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朱亮

馬鞍山朱亮

發布時間:2021-05-07 10:37:21

㈠ 古代青石石佛可以進行買賣嗎

邙山,地處河南洛陽城北。「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邙山地區擁有的古墓冢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世界罕見。在面積達750餘平方公里、地跨洛陽所屬7個區縣的陵墓群范圍內,冢連冢、墓壓墓,長眠著自東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數不勝數的王侯將相、才士名流。
但由於年代久遠、歷史變遷、風剝雨蝕及近代以來遭瘋狂盜挖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數量、每座墓主的身份,今天已難以准確統計和確認。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歷史上對邙山墓葬群最大規模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即將全面展開。這次考古調查與勘測將動用包括計算機技術、測繪技術、航空影像技術、遙感技術等在內的先進科技手段,以尋找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15座帝陵為重點,對古墓群進行全面普查。
1 王侯將相「扎堆」埋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這句話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只有到了邙山,你才知道這話的含義和分量!
在邙山土嶺上,數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羅棋布,森然壯觀。
據史料記載,劉秀、元宏等十數位君臨天下的帝王,張儀、樊噲、班超、狄仁傑等數千位將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息在洛陽城北這幾十里的土嶺上。至於一般富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
邙山上的陵墓都是誰的,一直是個難說清的問題。由於墓葬位置的文字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墓碑往往散失難以尋覓,頻繁的戰亂中,墓主的後代流散各地。要確定每座墓主的身份,實在困難。
清代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搞了一次「立碑運動」,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豎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龔松林急於求成,根本沒下足考證工夫,結果常常張冠李戴。經他這一搗亂,邙山古墓更是亂上加亂,再也弄不清楚了。
盡管如此,由於有出土的墓碑佐證和史料記載,還是有些線索能夠證明邙山長眠者身份的不一般。
根據文獻記載,洛陽邙山地區主要埋葬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這一區域面積達750餘平方公里,地跨今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7個區縣。
這四代帝陵中有東漢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靜陵。帝陵周圍還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墓冢,它們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
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20世紀初在洛陽西郊、邙山腳下的金村附近還發現了東周時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一些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東周王陵。另外又據文獻記載,五代後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區。
去年11月,洛陽考古工作者對邙山帝陵進行了初步調查確認,在陵墓群區域范圍內,目前尚有包括帝陵在內各個時期的古代墓冢大約330餘座。
孟津平樂鎮一帶,有一字排開的三座大墓,當地人稱為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有考古學者認為,這應該是幾位東漢皇帝的陵墓。據考證,劉備兒子「阿斗」劉禪的墓就在這幾座大漢皇帝陵東南幾里地外。蜀國滅亡後,劉禪被押解到了西晉的首都洛陽,封為安樂公,軟禁在阿斗小城。公元271年,劉禪死後葬在孟津平樂鎮翟泉村東。據說,劉禪墓冢在20世紀60年代還有7米高、直徑15米。後來農民澆地,墓室坍塌,今已夷為平地。
邙山上埋葬的另一個亡國之君,是才華橫溢的南唐後主李煜。史書記載,亡國後的李煜不明不白地死在開封,「以王禮葬洛陽北邙山」,他的墓冢約在孟津縣朝陽鎮後李村、周寨村一帶。
在邙山上千古長眠的,還有蘇秦、呂不韋、樊噲、狄仁傑等數不勝數的青史留名人物。
2 邙山古墓緣何多
據專家介紹,早在蘇杭成為魚米之鄉之前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最佳安息地。
「北邙山頭無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唐朝詩人王建的一句詩,活生生地告訴我們,唐代的邙山竟然是「寸土寸金」!
