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保障工程典型材料

公共服務保障工程典型材料

發布時間:2021-05-06 10:43:24

A.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熱多雨,雨量充沛,受台風影響,汛期多出現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據有關資料統計表明,廣西每年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大部分與降雨有關,特別是與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有關。每年汛期都是廣西地質災害多發時期,在降雨特別是強降雨的影響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群發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造成人員傷亡及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一旦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搶險救災,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災後處置等一系列應急工作。由於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分析、發生發展趨勢、分布特點、穩定性評價等,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必須有地質災害專業隊伍予以協助調查及技術指導,提供技術服務,為地方政府提供防災減災依據。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將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作為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主要技術工作支撐單位。該站成立於1981年,2000年機構改革後屬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直屬由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2008年以前總站經自治區編委批准設立的市級分站有6個,1個鎮級站。2008年,自治區編委批准了梧州、百色、貴港、來賓、賀州、崇左等市設立市級地質環境監測站。目前,除防城港和欽州兩市外(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負責北海、防城港、欽州市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全區各設區市全部設立了地質環境監測站。為理順管理關系,2011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又在防城港、欽州兩市分別增設地質環境監測站。近3年來,自治區財政加大了總站地質災害調查與應急設備購置費用力度,購置了V8多功能電法儀、地質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先進設備。近年來,總站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知識培訓和技術指導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每年調查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均超過200起。一旦發生突發地質災害,在接到信息後能及時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調查,為政府部門地質災害搶險救援提供技術上指導。2010年,自治區玉林、梧州、來賓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及2011年5月9日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廣坑槽採石場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總站反應迅速、技術過硬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

為確保在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實施應急處置;及時組織現場應急調查工作,編寫應急調查報告並及時上報。當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各應急分隊本著為民服務、為政府排憂解難的宗旨,立即行動,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跋山涉水,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查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成因與發展趨勢,提出防治措施建議,積極配合和協助當地政府組織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與咨詢,及時將處於危險區的人員撤離,避免受災群眾再次受到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充分體現了總站作為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技術支持的職責,也體現了各應急分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具體典型事例如下:

1.2010年「6·2」突發地質災害事件及「6·15」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0年6月2日,廣西容縣六王鎮、岑溪市南渡鎮及馬路鎮一帶,6月15日蒼梧縣沙頭鎮一帶在強降雨影響下,發生點多面廣的群發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數千起,山坡上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圖1和圖2)。這兩次群發性地質災害事件共造成59人死亡,多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其中有一個災害點造成的人員死亡達到11人。這兩次地質災害事件,給受災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當時,許多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報道了這兩事件,社會影響極大。

圖1 廣西岑溪市馬路鎮社沖組地質災害現場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得到消息後,立即出動,在趕往災點的路上,由於坡面泥石流把道路已全部堵塞,艱難地步行了近5小時才到地質災害點現場,已近傍晚,總站應急人員顧不上休息與吃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連夜奮戰,爬上還存在相當危險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圖3和圖4),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分布范圍及地點,及時發現了一些新的隱患點,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穩定了災民的情緒,排除了災民對安置點是否還會發生同樣地質災害事件的擔心,當晚和當地的災民共寢農舍。通過總站技術人員的調查確定,及時地為當地的災民提供了安全的臨時安置場所,指導尋找失蹤者的救災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為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為當地政府排憂解難,穩定災民情緒,使搶險救災及災後處置能及時有序地開展,地方政府對總站應急隊員的工作十分滿意,予以充分肯定。

圖2 廣西蒼梧縣沙頭鎮杉木坪組地質災害現場

圖3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右一)、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黃惠民站長(左一)現場察看災情、匯報

