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夷陵之戰中陸遜為什麼會勝利
易中天:
*數萬蜀軍在這場戰爭中基本上是傷亡殆盡,損失慘重,劉備靠著眾將領的死保,才勉強逃入白帝城。蜀國經歷了這次災難性的打擊之後,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吳爭奪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戰的劉備,在六十歲的時候卻輸給了不到四十歲的後生陸遜,劉備的一世英名從此付之東水;而陸遜,則是靠著火燒七百里的戰績而美名揚。那麼,在這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爭中,陸遜究竟是勝在哪裡呢?
陸遜的勝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謀。在我看來,陸遜能夠取得勝利,至少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裡面一開始就說,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丟掉了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這場戰爭只許勝,不許敗,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裡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是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里來打仗,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說,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歷了很多次戰爭,但是總的來說勝少敗多,不是個會打仗的人。第三點就是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並進,但是他放棄了。所以陸遜對孫權說,我有把握戰勝劉備,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就是沉著應戰,後發制人。我覺得在夷陵、猇亭之戰裡面,心理戰的成分佔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著。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什麼人呢?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用不著去,為什麼呢?第一,安東中郞將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將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等到我這里我的計謀成功之後,他那邊的圍你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事後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將軍不來救我我確實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那麼陸遜做這樣一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一侄子弄沒了呢?你開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氣,那麼這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負重,一心為公。我剛才講了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陸遜本人,我們上一集講過,未有遠名,不是一個名氣很大的人,不是一個元老宿將。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要麼就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著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託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的士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他說:這些將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梁,都是主公今後要依仗的人。陸遜自己也確實沒有什麼本事,只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所以這就是夷陵、猇亭之戰,陸遜取得勝利,而劉備失敗的原因。那麼這場戰爭形勢的逆轉,也是可以說是在轉眼之間。劉備從猇亭逃到馬鞍山,又從馬鞍山逃到巫縣,最後又從巫縣到了被他改名為永安的魚復縣,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到了這個地方以後,遭受沉重打擊的劉備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劉備很清楚,他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結束了,他將不久於人世,而他開創的蜀漢政權還必須延續下去。他心裡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將是他的長子劉禪
2. 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朱元彰是怎樣發展起來並取得最終勝利的
