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京周邊哪邊有礦山石礦,煤礦,鐵礦只要是礦都可以,不論大小,請寫上具體地址,最好有聯系方式!謝謝
梅山鐵礦
梅山鐵礦旁邊就是梅嶺小區,公交車站名叫梅嶺小區
從梅嶺小區到地鐵的最近站是小行站,大約7站路,不行是不行了(除非您樂意走,哈哈)
坐169路至小行站,或者直接坐到底站到地鐵安得門站也可以
上行:西善花苑 - 盛周路 - 西柿路 - 賁家井 - 梅山第二醫院 - 梅欣小區 - 梅山高級中學 - 梅山第二中學 - 梅嶺小區 - 西善橋 - 友誼橋 - 竹柳新村 - 油坊橋 - 南河大橋 - 小行里 - 小行 - 時光澔韻 - 菊花台 - 安德門[地鐵站](北) (19站)
⑵ 中國煤礦、鐵礦都在什麼地方。
鐵礦: 內蒙古白雲鄂博
湖北大冶
遼寧鞍山,本溪
河北遷安
安徽馬鞍山
海南的石碌
四川攀枝花等
礦:河北開灤
遼寧阜新
山西大同,陽泉,安徽淮北
江蘇徐州
黑龍江雞西,鶴崗
河南平頂山
⑶ 張之洞與洋務運動的故事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主要實業
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武漢,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太祖發跡的聖地)。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曾記否,漢陽步槍在八年抗日戰爭都在用),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置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標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置,既是張之洞銳意創新的標志,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設辦新式學堂
辦新軍辦新式學堂,大力引進人才,特別是留學生,對於留學生,張之洞一直優禮有加。張之洞熱心向日本學習,經他派往日本留學的學生達數百人。當時風氣雖開,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張之洞極力倡導,將自己的數位子孫都送往日本留學。學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國必設宴接風。總督衙門有一挑水人聽人說今天總督接風的是留學生某某,挑水人說:「這學生就是我的兒子啊!」 張之洞對學生寵愛異常,凡是學生與官吏發生爭執或糾紛,張之洞往往偏袒學生一方。注意,那時候的留學生可不是1/4回國,3/4滯留。可以想像武漢當時的風氣!對了張之洞還是六君子之一——楊銳的老師。 張之洞創辦新軍(曾記否,雙十節,武昌起義!楚望台!)回任湖廣前夕,曾奏准將已經練成的江南自強軍護軍前營五百人調往湖北,「教習洋操,以開風氣」。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張之洞在省城東門外卓刀泉創建農務學堂。1900年正式開學,聘請美國農學教習2人指導研究農桑畜牧之學。 1906年,農務學堂校址遷移到武勝門外多寶庵地方(今湖北大學校園),開設高等正科,改名為湖北高等農業學堂,並附設實驗場。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農業學堂和現今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 張之洞還在湖北鐵政局內創建工藝學堂。課程有汽機、車床、繪圖、竹器、洋脂、玻璃各項製造工藝。張之洞改書院、興學堂、倡游學,使包括漢口在內的武漢三鎮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近代教育體制。傳統的書院教學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張之洞致力於書院改制,相繼對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的課程作出較大調整,各有側重,以「造真材,濟時用」為宗旨。在興辦新式學堂方面,其創辦的算學學堂(1891)、礦務學堂(1892)、自強學堂(1893)、湖北武備學堂(1897)、湖北農務學堂(1898)、湖北工藝學堂(1898)、湖北師范學堂(1902)、兩湖總師范學堂(1904)、女子師范學堂(1906)等等,則涵蓋了普通教育、軍事教育、實業教育、師范教育等層面。 縱觀張之洞的一生,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以及對教育、實業的發展貫穿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他為南疆抗法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也是武漢成為中國近代重工業基地的奠基人;他興建了貫穿中國的大鐵路,興辦的各種學校和新式軍隊培養了大量人才,並直接孕育了武昌起義的革命火種。他是當之無愧的晚清第一功臣。
⑷ 張之洞在歷史上怎麼評價他的
張之洞的評價
張之洞,人稱張香帥,自號抱冰老人,南皮人,南京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的創始人,中國高等師范學堂之鼻祖,中國幼兒園創始人(第一所幼稚園,選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國重工業奠基人。張之洞13歲中秀才,16歲中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26歲中會試第三名(探花)。
張之洞先為清流以敢諫聞名,號稱「牛角」,其戰鬥力非常生猛。後任山西巡撫和各地學官,後來長期任總督,1907年後任大學士,軍機大臣,1909年死,謚號「文襄」。
張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辦新式教育,二辦實業三練新軍。