從漢代到唐代,洛陽北邙一帶一直是人們嚮往的長眠之地,歷代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以能得到邙山一塊墓地而自豪。
一代又一代的洛陽人,還有數不清的異鄉、異國人,把邙山當成了自己人生的終點。
邙山之所以會成為「熱門」的大墓地,與洛陽的古都地位緊密相連。
邙山腳下的洛陽,在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從4000多年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朝代在此建都。
在累計1000多年的時間里,洛陽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歷史上,洛陽城建了毀、毀了建,但經常是「城池雄偉,宮苑壯麗,為天下之冠」,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文人雅士雲集其間。繁榮時的洛陽常有數十萬人居住,最輝煌時城市居民超過百萬。邙山古墓中長眠的人,都曾目睹洛陽城的輝煌與滄桑。
對風水的迷信是邙山被看好的第二個原因。
洛陽城外的邙山,北帶黃河,南望伊闕,在古洛陽人眼裡是絕好的風水寶地。南北16公里、東西30公里、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勢高,視野開闊,土層深厚,土壤緊硬密實,適於安置墓穴;東漢皇陵又赫然兀立於邙山嶺上,所以這里自然成為洛陽人嚮往的安葬之處。
3 近代遭受瘋狂盜挖
對邙山墓葬群的偷盜,從古代至近代斷斷續續一直沒有停止。但使墓葬遭受嚴重破壞的盜墓行為,卻發生在近代,是由汴洛鐵路的修建引發的。
1905年,清政府向比利時一公司借款修築汴洛鐵路(現隴海鐵路一部分),隨後又修建洛潼鐵路。鐵路通過邙山南麓,就地取土時不斷挖出了古墓,引起在場外國技師的極大興趣,他們大量收集古物寄回歐美。
聽說墓里的東西能賣錢,邙山各村廟里以前存放的古物,一夜之間沒了蹤影。當時的中國經濟凋敝,國家混亂,很多貪圖暴利的人開始到處搜尋、挖掘古墓。邙山之上從此打破千古幽靜。
在盜墓分子「發財」的示範效應之下,邙山上幾十個村莊互相效法,競挖古墓,視為發財捷徑。大量的古冥器被從邙山地下挖了出來,流向北京、上海,再流向國外。
據知情者回憶,當時每年秋莊稼收完之後,邙山上盜墓的像趕會一樣,成群的人刨紅薯般挖古墓,賣包子的、賣羊肉湯的搭起棚子招徠生意。挖出來的玉器、銅器用籮筐裝、馬車拉,到底挖出多少誰也不知道。有人說,龐家溝挖出來的東西賣的錢,可以用元寶把溝填滿。許許多多的文物就此流落海外,現在歐美、日本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洛陽邙山珍貴文物不計其數!
1925年前後,洛陽四郊成立民團、紅槍會等武裝組織後,當地惡霸依靠槍支,驅使窮人,變夜間盜墓為有組織的白天公開挖掘。邙山上很多地方不再種地,專門挖墓。
1927年,洛陽駐軍為搜刮財物,以籌措經費為名,勒令古玩商人交納20%的稅金,開了古玩業征稅的先例。1928年,軍閥韓復榘占據洛陽,接受古玩商人的建議,成立「古玩特稅局」,大量發行經營許可證性質的行貼,對賣古物的人征20%的稅,等於把盜墓行為合法化了,自此盜掘買賣之風更嚴重。到韓復榘離開洛陽時,邙山古墓已是「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
4「洛陽鏟」因邙山而生
到20世紀20年代,墓中古物價格越來越貴,盜掘之風隨之愈刮愈烈,邙山上以盜墓為生的多達1萬多人。利益驅使之下,洛陽盜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來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陽鏟」就是這個時候發明的。