明太祖 朱元璋 (1162-1227) 明太祖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投郭子興部下,子興見元璋狀貌奇偉,異於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興大喜,署為鎮撫,復將養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後為高皇後。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時韓林兒出詔封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九月,郭天敘、張天佑二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張士誠遣將呂珍圍安豐,殺劉福通。韓林兒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劉基(伯溫)諫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圍甚急,我向奉他龍鳳年號,不忍袖手旁觀,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達、常遇春往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滁州。此時小明王已成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龍鳳年號,以借題發揮。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稱雲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劉基密稟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兒南來為名,行至瓜步覆林兒舟,沉於水,遂遭溺斃。 韓林兒既死,朱元璋乃成為最高領袖。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朱元璋建國號曰:「大明」。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勤奮治國三十一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廢除丞相制,抑制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
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明朝開國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 末農民起義軍首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元天歷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生於貧苦農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逢大飢疫,父兄相繼去世,遂入皇覺寺為僧。後游食廬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潁州(今安徽阜陽)等地,歷三年復返寺。十一年,元末農民戰爭爆發。次年,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初為親兵,後升九夫長。英勇善戰,才能出眾,被郭招為婿。十三年,升為鎮撫,旋與徐達、湯和等南攻定遠(今屬安徽),計降驢牌寨地方武裝3000人。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收精壯2萬,嚴加治理。後率兵克滁州,擁眾3萬余,號令嚴明,軍容整肅,甚得民心 。十五年春 ,率部克和州(今和縣),奉命總領諸將。時元軍10萬來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屢用計敗之。郭子興卒後,統其軍,被小明王韓林兒授為左副元帥,奉宋龍鳳年號,以令軍中。接納巢湖反元武裝首領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戰船千艘歸附,遂建立水師,於六月率軍渡長江,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設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掌元帥事。十六年三月,揮軍進克集慶(今南京),迫元水軍元帥康茂才等降。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以此為中心建立基地,命將士四齣,徐達東取鎮江(今屬江蘇),鄧愈南克廣德(今屬安徽)。設江南行中書省,自總省事,被擁為吳國公。隨後,乘北方紅巾軍與元軍主力激戰之機,採取固守東、西戰線,出擊東南元朝統治地區的方略,逐次消滅孤立無援的江南元軍。十七年,親至寧國(今屬安徽)督戰,俘元兵十餘萬,遂取南陵、涇縣、徽州(今歙縣)、長興(今屬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向西擴張。次年,命鄧愈率軍取建德,俘元兵3萬。於應天設立管領民兵萬戶府,寓兵於農,令農時則耕,閑則習武,有事則戰。主張兵不貴多而貴精。又採納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明史•朱升傳》)的建策,加強基地建設,逐步壯大實力。率將士10萬克婺州(今金華),俘元將帖木烈思等,設浙東行省,以鞏固新佔地區。十九年,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貴池)、諸暨(今屬浙江)、處州(今麗水)等地,遂西與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轄區相鄰。二十年,招納劉基、宋濂等人為謀臣。採納劉基建議,確定先滅陳、後攻張、統一江南、再北上滅元的方略,置主力於西線。