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村民對集體財產分配方案不服可以提起訴訟要求認定無效嗎
根據物權法規定,可以提起訴訟,請求撤銷。
集體組織所有權屬於集體組織,只有它才能作為該組織全體成員的代表對集體財產行使所有權,它的成員個人不是集體組織財產的所有人,無權處分集體組織的財產。
因此,我國法律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如果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則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如果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如果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的管理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該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1)兩個集體村民組水事糾紛擴展閱讀
物權法
第六十條:對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依照下列規定行使所有權:
1、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2、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3、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第六十二條: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村規民約向本集體成員公布集體財產的狀況。
第六十三條: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⑵ 村民小組集體山場糾紛該找那個部門解決
1、屬於鄉鎮人民政府處理。對鄉鎮政府處理決定不服,還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2、《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 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⑶ 兩個村委會均認為自己對土地享有所有權怎麼辦
農村土地歸村集體所有,所有權不存在可由自然人繼承的問題。村民對依法取得的承包土地\宅基地享有使用權。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的承包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因此在原戶主死亡後,其原家庭成員在承包期限內對該土地仍有承包使用經營權。勞動群眾集體對屬於其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利,是土地集體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只能是農民集體,依農民集體的所屬不同,可以將集體土地所有權劃分為三種。行政村內兩個以上各自獨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般是指由過去的生產隊沿襲下來的村民小組。農村實行大包干以後,相應的生產隊即改為村民小組或農業生產合作社。屬於村內村民小組的農民所有的,實際上是以生產隊為基礎延續存在的,比如承包地、林地、水域等土地,由村內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很多地區還存在,農村的農戶宅基地(不包括合作化後佔用集體耕地修建住房形成的宅基地),一直由合作化運動之前的農戶管理和使用,事實上是未交與集體進行管理和使用,但在法律規定上未將此類作區別,一並歸入集體所有。村民小組(生產隊)集體經濟組織擁有農戶耕地、林地、水域等土地所有權的形式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基本形式。村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如村辦小學、村辦企業、村委會辦公場所等等土地屬於全村農民所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人機關或者法定代表人,是村農民集體土地所有者的法定代表。鄉(鎮)農民集體土地屬於全鄉(鎮)農民集體所有,一般由鄉(鎮)辦企、事業單位使用,也可以由鄉農民集體或個人使用。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一般由鄉(鎮)人民政府代管,即由鄉(鎮)人民政府代行鄉(鎮)農民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所有權土地贈送他村不可以申請宅基地。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實際上就是連同土地出賣、出租,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而贈送土地,是對自己財產的處分,其實質等同於轉讓、出賣、出租,其所獲收益不是錢財,而是名譽。第六十二條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1)各縣(區)人民政府主導,國土資源部門牽頭,多部門統籌協調密切配合完成。(2)試點先行,摸索經驗、穩步全面加快推進。(3)土地權利歸屬的確定,既要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政策,又要充分考慮當前的實際狀況。(4)在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化解矛盾,解決爭議,對一時難以處理糾紛的宗地暫緩登記,暫不發證。(5)嚴格依照《土地登記辦法》規定的內容、程序和要求,依法辦理登記。(6)堅持全面覆蓋的原則,不重不漏。(7)此次登記發證將有關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減輕農民負擔,測繪、登記都不需農民花費任何費用。
⑷ 現在我們兩個村有用水糾紛
汪某與邱某分別是上、下兩個村的村民,汪某住在河的上頭,邱某住在河的下頭。要不是去冬今初的這場罕見的乾旱天氣,兩家也還從未紅過臉。去年冬天,為了澆灌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汪某一直攔住本就流量很小的河水,致使住在下游的邱某無水灌溉麥地。在多次協調無效的情況下,兩家最終大打出手各有受傷,既賠了錢又傷了和氣,非常不值。灌溉用水糾紛作為相鄰糾紛的一種,在我國農村常有發生。那麼,發生灌溉用水糾紛到底該如何處理呢?筆者認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有利生產、尊重自然、兼顧各方利益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84條、第86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20條、第28條分別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對自然流水的利用,應當在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之間合理分配。對自然流水的排放,應當尊重自然流向」、「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堅持興利與除害相結合,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和有關地區之間的利益,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並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二是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灌溉優先、有妨礙要排除或補償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25條第2款、第35條分別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其成員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集體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資興建水工程設施的,按照誰投資建設誰管理和誰受益的原則,對水工程設施及其蓄水進行管理和合理使用」、「從事工程建設,佔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設施,或者對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失的,依法給予補償。」三是發生糾紛後維持現狀、依法解決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56條、第57條分別規定:「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發生水事糾紛的,應當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裁決,有關各方必須遵照執行。在水事糾紛解決前,未經各方達成協議或者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在行政區域交界線兩側一定范圍內,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取水和截(蓄)水工程,不得單方面改變水的現狀」、「單位之間、個人之間、單位與個人之間發生的水事糾紛,應當協商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申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部門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部門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在水事糾紛解決前,當事人不得單方面改變現狀」。四是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違反法律規定的灌溉用水以及因灌溉用水發生糾紛者,必須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乃至刑事責任。這也是處理灌溉用水糾紛應當遵循的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9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76條、第74條分別規定:「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引水、截(蓄)水、排水,損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在水事糾紛發生及其處理過程中煽動鬧事、結伙斗毆、搶奪或者損壞公私財物、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農業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⑸ 如何界定是村集體所有還是村民小組所有
1、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可以通過管轄范圍和所擁有的財產來界定是村集體所有還是村民小組所有。村集體所有的管轄范圍更廣,所擁有的財產數量更多。村集體由村民小組組成。
2、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條,村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
3、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
4、村集體所有,村是指自然村,管理范圍比村民小組寬,由多個村民小組組成,村集體所有是指村內所有村民小組村民都共同所有的財產。
5、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村民小組比村的管理范圍小,村民小組是由多個農戶組成,村民小組所有的財產有本集體組織的山林、土地、房屋、廠礦等。
(5)兩個集體村民組水事糾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
第十一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⑹ 兩個村村民為水資源發生糾紛如何處理
請當地水務(水利)部門下屬的水政執法大隊,根據實際情況,依法處理。
⑺ 農村一人有兩個村民小組土地確權違法嗎
通常農村土地屬於村集體所有,村民只是一種承包經營確權,各地區的農業承包大戶都是通過流轉來獲得其它經營權利的,所以個人有兩個村民小組的土地確權是不符合政策規定的。
⑻ 同村不同組的林木林地糾紛由誰處理
由村委會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三條 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
農村土地承包採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採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採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
第十二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的,不得改變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權。
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由使用該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發包。
爭議的解決和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 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
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十二條 當事人對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⑼ 同一個村下的2個村民小組是同一集體經濟組織 嗎
這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即根據土地屬於村集體所有還是組集體所有。如果土地屬於組集體所有,那麼不同組之間是不可以互換土地的。
⑽ 村民小組是否具有訴訟主體資格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其中「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村民小組由村委會根據村民居住狀況、集體土地所有權關系等分設,成立合法,擁有獨立的土地所有權,符合「其他組織」的要求,具備了訴訟主體資格條件。
高人民法院對村民小組的訴訟主體資格也予以了認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村民小組訴訟權利如何行使的復函》中答復:遵化市小廠鄉頭道城村第三村民小組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以第三村民小組為當事人的訴訟應以小組長作為主要負責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