由於古墓年代久遠,很少保留著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出任何痕跡,找出古墓的准確位置是盜掘的前提。經常找墓,使盜墓者逐漸掌握了辨別各種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發現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說明有人動過,就可能是古墓。當時,盜墓者用厚實銳利的鋼杴在地上搗出方形洞穴,鑒別杴頭沾帶出來的土,以此來找墓。但這種方法很費力,鋼杴經常帶不上土,也不能探得很深。
據專門研究洛陽盜墓史的考古專家趙振華介紹,「洛陽鏟」的發明者是邙山南麓馬坡村的李鴨子。
李因家境貧寒,以刨古墓為生。1923年,他到孟津縣趕集,見集上賣水煎包子的正在搭棚子,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子,在地上挖坑插棚桿。那鏟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帶出不少土來。李鴨子靈機一動:這樣的鏟子探墓肯定比鋼杴容易多了。於是他用紙貼著鏟子撕出一張圖樣,回家後找鐵匠琢磨著打造了一把。
果然好用,u形的鏟子,每次帶出三四寸深的土,鏟子的柄接長了,地下幾米、十餘米的土壤都能帶出地面。老練的盜墓者眼觀鼻聞手搓,從土的顏色、結構、包含物,就能知道有沒有墓葬、是什麼年代的墓、墓穴有多大。
從此,「洛陽鏟」就在盜墓者手中傳開了,地下的眾多古墓又開始遭殃。
雖然當時洛陽地方政府也曾發布公告禁止挖掘古墓,但從來都是執行不力,公告如同一紙空文。
邙山古墓噩夢的終結是在1948年洛陽解放後。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發布公告禁絕盜墓行為,終於讓沿襲近半個世紀的盜墓惡習一朝終結。但損失已經無法挽回,邙山的傷痕永遠難以抹平。
據黃明蘭研究,洛陽解放前出土歷代墓誌約5萬方,平均每座古墓出土一方,即被盜掘古墓5萬座;平均每座出土10件文物,即有50萬件之巨,其中95%的文物都流失海外。盜墓者進入墓室,取走他們認為值錢的東西後,常把墓中取不走但可能更有價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貴的壁畫塗抹得面目全非。這種現象在考古發掘中時有所見。
5 邙山古墓群將得到研究和永久保護
洛陽邙山地區擁有的古墓冢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世界罕見。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古墓家底不明一直制約著文物保護工作和考古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在面積達750餘平方公里的陵墓群范圍內,不僅擁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它古代墓塋大約330餘座,還匯集了東周、西漢、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其它時期其它類型的墓葬約有數十萬之多,它們與陵墓群犬牙交錯難以分辨。
由於年代久遠、歷史變遷、風剝雨蝕及人為破壞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數量不斷變化,難以准確統計。具有地面標識的墓塋已由解放初的600座左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400座。
為盡快保護、研究這一古墓最集中的地區,20世紀80年代初,洛陽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們倡儀開發邙山墓葬文化,並從洛陽地區數十年來科學發掘的1萬多座古墓中,精心遴選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在邙山鄉的冢頭村修建了洛陽古墓博物館,於1987年建成對外開放。
去年11月,在1984年文物普查的基礎上,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又對邙山帝陵進行了初步調查,確定了陵墓群區域古代墓冢的數量。
