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江夏區馬鞍山煤礦具體地址

江夏區馬鞍山煤礦具體地址

發布時間:2021-11-03 10:32:00

⑴ 南京周邊哪邊有礦山石礦,煤礦,鐵礦只要是礦都可以,不論大小,請寫上具體地址,最好有聯系方式!謝謝

梅山鐵礦
梅山鐵礦旁邊就是梅嶺小區,公交車站名叫梅嶺小區
從梅嶺小區到地鐵的最近站是小行站,大約7站路,不行是不行了(除非您樂意走,哈哈)

坐169路至小行站,或者直接坐到底站到地鐵安得門站也可以

上行:西善花苑 - 盛周路 - 西柿路 - 賁家井 - 梅山第二醫院 - 梅欣小區 - 梅山高級中學 - 梅山第二中學 - 梅嶺小區 - 西善橋 - 友誼橋 - 竹柳新村 - 油坊橋 - 南河大橋 - 小行里 - 小行 - 時光澔韻 - 菊花台 - 安德門[地鐵站](北) (19站)

⑵ 中國煤礦、鐵礦都在什麼地方。

鐵礦: 內蒙古白雲鄂博
湖北大冶
遼寧鞍山,本溪
河北遷安
安徽馬鞍山
海南的石碌
四川攀枝花等
礦:河北開灤
遼寧阜新
山西大同,陽泉,安徽淮北
江蘇徐州
黑龍江雞西,鶴崗
河南平頂山

⑶ 張之洞與洋務運動的故事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主要實業
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武漢,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太祖發跡的聖地)。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曾記否,漢陽步槍在八年抗日戰爭都在用),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置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標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置,既是張之洞銳意創新的標志,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設辦新式學堂
辦新軍辦新式學堂,大力引進人才,特別是留學生,對於留學生,張之洞一直優禮有加。張之洞熱心向日本學習,經他派往日本留學的學生達數百人。當時風氣雖開,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張之洞極力倡導,將自己的數位子孫都送往日本留學。學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國必設宴接風。總督衙門有一挑水人聽人說今天總督接風的是留學生某某,挑水人說:「這學生就是我的兒子啊!」 張之洞對學生寵愛異常,凡是學生與官吏發生爭執或糾紛,張之洞往往偏袒學生一方。注意,那時候的留學生可不是1/4回國,3/4滯留。可以想像武漢當時的風氣!對了張之洞還是六君子之一——楊銳的老師。 張之洞創辦新軍(曾記否,雙十節,武昌起義!楚望台!)回任湖廣前夕,曾奏准將已經練成的江南自強軍護軍前營五百人調往湖北,「教習洋操,以開風氣」。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張之洞在省城東門外卓刀泉創建農務學堂。1900年正式開學,聘請美國農學教習2人指導研究農桑畜牧之學。 1906年,農務學堂校址遷移到武勝門外多寶庵地方(今湖北大學校園),開設高等正科,改名為湖北高等農業學堂,並附設實驗場。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農業學堂和現今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 張之洞還在湖北鐵政局內創建工藝學堂。課程有汽機、車床、繪圖、竹器、洋脂、玻璃各項製造工藝。張之洞改書院、興學堂、倡游學,使包括漢口在內的武漢三鎮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近代教育體制。傳統的書院教學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張之洞致力於書院改制,相繼對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的課程作出較大調整,各有側重,以「造真材,濟時用」為宗旨。在興辦新式學堂方面,其創辦的算學學堂(1891)、礦務學堂(1892)、自強學堂(1893)、湖北武備學堂(1897)、湖北農務學堂(1898)、湖北工藝學堂(1898)、湖北師范學堂(1902)、兩湖總師范學堂(1904)、女子師范學堂(1906)等等,則涵蓋了普通教育、軍事教育、實業教育、師范教育等層面。 縱觀張之洞的一生,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以及對教育、實業的發展貫穿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他為南疆抗法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也是武漢成為中國近代重工業基地的奠基人;他興建了貫穿中國的大鐵路,興辦的各種學校和新式軍隊培養了大量人才,並直接孕育了武昌起義的革命火種。他是當之無愧的晚清第一功臣。

