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樟樹的資料 很急!!!!!!!!!!!
樹種 拼音:zhāng shù 學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類別: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樟目 樟科 樟屬 別名:香樟、木樟、烏樟、芳樟、番樟、香蕊、樟木子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產地 湖南 湖北 江西 四川 南方廣大地區 樟樹是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金華市、江蘇省無錫市、江西省南昌市、上饒市 、景德鎮市、樟樹市安徽省馬鞍山、安慶市、湖南省長沙市、湖北省鄂州市、四川省綿陽市、自貢市、貴州省貴陽市的市樹。 三十年的大香樟 【形態特徵】 樟樹是屬於樟科的常綠性喬木。高可達50米,樹齡成百上千年,可稱為參天古木,為優秀的園林綠化林木。樹皮幼時綠色,平滑;老時漸變為黃褐色或灰褐色縱裂。冬芽卵圓形。葉薄革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5.5厘米,頂端短尖或近尾尖,基部圓形,離基3出脈,近葉基的第一對或第二對側脈長而顯著,背面微被白粉,脈腋有腺點。花黃綠色,春天開,圓錐花序腋出,又小又多。球形的小果實成熟後為黑紫色,直徑約零點五公分;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灰褐色的樹皮有細致的深溝縱裂紋。樟樹全株具有樟腦般的清香,可驅蟲,而且永遠不會消失。葉互生,紙質或薄革質,樹干有明顯的縱向龜裂,極容易辨認。據說因為樟樹木材上有許多紋路,像是大有文章的意思。所以就在「章」字旁加一個木字做為樹名。 樟樹是常綠喬木,它的常綠不是不落葉,而是春天新葉長成後,去年的老葉才開始脫落,所以一年四季都呈現綠意盎然的景象...樟樹的小花非常獨特,外圍不易分辨出花萼或花瓣的花有6片,中心部位有9枚雄蕊,每3枚排成1輪。 【常發病】 病蟲害防治 一、白粉病:此病多發生在圃地幼苗上。在氣溫高、濕度大,苗木過密。通氣不良的條件下最易發生。嫩葉背面主脈附近出現灰褐色斑點,以後蔓延整個葉背,並出現一層白粉,嚴重的嫩枝和幹上也有白粉。 防治方法: 1、苗圃要經常注意環境衛生,適當疏苗;或發現少數病株時應立即拔除或燒毀。 2、發生時用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劑,每10噴射一次,連續三、四次。 二、黑斑病 樟樹種子發芽出苗後長出1—4片葉時,容易發生此病。從苗尖向根部變成黑褐色而死亡。 防治方法 播種時做好種子、土壤及覆蓋物等消毒工作。在發病時,先拔除燒毀病苗,並用0.5%的高錳酸鉀或福爾馬林噴射二、三次,即可防止蔓延。 三、樟葉蜂 一年中發生代數多,為害期長,1年生苗受害嚴重死導致枯死,造林後樹木樹冠上部嫩葉常被吃光,嚴重時影響樹木生長。 防治方法:可用0.5公斤鬧羊花或雷公藤粉加清水75—100公斤製成葯液噴射苗木,或用90%敵百蟲或50%馬拉松乳劑各2000倍液噴殺。 四、樟梢卷葉蛾 一年發生數代,幼蟲蛀食枝梢,影響樟樹高生長,致使干形彎曲。 防治方法: 1、3月樟樹新梢抽出後,第一代幼蟲孵化時用90%敵百蟲、50%二溴磷乳劑、50%馬拉松乳劑10000倍液進行噴射,每隔5天一次,連續二、三次,能殺死幼蟲。如果幼蟲已蛀入新梢,也可噴灑40%樂果乳劑200—300倍液。 2、苗圃或小面積林地,可在冬季收集枯枝落葉燒毀,以消滅越冬蛹。 五、樟果螟 一般為害樟樹幼苗和20年生以下幼樹。一年發生二代。第一代幼蟲在5月底到7月中旬為害。第二代幼蟲在8—9月為害,幼蟲成群集結於新梢上取食葉芽,並吐絲把殘葉捲成球狀,包紮頂芽,以至新梢枯死,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幼蟲剛開始活動尚未結成網巢時,用90%敵百蟲4000—50000倍液進行噴射,即可殺死。 2、如果幼蟲已結成網巢,最好將其栽掉燒毀。 六、樟天牛 1、成蟲產卵期(五月上旬至六月上旬)用鉛絲刷刷產卵疤痕,刺卵或初孵幼蟲。 2、用人工剪除被害枝,後由排泄孔注入敵敵畏等葯劑,將其中幼蟲殺死。 七、蚜蟲 蚜蟲多發生在春季,以危害嫩葉、嫩稍為主,吸吮汁液,以致葉片背面不規則的皺縮、捲曲、變色、脫落,甚至全株枯萎以致死亡。同時,蚜蟲分泌大量密露,沾污枝葉,誘發煙煤病。發現大量蚜蟲時,應及時噴葯防治,具體措施如下: ①用1:15的比例配製煙葉水泡製4小時後噴灑,或用1:6-8的比例配製辣椒水(煮半小時左右)噴灑,或用1:20-30的比例配製洗衣粉水噴灑,或用1:20:400的比例配製洗衣粉、尿素、水混合溶液噴灑,連噴2—3次, 均能取得防治很好的效果。 ②春季蚜蟲孵化初期(4、5月份),是防治蚜蟲的最佳時期。此時,用40%氧化樂果乳劑1000倍液,或50%馬拉松乳劑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或50%辛流磷乳劑10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劑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濟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劑3000倍液,或2.5%滅掃利乳劑3000倍液等,噴灑樹冠1-2次。 ③對桃粉蚜一類本身披有蠟粉的蚜蟲,施用任何葯劑時,均應加入0.3%肥皂水或洗衣粉,增加粘附力,提高防治效果。 【效用】 本種為亞熱帶地區(西南地區)重要的材用和特種經濟樹種,根、木材、枝、葉均可提取樟腦、樟腦油,油的主要成分為樟腦、松油二環烴、樟腦烯、檸檬烴、丁香油酚等。樟腦供醫葯、塑料、炸葯、防腐、殺蟲等用,樟油可作農葯、選礦、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木材質優,抗蟲害、耐水濕,供建築、造船、傢具、箱櫃、板料、雕刻等作用;枝葉濃密,樹形美觀可作綠化行道樹及防風林。樟樹的木材耐腐、防蟲、緻密、有香氣。是傢俱、雕刻的良材;除了用來提煉樟腦,或栽培為行道樹及園景樹之外,樟腦還有強心解熱、殺蟲之效,夏天的如果到戶外活動時可以試試看:摘取樟樹的葉片,揉碎後塗抹在手腳表面上,有防蚊的功效。科學研究證明,樟樹所散發出的松油二環烴、樟腦烯、檸檬烴、丁香油酚等化學物質,有凈化有毒空氣的能力,有抗癌功效,過濾出清新干凈的空氣,沁人心脾。長期生活在有樟樹的環境中會避免患上很多疑難病症。因此,樟樹成為南方許多城市和地區園林綠化的首選良木,深受園林綠化行業的青睞。 【習性】 樟樹喜光,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性不強,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水濕,但當移植時要注意保持土壤濕度,水澇容易導致爛根缺氧而死,但不耐乾旱、瘠薄和鹽鹼土。主根發達,深根性,能抗風。萌芽力強,耐修剪。生長速度中等,樹形巨大如傘,能遮陰避涼。存活期長,可以生長為成百上千年的參天古木,有很強的吸煙滯塵、涵養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環境的能力。此外抗海潮風及耐煙塵和抗有毒氣體能力,並能吸收多種有毒氣體,較能適應城市環境。 【園林應用】 該樹種枝葉茂密,冠大蔭濃,樹姿雄偉,能吸煙滯塵、涵養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環境,是城市綠化的優良樹種,廣泛作為庭蔭樹、行道樹、防護林及風景林。 