日前,有關人士表示,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全方位、大規模、專題性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工作即將全面展開。這將是歷史上對邙山墓葬群最大規模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前期准備和專家論證工作已經就緒。
此次考古調查與勘測將對古代墓冢進行全面普查。帝陵是洛陽邙山陵墓群的主體,展開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工作將以尋找15座帝陵為重點,在不影響墓冢、墓葬和陵園整體的前提下,對個別重要的帝陵和陪葬墓的周邊地方進行試掘。
尋找帝陵的工作將分為三步:找到帝陵的確切位置;確定帝陵的陵園范圍;最後,找到帝陵的陪葬墓群。在搞清楚陵墓群的結構布局、劃分出陵區與陵墓群范圍的基礎上,測繪陵墓群總平面圖、各陵區分布圖和帝陵、陪葬墓的遺跡平面圖,製作帝陵的立體景觀圖。
考古工作者將綜合運用傳統和最新的現代技術,進行這次考古調查與勘測,以廓清古墓群的「真面目」。先進的科技手段包括計算機技術、測繪技術、航空影像技術、遙感技術,以記錄調查成果,尋找未知古代墓冢。
據介紹,承擔此次任務的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與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系,已經共同研製開發出邙山陵墓群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字信息庫,將對調查區域進行監測、建檔和管理。調查中發現的任何墓冢、遺跡點均可利用GPS(全球導航定位)定位在電子地圖上,而已經標注在電子地圖上的墓冢、遺跡點均可通過GPS找到具體地點。同時,計算機將以強大功能把有關帝陵、陪葬墓、遺跡點的各種文字、圖片、攝像資料全部匯集在一起,以便研究和整理。
此項工作將分三個階段實施,2003年至2005年為第一階段,2006年至2009年為第二階段,2010年至2012年為第三階段。最後,調查的結果將落實在地形圖、攝影圖片、航測片等現代形象載體上。
■特別鏈接
邙山陵墓在遭受嚴重的人為破壞
記者在洛陽邙山地區采訪時了解到,邙山古墓50年來減少過半,不僅僅是被盜的原因。
談到邙山的現狀,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教授韓國河心情沉重地說:「邙山陵墓在遭受著嚴重的人為破壞。邙山陵墓的地面封土正在迅速地被蠶食,正以可怕的速度日益減少!」
他說,在調查和初步測量的過程中,直接的感受是與20年前的地圖對照,許多墓冢已經完全從地面消失,只有藉助訪問上年紀的老鄉才能指認和尋覓蹤影。
他所看到的墓冢,大多數四壁盜洞多處,有很多還是新近被盜,盜洞中廢棄的電燈泡和手電筒赫然在目。有的墓冢被農民開墾逐漸蠶食,僅存一土墩、土柱,有的被人打成窯洞或憑依築房居住,有的被就地取材改造為燒磚窯,有的被利用建成水塔……而更多的墓冢已被基建施工、磚場取土、開辟農田、蓋房墊院完全破壞,甚至徹底消失了。
一些建設單位置文物保護法於不顧,直到在建設工地挖出毀壞文物經群眾舉報的情況下才被迫補辦手續,交錢了事。而由於受經濟利益驅動,一些管理單位也對危及和毀壞文物的企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致使人為破壞文物事件愈演愈烈,遠遠超過了自然損毀。
另外,許多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幾近於零。當調查人員尋訪墓冢位置時,老鄉幾乎不問來意,立刻熱心指點、帶路,完全沒有任何防範意識,這無疑也給盜墓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隊長朱亮介紹說,多年以來,地方乃至國家考古單位的學者們就已經開始為邙山陵墓群的歷史和現實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的認知、啟動邙山帝陵的研究和調查、保護事業而奔走呼籲。但邙山古墓群實在是太特殊了,在古墓最集中的孟津縣平樂、三十里鋪一帶,現存古墓約16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40個左右。其面積之大,墓冢之多,延續時間之長,使得考古調查工作異常復雜和繁重。所以直至今日,邙山陵墓群的保護和調查工作才剛剛起步。