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武漢,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太祖發跡的聖地)。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曾記否,漢陽步槍在八年抗日戰爭都在用),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置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標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置,既是張之洞銳意創新的標志,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辦新軍辦新式學堂,大力引進人才,特別是留學生,對於留學生,張之洞一直優禮有加。張之洞熱心向日本學習,經他派往日本留學的學生達數百人。當時風氣雖開,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張之洞極力倡導,將自己的數位子孫都送往日本留學。學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國必設宴接風。總督衙門有一挑水人聽人說今天總督接風的是留學生某某,挑水人說:「這學生就是我的兒子啊!」
張之洞對學生寵愛異常,凡是學生與官吏發生爭執或糾紛,張之洞往往偏袒學生一方。注意,那時候的留學生可不是1/4回國,3/4滯留。可以想像武漢當時的風氣!對了張之洞還是六君子之一——楊銳的老師。
張之洞創辦新軍(曾記否,雙十節,武昌起義!楚望台!)回任湖廣前夕,曾奏准將已經練成的江南自強軍護軍前營五百人調往湖北,「教習洋操,以開風氣」。
⑸ 大武漢的初創之況
說起大武漢,就不能不提起 這個大武漢理念的建立者張之洞(1837-1909)。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漢口,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也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導下誕生的。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劉少奇曾在此領導工人罷工)。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漢陽步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置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標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置,既是張之洞銳意創新的標志,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⑹ 鐵礦 煤礦 油田 分布地方與名稱.
北方地區
煤礦:撫順、阜新、雞西、鶴崗、開灤、大同、峰峰、陽泉、平頂山、焦作、兗州、平朔、神府。油田:大慶、遼河、吉林、勝利、華北、中原。鐵礦:鞍山 磁山
南方地區
煤礦:徐州、「兩淮」六盤水、天府;海鹽:鶯歌海、布袋;鐵礦:海南、馬鞍山、大冶、綦江、攀枝花。有色金屬:銅(德興、東川)、鎢(大余)、銻(錫礦山)、鉛鋅(水口山)、錫(個舊)、汞(銅仁)、鋁(修文)
西北地區
油田:克拉瑪依、玉門、南疆。稀土:白雲鄂博。有色金屬:鎳(金昌)
青藏地區
油田:冷湖。鉛鋅:錫鐵山。鉀鹽:察爾汗鹽湖。鹽池:茶卡鹽湖
⑺ 馬鞍山村的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56.37畝(其中:田78.08畝,地178.29畝),人均耕地1.33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73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7畝,主要種植竹子、柑橘等經濟林果;草地220畝;荒山荒地196畝,其他面積77.63畝。有煤礦等資源。
⑻ 張之洞對中國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太祖發跡的聖地)。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曾記否,漢陽步槍在八年抗日戰爭都在用),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⑼ 讀我國主要煤礦發布圖,回答(7分) (1)我國煤礦集中分布的地區在哪裡(2分)(2)圖中甲地區優勢資源
(1)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 (2分) (2)煤炭外運力量薄弱 ![]() (3)包頭 武漢 馬鞍山(任答兩個即可,2分) ⑽ 武昌縣的區域簡介 位置面積武昌縣位於長江中游東南岸,地處東經114º01』~114º35』、北緯29º58』~30º32』。其東北與鄂州市毗連,東南與大冶縣接壤,南與咸寧市相鄰,西南與嘉魚縣交界,北與武漢市洪山區相靠,西北隔長江與漢陽縣和漢南區相望。縣境東西寬54.17公里,南北長83.2公里,總面積2008.98平方公里。縣治紙坊鎮。 一,武昌縣在周代屬楚,秦屬南郡。前201年設置江夏郡,設沙羨縣,治塗口(現在的江夏區金口街道)。378年改汝南縣。581年改江夏縣,589年改治郢城(現在的武漢市武昌區)。1912年置武昌縣,隸屬於江漢道,1930年改隸湖北省第一專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位於武漢市武昌區的傅家坡設立武昌縣人民政府,隸屬於大冶專區。1952年改由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11月,武昌縣劃歸武漢市,1960年縣政府遷往紙坊鎮。1961年4月,又將其劃歸孝感專區,1965年劃歸咸寧專區。1975年11月,武昌縣再次劃歸武漢市,成為武漢市的郊縣之一。1995年撤縣建區,成立武漢市江夏區。 與江夏區馬鞍山煤礦具體地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