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鞍山採石風景區的主要景點
蛾眉亭
蛾眉亭建於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由太平州知州張瑰創建,但從詩人賈島的《牛渚》詩「泊舟涉危亭,蛾眉望中碧」中可以推測,蛾眉亭其實在中唐時期就有了。
千百年來,蛾眉亭集秀美與壯觀於一身,站在蛾眉亭,能一覽江南的無限風光,「出大江而山曰採石,昔人因其山雄麗,亭絕壁上,以盡登覽之美,前望東西梁山,夾江相對,宛如蛾眉,遂以亭名」,從明初當塗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記》中,不僅可以看到古人在絕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時也表述了夾江相對的東西梁山,恰如一對彎彎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蛾眉亭的景色宛如四季圖,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照江面,一條銀白色的江練,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兩山的眼波,濃郁的翠松綠林,彷彿兩山的眉,秀麗而又嫵媚。
三台閣
三台閣秀麗的採石磯就像一組如畫的屏風矗立在長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聳立在翠螺山至高點上的三台閣則像一粒珍珠鑲嵌在山巔。
三台閣始建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朝時毀。據康熙時太平州州守楊霖在《採石三台閣記》中所載: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為大中丞時,捐俸買下了松蒔山。光祿公(曹履吉)也自願捐三千金建閣於山巔。閣建好後,以「三台」為名,以祀「文昌」之意。當時閣的東西各有三楹,以居黃冠。由此可見,「三台」是星官的名字,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閣不只為了觀星象,而是兼有觀天時、世時、水時之用。曹履吉身為當塗人,在外做官後回到家鄉,「念採石要地,患巨測」,乃「自建高閣翠螺之巔,假風水署『三台』,實閱江防飛渡也」,希望藉助文昌帝君來保護一方的平安,此為一說。也有人認為,曹履吉在京都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積蓄建三台閣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勵鄉鄰賢士認真讀書,將來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傳說曹履吉的後代果然不負眾望,其中一個叫曹忠文的被欽點中了狀元,並且也為家鄉做了不少好事。
林散之藝術館「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採石磯,採石磯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並於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採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願。
林散之先生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縣,出生於江蘇江浦,自幼聰慧,六歲入村塾,習詩文、聯語,同時臨習顏柳楷書,又喜塗抹繪畫。13歲到南京從張青浦學人物畫,16歲師從范培開學書法,18歲向清代進士張粟庵學古文詩詞,32歲拜國畫大師黃賓虹為師並立志遠游。此後,先生歸居鄉里,潛心藝事。公務之暇,發憤自礪。自稱60歲始學草書,古稀之年後仍悉心變法,使其書法藝術日臻完善,進入全盛階段。其草書入於古人,於筆法墨法,多有新創,既有清新飄逸之姿,又有雄強恣肆之氣,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繼二王、懷素之後的又一高峰,故有「當代草聖」之譽。
太白樓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宋元時期均有修葺。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重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後毀於兵燹。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遊人士子,登樓遠眺,長江如練,綠洲溢翠,百舸爭流,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太白樓東側一組清代建築改建並與太白樓合璧,由此構成了全國建樓最早、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館內還陳列著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畫及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當代名人書畫、李白研究專著等。
