絕關系、互相仇恨。同時,在借款人償還借款時,往往會因為出借人沒有將借條帶在身邊,不能立即收回借條,也不能在借條上加註還款的情況。這樣在借條沒有銷毀或收回的情況下,會給借款人埋下不可預知的隱患和風險,實踐中出現過多起出借人在得到還款後,再次拿借條索要借款的情況。 所以,在借款時向他人出具了借條的情況下,還款時一定要及時收回借條,或者讓出借人當面銷毀借條;不能立即收回、銷毀的,必須讓出借人出具收條,寫明還款情況,作為自己已經償還借款的證據,以防止日後出具人以借條為依據重復索要。分次償還等情況下無法收回、銷毀的,應當在借條上註明還款數額、日期等,或者讓出借人出具當期還款的收據,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 四、借條非借款人本人書寫的糾紛 趙某向好友王某借款2萬元,借款時趙某主動提出一定要給王某打借條,並說自己幾乎不會寫字,讓王某先寫好借條後自己簽字,在王某寫好借條後,趙某開玩笑說「我們兩個的關系,你還不放心我嗎?這東西給你老婆看的,我的字難看,你替我寫上名字吧」,王某沒在意,就隨手替趙某書寫了簽名。後兩家因瑣事鬧翻,王某索要借款遭到拒絕,提起訴訟後經法院委託鑒定,借款人趙某的名字並非本人書寫,借條不真實,王某的請求沒能得到支持。 向他人借款時,根據出借人的要求,借款人會出具親筆書寫的借條,或者在他人已經寫好的借據上親筆簽名、蓋章(摁手印),表明借款事實。但有時也會發生借條上借款人的簽名並非本人親筆書寫的情況,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雙方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或親戚的場合,如借款人開玩笑說「我你還不放心嗎?」「你就把我的名字簽上吧」「誰寫都一樣、反正我會及時還的」等等;在農村,部分人不會自己書寫自己姓名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也常有發生。從法律上講,如果借條上的借款人姓名並非借款人親筆書寫,借條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在借款人拒絕償還借款時,即使出借人拿出借條作為證據,法院在確認並非借款人親筆簽名的情況下,也無法認定雙方之間借款的事實。 所以,借條一般要借款人親筆書寫並簽字,並蓋上手印;如果借款人因無法書寫等原因不能親筆簽名的,一定要蓋上手印,並找他人見證並以見證人身份簽字或者蓋章加手印,也可以讓借款人在蓋章的同時對雙方的談話內容進行錄音,用以補充佐證,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五、訴訟時效的糾紛 2002年,陳某將一筆錢借給他人,約定半年後歸還,到期後陳某多次催要,但每次都是陳某自己單獨去借款人家裡、或者通過電話催要,並沒有保留催要的證據。反復催要無果後,謝某於2007年將借款人告上法庭,但借款人卻認為該債權已經超過法定的訴訟時效,陳某聲稱自己多次催要並反復陳述去借款人家裡的情景,但因為無法提供實質、有效的證據,最後未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自然人之間借款時,一般會口頭約定還款的期限,在出具借條時,有時會將還款期限寫明,有時則不會寫明具體的還款期限。借款到期後,出借人要及時催要借款,但在很多情況下,借款人都無法按照雙方的約定按時一次性歸還借款,在這過程中出借人可能會多次催要,遠遠超過兩年的時間。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借款的訴訟時效為普通時效,即兩年。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的權益被侵害之日(指借條上寫明的歸還日期,或者前一次催要之日)開始計算,超過兩年的,即喪失了勝訴權,債權便不會得到法律上的保護。出借人通常是以口頭或電話方式催要,一般都不會注意保留曾催要使訴訟時效中斷的證據,這樣在提起訴訟要求對方還款時,往往會因為借款已經超過訴訟而得不到償還。 所以,借款到期後,出借人一定要在兩年內及時催要,且以後每次催要的時間間隔不能超過兩年。在催要時盡量出具書面的催款資料,並讓借款人在資料上簽字確認,或者採用錄音的方式保留催要的證據,數額較大時也可選擇公證方式保留證據,這樣享有的債權才不會超過法定的訴訟時效。 六、借款利息的糾紛 甲於2005年向乙借款12萬元,借期2年,借款時雙方商定利息為2萬元,在借款到期時一起結算。乙給甲出具借條,借條上寫明數額及還款日期,但並沒有註明利息計算標准及支付方式。後在乙沒有歸還借款的情況下,甲起訴到法院,要求乙歸還借款本金和利息,但法院只判決乙償還甲借款本金,並沒有支持其支付利息的請求。 我國《合同法》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所以對於民間借款,只有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或者在借條上註明利息的計算方法的,借款人通過訴訟途徑要求歸還借款並主張利息時,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雙方僅是口頭的約定,而沒有將利息的相關約定明確在合同或借條上,就不能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 2004年張某借給王某20萬元用於生意,雙方簽訂了借款合同,2年後歸還,雙方商定利息為10萬元。為了獲取高額利息,張某如期將款打入王某帳戶,但到期後王某無力歸還,後張某起訴到法院,要求王某償還本金及利息共30萬元,法院只支持了張某本金的請求權,利息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利息標准計算。 民間借貸在很多情況下,雙方約定的利息都比較高,而且出借人往往是為了獲取比銀行存款更高的利息將錢借給他人。但依據我國法律的規定,民間借款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對於約定的利率高於銀行同類貸款利率四倍的,高出部分是無效的,將不會得到法律的保護。對於那些想要靠所謂的「高利貸」而獲利的人來講,應當謹慎為之。
6. 人民調解民間借貸案例
你這是作業吧??
