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贍養書上的集體土地使用權是否有效
贍養書上的集體土地使用權。應該是有效的。集體土地的使用權。屬於承包戶。所有權。屬於集體或者是國家。如果。土地使用權。是你所贍養人承包的。那麼。贍養書上的集體土地使用權。是有效的。
❷ 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程序是什麼
一、申請
(一)申請人
集體土地使用者。
(二)申請時限應當在接到有批准權的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用地文件或者農地使用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申請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
(三)申請人應提交的證明文件
(1)土地登記申請書。
(2)申請人身份證明。土地使用者是法人的,申請人提交單位法人證明(有的不需提交,如機關法人等)、土地登記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書和法人代表的個人身份證或戶籍證明。
土地使用者是自然人的(也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申請人提交個人身份證或戶籍證明。
不管土地使用者是法人還是自然人,凡是委託他人代理申請的,還須同時提交土地登記委託書和委託代理人的個人身份證。代理人為監護人的,不必再辦土地登記委託書,而須提交村委會或居委會開具的監護人證明。
(3)土地權屬來源證明。集體土地非農業建設用地使用者向土地登記機關提交的土地權屬來源證明為地方人民政府用地批准文件。
集體所有的「四荒」地使用者向土地登記機關提交的土地權屬來源證明為「四荒」地租賃合同或「四荒」地拍賣協議等。
(四)收件
二、地籍調查
三、權屬審核
主要審核以下內容:
(一)對申請人的審核
對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申請人的審核按照對土地登記申請人審核的一般步驟和要求進行,即申請人是自然人的,土地登記機關查驗其個人身份證或戶籍證明,並對其民事行為能力進行審查;申請人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土地登記機關審查其法人資格證明、土地登記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書和法人代表的個人身份證或戶籍證明;委託他人代理申請人,土地登記機關同時審查其土地登記委託書(監護人為監護人證明)和代理人的個人身份證或戶籍證明。
此外,土地登記機關還應重點審核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1)設定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宗地為集體土地非農業建設用地的,申請人應與地方人民政府用地批准文件規定的集體土地使用者一致。
設定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宗地為集體所有的「四荒」地的,申請人應與「四荒」地租賃合同或「四荒」地拍賣協議中的集體土地使用者一致。
(2)集體土地住宅建設用地的使用者一般為本農民集體的成員,此外經批准也可以為城鎮非農業戶口居民,經批准回原籍落戶的職工、退伍軍人、離退休幹部以及回家鄉定居的華僑、港澳台同胞等。
集體土地非農業建設用地的使用者一般只能為本集體及其內部成員,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的各類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旅遊業、種植業、養殖業等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等。但特殊情況例外,如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城市集體所有制企業與農民集體舉辦的聯營企業。經批准,農民集體按照聯營協議將土地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的,聯營企業可以獲得集體土地使用權;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集體土地使用權以入股方式興辦鄉鎮企業和外商企業的,該企業可以獲得集體土地使用權等。
集體土地農業用地的使用者一般為本集體內部的成員,但特殊情況例外。
集體所有的「四荒」地使用者比較廣泛,可以為本村村民,也可以是有治理開發能力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或個人。
(二)對土地權屬來源文件的審核
土地登記人員對批准用地文件、「四荒」地租賃合同或「四荒」地拍賣協議進行審核。
批准用地文件的批准單位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資格和批准用地許可權。
「四荒」地租賃合同或「四荒」地拍賣協議的甲方(出租方或拍賣方)必須是集體土地所有權人。
(三)對集體土地使用權期限的審核
租賃、拍賣「四荒」地使用權,最長不得超過50年。
(四)對拍賣「四荒」地使用權拍賣金支付情況的審核
通過拍賣方式取得「四荒」地使用權的「四荒」地使用者,應按「四荒」地拍賣協議支付拍賣金。
經過以上審核符合規定要求的,土地登記人員填寫《土地登記審批表》。
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涉及到土地使用權的變更,因此,集體土地使用權設定登記需要報人民政府批准,經人民政府批准後,方可進行注冊登記。
四、注冊登記
注冊登記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在《土地登記卡》上注冊登記;二是根據《土地登記卡》填寫《土地歸戶卡》。
五、頒發證書
根據《土地登記卡》填制《集體土地使用證》,並由土地登記機關代表政府頒發給集體土地使用者。
❸ 集體土地建設用地批准書過期後是否喪失土地使用權
嚴格意義上說是的,因為中國的國情是土地國有或歸集體所有,國人只有使用權,集體土地更不能隨意轉讓使用權,所以說用地批准書到期後地方政府機構肯定收回土地使用權。
❹ 集體土地使用權是否可以繼承
不存在所有權的繼承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這一規定充分說明,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任何組織或個人只能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不可能取得所有權,所以也就不存在所有權的繼承問題。
(4)集體土地使用權設計書擴展閱讀:
依據憲法,土地的所有權是不能轉讓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節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第三十二條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第三十三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平等協商、自願、有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二)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
(三)流轉的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餘期限;
(四)受讓方須有農業經營能力;
(五)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
第三十四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和流轉的方式。
第三十五條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單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不得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
❺ 集體土地使用權主要形式有哪些
集體土地使用權類型分為荒地拍賣、批准撥用宅基地、批准撥用企業用地、集體土地入股(聯營)以及其他。
集體土地使用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以及符合法律規定的其他組織和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的用益物權。
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集體土地使用權的主體為特殊民事主體,主要為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集體經濟組織設立的企業和公益性組織,只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允許的個別情況下,才可包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和個人。
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是指農民集體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可分為農用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農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是指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鄉(鎮)企業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的使用權。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用地使用權通過發包方與承包方訂立承包合同取得。宅基地使用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通過土地使用者申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