配植池畔、水邊、山坡等。在草地中叢植、群植、孤植或作為背景樹。就連宋慶齡故居也有兩棵呢! 【其他應用】 樟樹的木材耐腐、防蟲、緻密、有香氣。是傢具、雕刻的良材;除了用來提煉樟腦,或栽培為行道樹及園景樹之外,樟腦還有強心解熱、殺蟲之效,夏天的話如果到戶外活動時可以試試看:摘取樟樹的葉片,揉碎後塗抹在手腳表面上,有防蚊的功效喔。不過您如果注意觀察的話,也會發現到:樟樹也會有病蟲害的侵襲,在大自然界就是這的公平,總是一物剋一物。 【繁殖方式】 播種繁殖,扦插繁殖。 果實成熟時自行脫落,有鳥類啄食。用種子繁殖,應隨采隨播,每公斤種子7,200-8,000粒,發芽率70-80%,每畝播種量10-15公斤。植樹造林,也可萌芽更新。有白粉病、黑斑病、樟葉蜂、樟稍卷葉蛾、樟巢螟、樟天牛等病蟲為害。 樟樹育苗技術 一、簡介 :樟樹材質優良,有香氣,是上等的建築、傢具、工藝的良材,樟樹的樟腦和樟油廣泛用於工藝、代工、醫葯和國防工業,此外樟樹還是「四化」中綠化的優良樹種。 樟樹是常綠喬木,喜光,主根強大,根系發達,喜溫濕氣候,適應性強,生長較快,壽命較長,在土層深厚、肥沃的平地四旁,河灘沖積生長最好。 二、育苗 1.時間。每年十至十二月,將已成熟的種子採下,然後混沙貯藏,三月初即可催芽播種。 2.整地。在冬初進行第一次耕耙,播種前進行第二次耕耙,並施足基肥,基肥一般用腐熟廄肥,每畝1500~2000公斤或碳胺50公斤,磷肥50公斤、菜餅150公斤,然後築成高床,一般床高35~50厘米,床寬1.2米。 3.催芽。三月初樟樹播前需催芽,可用50℃的溫水浸種,當溫水冷卻後再換50℃水重復浸種3~4次,可使種子提早發芽10~15天。 4.播種。條播行距20厘米左右,每畝播種量10~15公斤,播後覆土蓋稻草或地膜,保持苗床表土濕潤,以利種子發芽。 5.撫育管理。幼苗出土後應及時揭去稻草或地膜,待幼苗長出數片真葉就可以開始間苗,苗高10厘米左右可進行定苗。樟樹每畝留苗2萬株左右。7月份以後,要加強肥水管理,經常鬆土除草。秋末停止追肥、灌溉。追肥一般2~3次,前二次可用尿素7~10斤,最後一次可用尿素10公斤、磷肥7.5公斤。 樟樹1年生苗可達50厘米以上,地徑達0.7厘米以上。 三、移栽 時間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較為適宜,移植密度每畝1500株左右。隨起隨移,移栽後離地10厘米左右截桿,當芽長到10厘米左右可定主桿,剪去多餘枝芽,留一個比較粗壯的枝。冬季床面施廄肥2000公斤。這樣3年生苗木胸徑可達3厘米以上。 香樟果的功效 【來源】為樟科植物黃樟的果實,植物形態詳香樟條。 【採集】秋季采,陰干。 【性味】微辛,溫。 【功用主治-香樟果的功效】解表退熱。 治高熱感冒,麻疹,百日咳,痢疾。 【選方】①治高熱感冒,麻疹:香樟果一至二枚。 研末,開水送服。 ②治百日咳,痢疾:香樟果二錢,桉葉二錢,水煎服。 香樟樹根的功效 【異名】香通,走馬胎,樟腦樹根、土沉香、山沉香。 【來源】為樟科植物樟的樹根。 【採集】2~4月間採挖。 洗凈,切片硒干。 【葯材】為橫切或斜切的圓片,直徑4~10厘米,厚2~5毫米。 質硬,有樟腦氣味。以片大、均勻、色黃白、氣味濃香者為佳。 產江西、四川、貴州、廣東、湖南等地。 【性味】《分類草葯性》:辛,無毒。 【功用主治-香樟根的功效】理氣活血,除風濕。 治上吐下瀉,心腹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疥癬瘙癢。 ①《分類草葯性》:治一切氣痛,理痹,順氣,並霍亂嘔吐。 ②《貴州民間方葯集》: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③《貴陽民間葯草》:理氣,行血,健胃。治胃病,筋骨疼痛,狐臭,腳汗。 ④《四川中葯志》:避邪惡,除風濕。治霍亂腹脹,宿食不化,手足風濕痹痛及疥癬瘙癢。 ⑤《湖南葯物志》:發表,散寒,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4~6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選方】①治氣脹、氣痛:香樟根末五錢。 熬甜酒吃。 ②治風濕,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香樟根五錢,鐵筷子五錢,白龍須五錢,岩川芎五錢(生者各一兩)。泡酒吃,早晚一次,每次服酒五錢。 ③治風濕疼痛:香樟根煎水外洗。 ④治歪嘴風:鮮香樟根二兩,楓香樹根皮五錢。混合搗爛,外包(歪左包右,歪右包左)。 ⑤治狐臭:香樟根為細末,加入生米飯混合成團,搓揉腋下。 ⑥治腳汗:鮮香樟根皮,搗爛,包腳底過夜。 ⑦治蟲牙痛:樟根白皮加食鹽少許,搗爛敷痛處。
Ⅱ 贛榆縣城學生換名到哪裡換
▲胡松年(1086—1146年),字茂老,海州懷仁(今贛榆縣)人。他憂剛國憂民,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蘇州)知府時,人還未到任所,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便聞風斂跡。他到任以後,在大街上張榜公布興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讓廣大百姓獻計獻策,監督執行,深受人民擁護愛戴。他曾多次上書朝廷,建議堅決抗金,大造戰船,建立水軍,加強長江防線,得到朝廷的賞識。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國,不少人人感到疑慮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國的任命。在金國朝廷上,不顧個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因主戰有功,被提升為吏部尚書權參知政事。朝廷每次給予他的賞賜,都以「軍興費廣」為由拒受。有人勸他積蓄點錢財,留給子孫,他都以「兒孫自有兒孫福」、「給子孫留財產,會助長子孫懶惰」的道理,婉言謝絕。他的高風亮節、優良品質,備受時人的尊敬和後代的贊譽。秦檜當政時.胡松年從不「曲意阿附」。宋紹興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訐而引疾辭職,改任宣州知州。紹興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後遷葬故里。 ▲裴天祐,字順之,號鶴州,明贛榆縣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歷任建安縣(今福建建甌)令、監察御史、大理寺卿、光祿寺正卿等官職。他清正廉明,執法如山,得到朝野一致贊譽。後因朝廷腐敗,棄官還鄉後,撰寫《鬻兒行》長詩,著成《拙逸亭稿》,並校正張峰所撰的《隆慶海州志》。去世後,其墓誌由御史何寬撰文,潘季馴書寫。 ▲倪長犀(1631一1688年),字六通,贛榆縣倪家林村(今贛榆縣土城鄉倪林村)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舉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殿試中進士。歷任河南儀封(今蘭考縣)、湖北谷城知縣。 康熙七年六月(1668年7月25日)郯城發生8.5級地震,倪長犀作《地震記》一篇,記述較蒲松齡等有關詩文至為詳備。曾受知縣俞廷瑞之聘總纂《康熙贛榆縣志》。《中國方誌大辭典》稱該志「採集社會現實材料,文獻價值較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於知縣任所,年58歲。