圖4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趕往地質災害現場

2.2011年全州「5·9」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1年5月9日13時~13時30分,廣西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委廣坑漕山體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造成22人失蹤(在後來的救援中全部找到,均已死亡)。災害發生後,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肖建剛廳長在北京電話指示張文軍副廳長立即帶領導專家趕赴現場指導救災工作,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14點35分接到地質災害發生信息後,迅速啟動地質災害調查應急預案,受廳指派,黃惠民站長率地質專家緊急出動,當天下午16時趕到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圖5和圖6)。總站應急人員一到地質災害現場,顧不上休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爬上高陡的還存在滑坡崩塌隱患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岩石裂隙特別發育,地形坡度陡峭,加上強降雨的作用而引發滑坡發生,而且是一處高位的滑坡,下滑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力,查明了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及存在的隱患,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提出了監測監控措施及要點。指導尋找失蹤者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總站應急技術人員與當地搶險救災指揮部歷時9天,日夜奮戰在救災現場,為搶險救災提供地質災害專業技術服務,由於技術服務到位,整個救援過程沒有發生二次災害(圖7和圖8)。特別是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的調查結果,為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的責任劃定與認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為搶險救災及安置工作提供了依據,穩定了受災居民的情緒,為政府排憂解難,使搶險救災工作及災後處置工作有序進行,最終使此次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完滿結束。地方政府對總站的技術支持及應急工作十分滿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評價。

圖5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桂林市副市長黃俊華和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文軍等領導現場指揮搶險救援

圖6 2011年全州「5·9」滑坡搶險救援現場

圖7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地質災害專家接受媒體現場采訪

圖8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在滑坡現場調查

二、發揮專業優勢,大石山區找水打井立新功

1.應急抗旱找水打井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廣西降雨量嚴重偏少,高溫少雨與大石山區岩溶地表乾旱缺水的客觀條件疊加,出現了百年一遇特大乾旱,其中以桂西旱情最為嚴重。截至2010年3月11日,廣西全區有12個市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784.45萬畝,其中輕旱464.43萬畝,重旱294.50萬畝,乾枯25.52萬畝,旱地缺水406.94萬畝。因旱導致176.46萬人、87.0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其中河池市60.18萬人、百色市86.29萬人;需要送水才能解決生活飲水的人數為18.77萬人,其中河池市12.97萬人,百色市也達到5.8萬人。飲水困難人口以每周20萬的速度遞增。3月17日下午,廣西啟動旱災預警應急預案二級應急響應。

災情牽動了廣西國土資源系統職工的心,旱災就是命令!3月18日,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緊急部署有關抗旱工作,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組織下屬的廣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廣西第四地質隊、廣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廣西北海水文工程礦產地質勘察研究院、廣西地質勘查總院、廣西272地質隊、廣西地礦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8支專業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中,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等也派出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

到2010年5月31日,歷時70餘天,累計完成嚴重乾旱地區873個缺水村屯水文地質調查、完成290個缺水村屯物探找水,投入234台鑽機,累計施工鑽孔255個,鑽探進尺21351.3米,成井167口,挖大口井24口,抽取溶洞水5處,總涌水量66212.7米3/日,可解決1324254人或2204893頭牲畜飲用水問題(圖9至圖15)。

圖9 村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愛心水

圖10 再也不用擔心沒水喝啦

圖11 村民取水的場面

圖12 錦旗表心意

圖13 都安縣隆福鄉漁洞村漁洞屯打井出水後排隊等候取水的漁洞小學師生

圖14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看望鑽井隊幹部職工

2.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

圖15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肖建剛在南丹縣旱區為村民送水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關於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標本兼治抓好廣西的抗旱救災工作,加快大石山區水源工程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生產用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根據《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開展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的決定》中「要加強水源工程建設,發動專業找水隊伍,在大石山區開展大規模的水文地質勘探,積極尋找新水源」的要求,制定了《廣西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找水打井工程實施方案》,組織開展了廣西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的水文地質調查,掌握了地下水賦存規律和開發利用條件,編制了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實施找水打井521口,堵截地下河成庫1處,改善廣西30個大石山區縣(市、區)乾旱地區25萬以上群眾的飲水條件。