乘陳友諒率舟師10萬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東下占太平 、採石 (今安徽馬鞍山西南), 直逼應天,朱元璋採取誘敵深入 、伏兵圍殲之策,大敗陳友諒軍於龍灣(今南京下關一帶),俘7000餘人,獲巨艦百餘艘,乘勝復太平,克元安慶(今屬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饒)等地。次年,親率舟師西克江州,迫陳友諒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蘄州(今屬湖北蘄春西南) 、黃州 ,迫陳友諒所轄之龍興(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將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縣及今湖北東北部。二十三年三月,聞小明王和劉福通在安豐(今安徽壽縣)遭張士誠軍圍攻,率軍救小明王和劉福通至滁州。四月,陳友諒乘虛進圍朱元璋轄地洪都(今南昌),守將朱文正率部奮力苦守85日。七月,率舟師20萬往援,陳友諒撤圍,東出鄱陽湖迎戰。在與陳軍決戰中,先用火攻挫其銳氣,繼扼湖口,水陸伏擊,殲滅陳軍號60萬,並擊殺陳友諒,創造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範例。次年正月,在應天即吳王位,置百官。不久,率軍西征武昌,迫漢帝陳理(陳友諒子)降。繼分兵克廬州、衡州(今湖南衡陽市)、襄陽(今屬湖北襄樊)等地,至二十五年夏,佔領長江中游廣大地區。此後,按預定方略轉兵東向。同年十月,針對張士誠轄區南北狹長、中隔長江、兵力分散等弱點,採取先取淮東,再占浙西,剪除兩翼,後攻平江(今江蘇蘇州)之策,命徐達、常遇春率師出征。交戰近兩年,大量殲滅張軍主力。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張士誠。不久,迫降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十月,決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軍為重點。採納諸將建策,制定「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後進兵元都」(《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北征。洪武元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立國號大明,建都應天。設大都督府(1380年改為五軍都督府),為全國最高軍事機關,由皇帝親掌兵權。實行衛所制,自京師至郡縣要地設衛置所。從是時起,朱元璋運籌帷幄,以攻撫兼施之策,進行了長達22年的明初統一戰爭。五月,親至汴梁(今河南開封)督戰。八月,明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揮師西向,逐步平定西北。又遣師南下,相繼平定福建、兩廣。繼而多次發兵征漠北。四年,遣軍入川,滅夏國。十五年,發兵取雲南。二十年,平遼東。至二十二年,基本統一全國。在此期間,頒行軍律,整頓屯田,築城備倭,並在全國建立都司、衛所制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卒,終年71歲。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面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3. 打死蒙古大汗,南宋在四川取得全面勝利,為何最終四川不攻自破
蒙古大汗蒙哥在釣魚城受重傷的時候,知道釣魚城實在打不過,布置了暫停圍攻釣魚城,先集中兵力拿下重慶,再回過頭來對付釣魚城的新的戰略計劃。
不過,戰術布置沒多久,蒙哥終於扛不住,死了。這樣,這個計劃再一次流產。蒙哥大將阿答赤、史天澤等將領商議,除了留下紐?、汪德臣舊部及楊大淵、張大悅等宋降將各率軍隊繼續鎮守四川外,其餘主力軍隨蒙哥的靈柩北還。
由於大汗的死,蒙古人滿腔悲憤,他們把怨怒之氣全發泄在宋老百姓身上。他們對俘獲的合州舊城的南宋老百姓大肆砍殺,同時還在北歸途中沿途燒殺,完全恢復了蒙古早期的那種兇殘成性不講道理的狀態。盡管他們殺的老百姓很多已經被他們征服,已經成了蒙古人自己的老百姓。但是他們在仇恨的沖涌下,一半是表現對已故大汗的忠誠,一半是本性使然,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點。
蒙古人的突然撤退,讓釣魚城的大功臣王堅、張鈺等人深感疑惑而又大為驚喜。他們猜測蒙古人肯定是發生了什麼重大變故,說不定在轟擊蒙古人修建在釣魚城西北馬鞍山上的譙樓時,把蒙古人的大汗轟死了!
在蒙古人撤退的同時,他們帶領部隊出城迎擊,肅清了蒙古人留在釣魚城周圍的殘余部隊。從捕獲的俘虜口中,他們證實了蒙哥被打死的猜測。這讓他們喜不自勝。他們乘著從蒙古部隊那裡重新奪回來的船隻,沿嘉陵江南下,一直到達重慶,向沿途南宋軍民通報了蒙古人戰敗撤退的消息。
消息傳到臨安,宋廷歡欣鼓舞,大大地表彰了王堅、張鈺等人的忠勇節義行為。王堅調任,被朝廷封為寧遠軍節度使、依前左領軍衛上將軍等職務,張鈺接過王堅的擔子,繼續駐守釣魚城。
但是剛過一年,宰相賈似道嫉妒王堅的蓋世之功,便以明升暗降的辦法把他調回京城挾制起來,從而解除了王堅的兵權。聽到王堅被調離的消息,張鈺悲憤不已,特地去拜見王堅,怒氣沖沖地說:「這是什麼世道,大人你保大宋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竟然落得如此下場,讓人心寒啊!」
王堅緊緊握住張鈺的手說:「張鈺啊,聖心蒙蔽,小人當道。當年余?大人尚且被黜,何況是我。身為大宋子民,我們唯有誓死效忠這塊土地,無愧於天地良心啊!我走後,希望你不要鬆懈,繼續加強釣魚城的防衛。雖然韃子因為大汗被殺撤退,但是這種撤退肯定是暫時的,接下來他們一定會進行瘋狂的報復,到時候釣魚城的戰斗一定會更加殘酷。你一定要死死頂住,絕不能讓它落入韃子手裡啊!」
張鈺用力地點點頭,堅毅地說:「請大人放心,張鈺但凡有一口氣,就不許韃子越過釣魚城城牆一步!」
1264年,王堅在京城臨安抑鬱而死。