基本法律關系是民間借貸糾紛,爭議的焦點嘛,1、本案的案由是民間借貸法律關系還是買賣合同法律關系,2、如認定為民間借貸,借款本金應是多少,3、借款利率為多少,4、本購房協議是否有效,涉及房屋過戶事項的約定是否有效。
解決如下,歸還本金按28.2算,利率不超過24%,超過部分折抵本金及利息,流押無效,不過戶。
7. 麻煩分析下這個案例
首先使用偽造的身份證和駕駛證構成使用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
其次在運輸途中騙開押運,開走汽車,佔有貨物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應該以使用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和盜竊罪數罪並罰.
詐騙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是編造謊言,被害人因為謊言而自願交付財物,很明顯此案列並非詐騙,還是一個秘密竊取的過程,只能構成盜竊罪
8. 經濟糾紛 請幫助分析案例
經濟糾紛的概念
經濟糾紛有兩大類:一是經濟合同糾紛,如買賣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承攬合同糾紛,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技術合同糾紛等;二是經濟侵權糾紛;如知識產權(如專利權、商標權)侵權糾紛、所有權侵權糾紛、經營權侵權糾紛等。在市場經濟中,合同是平等的市場主體間確立交易關系,共同實施交易行為,追求和實現經濟目的的法定和普遍的形式,因此,合同糾紛是經濟糾紛的主要部分。
經濟糾紛的成因
產生經濟糾紛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結合我國經濟活動的情況,產生經濟糾紛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1、進行經濟活動的依據不規范。市場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其依據不規范是引起經濟糾紛的主要原因。君子合同隨處可見,導致經濟合同履行過程無章可循,從而產生糾紛;
2、在進行經濟活動中,不嚴守規則,有些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不嚴格依法辦事,根據自己的利益,故意不履行合同或訂立假合同,因而產生糾紛;
3、有關部門的行政干預,而導致經濟糾紛。
經濟糾紛的特點
1、糾紛主體的特定化;
2、糾紛內容的多樣化;
3、糾紛所屬范疇民事化;
4、解決方式多樣化。
9. 關於借錢的法律案例提問!
分析:1、此案中存在借貸法律關系和贈與法律關系。
2、借貸合同為不要式合同,換言之,即便沒有借據,也應認定借貸法律關系成立。自然人借貸合同,未約定利息,視為無利息。未約定歸還時間,債權人可隨時要求歸還,但應給予債務人合理期限。
在借貸法律關系中,王某作為債務人應當償還所借債款,但該案中,未約定利息,故債權人無權要求王某償還利息。
3、該案的贈與法律關系中,趙某無權請求王某償還贈與物。
王某若在趙某給予的合理期限內仍不履行,則其行為侵犯了趙某的債權,構成債的不履行,應承擔法律責任。
困難:1、要正確區分戀愛存續期間的「贈與」和「借貸」。
2、因沒有借款合同即借款憑證,債權人要負借款合同真實有效的舉證責任,這點比較困難。
就補充的問題:
1、趙某贈與王某物品為數碼電子產品——不能要求償還
2、王某經常以談戀愛為由,向對方索取較高價值的物品——如未明確是借貸關系、並且給予人並非出於被脅迫或欺詐,應認定為贈與關系不能要求償還。
至於調查中的第一條「王某多次問其同事朋友借錢」屬借貸關系,可要求償還。
3、就你給出的事實看不觸犯刑法,仍屬民事法律調整范圍,屬借貸糾紛。
4、從你給出的事實看,只能提起民事訴訟。至於提起民事訴訟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如上所述——主要還是就借貸事實的舉證困難。
就你的二次疑問:
1、我認為不構成不當得利,也不是附條件民事行為。根據最高院司法解釋和審判實踐中的經驗,對於戀愛期間一方贈予另一方的財物,處理時要看財物的性質和多少。戀愛中雙方為了增進感情,一方向另一方贈送財物或者雙方互贈財物,屬於贈予,當戀愛終止時,一般可以不返還;一方以結婚為目的向另一方贈予貴重物品,一方要求返還時需酌情處理,贈予方生活困難的,應予以返還;為了籌備結婚,一方購買的結婚用品放於對方處,一旦戀愛關系終止,另一方應當予以返還。
所以你要搞清楚是否明確地談婚論嫁了,至於你說「日後想與之結婚」是想法還是真的談婚論嫁了?
2、不構成詐騙。好像從你的案例中,王某是在談戀愛過程中經常索取財物,但不存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換言之,對方給與財物時,其意思表示並非出於脅迫或欺詐,完全真實有效。
法律不是可以調整社會生活中的任何問題的。有些事想開點吧。
呵呵,想拿你的分比我考司法考試還難哪,開個玩笑拉。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