倪長犀善書法、篆刻,工五、七言律詩,著有《櫟天閣詩存》一輯。 ▲許鼎霖(1857一1915年),字九香,贛榆縣人。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光緒十六年(1890年)受命為內閣中書,充本衙門撰文。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秘魯領事官。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皖先後任鹽運使、廬州知府、署理風陽知府、大通稅監、安徽道員,代理蕪湖道署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浙江省任洋務局總辦。宣統二年(1911年)初任本溪湖煤鐵公司督辦、鹽政正監督、奉天交涉使。1914、1915年任蘇北盪營墾務督辦、江北販務主辦。 許鼎霖曾參加「君主立憲」運動,光緒二十二年(1906年)他組織項備立憲公會任會董。宣統元年(1909年)9月籌辦江蘇省咨議局任總會辦,宣統二年(1910年)又充任北京資政院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任資政院總裁數日。1913年初加入國民黨,為江蘇省議會議員。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許鼎霖和南通的張謇創辦耀徐玻璃公司,和嚴信厚等在海州創辦海豐麵粉公司。宣統二年(1910年),許鼎霖創辦贛豐機器油餅廠。此外,又分別與張謇、嚴信厚合夥經營鎮江開成鉛筆罐廠、贛榆海贛墾牧公司、上海同利機器紡織洋線麻袋公司、上海大達外江輪船公司,並向北京博利呢革廠、景德鎮江西瓷業公司等企業投資,被譽為實業界「江北名流」。清政府多次予以嘉獎。 ▲周藩西(1884—1953年),名元屏,贛榆縣人。博學多才,長於金石、醫葯,成年後專攻中醫。擅長傷寒、婦科、兒科等疾病的治療。1916年,周藩西參加中醫師考核,獲得行醫執照,在哈爾濱市懸壺開診。 1922年,周藩西定居新浦行醫,精心治癒許多疑難疾病患者。 1931年,新浦霍亂流行,周藩西用針刺和黑錫丹治療,救活了不少病人。其醫著有:《中醫初學捷徑》、《遼東葯物粗識》,批註《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周藩西對金石、書法也頗有造詣,其作品編為《周藩西先生遺墨》出版。 ▲朱愛周(1902—1940年),名秉蓮,字愛周,贛榆縣羅陽人。1918年考入江蘇省立第十一中學,1922年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學校畢業後歷任國民黨灌雲、鹽城縣公安局長,贛榆縣常備大隊長,江蘇省第三水警區區長,贛榆縣長等職,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他號召全縣各階層人民團結對日,共赴國難。他聘請師資籌建贛榆中學,號召青年一面學習文化知識,一面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38年4月,朱愛周領導地方武裝,配合萬毅指揮的五十七軍六六七、六六八團,粉碎了偽軍劉桂棠、張宗元部的進攻。1936年2月,日軍進犯海州,贛榆形勢危急,朱愛周果斷開獄釋囚,並親為訓話,後來這些人均加入了抗日隊伍。2月27日,贛榆失守後,朱愛周採納共產黨人的建議,依託魯南丘陵地帶,開展全縣抗日游擊戰爭,組建贛榆縣常備總隊,自任總隊長。是年,縣常備總隊擴編成擁有3000人武裝的常備旅,朱愛周任旅長。他和八路軍配合作戰,多次重創故人。 朱愛周非常重視同共產黨的合作,學習宣傳中共統戰政策和游擊戰爭思想,甚至在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派人監視他時,仍堅持國共合作,使中共在贛榆的抗戰工作未受影響。 1940年3月21日夜,日軍偷襲贛榆縣政府和保安旅駐地韋家嶺時,朱愛周壯烈殉國,時年39歲。1983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朱愛周為革命烈士。 ▲朱智賢(1908一1991年),字伯愚,贛榆縣贛馬人。教育、心理學家。1930年,中央大學教育系畢業後赴日留學,考取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教育學系研究員。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回國在高校任教。先後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教務長兼中山學院院長,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兼教育組長,全國著名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報》編委,《心理發展與教育》雜志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兒童心理研究所所長。他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 朱智賢一生發表重要論文有《兒童教養之實際入》、《小學學生出席與缺席問題》、《小學行政新論》等50多篇;出版著作有《民眾教育實施法》、《通告講波實施法》、《小學研究工作實施法》、《心理學常識漫話》、《表年心理》、《兒童心理學》等18部。其中《兒童心理學》被公認是我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吸收國內兒童心理學成果、體現我國當代學術水平的兒童心理學教科書。他曾負責國家重點項目《心理學大詞典》、《中國心理學發展特點及教育》的主編工作,還翻譯了日本、蘇聯有關心理學的著作。 ▲符竹庭(1912一1943年),江西省廣昌縣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1928年參加紅軍,並轉為中共黨員。 1929年後,歷任中央紅軍獨立二團大隊政委、紅三軍第七師特務團政委、七師二十一團政委、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政治處主任等職。參加舉世聞名的長征和平型關大戰。 1939年秋,符竹庭與肖華等率部轉入魯西,與楊勇、肖華一起創建魯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符竹庭率部轉入魯南,任一一五師教導三旅政治部主任;年底,調任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治委員,兼魯南區黨委書記。1941年春,符竹庭率教導二旅進入山東濱海地區;3月,率教導二旅及山東縱隊二旅一部,成功他發動了青口奔襲戰,建立了濱海抗日根據地。1943年1月,符竹庭與曾國華率教導二旅,攻克日冠在魯南的重要據點郯城,徹底粉碎日寇對我濱海區的掃盪。1942年4月,符竹庭任濱海軍區政委、濱海區黨委書記。11月19日在羅榮桓同志領導下,符竹庭與陳士榘率部攻克贛榆縣城,獲贛榆戰斗大捷。 贛榆城被攻克後,我軍區機關迅速轉移到贛榆縣西北部山區,符竹庭於11月26日晨,在馬旦頭村南遭道敵人伏擊偷襲,壯烈犧牲,年僅31歲。符竹庭犧牲後,遺體安葬於贛榆縣抗日山(馬鞍山)烈士陵園。為紀念符竹庭,1945—1950年贛榆縣曾改名竹庭縣。 ▲王玖興(1916年一2003年1月4日),贛榆縣海頭鎮人。1936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心理學系。1937年,轉武漢大學哲學教育系學習。