⑷ 張之洞在歷史上怎麼評價他的

張之洞的評價
張之洞,人稱張香帥,自號抱冰老人,南皮人,南京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的創始人,中國高等師范學堂之鼻祖,中國幼兒園創始人(第一所幼稚園,選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國重工業奠基人。張之洞13歲中秀才,16歲中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26歲中會試第三名(探花)。
張之洞先為清流以敢諫聞名,號稱「牛角」,其戰鬥力非常生猛。後任山西巡撫和各地學官,後來長期任總督,1907年後任大學士,軍機大臣,1909年死,謚號「文襄」。
張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辦新式教育,二辦實業三練新軍。
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武漢,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太祖發跡的聖地)。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曾記否,漢陽步槍在八年抗日戰爭都在用),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置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標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置,既是張之洞銳意創新的標志,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辦新軍辦新式學堂,大力引進人才,特別是留學生,對於留學生,張之洞一直優禮有加。張之洞熱心向日本學習,經他派往日本留學的學生達數百人。當時風氣雖開,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張之洞極力倡導,將自己的數位子孫都送往日本留學。學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國必設宴接風。總督衙門有一挑水人聽人說今天總督接風的是留學生某某,挑水人說:「這學生就是我的兒子啊!」
張之洞對學生寵愛異常,凡是學生與官吏發生爭執或糾紛,張之洞往往偏袒學生一方。注意,那時候的留學生可不是1/4回國,3/4滯留。可以想像武漢當時的風氣!對了張之洞還是六君子之一——楊銳的老師。
張之洞創辦新軍(曾記否,雙十節,武昌起義!楚望台!)回任湖廣前夕,曾奏准將已經練成的江南自強軍護軍前營五百人調往湖北,「教習洋操,以開風氣」。

⑸ 大武漢的初創之況

說起大武漢,就不能不提起 這個大武漢理念的建立者張之洞(1837-1909)。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漢口,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也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導下誕生的。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劉少奇曾在此領導工人罷工)。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漢陽步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置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標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置,既是張之洞銳意創新的標志,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⑹ 鐵礦 煤礦 油田 分布地方與名稱.

北方地區

煤礦:撫順、阜新、雞西、鶴崗、開灤、大同、峰峰、陽泉、平頂山、焦作、兗州、平朔、神府。油田:大慶、遼河、吉林、勝利、華北、中原。鐵礦:鞍山 磁山

南方地區

煤礦:徐州、「兩淮」六盤水、天府;海鹽:鶯歌海、布袋;鐵礦:海南、馬鞍山、大冶、綦江、攀枝花。有色金屬:銅(德興、東川)、鎢(大余)、銻(錫礦山)、鉛鋅(水口山)、錫(個舊)、汞(銅仁)、鋁(修文)

西北地區

油田:克拉瑪依、玉門、南疆。稀土:白雲鄂博。有色金屬:鎳(金昌)

青藏地區

油田:冷湖。鉛鋅:錫鐵山。鉀鹽:察爾汗鹽湖。鹽池:茶卡鹽湖

⑺ 馬鞍山村的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56.37畝(其中:田78.08畝,地178.29畝),人均耕地1.33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73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7畝,主要種植竹子、柑橘等經濟林果;草地220畝;荒山荒地196畝,其他面積77.63畝。有煤礦等資源。

⑻ 張之洞對中國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太祖發跡的聖地)。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曾記否,漢陽步槍在八年抗日戰爭都在用),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⑼ 讀我國主要煤礦發布圖,回答(7分) (1)我國煤礦集中分布的地區在哪裡(2分)(2)圖中甲地區優勢資源


(1)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 (2分)
(2)煤炭外運力量薄弱 一是興建和改造相關鐵路,擴大煤炭的外運能力。二是在煤礦附近建火電站,變輸煤為輸電。(3分)
(3)包頭 武漢 馬鞍山(任答兩個即可,2分)