同時,賈似道還不遺餘力地排斥異己,打擊四川的抗蒙將領。他以整頓軍紀、審理各支軍隊的財務開支為名,派自己的親信呂文德羅織罪名,將曹世雄、向士璧等名將下獄害死。另一名將領劉整被逼不過,竟向成都的蒙古軍秘密投降。本來,蒙古人從釣魚城撤走後,南宋在四川的戰爭形勢一派大好,但經過賈似道的這一番折騰,宋軍沒有很好地利用這個機會擴大戰果,錯失重新構建防禦體系的良機。
惟有張鈺等人沒有放棄。在接替王堅鎮守釣魚城後,他帶領城內居民重振旗鼓,修繕並再一次加固了被蒙古軍破壞的城堡,阻擋了此後蒙古軍的多次進攻,確保城池不失。不僅如此,他還以釣魚城為據點,主動出擊,收復失地。1266年,他派出王立等50勇士奇襲並收復大良坪。1267年,他又收復開州。
1275年,由於屢立戰功,張鈺被提升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掌管整個南宋西南戰區。
不過這時候的南宋已是風雨飄搖,1276年1月,都城臨安被元軍攻破,5歲小皇帝和太後被俘,南宋政權成為流亡政府。不過張鈺沒有放棄,而是集中兵力從蒙古人手中奪回了涪州、忠州、石門、大寧、瀘州等地,把瀘州神臂城交給王世昌,把重慶府交給趙安,把釣魚城交給王立,這三員得力干將互為犄角,形成三足鼎立的防禦體系。張鈺甚至還試圖在釣魚城裡修建皇宮,迎接南宋逃亡的皇族,以為號應,東山再起。
三座山城在以後幾年的時間,給大舉進攻四川的元軍以沉重的打擊。1277年6月,王世昌血戰殉國,神臂城破。1278年12月重慶府破,張鈺被俘,不屈自盡。直到這時候,釣魚城還巍然屹立在那裡。
1279年,南宋流亡政府與元軍在崖山大戰,南宋軍全軍覆沒,宣告南宋徹底滅亡。這時候,釣魚城守將王立和元軍簽訂以不殺城中一個老百姓為條件的協議,才開門投降。
忽必烈遵守了協議,沒有殺城中軍民,沒有踐諾蒙哥的遺言。
釣魚城從1243年到1279年,以彈丸之地抗擊蒙古大軍36年而不敗,先後抵抗蒙古及元軍80餘將的進攻,歷經大小200餘戰,還成功的打死蒙古大汗蒙哥。這樣的傲人戰績,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
4. 朱元璋是元末農民戰爭的勝利者,與他同時起義的其他力量為什麼沒有成功
1、朱元璋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
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鍾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
不久,當地鬧飢荒,寺里得不到施捨,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游化緣。 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只好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2、陳友諒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4)馬鞍山威克多擴展閱讀:
陳友諒大戰朱元璋: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已自稱皇帝,而且盡占江西、湖廣之地,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
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在劉基的建議下,遣胡大海直取廣信府(今江西上饒)斷其後路,又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
雙方戰於龍灣(今江蘇南京城郊),陳友諒大敗,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死者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
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陳友諒於採石磯。於是陳友諒放棄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第二年,陳友諒派部將張定邊再次攻陷安慶。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俞通海、趙德勝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州,乘勝攻佔蘄州,又攻佔安慶。他的部將吳宏以饒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龍興投降。
5. 從合肥市夏園路勝利小區到合肥公交集團怎麼乘公交車
1小時1分鍾地鐵1號線
長淮上車 | 步行3.21公里 | 5.63公里
勝利小區
步行1618米,到達長淮 收起
1、向東步行15米,左前轉
2、向東北步行28米,右轉進入眾興路
3、沿眾興路步行113米,右轉
4、向南步行126米,左前轉進入環島
5、向東南步行14米,右轉
6、向西南步行12米,左後轉離開環島
7、向東步行135米,右前轉
8、向東南步行43米,右轉
9、向東南步行88米,右轉進入夏園路
10、沿夏園路步行53米,左轉進入一環
11、沿一環步行612米,右前轉
12、向南步行23米,左前轉進入一環
13、沿一環向東南步行71米,左前轉
14、向東步行14米,右前轉進入一環
15、沿一環向東南步行247米,左前轉
16、向東步行23米,右前轉
17、向東南步行1米,到達長淮
地鐵1號線(合肥火車站--九聯圩)
上車長淮 D口 上車
3站
下車包公園 A口 下車
步行1589米,到達目的地 收起
1、向西步行6米,右轉進入馬鞍山路
2、沿馬鞍山路向北步行143米,左前轉
3、向西北步行13米,右後轉進入蕪湖路
4、沿蕪湖路向東步行654米,右前轉
5、向東南步行122米,右前轉進入明光路
6、沿明光路向東南步行189米,左轉進入和平路
7、沿和平路向東步行426米,左轉
8、向東北步行9米,左轉
9、向西步行27米,到達目的地
合肥公交集團
32分鍾139路
賀小郢上車 | 步行922米 | 4.72公里
