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我國公共基本服務均等化

我國公共基本服務均等化

發布時間:2021-05-05 05:26:32

『壹』 我國政府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好公共服務均等化

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問題比較突出,由此必須使地區間、回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答間在基礎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實行均等化,實行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當前具有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以及地區間不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

『貳』 我國首次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是在哪一年

我國首次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是在2004年9月。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強調重視擴大就業再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重視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首次提出「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2)我國公共基本服務均等化擴展閱讀:

相關概念

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助於公平分配,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

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問題比較突出,並由此使地區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在基礎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

並已成為社會公平、公正的焦點問題之一,實行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當前具有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所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以及地區間不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

『叄』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介紹

一般地說,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性服務,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性服務,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務,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肆』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版發展水平相權適應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性服務,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性服務,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務,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伍』 我國為什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當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對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理論方面看,首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社會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我們既要著眼於確保每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和公平發展的機會,又要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其次,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生存和發展的保障,可以有效改善預期、釋放需求,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更加強勁持久的內需動力。再次,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建立服務型政府,關鍵在於完善政府社會服務和管理職能,強化其為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集中表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從實踐方面看,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都表明,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務方面,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方面,市場機制卻存在失靈或局限性,需要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機制來彌補。

『陸』 熱點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是什麼

基本來權益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涵自蓋公民的生存權、健康權、居住權、受教育權和工作權等基本權利;公共負擔性和政府負責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公共財政承擔、主要由政府負責提供;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全社會普遍分享,惠及全體人民群眾。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逐步使人民群眾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權利得到基本實現和維護,特別是使困難群眾和困難地區盡快享受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質是政府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而又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將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最迫切、與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關系最密切的公共服務在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均等配置,把差距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

『柒』 我國為什麼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毋庸置疑,經過前一階段的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急劇轉型,我國經濟社會的基本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不僅要求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應對生態環境惡化和能源資源短缺引發的嚴峻挑戰,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應對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所帶來的新的挑戰。有關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多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相繼超越生存型社會的臨界值。就恩格爾系數來看,2000年城市達到39. 4%,農村達到49. 1% ,均低於50%的臨界值。同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首次降至50%的臨界值。2001年,第一產業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於15%的臨界值;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0.7%,首次超過40%的臨界值。2003年,城鎮化率達到40. 5%,首次超過40%的臨界值。從這些量化標准來判斷,我國在21世紀初開始由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過渡。在這一進程中,廣大社會成員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同公共產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問題成為日益突出的階段性矛盾。[1]由此可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任務。
社會發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必然選擇。換句話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過程,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是結果,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維護社會公平。在當前,通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解決民生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體現社會公平的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諸多不和諧因素,有的是發展不夠的問題,有的則是共享不夠的問題,即沒有很好地讓全體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按理說,社會進步的成果應當由全社會來共享,但實際上是由強勢群體來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樣,社會代價的後果應當由全社會來分擔,但實際上大部分卻由弱勢群體來承擔或主要來承擔。因此,處在強勢群體中的人,與處在弱勢群體中的人,對社會的關系是不一樣的。強勢群體由於得到很多利益,認為這個社會好,希望維持現狀,對社會認同感較高;而處在弱勢群體中的人,由於地位下降或利益受損,對社會有一種不滿情緒,甚至希望改變現狀,因而對社會的認同感較差。這種復雜的情況必然導致社會矛盾和沖突的產生。所以,必須針對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真正把改革發展成果體現在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上,體現在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上,體現在人民享有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權益得到充分保障上,以此來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還應當看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衡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可行標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目標實現與否需藉助科學、合理的評判標准,但它具有難測度性,需要一個可行的衡量標准來評判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正是一個可行的衡量標准。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本質是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人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程度的高低;另一方面,相對於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難測度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各項指標可以量化,所以它是衡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可行標准。目前,「4E」標准即效果性、效率性、經濟性、公平性是評價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客觀標准,其中的公平性標准即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如「基準評價指標」(即標桿法,就是預先選定一個組織或一個標准,並將其作為本組織一定期限內努力的方向和試圖達到的目標,到設定期末,測度本組織完成預定目標的程度和質量,即為該組織的基準績效得分)、「地區差異指標」(即同一種公共服務,評估得分最大地區與評估得分最小地區間的得分之比)等,[2]均是很實用的公平性評價標准。