⑽ 武昌縣的區域簡介

位置面積武昌縣位於長江中游東南岸,地處東經114º01』~114º35』、北緯29º58』~30º32』。其東北與鄂州市毗連,東南與大冶縣接壤,南與咸寧市相鄰,西南與嘉魚縣交界,北與武漢市洪山區相靠,西北隔長江與漢陽縣和漢南區相望。縣境東西寬54.17公里,南北長83.2公里,總面積2008.98平方公里。縣治紙坊鎮。 一,武昌縣在周代屬楚,秦屬南郡。前201年設置江夏郡,設沙羨縣,治塗口(現在的江夏區金口街道)。378年改汝南縣。581年改江夏縣,589年改治郢城(現在的武漢市武昌區)。1912年置武昌縣,隸屬於江漢道,1930年改隸湖北省第一專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位於武漢市武昌區的傅家坡設立武昌縣人民政府,隸屬於大冶專區。1952年改由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11月,武昌縣劃歸武漢市,1960年縣政府遷往紙坊鎮。1961年4月,又將其劃歸孝感專區,1965年劃歸咸寧專區。1975年11月,武昌縣再次劃歸武漢市,成為武漢市的郊縣之一。1995年撤縣建區,成立武漢市江夏區。
二,三國分立時,孫權於魏黃初二年(221年)自公安遷來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為武昌郡治。故治在今鄂州市市區。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後屬隸屬鄂州。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縣升為武昌軍,因該名與鄂州的武昌軍雷同,遂取「玉寶壽昌」之文,次年改名為壽昌軍,領治武昌縣。端平元年(1234年),廢壽昌軍,武昌縣隸屬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縣又升為壽昌軍,直隸武昌軍節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壽昌軍改名武昌散府,隸屬鄂州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稱武昌路,西移的「武昌」之名由軍事建制名稱變成了行政區劃名稱。此時,武昌縣隸屬於湖北道武昌路。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為武昌府,武昌縣隸屬武昌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縣屬湖廣布政司武昌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縣屬湖北省武昌鹽法道武昌府。民國2年(1913年),廢武昌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而武昌縣卻改名為壽昌縣。 建置沿革周代屬楚,秦屬南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沙羨縣,治塗口(今金口),為建縣之始,屬江夏郡。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析沙羨縣西南境置蒲圻縣。吳太平二年(257年)沙羨侯降魏,沙羨縣廢。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沙羨縣,屬荊州。東晉初,中原戰亂不已,豫州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亂,流寓江南,咸和年間在沙羨縣治塗口北僑置汝南郡,後降為縣。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沙羨縣為汝南縣,仍治塗口,屬江夏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縣為江夏縣,縣治遷至郢城(今武昌),郢城亦為州治。此後,縣名縣治至清末未再變。其間,唐時江夏縣先後隸鄂州、江夏郡和武昌郡,宋、元、明,清屬鄂州、武昌府。
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隸湖北省江漢道。1927年廢道,直屬湖北省。1932年隸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武昌淪陷期間,1939年5月10日,國民政府在縣南積善鄉設敵後武昌縣政府,隸鄂南行政專署。1942年,中國共產黨先後在縣南設咸武鄂政務委員會,在縣北設武鄂政務委員會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9月,武昌縣政府遷回武昌城區,屬第一行政專署。
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6月10日,武昌縣人民政府在武昌城區成立,隸大冶專區。1952年改隸孝感專區。1959年11月劃歸武漢市。次年縣治遷至紙坊鎮。1961年4月復劃歸孝感專區。1965年改隸咸寧專區。1975年11月又復歸武漢市。 行政區劃1949年6月,全縣劃為7個區:即紙坊、青山、豹獬、五里界、金口、安山、山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體制,全縣設紅旗、金水、同力、東風、衛星、錦綉6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下轄管理區31個。1959年增設金口鎮人民公社。