「如果再不進行調查,我們就會永遠搞不清楚了。這個工作是一個歷史責任,再不做我們將無法面對祖先,更無法向子孫後代交待了。」朱亮說。

㈡ 仙都勝景的景點介紹

人們乘車在依山傍水的公路上緩行,或棄車步行,不久就來到號稱「天遣林泉」的仙都主要風景點——鼎湖峰。雨中的鼎湖峰一變平時坦盪、明朗的性格,似乎有些羞答答地罩上了一層面紗。不過,此時的鼎湖峰也自有它妖媚動人之處:霧氣在山谷峰頭升騰、游盪。一片灰白色;風從附近的步虛山吹來,雨點被拉成無數道歪歪斜斜的銀絲,織成一幅晶瑩的白絹。沿著好溪南岸的山石路漫行,眼前拔地而起直沖雲霄的鼎湖峰極為壯觀。此峰高一百六十八米,海拔三百七十五米,它壯如刺破青天的龍泉寶劍,也象破土而出生機勃勃的春筍,因此當地人們又稱為「石筍」。據說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高的石筍,素有「天下第一筍」之稱。鼎湖峰的得名,據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曾置香爐於峰頂煉丹,丹成,跨龍升天飛去。此地為丹鼎壓陷,聚水成湖,故稱為「鼎湖」,此峰就稱為鼎湖峰。歷代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吟詩作賦,頻贊這「天下奇觀」。唐代大詩人自居易詩雲:「黃帝族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讀了王十朋「厭看西湖看鼎湖」的詩句更使人心往神馳。早在晉代,謝靈運就已把鼎湖峰寫入《名山志》中,稱「縉雲山旁,孤石屹然,頂有湖,生蓮花。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近代,潘天壽先生也於抗日戰爭期間在縉雲住過一段時間,曾寫下兩首七律。一首是:「五雲留我暫棲遲,始識雲間峰壑奇。風定灑瓢溪可耳,崖銘鶴壽墨凝眉。久聞金鼎騎龍事,且唱青蓮樂府辭。應有如花人不寐,中天綠竹月明時。」另一首是:「拗陰蓮日合山行,大墨峰戀不世情。閉眼濕雲寒蜃氣,漏天急雨怒灘聲。斕斑何處桃花好,綽約能期仙子迎。聞說胡麻原有種,擬籌錢鋪老躬耕。」人們仰觀石筍,時而看到頂端還有成片的樹木,看上去就象長在雲端。偶爾還看到幾只山鷹迎著暴風雨繞著它的腰間飛旋,底部石壁上明人寫的「鼎湖勝跡」四個直徑三米的大宇,渾厚剛勁。此時觀者真想長個翅膀,上去一睹為快。當地人這樣說:不觀鼎湖,不知仙都。
若要遠眺黃帝跨龍飛升的鼎湖,可從鼎湖峰右側,沿著新開辟的又陡又滑的步虛小道,朝著步虛山頂的「觀湖亭」邁進。大凡一個真正的旅遊愛好者都有這樣的體會,登山不登高,是難以領略到奇景的。正如北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所寫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能否到達險遠處去觀看奇景,往往不全是體力上的考驗,更重要的是意志與毅力的鍛煉。走至半山腰,在玉筍峰腳下小蔥會發現,這雨中的鼎湖峰活象一幅剛剛落筆的水墨畫,縹縹緲緲,若有若無。有時一陣霧氣卷來,眼前一片霧的海洋,頓時不知深淺;忽然一陣風聲響過,霧氣又飄盪環繞,流向另一座山峰,使原先雲霧籠罩的鼎湖峰露出湖濱層松迭翠的一片青影。這時若回視自身和立足的岩石,猶如乘一葉扁舟,臨萬頃大海,使人好像置身於「仙境」之中。古人在玉筍峰下游覽抒懷的很多。明代樊鋒在《觀鼎湖》中雲:「高峰潭影漾晴少,遙映金蓮頂上花。一帶白雲迷洞口,桃花深處是仙家。」清代文豪衰枚對鼎湖峰所作的「風吹山似來,雲動山如往」的吟詠,大概也是游此發出的深情感慨吧!鼎湖峰山上山下是一片茁壯的龍須草,相傳是軒轅黃帝煉丹成功跨龍升天時,群臣也要跟去,爭攀龍須不放,結果拔落龍須,墜地而生草,故名曰「龍須草」。李時珍《本草綱目》第十五卷中稱此草為「石龍芻」,書中說:「石龍芻又名縉雲草。縉雲,縣名,屬今處州,仙都產此草因以名雲。」《浙江通志》中也說:「龍須草,產於仙都獨峰岩」。獨峰岩即鼎湖峰。目前,縉雲縣仍是我國龍須草重點產區之一。此草可織席亦可入葯。