截至2011年12月6日,項目完成了30個縣(市、區)1:100000水文地質調查,面積89206.1平方千米;編制完成了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完成756個缺水村屯1:1萬水文地質調查和707個缺水村屯的物探工作,施工鑽孔817眼,鑽探總進尺84381.28米,成井515口,出水量每晝夜151067噸,可供300餘萬人飲用,地面配套供水工程完成後可解決當地515個缺水村屯32.43萬人的飲水不安全或缺水困難問題。

B. 工程建設服務之星事跡材料

;在哪申請 建築工程施工許可申報材料\r\n 答:;在哪申請?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七條。 建築工程施工許可申報材料?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八條。\r\n 第七條建築工程開工前,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施工許可證;但是,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的限額以下的小型工程除外。 按照國務院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批准開工報告的建築工程,不再領取施工許可證。 \r\n 第八條申請領取施工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r\n (一)已經辦理該建築工程用地批准手續; \r\n (二)在城市規劃區的建築工程,已經取得規劃許可證; \r\n (三)需要拆遷的,其拆遷進度符合施工要求; \r\n (四)已經確定建築施工企業; \r\n (五)有滿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圖紙及技術資料; \r\n (六)有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具體措施; \r\n (七)建設資金已經落實; \r\n (八)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r\n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對符合條件的申請頒發施工許可證。

C. 施工企業服務保障情況怎麼寫

施工企業如何管理好材料,主要體現在材料的品質和價格管理,是建築工程管理的重要環節。材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以價廉物美的性價比材料滿足施工和生產的需要,並在過程中控制材料的質量和數量,並把工程和產品的材料成本控制在最低的區域范圍。在工程建設中,管好了建築材料,建築成品的質量就有了保障,建設成本也就會相應降低。
面對競爭激烈的建築市場,如何加強風險管理,有效地實現預警、規范和轉移風險,已成為擺在建築企業面前的又一個重要課題。因此,搞好材料管理對於加快施工進度、保證工程質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材料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掌握建材方面有關的法規及有關條文,其中主要有《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對鋼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砂石、砌牆材料、石材、膠合板實行備案證明管理。

2、通過市場調研,認准合格材料。通過了解建築業界,可以更准確地掌握材料生產廠家的企業信譽、產品質量、價格狀況、售後服務等情況。

3、把好材料的進場檢驗關,重點工程、重要工程的主要建材應委託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認可或授權的檢測單位進行材質檢驗。

4、施工過程中的材料管理,使用過程中材料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檢查、保證進場施工材料的質量,妥善保管進場的物資,嚴格、合理地使用各種材料,降低消耗,保證實現管理目標。

現場材料管理和管理目標的實施階段,其主要內容:

(1)合理安排材料進場,作好現場材料驗收。

(2)履行供應合同,保證施工需要。

(3)掌握施工進度變化,及時調整材料配套供應計劃。

(4)加強現場物資保管,減少損失和浪費,防止丟失。

(5)組織料具的合理使用。

材料價格管理:

1、掌握市場信息,降低材料價格。

2、材料的價格主要由業主方依據市場行情確定,承建方、監理單位可廣泛參與。業主方主要以招標的方式確定材料價格,也可以直接走進市場,貨比三家,選擇質優價廉的材料。

3、工程結算時,材料價格以實購價含運雜費為基礎,採取加權平均法的方式計算。

真正保證工作質量才是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的重要環節,尤其對項目工程而言,每個人每個崗位都要重視效益。合理堆置現場材料,避免和減少二次搬運,嚴格材料進場驗收和領料制度,減少各個環節的損耗,節約采購費用,制訂並貫徹節約材料的技術措施,合理使用材料,這些對提高工程質量、降低材料損耗和節約工程成本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D. 如何寫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亮點材料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俗地說,就是不管你生活在東部還是西部,居住在農村還是城市,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樣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近年來我國全面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蓋等,都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體現。「十二五」時期,我國將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深度解讀

