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改革,這么久以來成效如何
分類診斷和治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療保健、葯物供應安全、綜合監管、五個制度建設作為一個整體,促進相關領域的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效如下:
一、分級診療制度正在形成
醫療改革計劃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分類診療模式,建立符合國情的分類診療體系。姚建紅表示,目前94.7%的地級以上城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80%以上的居民15分鍾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
分級診療體系的形成離不開醫學協會、遠程醫療和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的建設。
目前,全國所有三級公立醫院都參與了醫聯體的建設。遠程醫療服務逐步推廣,重點放在貧困縣和偏遠地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穩步實施,組建家庭醫生團隊35.6萬余個。
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配套政策不斷完善。提高基層門診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對轉診患者連續計算起付線,實行長效處方和延長處方,加強基層醫院與上級醫院的葯品聯系。
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穩步推進。
「以葯養醫」曾是公立醫院一大頑疾。2017年9月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綜合改革並全部取消葯品加成(不包含中葯飲片)。
為了取消葯品加成減少合理的收入,大多數省份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來補償80%,政府補貼10%,醫院內部消化10%。
同時,薪酬制度改革的試點成果也開始顯現。目前試點范圍已擴大到所有城市,全國公立醫院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28%提高到2017年的36%。
三、全民醫保制度逐步健全
衛生保健制度對國計民生至關重要。姚建紅指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
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50%和70%左右。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中,醫療保障資金從2015年的565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916億元。
中新網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9月底,中國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達13995家,累計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06.3萬人次。醫療費用256.1億元,基金支付比例為58.6%。
此外,隨著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健康扶貧工程的深入實施,一系列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減輕了居民就醫負擔。
個人醫療支出比重繼續下降,2017年貧困人口平均醫療費用比重為16%,貧困返貧問題逐步緩解。
四、葯品供應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姚建紅說,通過改革葯品審批制度,推進非專利葯品質量和功效評價,實行葯品購銷「兩票制」,保證了葯品短缺。對於139份臨床易缺葯品清單,絕大部分已恢復生產供應。
為減輕群眾葯品費用負擔,國家對進口葯品實行零關稅,組織葯品集中采購試點,降低抗癌葯品采購價格,開展全國葯品價格談判。
開展國家葯品價格談判,在對39種專利葯品和獨家生產葯品開展談判(平均降價50%左右)的基礎上,又對17種抗癌葯開展醫保准入國家談判,平均降幅達56.7%。
為進一步健全基本葯物制度,國家出台《關於完善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的意見》,並於今年10月發布2018版國家基葯目錄,數量由原來的520種增加到685種,基本覆蓋臨床主要疾病病種。
五、綜合監管制度加快建立
在逐步推進全行業全面監督的同時,繼續實施國家監督和抽查計劃,重點加強對葯品質量和醫療衛生服務的監督。
在推進醫療保險智能化監控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姚建紅說,超過90%的地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健康醫療服務的智能監控,逐步實現門診,醫院,買葯,各種各樣的醫療服務行為的全面監控。
六、相關領域改革加快推進
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姚建紅表示,人均補助水平由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18年的55元。
在深化醫務人員培訓方面,完善全科醫生的培訓使用激勵措施。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全科醫生25.3萬人,平均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81人。
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中,應促進互聯網與醫療服務、公共健康等服務的整合。姚建紅表示,目前「互聯網+醫療健康」呈現良好態勢。
七、提高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水平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實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居民醫療健康服務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統計顯示,居民平均就診次數由2015年的5.6次提高到2017年的5.9次,年住院率由15.3%增加到17.6%。
會上提供的材料顯示,2017年全國醫療機構門診量達81.8億人次,比2015年增加4.9億人次,增幅為6.37%;住院量達24436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383萬人次,增幅為16.07%。
醫療改革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不僅減輕了居民的醫療負擔,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全球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了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可及性和質量」排行榜,認為中國醫療事業發展迅速,醫療質量不斷提升,是全球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發表報告稱,中國正迅速走向全民醫保,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機會更加平衡。
B. 請問公共衛生專業是干什麼的
公共衛生專業是通過組織社會資源,使用預防醫學、健康促進、環境衛生、社會科學等技術和手段,為公眾提供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的一門學科。
分析人口的健康以及會對健康產生的威脅是公共衛生學的基礎。公共定義的范圍可以從一個小村莊到一個大洲,而健康定義的范圍可以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幸福。
公共衛生學是跨學科的,例如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和衛生服務都是和公共衛生學密切相關。此外,公共衛生學還涉及環境衛生、行為健康、衛生經濟學、公共政策、職業安全等多個領域。
(2)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衛生專業分支
1、衛生統計學
衛生統計學是近幾年大熱的學科,除了醫學學術,不少數學和統計等理科的同學也紛紛申請。這個專業在美國的就業前景非常好,就業面很廣,包括醫葯公司,政府衛生部門和高校都需要此專業人才。
2、流行病學
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科有很大的交叉,都需要學生能熟練的運用統計學軟體和原理,專業對於疾病本身的關注相對較多,學生畢業後大多也在各級別的衛生部門從事相關工作,如艾滋病防治,心臟病的防治項目等。
3、社區與健康教育學
這個專業是所有公共衛生專業中最看重英語能力等專業,對GRE和IBT要求也是最高。因為學生畢業後的工作大多以社區為基礎,要求與人群的溝通能力。
4、衛生政策與管理學
這個專業是所有公共衛生專業中最偏管理學和政治學的科目,有些課程甚至來自MBA和法律專業。畢業生多在不同部門制定衛生政策和作為法律援助群體,也有許多畢業生在健康保險和其他健康相關產品行業里工作。
5、環境與職業病衛生學
作為一個熱門學科,美國的環境與職業病衛生學貫穿了水質,空氣,土壤,基礎設施建設和製造產業中的衛生規范與管理,每年政府都會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資源。
C.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包括哪十三項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13項內容,即:
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
健康教專育。
預防接屬種。
0~6歲兒童健康管理。
孕產婦健康管理。
老年人健康管理。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2型糖尿病者健康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
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服務。
中醫葯健康管理。
衛生監督協管服務。
D. 互聯網加護理的基本形式介紹是什麼
彌補了居家護理服務的市場空白,憑借「金牌護士」APP和美鑫醫療連鎖護理站,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形式,為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的開展.