Ⅲ 唐黃巢到底什麼怎麼霍亂的
黃巢(?~884) 唐末農民戰爭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
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末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連歲凶荒,黃河以南尤其嚴重。農民起義紛紛爆發。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發動起義,唐末農民戰爭爆發。五月,黃巢與同族兄弟、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募眾數千響應。接著王、黃兩軍會合,協同作戰,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不克,就西向進攻洛陽周圍地區。唐統治者急調大軍夾擊。王、黃乃於乾符三年十月間南趨唐州(今河南泌陽)、鄧州(今河南鄧縣),以後又活動於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復沖擊敵人。同年底,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刺史裴偓對王仙芝進行誘降,仙芝動搖,欲受唐官職。黃巢指斥他說:起初我們共立大誓,橫行天下,現在你獨自取官降敵,廣大群眾何所歸宿!因怒擊傷仙芝首。仙芝畏眾怒,不敢受唐命,遂與黃巢分兵作戰。黃巢率軍北上,攻克鄆州(今山東東平北)、沂州等地。以後王、黃雖曾一度台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戰死,尚讓率余部奔亳州(今安徽亳州)與黃巢所部會合,推黃巢為黃王,號沖天大將軍,建元王霸,署置官屬。從此,黃巢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兩支義軍會合後,勢力又見壯大。黃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後沿黃河南岸西進,「欲窺東都(洛陽)」,唐朝急調軍隊增援東都。黃巢知攻東都無望,於是引兵南下,渡過長江,東趨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遭到鎮海(今江蘇鎮江)節度使高駢部將張璘、梁纘的阻擊,義軍乃轉由浙江南進,開山路七百里,進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屬福建)。黃巢在福州大力打擊官僚,地主,殺了頑固不化的「處士」周朴。後率大軍沿海岸南進,於六年九月攻佔嶺南重鎮廣州。經過大約兩個月的休整,黃巢在這年冬又率領大軍北伐,自號「義軍都統」,並發表文告,宣布即將打入關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綱紀紊亂,朝臣與宦宮勾結,賄賂公行;還宣布義軍禁令,禁止刺史廣殖財產,縣令犯贓者全族處斬。他所指責的都是當時極弊,深得群眾擁護。義軍擁眾數十萬,從桂州(今廣西桂林)出發,乘大筏沿湘江順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長沙),又下江陵(今屬湖北)。本欲乘勝進兵中原,直趨關中,但至荊門(今屬湖北)為唐將領劉巨客所敗,乃轉而東進。於廣明無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擊斃淮南(今江蘇楊州北)節度使高駢的驍將張璘。七月,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東岸)飛渡長江。高驕與唐廷有矛盾,又懾於義軍聲威,雖擁兵十幸萬,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戰。黃巢渡江後門破竹之勢跨越淮河,於十一月佔領東都洛陽。進軍途中,義軍「整眾而行,不剽財貨」,沿途群眾紛紛參加義軍,眾達百萬。入洛陽城後,義至勞問冒民,間里晏然。黃巢北攻時,還特意轉牒唐朝各鎮兵將:你們各宜守壘,勿犯我兵鋒。我將入東都,到京師向皇帝問罪,與你們無涉。這些話分化了敵人營壘,所以兵行無阻。黃巢在東都並未久留,隨即轉旗西指,於年底突破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天險,最後攻下了京師長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義軍入城之日,向貧民散發財物,並由大將軍尚讓向群眾宣布:「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國號大齊,改元金統。原唐朝官員,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罷宮。其中樞主要官員有:尚讓為太尉兼中書令,趙璋為侍中;原唐官崔理和楊希古並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蓋洪為尚書左、右僕射,兼軍客使(掌管近衛軍隊);翰林學士中還有著名詩人皮日休。黃巢在長安執行嚴懲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義軍查獲降官張直方夾壁中隱藏的高官顯貴百餘人後,全部處死。大齊政權還沒收富豪的財產,號稱「淘物」,宮室皆赤腳而行。次年,唐軍曾一度攻人長安,義軍暫時撤出,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
但黃巢既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也沒有首先全力殲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大齊政權也缺乏必要的經濟政策,生產、財政均無著落,這樣,敵我力量對比就逐漸發生了不利於義軍的變化。關中地主堅壁清野,使大齊政權陷入嚴重的缺糧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齊的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朱溫叛變降敵;沙陀族李克用應唐朝的乞援,率勁旅一萬七千人南下;敵方軍力大大增強。這時,黃巢發現困守關中已很不利,乃於三年四月東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節度使秦宗權戰敗,投降黃巢。六月間,義軍開始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守將趙犨頑抗,義軍久攻不克,朱溫和李克用又先後前來增援趙犨,黃巢遂於四年四月解圍,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節度使時溥的阻擊,作戰不利,最後退至狼虎谷(今山東萊蕪西南),於六月十七日兵敗自殺(一作為甥林言所殺)。歷時九年余的農民戰爭至此結束。不久後,唐王朝即告滅亡,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Ⅳ 關於環境工程學家一系列問題
責任:為我們或某種生物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保護這個大自然的環境,建造某種特定的環境,為保護生態環境中的生物而成立的一個組織. 每一天都是最要的一天.都在為環境建設而工作.