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詩人在登臨蛾眉亭時都情不自禁地為其題詩,一吐內心的無限感慨。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題詩描繪蛾眉亭是「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南宋詩人陳塏則題詩曰:「女媧煉石乾坤定,為鎮長江立兩鰲。」在陳塏眼裡,蛾眉亭所在的採石山和東西梁山都像傲世獨立、氣節清高的巨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激起的是不同的反響,蛾眉亭景色之妙由此可見。盡管也屢經戰火的摧毀,但它卻屢毀屢建,這也是蛾眉亭千年不衰的原因。
據歷史記載,亭中原有石碑五通,因風雨剝蝕,多有破損,現已被移至李白紀念館。今天的蛾眉亭為1987年重修,亭檐正中懸「蛾眉亭」額匾,新立的五通石碑就嵌在亭內的石壁上。《重修蛾眉亭記》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郁賢皓撰文,由書法家李六珍書就。按原碑復制的還有元代李泂的《過采江詩》;另外李白的《望天門山》、林和靖的《採石山》、文天祥的《採石懷古》等詩,均由當代書法家重新書寫成碑。
風光綺麗的蛾眉亭背山面水一如從前,時光彷彿沒有移動,改變的只是歷史。
太白樓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縝、白居易、陸游、文天祥、李鴻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跡和歷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詩作,平添了太白樓深厚的無形財富,它們同太白樓建築群的有形財富一道為國人呈現了淳厚無比的文化積淀。
㈡ 馬鞍山採石風景區的景區概況
採石風景名勝區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作為「長江三磯之首」的自然景觀代表採石磯和以「詩仙長眠之地」聞名的人文景觀靈魂李白文化在國內均具有代表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結合,人文景觀為自然景觀添色,自然景觀為人文景觀添彩,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風景區四大片區特色各異,採石磯片區,以偉大詩人李白為靈魂,以「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景觀為特色,以李白文化欣賞和江磯攬勝功能為主,戰爭文化和宗教文化欣賞功能為輔的觀光游覽區。濮塘片區,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特色,以竹景觀、竹文化欣賞和休閑度假為主,革命歷史教育功能為輔的休閑度假區。青山片區,以「白水繞青山,詩仙憶謝公」景觀為特色的,以李白文化和謝脁文化欣賞為主,宗教文化欣賞和休閑娛樂功能為輔的觀光游覽區。橫山片區,以自然生態景觀為特色,以訪古探幽、登高攬勝為主要功能,突出自然野趣與幽趣的生態旅遊區。四片區類型豐富、特色各異、優勢互補、結構優良,共有兩大類七中類三十三小類景觀,極具多樣性,山水相映、人物相倚、古今相融、情景相輝。
門票:成人票80元/人
㈢ 馬鞍山有哪些風景區
1、濮塘自然風景區
位於馬鞍山市東郊,面積約20平方公里,景區內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林木絹綉,飛泉叮咚,環境幽雅,野趣盎然,為休閑度假的勝地。
竹海、古樹、清泉、鍾鼓並稱濮塘「四絕」,這里竹海蒼茫,一碧萬頃,山風徐來,竹影婆娑,竹葉沙沙,如鳴天籟,徜徉其間,寵辱皆忘,心曠神怡,古銀杏歷經千載滄桑,仍虯枝鐵干,濃蔭如蓋,鍾鼓地踏地而聞鍾鼓聲,奇異而譎怪。
景區有大小山峰49座,峽谷53條,水庫8座,塘壩290口;山中有森林18000畝,竹林5000畝,茶園350畝,各種植物300餘種。
2、採石磯風景名勝區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位於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採石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風景瑰麗,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而採石磯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獨領風騷,被譽為三磯之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3、雞籠山半月湖風景區
雞籠山,舊名亭山,一作歷山,又名鳳台山。位於和縣西北25公里的群山之中。海拔240米。1978年後,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將山麓至山頂道路,用石條重鋪,並加鋼管欄桿。
鳳林禪寺,亦修葺一新,內塑佛像七尊。現存有民國13年(1924)《鳳林禪寺碑記》碑刻一塊,每年接待來山香客遊人甚多。已被批准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4、大青山李白文化旅遊區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處,與南部新城接壤,北距南京80公里,南鄰蕪湖18公里,處於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內,寧蕪高速、寧安城際鐵路穿境而過,寧蕪高速太白出入口可直達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遊區屬國家風景名勝區採石風景名勝區青山片區,境內有全國文明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宜居村莊——桃花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白墓園,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安徽省鄉村旅遊示範村——桃花村、萬山村、詹村。[23]