E.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免費為居民體檢,但是很多人不去怎麼辦有什麼好經驗
國家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落實預防為主的醫療衛生方略的重要舉措,是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居民的基本疾病預防、健康管理的一個很好的措施。免費實施,群眾不來,結合可能原因提提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第一個,可能群眾認識不到這個服務的好處,特別是在實施的初期,可利用群眾貪小便宜的心理,來參加體檢的可以獲得一些小禮品,吸引他們參加。
第二個,可能群眾要求比較高,覺得你這個服務太低端,那建議你們基層醫療機構可以與上級醫院或三級醫院合作,邀請大牌的醫生坐診或開講座,或針對體檢發現問題的群眾,由大牌醫生給予指導。
第三個,可能覺得你們的服務不到位。其實有些地方的體檢有點像完成任務,目的就是為了拿國家的基本公共衛生補助經費,沒有用心去做。你們可以做好體檢前後的貼心服務,提高服務水準,例如為參加體檢的人准備一點早餐,體檢後針對發現問題,由醫生提出針對性的處置,也可以結合當前在推進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差異化、優質化、個體化的簽約服務,讓群眾感受到你們服務水準。
第四個,其實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多宣傳這個的好處,讓群眾接受,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此外,國家如有這個的政策配套和支持,應該會更有利於這個項目的開展,例如,要求參加基本醫保的群眾,都要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健康檔案和體檢,按要求完成健康管理達到預期健康目標可以降低保費,參加醫療商業保險或健康保險可以獲得優惠,這樣群眾都會自己找上門的,也將是對國民健康的大大促進!
F. 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做地推有什麼職業發展前景嗎
關於醫療行業發展的五大方向:
1)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台。支持第三方機構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台,逐步建立跨醫院的醫療數據共享交換標准體系。
2)便捷服務。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葯品配送等便捷服務。
3)遠程醫療。引導醫療機構面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開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等遠程醫療服務。
4)公共衛生服務。鼓勵互聯網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醫療網路信息平台,加強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
5)新的健康服務。積極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應用。鼓勵有資質的醫學檢驗機構、醫療服務機構聯合互聯網企業,發展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等健康服務模式。
這5大方向幾乎已經囊括了時下所有相關的創業和創新形式。指導意見的出台,也必然是對火爆的互聯網醫療創業的又一個推動。 互聯網作為信息共享的終端,筆者認為具體到醫療領域而言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長期以來,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都是為醫療機構所擁有。患者、醫生都很難獲得這些信息。同時,醫療機構相互之間缺少互聯互通。最為直接的結果就是,患者更換醫療機構就醫時,接診醫生對其病史一無所知,主要依靠患者口述,而口述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難以保障。再者,由於缺少患者之前的檢查結果,醫生往往會要求患者重新做一遍檢查,不僅增加了就醫成本,有些有創檢查更會給患者帶來創傷和不適。而當患者意識到這些不便之後,自然傾向於在同一家醫療機構就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患者的流動。從公立醫院角度來說,患者的流動性也許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在如今醫生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的趨勢下,患者流動性的降低,勢必會影響醫生的流動性,從而阻礙多點執業和自由執業的進程。這種醫療信息的相對閉塞,使得很多原本可以匯集起來用於科研的臨床數據被分散,不利於醫學研究的發展,也使得醫保控費非常困難。
互聯網精神的核心是"資源優化、提升效率"。中國的醫療體系問題多多,可優化、應提升的空間很大。建立醫療信息共享平台,不僅能提高醫療效率,也能促進科研發展,是優化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在所難免和大勢所趨。互聯網+戰略的出台,可以說是給互聯網醫療行業送來一股春風,而我們,幸運地趕上了。
從長遠看,為了更好的借力互聯網+醫療的浪潮,在線問診導診、遠程醫療、醫葯電商、中國PBM式、智能可穿戴及慢病管理、精準醫療和醫療大數據應用等是下一步移動醫療發力的重點。但是在互聯網+醫療的新概念下,在給移動醫療帶來曙光的同時,移動醫療企業如何保持冷靜的思維,把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更好的轉化為社會價值是未來我國移動醫療將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