Ⅳ 釣魚城的所有抗蒙歷史
宋蒙釣魚城之戰
中國古代防禦戰的最濃重的一筆
宋蒙(元)戰爭從公元1235年全面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近半個 世紀,它是蒙古勢力崛起以來所遇到的費時最長、耗力最大、最為棘手的一場戰爭。發生於1259年的四川合州釣魚城之戰,則是其中影響巨大的一場戰事。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後,南宋出兵欲收復河南失地,遭蒙軍伏擊而失敗。1235年, 蒙軍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游的數千里戰線上同時對南宋發動進攻,宋蒙戰爭全面爆 發。至1241年,蒙軍蹂躪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則是三大戰場(另兩個為京湖戰場—— 今湖北和河南一帶、兩淮戰場——今淮河流域一帶)中遭蒙軍殘破最為嚴重的一個地區。
這年蒙古窩闊台汗去世,其內部政爭不斷,對南宋的攻勢減弱。南宋由此獲得喘息之機, 對各個戰場的防禦進行調整、充實。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頗著的 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的頹勢,鞏固上流。余玠在四川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 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了山城防禦體系。
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築城結寨,星羅棋布,互 為聲援,構成一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 釣魚城即是這一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
釣魚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縣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這 里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 副使期間(1239—1240年),命甘閏初築釣魚城。1243年,余玠採納播州(今遵義)賢 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議,遣冉氏兄弟復築釣魚城,移合州治及興元都統司於其上。釣魚 城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系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 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這一切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 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1254年,合州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四川邊 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釣魚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策劃滅宋戰爭。蒙哥為成吉 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曾與拔都等率兵遠征過歐、亞許多國家,以驍勇善戰著稱。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平定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1257年,蒙哥汗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爭。蒙哥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 塔察兒、李璮等攻兩淮,分宋兵力; 又命兀良合台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蒙哥則自率蒙軍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 作為戰略主攻方向,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而短於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 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軍及從各地征調來的部隊, 蒙軍總數大大超過4萬之數。蒙軍相繼占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 大獲城、廣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晉國寶至釣魚城招降,為宋合州守 將王堅所殺。
宋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諸軍從雞爪灘渡過渠匯,進至石子山扎 營。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於釣魚城下。七日,蒙軍攻一字城牆。一字城牆又叫橫城牆, 其作用在於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內守軍又可通過外城牆運動至一字城牆拒敵,與 外城牆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釣魚城的城南、城北各築有一道一字城牆。九日,蒙軍猛 攻鎮西門,不克。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
三月,蒙軍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均失利。從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續 了二十天。雨停後,蒙軍於西月二十二日重點進攻護國門。二十四日夜,蒙軍登上外城, 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元史·憲宗紀》稱「殺宋兵甚眾」,但蒙軍的攻勢終被宋軍打 退。五月,蒙軍屢攻釣魚城不克。 蒙哥汗率軍入蜀以來,所經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將投降而輕易得手,尚未 碰上一場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釣魚山後,蒙哥欲乘拉槁之勢,攻拔其城,雖久屯於堅 城之下,亦不願棄之而去。盡管蒙軍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備,奈何釣魚城地勢險峻,致使 其不能發揮作用。釣魚城守軍在主將王堅及副將張珏的協力指揮下,擊退了蒙軍一次又 一次的進攻。千戶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鄧州漢兵攻城,董文蔚激勵將士,挾雲 梯,冒飛石,履崎嶇以登,直抵其城與宋軍苦戰,但因所部傷亡慘重,被迫退軍。其侄 董士元請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銳卒登城,與宋軍力戰良久,終因後援不繼,亦被 迫撤還。
釣魚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里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 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 滅掉南宋。
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里之言為迂。蒙哥汗未採納術 速忽里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然而,面對釣魚堅城,素以機動靈活,兇猛驃悍著稱的 蒙古騎兵卻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驍將汪德臣(原為金臣屬)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 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單騎至釣魚城下,欲招降城中守軍,幾乎為城中射出的飛石擊中,汪德臣因而 患疾,不久死於縉雲山寺廟中。蒙哥聞知死訊,扼腕嘆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給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擊,釣魚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勝其忿。
蒙軍大舉攻蜀後,南宋對四川採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 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釣魚城下。盡管如此,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 守軍鬥志昂揚。一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面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 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相形之下,城外蒙軍的境況就 很糟了。蒙軍久屯於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濕,加以水土不服, 導致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據《元史》記載,蒙哥汗於六 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確說是得了痢疫。另《馬可波羅游記》和明萬曆 《合州志》等書則稱蒙哥汗是負了傷。無論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堅持攻城了。七月,蒙 軍自釣魚城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蒙哥汗逝世。據《元史》本傳 及元人文集中的碑傳、行狀等所載,不少隨蒙哥汗出征的將領戰死於釣魚城下,由此可 以想見釣魚城之戰之酷烈及蒙軍損失之嚴重。
蒙哥汗在釣魚城下的敗亡,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導致蒙古這場滅宋戰爭 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續20年之久。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汗靈柩北 還。率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的忽必烈,為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也不 得不撤軍北返。從雲南經廣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軍,一路克捷,已經進至潭州(今長沙) 城下。由於蒙哥之死,該軍在忽必烈派來的一支部隊的接應下,也渡過長江北返。蒙古 的南北兩支軍隊基本上是按預定計劃進軍的,只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簣。
其次,它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 威脅。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先後攻佔今伊朗、伊拉克及敘 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准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遂 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蒙 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 已遠遠超越了中國范圍,它在世界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頁。
其三,它為忽必烈執掌蒙古政權提供了契機,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蒙 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義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政策。這種帶有濃厚的蒙古部族 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極不適應統治廣大中原漢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則是蒙古統治集團 中少有的一位傾慕漢文化的開明之士。蒙哥即汗位後,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漢地,他大 力延攬漢族儒士,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卻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 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罷了官,其推行的漢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後, 繼續推行其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濫殺的政策,使南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 壞。蒙哥汗曾留下遺言,日後攻下釣魚城,當盡屠城中之民。後來釣魚城降元,忽必烈 卻赦免了其軍民。正是由於忽必烈的當政,使蒙古汗國這個邊疆政權轉變為一統中國的 封建大王朝—元朝,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釣魚城作為山城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禦作用,它 成為蒙古軍隊難以攻克的堡壘。蒙哥汗敗亡後,釣魚城又頂住了蒙軍無數次的進攻,直 至1279年守將王立開城投降,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 爭館特意製作了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
Ⅵ 想知道: 福州市 空中草莓園 在哪
就在福州新店動物園正對面。
Ⅶ 釣魚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合川「釣魚城」並非重慶余玠所建,而是更早之前,由奉節夔州孟珙的部將甘閏所建。【註:余玠本身也是孟珙舊日部下】
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孟珙擢升「寧武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今四川奉節白帝城)」,總領「夔州、利州、潼川、成都」川峽四路,即管轄今四川、重慶、貴州以及湖北恩施、陝西漢中等地,並節度「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鼎(今湖南常德和益陽地區)、灃(今湖南張家界地區)」軍馬。
為便於前線作戰指揮,奉節夔州的總指揮孟珙,派遣部下彭大雅到今重慶渝中區一帶的荒山上,新築重慶山城。彭大雅又派出部將甘閏於合州(今重慶合川)東十里釣魚山上築寨。
從此,歷史上才有了「重慶山城」和「合川釣魚城」!