「十二五」時期基本公共服務范圍

1.公共教育:包括九年義務教育免費等。

2.就業服務:包括就業信息、就業咨詢、職業介紹等。

3.社會保障: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與合作醫療等。

4.醫療衛生:包括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等。

5.人口計生:包括避孕葯具、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

6.住房保障:包括提供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

7.公共文化:包括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免費開放等。

8.基礎設施:包括行政村通公路和客運班車,城市建成區公共交通全覆蓋等。

9.環境保護:包括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環境監測等。

加大財政投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資金保障是關鍵。應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所佔比重,保證支出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2011年教育、社保方面的投入增長幅度都高於16%,遠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的預期目標,這將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財力保障。

E.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地質環境管理工作不斷加強,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是自治區地質環境投入最大、成效顯著的五年,全區地質環境工作緊密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部署,積極探索地質環境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民生工程取得了重要進展,地質災害防治水平不斷提高,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地下水勘查和找水工作成效顯著,極大地改善了缺水地區人畜及工農業用水緊張的狀況,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一、地下水環境監測繼續鞏固

扎實開展了1070個地下水動態監測點的常規監測工作,總控制面積4034.0平方千米,定期發布水情預報信息。在進行城市地下水環境監測的基礎上,在城市地下水環境及水資源探查、監測和開發利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注重地下水監測資料的二次開發,加強對城市地下水資源、地下水開發利用及地下水污染機理的研究,為城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及城市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多年來,監測數據及匯總分析報告先後為自治區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建設單位的建設項目提供了大量的地下水環境監測資料。提供使用的部門主要有各級發改委、水利局、自來水公司、環境保護局、城建局等單位。

二、地質災害防治水平不斷提高

2001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分8個批次安排部署了山地丘陵區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區劃項目。截至2009年,全區共完成54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調查面積共計489804平方千米,調查鄉鎮540個,調查行政村8220個,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2346處。

自2004年5月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密切合作,每年汛期聯合開展全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8年來,共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80餘次,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2次,避免人員傷亡200多人,減少經濟損失500萬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在我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顯著提升了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防災減災效果,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力度逐步加大

在全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全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開展了礦山地面塌陷調查、尾礦庫地質環境調查和全區廢棄礦井調查。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非常重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逐年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力度。國土資源部從2001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試點工作。自治區從2004年開始,也逐年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安排。截至2010年底,全區共安排中央、自治區財政兩權價款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專項資金146278萬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220項,治理面積236.17平方千米。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3430萬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57項,占項目總數的25.91%,治理面積67.86平方千米;自治區財政資金102848萬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163項,占項目總數的74.09%,治理面積168.31平方千米。恢復林地面積3714公頃,草地4780公頃,耕地445公頃,建設用地583公頃。

典型實例:

1.金盆砂金礦區

金盆砂金礦區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及卓資縣,曾是全國兩大砂金礦之一。從1969年開采以來,曾有數十個小型礦山露天開采砂金,1991年閉坑。區內地質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廢棄采礦坑及固體廢棄物無序堆放佔用並破壞了大量土地資源、采礦活動破壞了原有防洪設施等(圖1)。

圖1 治理前的固體廢棄物堆積區

圖2 固體廢棄物堆積區被治理成林地

金盆礦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引起了中央、自治區及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於2006年至2010年先後下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4850萬元,對該礦區實施了六期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治理總面積8.661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為:用固體廢棄物填埋廢棄采礦坑,平整場地,恢復耕地,將積水采礦坑修建成灌溉用大口井,修建排洪渠,恢復自然排水系統,保障行洪暢通。通過項目的實施,恢復了礦區原有地貌景觀和河道排水系統,保證了行洪安全,消除了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隱患,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0.704平方千米,改善了治理區環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區域性土地沙化,提高了土壤肥力,礦區地質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圖1和圖2)。

2.寶日希勒閉坑礦區

寶日希勒閉坑礦區位於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寶日希勒鎮。礦區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30餘年的開采歷史。由於煤炭礦山生產的特殊性及歷史上煤炭行業生產管理上的原因,90年代後期區內小煤窯數量急劇膨脹,粗放經營和落後的生產技術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而且產生了大面積的采空地面塌陷。