1983年1月撤社建鄉,至1985年共設20個鄉,即大橋、鄭店、寧港、段嶺廟、土地堂、金水、范湖、法泗、安山、河堖坊、山坡、賀站、保福、湖泗、舒安、大屋陳、五里界、流芳、豹獬、龍泉;設3個鎮,即紙坊、金口、烏龍泉。鄉鎮下轄村民委員會330個。
人口民族1949年武昌縣人口為23.69萬人。新中國建立後三次人口普查:1953年全縣人口38.08萬人(包括武漢市青山區、洪山區等地數);1964年全縣人口為35.35萬人,比1953年增長31%,年均增長率為27‰;1982年全縣人口為50.76萬人,比1964年增加15.42萬人,增長43.6%,年均增長率為24‰。1985年全縣人口為52.73萬人,比上年凈增8362人。其中農業人口佔80.2%,非農業人口佔19.8%。
新中國建立後,武昌縣出現兩次人口出生高峰,第一次是1955~1957年,年均出生率為37.85‰,年均自然增長率為27.99‰,其中1955年出生率最高,達32.56‰;第二次是1961~1971年,年均出生率為36.19‰,年均凈增率高達33.93‰。從1971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為進一步節制人口增長,提倡「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控制第二胎,禁止多胎,全縣人口出生率和凈增率均逐年降低。1971~1985年的15年間,平均出生率降為19.1‰,年凈增率為12.7‰。
由、於各區、鄉的自然條件和行政區劃的變動差異以及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縣境人口密度分布城鎮和鄉村相差甚遠,城鎮人口密度遠遠高於鄉村,1953年城鎮人口密度比農村高3.9倍,1982年高達6.4倍。全縣人口密度1982年平均每平方公里253人,1985年為262.5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11.3‰。
武昌縣的少數民族有回、苗、侗、壯、土家、滿族等16個,共542人。 地質武昌縣在地層區劃上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分區大冶小區。地質特點是以原古生界為基底,自震旦紀以來,長期接受沉積,地層發育極為良好。上述沉積自震旦紀至中三疊世為海相沉積,中三疊世以後多為陸相沉積,早白堊世地層則以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為主,第四系為近代河湖相沉積及坡積殘積物。
地質結構主要是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的產物,褶皺和斷裂發育,岩漿活動有一定表現。北部的古生代及早、中三疊紀地層形成緊密線狀褶紋、斷裂與地層走向的關系,分為三組:即北西西向或近東西向的走向斷層,北西向和北東向的斜斷層,區域性的梁子湖斷層呈北東一南西方向通過縣境東側。
地貌武昌縣境為鄂南幕阜丘陵向江漢沖積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地勢南北狹長微傾;東西北依湖濱江,以壠崗平原為主要地貌類型;中部及東北部地形較高;東南部和北部屬低山丘陵;西部既有孤山獨嶺,也有低湖平原;東北部和中部有成片的東西走向的殘丘。全境湖泊眾多,小河港汊注入各大湖。
山脈縣境各山南面承接鄂南幕阜山系向北蜿蜒,以鄭店與烏龍泉連界的個字山為主,向三方呈個字形伸延。個字山北為八分山,其西北為神山、金岡山、天光山等;其東南為馬鞍山、仙人山、天子山、石山、浮山等;其東迤北為青龍山、獅子山、錦綉山、鳳凰山、二龍山、丁姑山、黃龍山等。其中以八分山為最高,海拔272.5米,總面積O.8平方公里;其次為二龍山之龍泉山,海拔232.5米;丁姑山海拔200米以上;其餘浮山、荷花山、靈山、馬鞍山、東岳山、雲井山、鴿子山、將軍山、神山、長嶺山、金雞山、鹿泉山、朱皮山、香爐山、扁擔山、風燈山和石山等均在200米以下。 水系縣境西北瀕臨長江,東、北、西南三面環湖,有金水貫串其間,形成江湖環抱之勢;又因全縣地勢南北狹長而東西傾斜,水系呈離心扇形。按自然出江口劃分:金水出金口入江,梁子湖水出樊口,湯遜湖水出武泰閘。此3個水系包括諸多港汊、塘堰和湖?白,整個水域面積達106.9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35.46%;其中水域面積75萬余畝,占總面積的24.92%。
長江自西南而來,從四邑公堤上沙袱入境,由武金堤下橫堤處出境,流程31.5公里,年過境水量達6600億立方米。
金水從咸寧縣入境,穿過斧頭湖、白泥湖、上涉湖、團墩湖、西涼湖、玉門湖、魯湖、後湖通過金水閘由金口出江,共流貫法泗、范湖、金水3鄉。金水在縣境內流程為42公里,年過境水量多年為120.6億立方米。
東境有與鄂州市共界的梁子湖水系,其中有舒安湖、大溝湖,西有山坡湖,北過梁子鎮有牛山湖、豹湃湖,再由長港經樊口閘注江;縣北有湯遜湖、青菱湖、黃家湖溝通巡司河,由武泰閘出江。
土壤縣境土壤按照形成的特點,分為紅壤、黃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湖土、水稻土6個土類、13個亞類、35個土屬、93個土種。