南宋【夔州路】保衛戰
《南宋,四川地區抗蒙(元)簡表》
1234年(端平元年)---南宋大軍端平入洛,宋蒙敗盟。
1235年(端平二年)---窩闊台汗兵分三路,開始侵掠南宋。
1236年(端平三年)---蒙軍襲蜀,四川制置使趙彥吶逃遁夔州(今三峽奉節縣)。四川地區五十四州俱陷破,獨夔州路,及瀘州、果州、合州僅存。
1237年(嘉熙元年)---蒙軍沿大巴山穀道南下,縱深突襲四川門戶夔州,破奉節白帝城夔關,後被夔州水軍擊退。
1239年(嘉熙三年)---蒙軍兵分兩路侵掠夔州路,一路圍堵重慶,一路攻陷路府夔州。宋廷急詔援夔,最終光復夔州。
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擢升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遣副手彭大雅到重慶新築重慶山城,彭大雅派部將甘閏於釣魚山築城。
1241年(淳祐元年)---成都宋將田世顯開門降蒙,四川安撫制置使陳隆之遇害。
1242年(淳祐二年)---奉節夔府遷治白帝城,成為南宋抗蒙最重要的戰略中心。乃四川地區支撐全蜀安危的「八柱」之一,是南宋政權「蔽吳之根本」。同年夔路策應司在夔州成立。
1243年(淳祐三年)---孟珙舊部余玠入蜀,補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繼續先前孟珙擇險築城、耕戰治蜀的山城防禦之策。
1246年(淳祐六年)---孟珙病逝,宋廷特贈太師、封吉國公、謚忠襄。
1251年(淳祐十一年)---余玠趁蒙古已多年內亂之機,冒險北伐興元失敗,打破了宋蒙之間戰略平衡。
1253年(寶祐元年)---重慶余玠守蜀日久,剛愎自用,與四川軍民決裂,被宋廷以余晦撤換,死於非命。同年韓宣出任遙郡防禦使,馴守夔州。
1254年(寶祐二年)---李曾伯出任四川宣撫使、京湖制置大使,進駐夔州,總領兩大戰區防務。同年,重慶余晦被撤換。
1257年(寶祐五年)---蒙哥汗正式下詔滅宋。蒙古侵宋由抄掠轉為以全面佔領宋土為目的。
1259年(開慶元年)---蒙哥汗侵入四川,在圍攻合川釣魚城時,因當地夏天氣候異常惡劣,來自北方大漠的蒙軍水土不服,染疾霍亂,蒙哥也因此病逝。蒙軍失去戰力,自己撤出四川。
1260年(景定元年)---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繼續征伐南宋。
1262年(景定三年)---忽必烈改變全國進攻戰略,以「據夔」為奪取四川的突破點,開始重點進攻夔州。夔州提刑鄭子發率軍攻打蒙軍蟠龍山城失敗。
1263年(景定四年)---夔州安撫使徐宗武鑄夔門鐵鎖,建卧龍山堡囿,備戰抗蒙。同年,蒙古開始扶持川西成都,經營西蜀三川。以此 作為進攻川東夔州的戰略基地。
1265年(咸淳元年)---夔州都統王勝大敗蒙古東川帥府軍於李市、沙平兩地。
1266年(咸淳二年)---夔州總管張喜率軍救援開、達二州,再次大敗蒙古東川帥府軍。
1271年(咸淳七年)---忽必烈在大都稱帝,國號大元。同年元廷將四川行省治所從興元首次遷至成都。
1274年(咸淳十年)---元軍在長江上搭建浮橋,截斷宋軍水路往來。夔州宋軍雖多次出擊爭奪,均失敗。
1275年(咸淳十一年)-夔州安撫使張起岩率軍反擊元軍,一舉收復開州,因功加封福州觀察使。
1276年(景炎元年)---南宋滅亡。而夔州繼續抗元,安撫使張起岩孤軍救援萬州,遭遇元軍截殺,敗回夔州。
1277年(景炎二年)---湖北元軍自三峽溯流而上,攻掠夔州至太原坪。
1278年(景炎三年)---重慶守將趙安降元,張鈺突圍被擒。川、鄂元軍一同會攻奉節白帝城,夔州被迫投降,宋蒙(元)戰事結束。
奉節夔州乃宋代夔州路首府。作為四川盆地自古門戶,「實系西南諸省與京湖之紐帶。」南宋末年,民族英雄孟珙曾在此指揮全國抗蒙戰爭。奉節夔州的抗蒙(元)之戰,始自嘉熙元年,止於景炎三年,長達41年,為蒙古帝國征服史上所罕見。作為南宋諸路之最後淪陷者,夔州戰事之久,抗擊蒙(元)之堅決,堪為漢人表率!
Ⅷ 關於香樟樹的資料,跪求/
香樟樹 香樟樹又稱樟樹、烏樟、芳樟等,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 香樟樹為亞熱帶樹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樟科梓屬的常綠高大喬木。初夏開花,黃綠色、圓錐花序,樹冠廣展,葉枝茂盛,濃蔭遍地,氣勢雄偉,是優良的行道樹及庭蔭樹。香樟樹因含有特殊的香氣和揮發油而具耐溫、抗腐、祛蟲之特點。是名貴傢具、高檔建築、造船和雕刻等理想用材。日常用的樟腦就是由香樟樹的根、莖、枝、葉蒸餾而製成的白色晶體,無色透明、有清涼香味,用於防蛀,也廣泛應用於醫葯和化學工業。 在民間,人們常把香樟樹看成是景觀樹、風水樹、寓意避邪、長壽、吉祥如意。香樟樹深受廣大城鄉居民的青睞,杭州、義烏、馬鞍山等城市均將其選為「市樹」。 香樟樹很有特色,樹皮粗糙,質地卻很均勻,從來沒有白楊樹的斑斑駁駁、沒有柳樹的腫瘤結節;樹枝樹干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一路長去,不會偷工減料也不會畫蛇添足;樹冠的形態是球形的,在天空中畫出優美的曲線。香樟樹就像是蘇東坡的書法,圓潤連綿、俊秀飄逸,卻又中規中矩,如果是長滿香樟樹的一面山坡,那簡直是蘇東坡絕世碑帖了。因此,學美術的人喜歡用香樟樹做寫生對象了。更為難得的是,香樟樹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可以驅蟲,所以幾乎不需要園丁噴灑農葯。這兩天在以香樟樹聞名的江西出差,大飽眼福,大大地滿足了我這不足為外人道的特殊愛好。江西境內的香樟樹滿山遍野,五六百年樹齡以上古樹也很多,灑落在村落、河邊、山頂。
Ⅸ 樟樹的資料
樟樹別名:桴樹 樟樹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代表樹種,為亞熱帶地區(西南地區)重要的材用和特種經濟樹種 樟樹是屬於樟科的常綠性喬木。高可達50米,樹齡成百上千年,可稱為參天古木,為優秀的園林綠化林木。樹皮幼時綠色,平滑;老時漸變為黃褐色或灰褐色縱裂。冬芽卵圓形。葉薄革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5.5厘米,頂端短尖或近尾尖,基部圓形,離基3出脈,近葉基的第一對或第二對側脈長而顯著,背面微被白粉,脈腋有腺點。花黃綠色,春天開,圓錐花序腋出,又小又多。球形的小樟樹的形態特徵(11張)果實成熟後為黑紫色,直徑約零點五公分;花期4—5月,果期8—11月。 灰褐色的樹皮有細致的深溝縱裂紋。樟樹全株具有樟腦般的清香,可驅蟲,而且永遠不會消失。葉互生,紙質或薄革質,樹干有明顯的縱向龜裂,極容易辨認。據說因為樟樹木材上有許多紋路,像是大有文章的意思。所以就在「章」字旁加一個木字做為樹名。 樟樹是常綠喬木,它的常綠不是不落葉,而是春天新葉長成後,去年的老葉才開始脫落,所以一年四季都呈現綠意盎然的景象...樟樹的小花非常獨特,外圍不易分辨出花萼彌或花瓣的花有6片,中心部位有9枚雄蕊,每3枚排成1輪。
本種為亞熱帶地區(西南地區)重要的材用和特種經濟樹種,根、木材、枝、葉均可提取樟腦、樟腦油,油的主要成分為樟腦、松油二環烴、樟腦烯、檸檬烴、丁香油酚等。樟腦供醫葯、塑料、炸葯、防腐、殺蟲等用,樟油可作農葯、選礦、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木材質優,抗蟲害、耐水濕,供建築、造船、傢具、箱櫃、板料、雕刻等作用;枝葉濃密,樹形美觀可作綠化行道樹及防風林。樟樹的木材耐腐、防蟲、緻密、有香氣。是傢俱、雕刻的良材;除了用來提煉樟腦,或栽培為行道樹及園景樹之外,樟腦還有強心解熱、殺蟲之效,夏天如果到戶外活動時可以試試看:摘取樟樹的葉片,揉碎後塗抹在手腳表面上,有防蚊的功效。科學研究證明,樟樹所散發出的松油二環烴、樟腦烯、檸檬烴、丁香油酚等化學物質,有凈化有毒空氣的能力,有抗癌功效,過濾出清新干凈的空氣,沁人心脾。長期生活在有樟樹的環境中會避免患上很多疑難病症。因此,樟樹成為南方許多城市和地區園林綠化的首選良木,深受園林綠化行業的青睞
Ⅹ 《登富士山》批註
贛榆縣著名歷史人物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齊地琅琊(今江蘇贛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東巡,登泰山勒石頌德。然後經黃縣、(月垂)縣,攀成山,登芝罘(今煙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個月。在此期間,秦始皇看到海州灣內出現海市蜃樓,認為是仙人所顯,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尋求長生不死之葯。徐福入海數年求葯不得。