5、褒禪山風景區
褒禪山風景區地處含山縣城以北7.5公里,東臨和縣雞籠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接伍子胥過昭關的昭關山,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81米。是國家AAA級風景區、全國少先隊輔導員基地、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㈣ 馬鞍山採石風景區門票
公園是實行門票制和聯票制
旺季:50元/人
淡季(1、7、8、12月):40元/人
學生:30元/人
㈤ 馬鞍山採石磯有哪些景點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遊人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圮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㈥ 馬鞍山採石磯景區大嗎
兩個小時差不多,建議上山步行下山可以坐纜車,上山的時候心情比較版好,可以邊走邊看,坐纜車權就不行了,錯過好多景點,去的話,從大門向南走,把山下的景點先玩一遍,有個小寺廟,從小寺廟下面有尊大佛邊下到最底,有個自來水取水中心,旁邊有個小道,可以直接去大腳印的,這條道去的少的人基本上都不知道(方便的地方就是你不必從捉月台下去再上來,來回的距離蠻高的,還重復走路,不劃算),從大腳印上去,就是捉月台、蛾眉亭了。不要上山,可以從西面有條道下三元洞、走古棧道,上蝸牛尾,接著從西北的登山道去山頂的三台閣(這樣是走的景點最多的路線了,雖然沒走南面的登山道上,錯過了李白衣冠冢,那條道你看石階就知道沒幾個人走,你一點都不虧的),下山不想走就坐纜車唄,不坐纜車可以從北面的登山道下到山北面,那裡有花、盆景、小溪之類的
㈦ 馬鞍山採石磯門票多少錢,好玩么,
門票80塊,有本市學生證50塊,你可以帶著照片找書報亭幫你代辦一張年票,版只需要30塊,想什麼時候權去就什麼時候去。好不好玩因人而異,我覺得就是看看風景,呼吸新鮮空氣,爬爬山,就沒別的了,不過一般的景點不都這樣嗎?
㈧ 馬鞍山採石磯公園是馬鞍山採石磯風景區嗎
採石風來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自區、國家AAAA旅遊區,由採石磯片區、濮塘片區、青山片區、橫山片區組成,總面積64.85平方公里,是一處以詩仙李白為靈魂,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為底蘊,以「翠螺浮大江」的山嶽型自然景觀為特色,以文化欣賞、自然觀光和休閑為主要功能的綜合型風景區。 馬鞍山採石磯公園是馬鞍山採石磯風景區
㈨ 馬鞍山採石磯風景區好玩嗎
說真實的話 也就那樣 馬鞍山的採石磯是要有內涵的詩人去了才可以理解其中的奧妙 呵呵 去了就知道了
㈩ 採石磯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1、簡介
採石磯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核心景區,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並稱「長江三大名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2003年採石磯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相關歷史
採石磯之戰
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反侵略戰爭,侵略的一方為金國統帥海陵王完顏亮,南宋主將為虞允文。虞允文仁壽(今四川仁壽)人,紹興三十年奉派出使金國,見該國大事戰備,回國後就奏請朝廷加強防禦。次年,完顏亮率60萬軍隊分四路甫侵,他自己帶領的一路約數十萬兵馬於同年11月抵達採石磯對面江岸,跟宋軍隔長江對峙。據《宋史》記載;當時形勢危急,江北完顏亮高踞在剛剛綻起的高台「黃居」下,殺白馬祭天,准備次日渡江。而江南的宋軍卻因正「易將」而無人負責,「我師三五星散,解鞍京甲坐遭旁」。虞允文蒿目時艱,毅然負起守衛重任,剛部署完水陸軍隊,完顏亮「 大呼,操小紅旗序數百艘絕江而來,瞬間,抵南岸者艘,直薄宋軍」。虞允文勉勵身旁的勇將時佐應戰,時俊立即揮舞雙刀沖向金軍,
大隊宋軍跟著向金軍沖殺。金軍後退,宋軍用「神臂弩」射擊敵船,致大批金兵死於江中。逃回去的也被完顏亮「悉敲殺之」。次日,完顏亮又來侵犯,被宋軍焚毀戰船300,大敗而去。金軍在淮北的主力基本被殲,完顏亮又向宋軍施用反間計,也被虞允文識破。完顏亮惱羞成怒,率領部隊去江蘇揚州時的瓜洲渡,想從這里渡江奪取京口(今鎮江)。虞允文率 萬余軍隊赴京口增強防禦,並將馬船改造成戰艦。完顏亮在瓜洲渡發布軍今,實行連坐法;軍士逃亡則殺部將,部將逃亡則殺主將。以致人心浮動.導致11月2日黎明他在帳中為部將所殺.不久,全部金軍都鎩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