針對寶日希勒閉坑礦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礦山於2004年至2010年陸續申請中央及自治區財政兩權價款專項治理資金6320萬元,分五期對礦區內的塌(沉)陷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治理總面積12.06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為:填埋地面塌陷坑、表層覆土、場地平整、恢復植被。通過治理項目的實施,消除了地面塌陷、地裂縫存在的安全隱患,減少了意外事故的發生,使治理區土地利用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恢復,露天矸石的淋濾污染、草場沙化現象得到抑制,改善了礦區的地貌景觀,對寶日希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圖3和圖4)。

圖3 治理前的地面塌陷區

圖4 治理後的地面塌陷區

3.鄂托克旗白雲烏素礦區

白雲烏素礦區礦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盤井鎮西北,礦山已有40餘年的開采歷史,由於開采歷史較長,礦山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亦較多,其中以采空區地面塌陷和礦山固體廢棄物污染最為嚴重。2005年中央財政下撥800萬元專項資金,鄂托克旗國土資源局自籌資金226.06萬元,用近兩年(2006~2007)的時間,選擇棋盤井至烏海公路東側4片治理區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治理工作區總面積1111435平方米(合1667.15畝),邊界長度7526.5米。主要工作任務有采空區治理、塌陷區治理和恢復植被。

四、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開展了兩輪地質遺跡調查工作,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基本摸清了全區地質遺跡資源的分布與特徵。安排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項目72個,總投資2.592億元。全區批准建立的地質公園10處,其中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自治區地質公園7處;地質遺跡保護區17處,國家礦山公園2處;極大地提升了自治區地質遺跡科研、地質遺跡保護及地質公園建設的水平,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使地方經濟不斷跨上新的台階。

(1)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2002年旅遊人數達60萬人次,收入1.26億元,到2006年,旅遊人數達到129.6萬人次,收入3.800億元。2008年截至10月,旅遊人數實現165萬人次,收入4.88億元,同比增長22.2%和16.2%。

(2)2009年,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及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旅遊人數達660萬人次,旅遊收入24.9億,同比增長了94%和76%。

(3)2010年,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兩家接待人數為439.12萬人次,旅遊收入26億元。

(4)2011年,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兩家接待人數項目為522.44萬人次,旅遊收入33.63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五、地下水資源勘查與找水工作成效顯著

自治區先後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大調查項目和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完成了1:5萬水文地質測繪6581平方千米,1:10萬水文地質調查61861平方千米,水文地質鑽探近15萬米;提交了4個大型、2個中型、1個小型等不同級別的地下水水源地,日開采量37.66萬立方米,為能源基地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地下水資源保證。

先後在鄂爾多斯棋盤井、庫倫旗、准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新廟鄉、阿巴嘎旗等10多個嚴重缺水地區開展了人畜飲用水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項目,累計成井46口,總涌水量達55372米3/日,滿足了40萬人、50萬頭牲畜的飲水和55萬畝農田草牧場的灌溉,為一大批工農業項目,特別是一些大型工業項目的上馬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如嚴重缺水的鄂爾多斯棋盤井地區,通過勘查工作,找到兩處水源地,單孔涌水量分別為3100米3/日和3400米3/日,可開采量達12000米3/日。因有了水源地,建成了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上百家企業上馬,包括投資100餘億元以上的大型項目。這些水源地的發現,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3~2005年,西遼河平原地下水資源及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項目,系統地查明了區域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環境問題,計算與評價了該區地下水資源,分析了地下水資源潛力,提出了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建議,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資料,2009年5月,《西遼河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專著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0~2005年,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地下水勘查(內蒙古部分),圈定可供進一步勘查的富水地段30餘處,為能源基地的地下水資源勘查與開發提供了可靠依據。

2006~2008年,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勘查並評價大型水源地一座,為蘇里格氣田的開發提供了地下水資源保證。

