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芒康工商局

芒康工商局

發布時間:2021-05-07 09:16:50

Ⅰ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偉大成就有哪些

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六個方面的成就。

  1. 成就之一:民生改善,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科教文衛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2. 成就之二:基本建設,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汽車、發電設備、飛機、新式機床、重型機器、電解鋁、精密儀表、無縫鋼管、塑料、合金鋼、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的實力。

  3. 成就之三: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的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4. 成就之四:交通運輸,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之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5. 成就之五:工業發展,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等等。

  6. 成就之六: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7. 五年計劃,後改稱五年規劃,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綱要,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8.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回顧五年計劃的歷史,不僅能描繪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對比與檢視過去,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經濟發展。

  9. 總之,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Ⅱ {初二歷史}「一五計劃」的成就

「一五計劃」的成就:

1、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2、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

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3、工業發展: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

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4、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5、交通運輸: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6、民生改善:

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2)芒康工商局擴展閱讀: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一五計劃「制定背景:

20世紀50年代是二戰之後兩極格局對峙最為激烈的時期。隨著冷戰的逐漸展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兩個陣營不僅在政治制度與軍事實力上展開全方位競爭,還圍繞著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展開了激烈較量。

一五期間,中國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外採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與軍事封鎖,導致相比於戰後處於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與西歐各國,中國無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陣營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進行經濟建設。另一方面,蘇聯與一些東歐國家以資金與技術援助的形式積極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來自蘇聯與東歐的經濟援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國內,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Ⅲ 納西族人口有多少

納西族是我國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帶的少數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及其周邊的中甸、寧蒗、維西、永勝、德欽等縣。據1990年人口普查,全國納西族有278009人,其中雲南省有260388人,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有184894人,佔全國納西族總人口的66.5%,是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區。

納西族的自稱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區別:麗江等地多自稱「納西」,寧蒗、四川鹽源等地自稱「納日」、「納汝」或「納恆」。按納西語分析,「納」有「大」或「尊貴」的意思,「西」、「汝」、「恆」等意為「人」或「族」。1954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以「納西」作為共同族稱。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致以金沙江為界分為兩個方言,方言之間相互不能通話,而納西語的標准語則以納西語西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麗江縣城大研鎮的語音為標准音。在納西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曾經有過東巴文、哥巴文兩種文字。「東巴文」是納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創造的一種象形文字,由象形符號、標音符號和附加符號組成,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還流傳在民間的活的象形文字。

納西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同雲南大多數少數民族一樣,發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國建立前,麗江縣的納西族聚居區是封建地主經濟,並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甸縣的一些地區仍保留著領主經濟的殘余;寧蒗到還基本處於封建領主經濟階段,並保持著對偶婚和母系家庭殘余。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納西族人民創造了富有本民特點的燦爛文化,形成並發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納西東巴文化在雲南各民族獨樹一幟,是納西族人民的驕傲,比如東巴文對於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在《東巴經》中,一方面保留了許多古語古詞,是納西語和其他親屬語言作歷史比較的極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記錄了大量的納西古代文學。

與東巴文化發展的同時,納西族又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先進文化,從而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和內容。從明代開始,以麗江土司為首的貴族領主首先接受了漢文化,他們大都能詩能文,如木公曾寫下了《雪山詩選》,木增曾寫下了《雲邁淡墨》等詩集。

納西族一般居信在壩區、河谷和半山區。壩區民間住房多系土木結構瓦房,格局多為「三房一照壁」,山區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頂。納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數地區實行一夫一妻制,舊時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寧蒗瀘沽湖周圍的摩梭人則還保留著母系家庭和對偶婚的殘余。隨著婚姻法的貫徹,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漸改變。

納西族能歌善舞,在生產勞動和民族節日中常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古老的傳統歌舞曲調有「喂麥達」(麗江)、「火搓圭」(永寧)、「呀號里」(白地)、「哦熱熱」(麗江大東)等;民間樂器以葫蘆笙、竹口弦和直笛為主

Ⅳ 昌都市芒康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我這個經營地點搬了,營業執照需要變更地址嗎

要變更地址,不然工商局上門找不到你店會拉你進異常的

閱讀全文

與芒康工商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