已經錯過末班車
35分鍾145路
南陵上車 | 步行1.08公里 | 4.65公里
已經錯過末班車
43分鍾134路
賀小郢上車 | 步行1.32公里 | 6.09公里
已經錯過末班車
46分鍾21路東線
勝利廣場上車 | 步行1.95公里 | 4.86公里
6. 請問三國義演劉備和東吳的孫權會交戰么,誰勝利了,因為什麼原因交戰啊,詳細些
戰役簡介 戰役名稱: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交戰雙方:孫權,劉備 指揮官:陸遜,劉備 爆發於公元222年,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八郡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戰役背景 曹丕廢掉漢獻帝後,建立了魏國,接著劉備稱帝建立蜀國,孫權也自封吳王。荊州之戰,關羽和他義子關平被吳王孫權殺害。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和趙雲的勸告,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孫權在幾次求和都未果的情況下,只好派出年輕的陸遜為都督,前去阻擋。 戰役起因 東吳孫權佔領了荊州,破壞了諸葛亮的隆中戰略(《隆中對》說「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使劉備不具備統一的條件,劉備若想滅曹魏或者滅孫吳,依照《隆中對》來說,他都必須奪回荊州,否則他只能依靠蜀道難割據一方。劉備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帝業,還是報國仇家恨,他都必須奪回荊州,但是由於他過於急切的想奪回荊州,在蜀國沒有做好准備的情況下,劉備就匆忙發兵了。 戰役內容 雙方有幾次交鋒,都有勝負,後來陸遜採取防守的戰略,堅守不出。這一戰略打亂了劉備速戰速決的計劃。因為蜀國位於丘陵一間,運糧十分不方便,再加上當時的天氣十分悶熱,這使蜀軍十分低落。於是劉備命令士兵駐守於樹林茂密之處,並且將營地連看駐守。陸遜認為機會已經來臨,就發動了襲擊,火燒連營七百里,打敗了蜀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據南陽和江夏北部,孫權據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劉備則奪取了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公元210年,在劉備的請求和魯肅的規勸之下,孫權又把位於長江北岸的戰略要地借給了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實際上就基本控制了荊州。不久,劉備又先後奪取了益州和漢中,歷史上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漢中和荊州是蜀漢的兩個戰略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長安;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於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處於長江中、下游的東吳政權,面對劉備勢力的迅速發展,深感不安。只是由於當時雙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戰略目標,這一矛盾才暫時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孫權占據交州(今廣東、廣西)後,力量進一步擴大;而當時曹操正忙於兼並關中馬超、韓遂勢力,穩定後方,無暇南顧。孫權便趁這個機會向劉備索還荊州,而劉備則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藉口拒絕歸還。兩國矛盾日趨尖銳,曾一度以兵戎相見。最後雖然達成了平分荊州的協議:以湘水為界,孫權佔有江夏、長沙、桂陽,劉備據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兩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孫權乘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率軍北攻襄陽、樊城,與曹魏大軍激戰不已,造成後方空虛之際,派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襲占關羽的後方基地江陵。關羽聞訊後倉猝率軍回救,結果兵敗被殺,孫權遂佔有了整個荊州。這樣一來,孫、劉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一個月後,劉備決定大舉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魏文帝曹丕見到孫劉聯盟內部分化瓦解,不勝高興,並乘機煽風點火,多方尋找機會以加劇吳蜀之間的矛盾沖突,好坐收漁人之利。蜀漢方面諸葛亮、趙雲等絕大多數大臣、將領都看到了大舉攻吳對蜀不利,因此再三規諫劉備不要出兵攻吳。但是,正在氣頭上的劉備絲毫也聽不進這些意見。 至於孫權方面,在奪得了荊州之後,為了鞏固既得利益,也不願再加劇吳蜀之間的沖突,曾兩次遣使主動向劉備求和,但均為劉備所斷然拒絕。東吳南郡太守諸葛謹(諸葛亮之兄)也曾給劉備寫信,向他陳說利害,希望劉備停止攻吳行動。劉備同樣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70多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准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重慶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准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現在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5000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斗。