2007~2009年,開展了鄂爾多斯盆地內蒙古能源基地水源地勘查工作,分別在杭錦旗伊克烏素地區、鄂托克旗達拉圖魯地區、鄂托克旗庫計地區勘查評價了四個大型水源地,在達拉特旗三晌梁地區、鄂托克前旗上海廟地區勘查評價了兩個中型水源地,為能源基地建設提供了水資源保證。

其中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地下水資源評價和鄂托克旗等10個旗縣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水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兩個項目均獲得了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

內蒙古自治區商都縣屯墾隊馬鈴薯基地找水勘查項目,在前人認為無水的缺水地區布設找水勘探農灌井,通過鑽探抽水試驗工作,單井涌水量均在260~1300米3/日(其中有6口為自流井),為當地缺水地區尋找出了水量豐富的地下水。為地方移交農業灌溉供水井28口,共涉及三個鄉鎮、24個自然村,解決灌溉面積近萬畝,啟發當地村民新施工機井23口,預計新增水澆地面積約萬畝,預測可增產馬鈴薯約3萬噸,解決了當地缺水地區農業灌溉問題(圖5和圖6)。

圖5 旱地變為噴灌水澆地

圖6 旱地變為滴灌水澆地

六、地熱資源勘查取得新進展

完成了內蒙古地熱資源調查與規劃研究項目,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首次發現可供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地熱資源,水溫33℃,涌水量3000米3/日,該井位於上海廟新區,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在哈素海地區成功實施一口地熱井,水溫53℃,涌水量1500米3/日,為呼包及河套地區勘查開發地熱資源指明了方向;在臨河區打出水溫56℃,涌水量3000米3/日的熱水井,將河套盆地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F. 西藏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一、西藏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工作的需求

西藏自治區位於我國西南邊陲,地處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氣候惡劣,地廣人稀。乾旱、半乾旱的氣候條件及欠發達的經濟和較小城市規模與中央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的跨越式發展一直貫穿於西藏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之中,特別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之後,表現出來的地質環境問題明顯增多,主要有城鎮生活飲用水資源需求的增加、地下水環境和礦山環境的保護、城鎮建設的外擴帶來地質環境的不適應性、自然與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引發的地質災害及其他地質環境問題,還有城鄉二元結構面臨的貧困山區的地方病,這些問題在首府拉薩和幾個地區所在地城鎮及鄉村表現得各有不同。

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成效

1.青藏高原(西藏)重點區1:5萬水工環地質調查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玉樹地震之後為了解決以往水文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地區,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夠解決供水問題,支持西藏地區開展青藏高原(西藏)重點區1:5萬水工環地質調查,2010年主要選擇了重大工程布局比較集中、城鎮供水問題比較突出、城鎮建設遭受或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比較多的那曲地區所在地那曲縣、昌都地區所在地昌都縣、阿里地區所在地噶爾縣等3個行署所在地,作為重點區開展1:5萬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

調查技術人員克服了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種種困難,通過近1年的努力,在3個縣發現了具有供水意義的地下水富水地段5處,初步評價這些擬選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能達到50000米3/日,可有效改善工作區內主要城鎮生活用水的緊張局面,也將為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提供建設性的科學依據。那曲縣、昌都縣長期以來是生活飲用水十分缺乏的縣,以往多次開展了以找水為目的的水文地質工作,結果均不是很理想,而本次調查工作在那曲鎮北9千米(圖1)、昌都縣城關鎮北4千米地帶分別尋找到了1處可作為城鎮供水水源地的富水地段,初步計算可達到5000米3/日、31000米3/日以上的日供水能力。水文地質工作也向一些有發展潛力的重要鄉鎮及重要工程地區(如火車站等)進行了延伸,所發現的其餘3處水源地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做好了水資源貯備。工程地質方面,著重解決了經濟建設工作所面臨的地質環境條件的適宜性問題,詳細論述了工作區岩(土)體工程地質條件及場地的穩定性,以及軟弱地基、凍土等工程地質問題的分布特徵。環境地質方面,查清了地質災害的發育及分布規律、生活污水對地下水的污染途徑及程度,對如何保護當地地質環境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圖1 那曲縣那曲鎮北側9千米處的巴魯盆地水源地