9年以後(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東巡又找來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詐稱海中的大鮫魚十分厲害,船隻難以靠近仙山取葯,須派善射者同去,射殺鮫魚,才能上岸求葯。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攜帶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師、武士、射手500多人,裝帶五穀種子、糧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葯。徐福東渡沒有獲得「不老葯」,卻在熊野浦登陸後,發現了「平原廣澤」(即日本九洲)。長生不死之葯沒找到,返回恐遭殺身之禍,便長居於此,不再復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制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促進了社會發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葯神」。和歌山縣、佐賀縣、廣島縣、愛知縣、秋田縣、富士山地區都有徐福活動的遺跡。佐賀、新宮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大會奉祀,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為了弘揚徐福精神,中國、日本成立了全國徐福會,連雲港、龍口、膠南、滄州、蘇州、慈溪和新宮、佐賀、大阪、富士吉田、鹿兒島、東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會。近幾年,有關徐福論著和文藝作品不斷出版,有關徐福的劇目亦搬上了舞台。
▲胡松年(1086—1146年),字茂老,海州懷仁(今贛榆縣)人。他憂剛國憂民,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蘇州)知府時,人還未到任所,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便聞風斂跡。他到任以後,在大街上張榜公布興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讓廣大百姓獻計獻策,監督執行,深受人民擁護愛戴。他曾多次上書朝廷,建議堅決抗金,大造戰船,建立水軍,加強長江防線,得到朝廷的賞識。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國,不少人人感到疑慮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國的任命。在金國朝廷上,不顧個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因主戰有功,被提升為吏部尚書權參知政事。朝廷每次給予他的賞賜,都以「軍興費廣」為由拒受。有人勸他積蓄點錢財,留給子孫,他都以「兒孫自有兒孫福」、「給子孫留財產,會助長子孫懶惰」的道理,婉言謝絕。他的高風亮節、優良品質,備受時人的尊敬和後代的贊譽。秦檜當政時.胡松年從不「曲意阿附」。宋紹興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訐而引疾辭職,改任宣州知州。紹興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後遷葬故里。
▲裴天佑,字順之,號鶴州,明贛榆縣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歷任建安縣(今福建建甌)令、監察御史、大理寺卿、光祿寺正卿等官職。他清正廉明,執法如山,得到朝野一致贊譽。後因朝廷腐敗,棄官還鄉後,撰寫《鬻兒行》長詩,著成《拙逸亭稿》,並校正張峰所撰的《隆慶海州志》。去世後,其墓誌由御史何寬撰文,潘季馴書寫。
▲倪長犀(1631一1688年),字六通,贛榆縣倪家林村(今贛榆縣土城鄉倪林村)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舉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殿試中進士。歷任河南儀封(今蘭考縣)、湖北谷城知縣。
康熙七年六月(1668年7月25日)郯城發生8.5級地震,倪長犀作《地震記》一篇,記述較蒲松齡等有關詩文至為詳備。曾受知縣俞廷瑞之聘總纂《康熙贛榆縣志》。《中國方誌大辭典》稱該志「採集社會現實材料,文獻價值較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於知縣任所,年58歲。倪長犀善書法、篆刻,工五、七言律詩,著有《櫟天閣詩存》一輯。
▲許鼎霖(1857一1915年),字九香,贛榆縣人。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光緒十六年(1890年)受命為內閣中書,充本衙門撰文。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秘魯領事官。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皖先後任鹽運使、廬州知府、署理風陽知府、大通稅監、安徽道員,代理蕪湖道署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浙江省任洋務局總辦。宣統二年(1911年)初任本溪湖煤鐵公司督辦、鹽政正監督、奉天交涉使。1914、1915年任蘇北盪營墾務督辦、江北販務主辦。
許鼎霖曾參加「君主立憲」運動,光緒二十二年(1906年)他組織項備立憲公會任會董。宣統元年(1909年)9月籌辦江蘇省咨議局任總會辦,宣統二年(1910年)又充任北京資政院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任資政院總裁數日。1913年初加入國民黨,為江蘇省議會議員。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許鼎霖和南通的張謇創辦耀徐玻璃公司,和嚴信厚等在海州創辦海豐麵粉公司。宣統二年(1910年),許鼎霖創辦贛豐機器油餅廠。此外,又分別與張謇、嚴信厚合夥經營鎮江開成鉛筆罐廠、贛榆海贛墾牧公司、上海同利機器紡織洋線麻袋公司、上海大達外江輪船公司,並向北京博利呢革廠、景德鎮江西瓷業公司等企業投資,被譽為實業界「江北名流」。清政府多次予以嘉獎。
▲周藩西(1884—1953年),名元屏,贛榆縣人。博學多才,長於金石、醫葯,成年後專攻中醫。擅長傷寒、婦科、兒科等疾病的治療。1916年,周藩西參加中醫師考核,獲得行醫執照,在哈爾濱市懸壺開診。
1922年,周藩西定居新浦行醫,精心治癒許多疑難疾病患者。
1931年,新浦霍亂流行,周藩西用針刺和黑錫丹治療,救活了不少病人。其醫著有:《中醫初學捷徑》、《遼東葯物粗識》,批註《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周藩西對金石、書法也頗有造詣,其作品編為《周藩西先生遺墨》出版。
朱愛周(1902—1940年),名秉蓮,字愛周,贛榆縣羅陽人。1918年考入江蘇省立第十一中學,1922年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學校畢業後歷任國民黨灌雲、鹽城縣公安局長,贛榆縣常備大隊長,江蘇省第三水警區區長,贛榆縣長等職,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他號召全縣各階層人民團結對日,共赴國難。他聘請師資籌建贛榆中學,號召青年一面學習文化知識,一面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38年4月,朱愛周領導地方武裝,配合萬毅指揮的五十七軍六六七、六六八團,粉碎了偽軍劉桂棠、張宗元部的進攻。1936年2月,日軍進犯海州,贛榆形勢危急,朱愛周果斷開獄釋囚,並親為訓話,後來這些人均加入了抗日隊伍。2月27日,贛榆失守後,朱愛周採納共產黨人的建議,依託魯南丘陵地帶,開展全縣抗日游擊戰爭,組建贛榆縣常備總隊,自任總隊長。是年,縣常備總隊擴編成擁有3000人武裝的常備旅,朱愛周任旅長。他和八路軍配合作戰,多次重創故人。
朱愛周非常重視同共產黨的合作,學習宣傳中共統戰政策和游擊戰爭思想,甚至在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派人監視他時,仍堅持國共合作,使中共在贛榆的抗戰工作未受影響。
1940年3月21日夜,日軍偷襲贛榆縣政府和保安旅駐地韋家嶺時,朱愛周壯烈殉國,時年39歲。1983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朱愛周為革命烈士。
▲朱智賢(1908一1991年),字伯愚,贛榆縣贛馬人。教育、心理學家。1930年,中央大學教育系畢業後赴日留學,考取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教育學系研究員。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回國在高校任教。先後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教務長兼中山學院院長,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兼教育組長,全國著名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報》編委,《心理發展與教育》雜志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兒童心理研究所所長。他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