如此一步一步邊走邊欣賞,要有一個多小時才能登上「觀湖亭」。前人為了在步虛山頂觀看鼎湖勝跡,自唐代起就在這里建有「慶皇鼎」,又名「仙境一覽」,以後毀廢。現在的觀湖亭於一九七九年重新落成。站在亭子里極目觀望,遠近石峰林立,樹海翻騰,莽莽蒼蒼,漠然一片。西望鼎湖峰頂,松柏合抱,茂密茁壯,湖濱青蔥,湖光耀目,陶然欲醉。據當地老人說,四十五年前,有四個采葯人從靠近石筍的兩座山上架起了一條很粗很長的繩索,利用這條繩索,把一條大麻繩拖上石筍絕頂,然後架起空中滑輪,有三個人攀著繩子勇敢了登上了鼎湖,在上面搭柵佳了一個多月,採集了大量貴重葯材。自古絕頂終有英雄攀。北瞻好溪宋代石橋,遊客如梭,那山、水、橋三位一體的山水畫映入眼簾,令人心曠神抬;東仰成群的玉筍峰和石林,你就會發現,它們是一石一姿,一峰一態,各具風格:有的象爺孫閑坐,有的象母女借游……在這石林中間,你會找到各種各樣饒有情趣的天然雕像;南觀山麓左側的飛來石,有的象駿馬嘶鳴,有的象猛虎仰卧,有的象狼犬警視。四方景色,歷歷在目,宛如走進了一幅妙筆描繪的畫卷。這時候,才真正覺悟王安石所稱「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 辭別鼎湖峰,來到倪翁洞風景區。此地南臨好溪和以朱亮「解鞍盤滿忘歸去」詩句命名的忘歸洞;北近青塘湖心亭和釣魚台;東有五老峰、仙人灘和荷花池;西是月鏡岩、獨峰書院舊址、晦翁(朱亮)遺跡以及仙都風景區管理處。這里是仙都風光景色差蘋之處,既有溪柳綠地、小橋流水、湖泊池塘、各色亭檄等園林建築,又有洞蟹危岩、曲徑通幽、開合收放、層疊績幻的深透洞景。再加之一千二百餘年的唐代名碑在這里倍受保護,不少游覽者贊嘆:「二李題刻世間稀,名篆長伴洞里仙。」
倪翁洞得名,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姓倪的人隱居在這里一個有盤旋迴廊的山洞裡,他嫉俗遁世,故未留名字。李陽冰崇拜他的為人,公元七五九年,李陽冰任紹雲縣令時命名此洞為「倪翁洞」,並在附近的一塊岩石上親書了「倪翁洞」三個篆字,被名石匠刻在高二米寬半米的石碑上,宇徑四十厘米。宋?歐陽修在《集古錄》中稱此書法「淳古嚴肅」。《括蒼金石志》贊它「力有萬夫」。唐代以來,為保護這塊名篆,特地在石碑上建有「憑虛閣」,又名「護法亭」。因此,稀世珍貴的篆刻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從曲池人洞,沿著百步石階到達洞頂,就到了當年倪翁隱居之處,連環洞如幾個大小不同的房間,「倪翁洞」三宇醒目可見,另外洞壁上還有古跡八十餘處。清人趙永齡贊名篆曰:「對面孤峰聳,回頭五老尊,倪翁留篆跡,終古與乾坤」。另一處題刻寫道:「馬跡龍須玉筍研,初陽泉石出天然,何如唐令留遺愛,長伴倪翁洞里仙。」據說,秦篆是我國書法史上的一個流派,始於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後人把李陽冰與李斯相提並論為「二李」。曾做過唐朝尚書左司郎的李肇,在他著的《唐國史補》一書中記載:「李陽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嘉、蔡邑不足言也。」目前,「二李」留在世上的題刻已為數不多,據說李斯題刻全國只保留有泰山刻石、琅哪刻石、會稽刻石等七處。留下來的李陽冰題刻更是寥寥無幾。李陽冰不但善秦篆書法,而且為保存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篇作出了重大貢獻。據郭沫若同志的《李白與杜甫》考證,後來李陽冰從紹雲調到安徽當塗任縣令時,李白曾去當塗投靠他達一年余,稱李陽冰為「從叔」,井寫過《獻從叔當塗宰陽冰》的五言二十八韻長詩。第二年一月,李白「腐脅疾,,臨終時,在枕上以詩稿付之並請求作序,李陽冰將李白遺詩編成十卷,寫了《草堂詩序》。這兩位名人的手足之情,也被這里的遊客傳為佳話。走出倪翁洞,登上初陽谷頂端,跳上谷石,極目遠眺,大有豁然開朗之感。在這里觀日出,可見對面馬鞍山如烈馬馱日,景色奇艷。