2011年選擇了城鎮供水問題比較突出、當地政府要求比較強烈、城鎮建設遭受或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比較多的芒康縣、錯那縣、定結縣、改則縣、尼瑪縣、日喀則市等6個縣市作為第二批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區。

對每個縣在查明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尋找水源地的同時,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研究專題,如芒康縣設置尋找以地下水或地表水作為供水的新的水源地並進行初步評價及納西族鄉(鹽井地區)鹵水地下水地球水化學環境地質專題;尼瑪縣設置地質環境退化專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改則縣設置乾旱區地下水找水專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定結縣設置「江嘎濕地東側沙漠化土地的研究」專題;日喀則市設置地下水質污染環境地質專題,並提出解決方案;錯那縣設置尋找地下水以及地熱水作為供水的新的水源地並進行初步評價。

2.西藏大骨節病區地下水調查與安全供水示範項目

西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承擔的西藏大骨節病區地下水調查與安全供水示範項目,組織四川地勘局915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在山南地區桑日縣增期鄉卡乃村施工的一口改水示範井中打出了地熱水,抽出井口熱氣蒸騰的熱水(圖2)。

水井施工至35米時開始出現熱水,從井中抽出的熱水溫度為56℃,無色、透明,水位埋深2.6米。流量穩定,現場用壓風機抽水,每小時出水量為45立方米。已經取水樣送有關部門化驗。該熱水井距離桑日縣城約80千米,距離增期鄉約5千米,距離拉薩-林芝318國道約50千米。該熱水井現已封閉,具有供熱供暖、洗浴、溫室種植等多種用途,隨時可以開發利用。

西藏大骨節病區桑日縣實施地下水調查與安全供水示範項目時,對當地缺水學校進行了兼顧,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圖2 抽出井口仍熱氣騰騰的熱水井

桑日縣絨鄉一小、二小是桑日縣大骨節病區的異地育人學校之一,這兩所小學位於雅礱河畔,地勢較高,學校師生飲水較困難,主要靠土井取水為主,其水量嚴重不足,水質較差,枯水季節常飲用河水,飲水安全保障程度較低。該校曾多次向縣教育局、水利局、鄉人民政府等部門申請解決學校師生供水問題,由於地方資金緊缺,兩所學校的供水安全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西藏大骨節病嚴重區供水安全示範項目的實施,解決了這兩所學校期盼己久的供水問題。由西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織,四川省地礦局915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在這兩所學校分別實施了供水安全示範井1口,其中絨鄉一小單井出水量達到了2106立方米,二小達到了1140立方米,可解決兩所學校700餘師生的供水安全問題。供水安全示範工程的實施為學校師生提供了安全、潔凈、衛生的飲用水源。2011年9月8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組到西藏大骨節病區進行項目質量檢查時,得到了學校師生的熱情歡迎,示範工程效果明顯(圖3)。

圖3 西藏大骨節病區學校師生熱情歡迎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組

G. 社會領域五大公共服務工程是哪些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H. 材料一: 材料二:建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社會建設: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1)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最高決定權。
(2)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專核心,是執政黨、代屬表最廣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
(3)民生問題,有利於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有利於社會穩定、促進公平正義;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符合題意即可。(至少寫出三點)
(4)「略」(符合題意合理即可)

I. 十大民生工程的社會保障

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制度全覆蓋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25152人,基本解決企業未參保家屬工、臨時工養老保障歷史遺留問題。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76419人。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制度全覆蓋。城鄉低保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按標施保」。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盡快實現與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銜接。出台全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資格認定辦法,規范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將臨時救助資金、農村五保供養資金和農村五保供養機構建設資金納入地方各級財政預算並同比有所提高。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8305人、82841人、101475人。
建成市殯儀服務中心並投入使用,開工建設火化場和公墓項目。開工建設安順城市公共交通樞紐總站。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保障工程典型材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