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40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陸遜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夷陵之戰是劉備的最後一戰,接近70萬大軍兵力,卻大敗於東吳陸遜。應該說這是真正確立三國三足鼎立的一戰:吳國占據荊州,蜀漢保有西川,蜀吳聯盟的削弱也減少了進入休養生息期(正處於曹操逝世曹丕稱帝時期)的魏國受到的軍事壓力,基本確定了三方此後數十年的版圖。蜀漢完全失去了軍事要地荊州(漢中和荊州是蜀漢的兩個戰略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長安;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於對魏吳均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參戰兵力大半戰死或投降,眾多將領謀士戰死投降,國力損失巨大,進一步削弱了蜀吳聯盟,這些也間接造成了之後諸葛亮和魏國糾纏數十年卻總無功而回的局面,「出師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戰大敗與劉備的戰術錯誤有很大關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戰略錯誤。「喜怒不形於色」的劉備又這么會出現這樣的巨大戰略錯誤呢?而且是不顧其最信任的諸葛亮趙雲等舊臣的反對下發動這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10萬優勢的吳軍一舉擊敗兵力佔劣勢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夷陵之戰對於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對蜀漢來說,它大損國力,基本上毀滅了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對東吳來說,雖然打贏了戰爭,但是卻進一步損害了吳、蜀關系,從戰略上看,亦打破了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可能,給日後吳蜀兩國的先後覆滅埋下了伏筆。 戰役分析 蜀軍70萬,陸遜的兵力10萬,在後勤方面,蜀軍派趙雲督辦糧草,所以不因為糧草而失敗。劉備之所以失敗,正因為他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3大忌諱:天時,他選擇酷暑去攻打吳國,吳國做為防守國沒什麼,而作為進攻國方的蜀國,每天冒著烈日行軍,這使士兵的士氣和身體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單單是天時,蜀軍還可以依靠士兵的數量取勝。但沒了地利,為陸遜創造了偷襲的好機會。蜀軍駐扎在樹林茂密的地方,雖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沒有辦法對抗吳軍的進攻。最致命的是,劉備沒人和,在出征前不聽諸葛亮和趙雲的勸告,馬良勸他不要駐軍在樹林茂密之處也不聽,這為陸遜的進攻創造了很好的機會。所以劉備的失敗是必然的。 戰役影響 蜀軍在出征之前,不論兵力國力物力都不落後魏國。而且此時攻打魏國,可以借著「光復漢室」之名出師。蜀軍敗退後,全國的國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當上了國君,這為將來的蜀國埋下了很深的禍根。 關於諸葛亮不參加夷陵之戰的原因 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都有過這個疑問,以諸葛亮的軍事天才,當初要是讓諸葛亮帶兵攻打東吳,滅掉東吳後再打魏國,那麼結果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不讓諸葛亮去呢?原因有三:第一,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上確實很好,但在軍事上才能並不那麼突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義誇張的結果,所以歷史上就沒有諸葛亮非要參戰的必要性了。第二,當時蜀國需要後方有他看守,輔佐劉禪,提供糧草補給。第三,根據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系列,諸葛亮和劉備後期的政治目標不同:諸葛亮志在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七次北伐可見)。劉備志在建立政權,割據一方。所以夷陵之戰前,諸葛亮不受信任(所以劉備入川前,出征帶龐統。入川後,帶法正)。戰敗之後,諸葛亮只說:如果法孝直(法正)在,就不至於如此。(夷陵之戰前法正已死。)可見這一點。
7. 三國里用拉長戰線的方法取得勝利的戰役
吳蜀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准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准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斗。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夷陵之戰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余,劉備僅以身免 。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