縣西部由長江、金水沖積而成的平原區,母質主要為石灰性沖積物,多為湖土;其北部壠崗平原區,主要分布黃棕壤和湖土;中部低丘壠崗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成土母質較為復雜,主要分布有紅壤和其他岩成土類;南部壠崗平原集中分布紅壤;西部則以湖土為主。
水稻土是縣境主要的土壤類型,面積占土壤總面積的52.24%,各鄉鎮均有分布。
縣內壠崗地區,成土母質主要是第四紀粘土。其土壤分布:崗頂為死紅土,崗面為紅土、面紅土和黃土,上螃為淹育型水稻土,壠口、湖漢為沼澤型水稻土。
中部以八分山、鴿子山為主體的兩條斷續帶山脈,其土壤分布由上而下分別為重、中、輕礫石紅土或薄層、中層、厚層棕紅土,坡腳平緩地帶為紅砂土、黃砂泥土。 氣候武昌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交替明顯,嚴冬酷暑時間短,無霜期長。
年平均氣溫16.7~17.0℃。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9~29.5℃,極端最高氣溫40.1~40.3℃;一月最冷,平均氣溫3.3℃,極端最低氣溫一12.4至一15.3℃,極端氣溫具有年際變化和地區差異的特點。常年平均降水量1200~1350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大。1969年為最多年份,達1862.5毫米;1963年為最少年份,僅889.2毫米。春夏兩季降水量佔全年的74%,秋冬兩季僅佔26%。
縣境無霜期長,常年初霜日在11月21~28日,終霜日在3月9~17日,平均無霜期253~262日。1973年最長為295日,1969年最短為226日。初雪期歷年一般在1月中旬,最早的在12月下旬(1985年),最遲的在2月下旬(1969年)。
境內冬季以北風、東北風最多,夏季以南風、西南風為多,春季則是東北風、西南風和東南風交替,秋季偏北風為多。多年平均風速為2.9米/秒,最大時為3.2米/秒(4月),最小時為2.6米/秒(10月)。1959~1981年共出現大風100次,其中1980年4月13日的最大風速達19米/秒。
多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4.9小時,平均每天5.4小時。其中1978年為最多年份,日照時數為2233.7小時;1980年為最少年份,日照時數為1719小時。 主要氣候災害有洪澇、乾旱、強寒潮、冰雹和龍卷風,其中洪澇是導致農業生產不穩不高的主要災害。1924~1935年,武昌與咸寧、嘉魚、蒲圻3縣江堤共潰決5次。1931年全部潰崩,受災人數達20萬,受災面積達466平方公里。據1959~1980年統計:全縣共發生洪澇16~18次,平均兩年一遇,全縣性大旱10次,亦是兩年一遇。
沿湖濱江地區一般3~5年有一次龍卷風。1960年2月4日,7~9級大風持續70分鍾,並伴有雷、電、冰雹,致使湖泗、祝祠、分水等地受災。此後,1973~1983年出現大風災5次,平均兩年一遇。
資源土地資源有農用面積236.76萬畝,其中耕地126.01萬畝(水田75.2萬畝、旱田50.4萬畝、菜地0.41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1.82%,人平2.50畝;山林面積35.66萬畝(林地24.83萬畝、園地5.08萬畝、荒地荒石山5.75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1.83%,人平0.71畝;水域面積75.09萬畝(江河2.1萬畝,湖泊61.68萬畝,塘堰8.67萬畝,魚池1:56萬畝,水庫1·08萬畝),人平1.94畝;其他面積64.5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1.43%。 礦物資源有石灰石、建築石、石膏、白雲石、陶土、煤、矽石、耐火材料、鎢、鐵、磷等礦藏13種。其中黃鐵礦位於烏龍泉東部,構造位置屬沈家灣背斜的南翼,平均厚0.77米,以富礦集中為特點,礦質品位好;煤礦以縣境北流芳嶺一帶發育最好,縣南含煤地層厚307~611米,馬鞍山煤礦有近百年采礦史;白雲石、石灰石、石英砂岩、膨潤土、粘土岩和石膏等非金屬礦,均質佳量多,有規模開採的價值。
境內森林植被具有由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徵。宜林山地共計44.8萬余畝,原始森林早被人工培育的灌木、草本群落所代替,僅在丘陵崗地和村落附近保存有鄉土樹種。1985年,全縣有森林面積3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0.63%;各類樹木約250餘種;尚有多種水生維管植物和332種葯用植物。
境內水產資源豐富。1985年水域面積為75萬畝,江河湖泊有魚類百種以上,人工放養的有青、鯇、鰱、鱅、鯿、鯉、鯽魚等;介甲魚類有甲魚、烏龜、河蚌,產於湯遜湖、魯湖、上涉湖的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均是培育珍珠的較好母貝;常見水禽有獐雞、谷鴨、八鴨等;水生植物有蓮藕、菱角、茭筍、芡實等。1980年收購芡實米出口6.5萬余公斤,1982年出口15萬余公斤。

與江夏區馬鞍山煤礦具體地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