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人和社會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共有幾位數字組成
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國家為每個法人和其他組織發放的一個唯一的、終身不變的主體標識代碼,類似於自然人的公民身份號碼。今年6月,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國發〔2015〕33號),明確建立覆蓋全面、穩定且唯一的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代碼制度。統一代碼制度將逐步覆蓋此前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編制的組織機構代碼、工商部門編制的工商注冊號、機構編制部門編制的事業單位證書號、民政部門編制的社會組織登記證號、人民銀行編制的機構信用代碼、稅務部門編制的納稅人識別號等。統一代碼具有唯一性、兼容性、穩定性和全覆蓋等特點。
廣東在「一照一碼」改革中率先實施統一代碼制度。改革前,工商、質監、稅務對企業發證照是分別賦碼編號,多個代碼共存。改革後,登記機關在給企業辦理設立、變更和換照時,核發載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
⑵ 營業執照注冊號與社會統一信用代碼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已經三證合一了,營業執照號升級成了社會統一信用代碼,可以說營業執照號就是和會統一信用代碼。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特點:
1、嵌入了組織機構代碼作為主體標識碼。通過組織機構代碼的唯一性確保社會信用代碼不會重碼。換言之,組織機構代碼的唯一性完美「遺傳」給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2、在組織機構代碼前增加行政區劃代碼,這個組合不難發現就是稅務登記證號碼。這樣就提高了統一社會代碼的兼容性,在過渡期內稅務機關可以利用這種嵌套規則更加便利地升級到新的信用代碼系統。
3、預留前兩位給登記機關和機構類別,這樣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在應用中更加清晰高效,第一位便於登記機關管理,可以作為檢索條目,第二位可以准確給組織機構歸類,方便細化分管。
4、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主體標識碼天生具有的大容量。通過數字字母組合,加上指數級增長,可以確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需升位就可容納大量組織機構。
5、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位數為18位,和身份證的位數相同,這一巧妙設計在未來「兩碼管兩人」的應用中可以實現登記、檢索、填表等統一。
6、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中內嵌的主體標識碼具有校驗位,同時自身第十八位也是校驗位,與身份證號相比是雙校驗,確保了號碼准確性。
(2)工商登記證跟社會組織編碼規則擴展閱讀
社會統一信用代碼的規則:
標准規定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用18位阿拉伯數字或大寫英文字母表示,分別是1位登記管理部門代碼、1位機構類別代碼、6位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9位主體標識碼、1位校驗碼。
第一部分(第1位):登記管理部門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例如,機構編制、民政、工商三個登記管理部門分別使用1、2、3表示,其他登記管理部門可使用相應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
第二部分(第2位):機構類別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登記管理部門根據管理職能,確定在本部門登記的機構類別編碼。
例如,機構編制部門可用1表示機關單位,2表示事業單位,3表示由中央編辦直接管理機構編制的群眾團體;民政部門可用1表示社會團體,2表示民辦非企業單位,3表示基金會;工商部門可用1表示企業,2表示個體工商戶,3表示農民專業合作社。
第三部分(第3—8位):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使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例如,國家用100000,北京用110000,注冊登記時由系統自動生成,體現法人和其他組織注冊登記及其登記管理機關所在地,既滿足登記管理部門按地區管理需求,也便於社會對注冊登記主體所在區域進行識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2007〕)
第四部分(第9—17位):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參照《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編制規則》〔GB 11714—1997〕)
第五部分(第18位):校驗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
⑶ 事業單位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各代表什麼意思
標准規定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用18位阿拉伯數字或大寫英文字母表示,分別是1位登記管理部門代碼、1位機構類別代碼、6位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9位主體標識碼、1位校驗碼。
2015年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提升社會運行效率和信用。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相當於讓法人和其他組織擁有了一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號」,這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
李克強說,對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構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的重要改革舉措,能促進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和交易成本下降,實現社會運行效率倍增。
(3)工商登記證跟社會組織編碼規則擴展閱讀: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構成特點
1、是嵌入了組織機構代碼作為主體標識碼。通過組織機構代碼的唯一性確保社會信用代碼不會重碼。換言之,組織機構代碼的唯一性完美「遺傳」給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2、是在組織機構代碼前增加行政區劃代碼,這個組合不難發現就是稅務登記證號碼。這樣就提高了統一社會代碼的兼容性,在過渡期內稅務機關可以利用這種嵌套規則更加便利地升級到新的信用代碼系統。
3、是預留前兩位給登記機關和機構類別,這樣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在應用中更加清晰高效,第一位便於登記機關管理,可以作為檢索條目,第二位可以准確給組織機構歸類,方便細化分管。
4、是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主體標識碼天生具有的大容量。通過數字字母組合,加上指數級增長,可以確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需升位就可容納大量組織機構。
5、是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位數為18位,和身份證的位數相同,這一巧妙設計在未來「兩碼管兩人」的應用中可以實現登記、檢索、填表等統一。
6、是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中內嵌的主體標識碼具有校驗位,同時自身第十八位也是校驗位,與身份證號相比是雙校驗,確保了號碼准確性。
⑷ 企業三證合一後組織機構代碼是多少
三證合一以後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中的第九位到第十七位的9個阿拉伯數字為企業原有的組織機構代碼。自2015年10月1日起,國家正式啟用將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
該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由用18位阿拉伯數字或大寫英文字母表示,分別是1位登記管理部門代碼、1位機構類別代碼、6位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9位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1位校驗碼。