『捌』 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現的路徑有哪些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代政府追求的目標。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強化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探索國有公共企業私有化、政府與私人企業合作制等改革舉措。百餘年來,各國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地區現代化的進程起步時間不一,各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別較大。二戰以後,先期實現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通過在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由於治理理念、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連年戰亂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席捲全球,亞洲國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認真總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公共服務制度安和公共服務方式的變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主動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經驗,努力探尋適合本國特點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亞洲國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也積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驗。

『玖』 基本公共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2年7月出台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從實踐操作層面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務國家基本標准,明確了四個主要目標:供給有效擴大、發展較為均衡、服務方便可及、群眾比較滿意,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擴大有效供給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從經濟上來看,這既包括擴大供給,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總量和比例),又包括有效供 給,需要優化和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目標在於政府最大化地實現代表性、回應性和責任的價值。隨著社會的轉 型和發展,政府通過各項制度或者公共政策更大程度地實現其代表性和責任,回應多元利益主體日益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需要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來完善 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准體系,不斷健全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從管理視角來看,擴大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從管理社會向社會管理轉變的基本措施和重要途徑,從 整體上看,社會管理的焦點在於擴大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這一結果上。為獲得預期效果,在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面可以妥善運用各種市場競爭機制,可以通過政 府、市場、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通過多種途徑來提供,即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實現提供主體與提供方式多元化。為了實現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既應 該強調民眾需求導向的觀念,又應該扮演「掌舵者」而非「劃槳者」的角色,還應該關注服務對象民眾的回應即社會滿意度。
發展較為均衡是基 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包括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最直接的因素是公共服務需方與供方的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的實質在於政府兌 現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權利的承諾,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與完善教育、住房、就業、衛生醫療等領域內的制度建設,通過具有普遍可接受或可容忍的基本公共 服務結果和機會均等來限制社會的不平等。從宏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合理布局人、財、物等各種資源,各地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基本公 共服務的供給在總量和結構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從中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要基本實現城鄉間、地區間在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 業、衛生醫療、養老服務等各種公共資源配置的均衡,尤其要實現各縣域內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從微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包括服務領域內資源配置的均 衡、服務結果的均衡以及服務評價的均衡,尤其要明顯地提高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公正平等分配能力以及服務評價能力,以解決公眾的住房 難、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等問題,使全體社會成員都有均等地享有住房、教育、醫療、勞動的權利與機會。
服務方便可及是基本公共服務均 等化的具體方向。隨著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探討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層面,它的可獲得性和方便性是國家基本標准得以落實的重要衡量因素。首先,要健全服務網路。目 前,低收入和貧困群體有較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需要,但服務網路延伸得不夠長,對基本公共服務利用率比較低,導致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方便性相對不足,又由 於他們的支付能力有限,尤其在災難性事件出現以後,容易因病致貧或者因災致貧。因此,實現國家基本標准有賴於全面建立以基層為重點的服務網路。其次,要提 高針對特定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標准化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者能方便地獲得相應的服務。比如,提高教育機構、培訓機構設施的標准化設施是受教育 者、勞動者獲得便捷的教育、信息、培訓服務的基礎。再如,要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和信息化。最後,要保障城鄉居民就近獲得服務。基本公共服務 國家標準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是通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規劃一體化與服務制度銜接、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支持力度等方式,逐漸消除在二元社會結構中基本公共服 務獲取的差異性,使城鄉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可及性和方便性。

『拾』 現在可以說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了嗎這句話是對的嗎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到2015 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版逐步完善,推進基本公共權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20 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時候,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比較健全,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明顯縮小,爭取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因此,現在2020年才第一季度,還不能說。這句話是錯的。

閱讀全文

與我國公共基本服務均等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