離開初陽谷,從獨角通洞下山,洞口剛容一人人,往下是獨角亭,此乃依山築成,供遊客休息之處。走出獨角亭,向右是響岩洞,行人過此,足跡回聲,音響洪亮。曾有古人以「好山豁空谷,咳嗽時傳答,或恐是知音,為我開蓬錫」的詩句描寫這個有趣的岩洞。 仙都山的另一個風景區——鐵城,在好溪彼岸。若雨,好溪水位上漲而且湍流,要趟過齊腰深的溪水,才能艱難地到達好溪彼岸。這條溪原來不叫「好溪」,相反,卻以「九十里間五十六獺」的兇殘相被稱為「惡溪」。唐朝宣宗時,有人在這一帶興修水利,「惡溪」始改為「好溪」。但一千多年來,沿溪人民還是吃盡了急流險灘的苦頭。直到前幾年,上游建起了蓄水一千二百萬立方米的大水庫,建起年總發電量達三千三百六十萬度的五個發電站,紹雲人民才真正嘗到了好溪的好處。沿著鵝卵石路向鐵城方向前進,首先看到的是英蓉峽。只見兩山夾峙,巍巍然一如削壁,因為呈鐵青色,所以蕪蓉峽又淑鐵門峽」。明人鄭汝壁在一篇鐵城游記中描寫這里是「僅通箭答;丸泥封,則鳥飛度耳!」就是說,鐵門峽只能通過箭末,如果用彈丸大小的泥石能封佐它,鳥也只得從高處飛越才能過來。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險境啊!曾著有《仙都志》的明代文人李永明有詩描寫過這里的奇山異水:「亂削英蓉傍水開,碧潭釣艇日徘徊。花迷洞口連環泅,鷹落峰頭卓錫冤。題石令公傳鐵峽,茹芝仙客吊荒台。好溪更有千秋月,曾昭青蓮作賦才」。這最後一句是說曾驚動詩仙李白也賦詩贊頌。李白在《送山人魏萬》的詩中是這樣描寫鐵門峽的:「紹雲川穀難,石門最可觀」。石門指的就是鐵門。在李白看來,纓雲仙都山水都很奇特難得,而英蓉峽又是最美麗好看的。在這詩情畫意之中,旅遊者會個個叫絕。山水雖不能言語,卻能左右人們的情緒。有時,它勾起你對過去的回憶,更多的時候,它是在激發你對未來的嚮往和熱愛。解放後,這可觀的英蓉峽曾吸引過好幾家電影製片廠到這里拍攝外景。在電影《阿詩瑪》中,我們看到阿黑得知阿詩瑪被財主熱布巴拉搶去後,策馬往山谷中飛奔面來的鏡頭,那是演員騎馬跨人蕪蓉峰時拍攝的。當阿黑人山谷後,突然他勒佐馬,朝前仰望,這時鏡頭搖成特寫:巍然屹立的奇峰絕壁象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攔住了阿黑的去路。阿黑並沒有退縮,於是拔神箭迎山射去。大山頓時轟然開裂,出現了一條峽谷,阿黑立即躍馬而過。這一組鏡頭,就是攝自鐵城天險的鐵門峽。鐵城的奇絕險峻,使電影《阿詩瑪》大為增光添色。那挺秀的英蓉峰就彷彿是白雲深處含情脈脈的阿詩瑪俏麗的身影,那雄偉的卓錫峰就好象是勇武的阿詩瑪的忠誠伴侶阿黑。那山鳴谷應的回聲,那流泉飛瀑的音響,就好似阿詩瑪那已經消逝但卻永遠在太空中回盪的歌聲!
在笑蓉峽內,群山環抱一谷,谷頂有一塊螺絲形巨石和由方石塊砌成的平台,這就是宋代「鐵城書院」舊址。相傳朱窘曾經佐在這里講過學。站在鐵城書院平台上觀看笑蓉峰、卓錫峰、釣魚礬、回回岩、連環洞等景色,氣象萬千,分夕敝燒。
仙都婆媳岩風景區下面的一片平川地上,有三械蒼古矯健、樹皮斑駁的大樟樹,其中兩株根部相連,軀干依假,酷似一對終身相隨、白頭借老的夫婦,稱為「夫婦樹」。因而這便成了有關愛情一類題材影片的外景拍攝點。如阿詩瑪坐在大樹下綉綵綢,准備送給在摔破場上的得勝者;在火把節的黃昏,小夥子們彈著大三弦和姑娘們縱情歌唱、跳舞;青年男女手持火把傾影雙雙徘徊在大樹下、花叢中;阿詩瑪和阿黑柔情纏綿,依恨一起傾吐衷腸等鏡頭,都是在這里拍攝的。還有在電影《摩雅傣》中,青年岩溫和姑娘依萊汗在三棵大青樹下深情地擁抱,岩溫指著其中一棵樹說:「這棵大樹就是我們的見證,那石頭就是我的化身,任憑風吹雨打,我要愛你一輩子!」這些鏡頭也是在這里拍攝的。北影拍的《啞姑》中,「啞姑」和「春哥」的愛情戲還是集中在這三棵大樹下拍攝。這平川的大樟樹,成了勞動人民純朴、堅貞、美好的愛情象徵!「拍片子,仙都到處是鏡頭!」到這里拍電影的行家曾這樣深為感慨過。
仙都現已命名為國家級風景區,是旅遊勝地。的確,仙都山水美在天然,它象徵著祖國山河和人們內心的美,值得贊美!值得留戀!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朱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