(4)工商登記證跟社會組織編碼規則擴展閱讀: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規則:
1、第一位為登記管理部門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例如,機構編制、民政、工商三個登記管理部門分別使用1、2、3表示,其他登記管理部門可使用相應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
2、第二位為機構類別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登記管理部門根據管理職能,確定在本部門登記的機構類別編碼。例如,機構編制部門可用1表示機關單位,2表示事業單位,3表示由中央編辦直接管理機構編制的群眾團體等。
3、第三位到第八位為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使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例如,國家用100000,北京用110000,注冊登記時由系統自動生成。
4、第九位到第十七位為組織機構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
5、第十八位為校驗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
⑸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的區別
三證合一,五證合一之後,組織機構代碼證已經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組織機構代碼只有九位數,一般是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倒數第二位往後推9位數。比如你給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30111MA4L16JQ9B;對應的組織機構代碼就是MA4L16JQ9,前面是地區代碼。
目前我國在構建社會信用體系,黨政群團取消組織機構代碼,統一更換為社會統一信用代碼證書;而事業單位原來的組織機構代碼證、法人證書及稅收證三證合一成為法人證書,其法人證書上的二維碼便是該事業單位的社會統一信用代碼。
2015年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提升社會運行效率和信用。
2015年9月22日,從國家標准委獲悉,國家標准委近日批准發布了強制性國家標准GB32100—2015《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編碼規則》。該標准將於2015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2017年底,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全面建成。公示系統實時歸集企業方方面面的信用信息,並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索引記於企業名下,逐漸形成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全國一張網」。
截至2018年3月底,全國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存量代碼轉換率為99.8%,存量證照換發率82%;全國個體工商戶存量換碼率95%。
網路_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⑹ 工商注冊登記號和社會統一信用代碼一樣嗎
是一樣的,現在三證統一了。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三證合一後企業唯一的識別碼,注冊號、組織機構代碼號、稅務號、三者公用一個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共18位,組織機構代碼是第9位至倒數第2位,共9位數(刪掉最後一個復制9個就是)。
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相當於讓法人和其他組織擁有了一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號」,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
2015年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提升社會運行效率和信用。[1]
截至2018年3月底,全國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存量代碼轉換率為99.8%,存量證照換發率82%;全國個體工商戶存量換碼率95%。
(6)工商登記證跟社會組織編碼規則擴展閱讀:
特定行業是否應該進行工商登記注冊,最根本的一條堅持法定原則,即必須有法律、行政法規的明確規定。當然,有時在特殊情況下,行政規章的設置也是工商登記注冊的依據。
過去,我們很多工商人員都有一種想當然的認識,即只要掙錢的或者說是營利性的都應該辦理工商登記注冊領取營業執照,否則就是不折不扣的無照經營。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
工商登記注冊范圍主要包括三種情形,即強制登記、自願登記和不予登記。
參考資料:社會信用代碼-網路
⑺ 「三證合一」登記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編碼規則是怎樣的
規則:
1、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設計為18位,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由五個部分組成。
2、第一部分(第1位),為登記管理部門代碼。
3、第二部分(第2位),為企業等納稅人類別代碼。
4、第三部分(第3-8位),為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
5、第四部分(第9-17位),為主體標識碼。
6、第五部分(第18位),為校驗碼,由系統自動生成。
⑻ 工商登記證號,企業組織機構代碼
是的。
現在已經多證合一。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等等都使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⑼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組織機構代碼是一個嗎
是的,現在已經三證合一了,只有一個社會信用代碼。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歷史要追溯到1984年,那一年我國開始推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1989年組織機構代碼制度誕生建立。
1997年國務院再次明確組織機構代碼管法人,身份證號管自然人的「兩碼管兩人」制度,2013年為從制度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預防和懲治腐敗,提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概念,直到2015年國務院發布《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即33號文,第一次從國家層面,確定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地位和管理制度。
33號文不出台則以,一出台就雷厲風行,對落實時間和發放單位都做了明確規定,工商部門自2015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其他登記管理部門在2015年底前實施,各有關部門必須在2017年底前,完成現有代碼向統一代碼的過渡,最遲不得晚於2020年底,過渡期內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現有各類機構代碼並存。
(9)工商登記證跟社會組織編碼規則擴展閱讀:
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相當於讓法人和其他組織擁有了一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號」,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
2015年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提升社會運行效率和信用。
截至2018年3月底,全國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存量代碼轉換率為99.8%,存量證照換發率82%;全國個體工商戶存量換碼率95%。
參考資料:網路-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