朱智賢一生發表重要論文有《兒童教養之實際入》、《小學學生出席與缺席問題》、《小學行政新論》等50多篇;出版著作有《民眾教育實施法》、《通告講波實施法》、《小學研究工作實施法》、《心理學常識漫話》、《表年心理》、《兒童心理學》等18部。其中《兒童心理學》被公認是我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吸收國內兒童心理學成果、體現我國當代學術水平的兒童心理學教科書。他曾負責國家重點項目《心理學大詞典》、《中國心理學發展特點及教育》的主編工作,還翻譯了日本、蘇聯有關心理學的著作。
▲符竹庭(1912一1943年),江西省廣昌縣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1928年參加紅軍,並轉為中共黨員。
1929年後,歷任中央紅軍獨立二團大隊政委、紅三軍第七師特務團政委、七師二十一團政委、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政治處主任等職。參加舉世聞名的長征和平型關大戰。
1939年秋,符竹庭與肖華等率部轉入魯西,與楊勇、肖華一起創建魯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符竹庭率部轉入魯南,任一一五師教導三旅政治部主任;年底,調任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治委員,兼魯南區黨委書記。1941年春,符竹庭率教導二旅進入山東濱海地區;3月,率教導二旅及山東縱隊二旅一部,成功他發動了青口奔襲戰,建立了濱海抗日根據地。1943年1月,符竹庭與曾國華率教導二旅,攻克日冠在魯南的重要據點郯城,徹底粉碎日寇對我濱海區的掃盪。1942年4月,符竹庭任濱海軍區政委、濱海區黨委書記。11月19日在羅榮桓同志領導下,符竹庭與陳士榘率部攻克贛榆縣城,獲贛榆戰斗大捷。
贛榆城被攻克後,我軍區機關迅速轉移到贛榆縣西北部山區,符竹庭於11月26日晨,在馬旦頭村南遭道敵人伏擊偷襲,壯烈犧牲,年僅31歲。符竹庭犧牲後,遺體安葬於贛榆縣抗日山(馬鞍山)烈士陵園。為紀念符竹庭,1945—1950年贛榆縣曾改名竹庭縣。
▲王玖興(1916年一 ),贛榆縣海頭鎮人。1936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心理學系。1937年,轉武漢大學哲學教育系學習。
1944年秋,王玖興報考國立西南聯大清華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任該校哲學系哲學史課教員。1940年春,王玖興赴瑞士夫賴堡大學留學,進修哲學和心理學。1955年夏,取得博士學位。同年秋,就任夫賴堡大學講師,講授中國哲學。
1957年6月,王玖興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西方哲學史,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研究工作。1976年,王玖興任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研究室副主任。翌年,他又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副主任,當選為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會理事。並先後出席在南斯拉夫、美國、德國召開的國際康德哲學協會國際會和國際黑格爾聯合會國際大會。當選為「國際辯證哲學協會」理事會理事,榮任第七屆國際康德哲學大會名譽主席。
王玖興曾任《中國大網路全書》編委會西方哲學史副主編,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會理事、顧問,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博士研究生導師,《德國哲學》雜志編委、《黑格爾全集》副主編、《康德哲學》(六卷本)主編。
王玖興先後在中外刊物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出版名著《杜拉邁書目測驗研究》(德文版);出版10多本譯著,如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與賀麟合譯)、費希特《全部知識學基礎》、盧卡奇《理性的毀滅》,雅斯貝斯《生存哲學》等。
▲朱月華(1922一),贛榆縣歡墩鎮朱孟村人。自幼進私塾學習,16歲當了塾師,教書不到一年,投奔八路軍,成為二隊二營機槍連戰士。曾任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團參謀長等職,參加過錦州、四平、天津等著名戰役。1949年9月調任三三八團副團長,1950年7月被任命為三三八團團長,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出色地完成了戰斗任務,被授予朝鮮三級國旗勛章。1951年5月後,調任三三七團團長。1953年任師副參謀長,同年5月,任一一三師參謀長。
1954年冬,升任副師長。 1965年3月,升任一一三師師長,授予上校軍銜。1968年7月,任三十八軍參謀長,1969年7月,升任副軍長。1973年5月,升任三十八軍軍長,同年8月,當選為黨代表,出席了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6年3月,調到中央軍政大學學習至年底結業。
1978年6月調任五十五軍軍長。1980年下半年調中央黨校學習,結業後,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1987年1月離職休養。
▲王輝(1924一),贛榆縣土城人。1938年8月參加抗日同盟會,193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淮河大隊戰士。歷任獨立三中隊政治宣傳委員,長安大隊警衛團中隊政治指導員、連長、營長,宿遷順河區區長,淮海大隊副大隊長,豫皖蘇獨立三團副團長兼參謀長,48師作戰科長,第五兵團工程兵總隊參謀長。1952年5月,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機械工程兵第六團團工。1953年至1958年留學於蘇聯(古比雪夫)J1959年回國任工程兵軍訓處處長。1964年任工程兵五十三師師長,是年12月任二炮通化基地副司令員兼五十三師師長。1967年8月,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68年任武漢軍區工程兵主任,同年7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鄭州市委第一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1975年任武漢軍區副參謀長。1977年10月任中共鄭州鐵路局黨委書記。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1979年11月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5年離休。
▲王輔一(1929一),贛榆縣城頭鎮東大坊村人。青少年時代一面讀書、一面參加抗日活動,當過兒童團團長、青抗先隊長。1944年8月,到山東濱海學習,畢業後參加八路軍,先後在山東濱海軍區政治部、山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政治部工作,參加過宿北、魯南、洛陽、開封、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在華東軍區、南京軍區政治部任秘書、二級秘書(團職)、科長,主要從事文字工作。1969年起,歷任南京軍區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南京軍區網路編審室主任,中國軍事網路全書編審室副主任、軍事科學院網路研究部副部長等職,組織編撰了《中國大網路全書》軍事卷中有關新四軍、第三野戰軍的歷史、戰史、人物和宋、元、明、清歷史條目,參加組織編纂了達1000多萬字的《中國軍事網路全書》。
他發表的主要著作有《羅炳輝將軍傳》、《羅炳輝的故事》和《項英傳略》等;主編了《新四軍事件人物錄》、《簡明軍事網路手冊》等等。
1992年,參加編輯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軍事卷分冊,被軍事科學院評為軍事科研成果編輯一等獎。1957年和1990年先後被授予三級解放勛章、獨立自由功勛獎章。1988年9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1992年6月被評為研究員,現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