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的公信

物權的公信

發布時間:2021-07-12 03:41:20

物權法中的公信原則如何理解

公示公信原則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就以動產物權的變動來舉個例子。
動產版物權權存在和變動的公示方式是佔有和交付。
A將一幅字畫交給B保管,C到B家做客發現這幅字畫很漂亮,就想買下來。B同意了,於是C給了B一萬元,然後就把畫拿走了。
在這個例子中,只要B不主動向C說明字畫不是自己的,從C的角度來看的話,因為B」佔有「了該字畫,那麼字畫這個動產的所有權就是B的。「交付」作為字畫所有權轉移的公示方式,雖然其代表的物權轉移實際不存在,因為B沒有所有權,但是法律也承認C取得字畫所有權的合法性,因為法律為了保護交易安全,鼓勵交易。因此,C拿走字畫後,即使A得知了,也不能向C請求返還字畫。

⑵ 什麼是物權登記的公信力

物權登記的公信力是物權公示制度的法律效果。所謂公信力是指,登記的不動產回物權的權利答人在法律上推定為真正的權利人,對於信賴該登記而從事交易的人,即使後來證明該登記是錯誤,法律仍然承認其具有與真實的物權相同的法律效果。不動產物權登記的公信力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登記的權利推定效力。二是不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制度。

⑶ 物權公示的公信力

「公信力為公示之目的」質疑
依通常說法,物權公示的公信原則,指「依公示方法所表現之物權縱不存在或內容有異,但對於信賴此項公示方法所表示之物權,而為物權交易之人,法律仍承認其具有與真實物權存在之相同法律效果,以為保護之原則」。
顯然,物權公示的公信力,其力圖解決的問題並非於正常情況下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問題:惟在公示的物權根本不存在或者其內容與真實物權不相符合,此時,方存在為物權交易的第三人的信賴利益,而物權公示的公信原則,則對第三人的此種信賴利益予以保護,以維護交易安全。
物權公示與物權公示的公信力的關系
如前所述,物權的公示是法律為透明物權關系而採取的強制性措施,主要目的在於保護交易安全。而物權公示之對於交易安全的保護,主要是通過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解物的歸屬以及物之上所存在的其它支配權的明確途徑而實現的。
但物權公示的效果(效力)究竟如何?對此,德國學者依照德國法的設計,將之歸納為三大效力:
⑴物權轉讓效力(Ubertragungswirkung),即未經登記的不動產物權變動以及未經交付的動產物權變動,不發生物權之得失變更的法律效力;
⑵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即推定以不動產登記簿所記載的當事人的權利內容為正確的不動產權利、以動產的佔有為正確的權利人佔有。即使不動產登記簿所記載的物權與實際的不動產物權不一致,或者動產的佔有與實際的動產物權不一致,但無論其是基於權利人、相對人或者不動產 記機關的過錯,登記對任意之善意第三人均為正確,動產佔有人則被推定為所有人;
⑶善意保護效力(Gutglaubenswirkung),即通過法定方式取得的物權不受原權利人追奪,即使登記錯誤,從登記名義人處取得物權的善意第三人仍受保護;即使佔有人為非權利人,從佔有人取得物權的善意第三人仍受保護。
不動產登記與動產佔有之公信力的強弱差異
與某些有關物權公示的公信力的籠統論述所造成的印象相反,在賦予不動產登記以公信力的立法,不動產物權公示(登記)與動產物權公示(佔有)在公信力的強弱上存在極大差異。
這種強弱差異,顯然是由於動產與不動產在物權公示方法上的「分道揚鑣」所引起。
與動產佔有相比較,不動產登記所具有的公信力在一定條件下肯定要強大得多:不動產登記為國家行為,採用文字記載並具有嚴格的程序,尤其在采實質審查制度的情況下,公示的權利與實際的權利相一致的機率較高。有關國家和地區除加強登記制度的完善之外,或規定因登記機關的失職而造成損失的國家賠償責任(德國、瑞士),或規定從登記手續費中提取部分作為補償基金或保險基金(英國、美國及中國台灣地區),以為救濟。
動產佔有與不動產登記之公信力的表現形式
動產佔有的公信力通過善意取得制度予以表現,此點不存在任何疑義。但在賦予不動產登記以公信力的立法,其公信力的表現形式究竟如何?不動產物權的這一是由《德國民法典》第932條規定的」。但無論如何,不動產不適用善意取制度,是由《德國民法典》第892條和第893條規定的;動產物權的這一制度,得制度,卻是中國學者(包括台灣地區學者)在引進和分析有關制度時的主流觀點(雖然學者在作出此項結論時通常並不具體說明理由), 同時也為中國物權法立法草案學者建議稿所確定。

⑷ 有關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的案例

甲與乙的合同生效,房屋所有權在過戶登記後歸乙所有.
丙如果明知甲已與丙成交內並辦理過戶,丙與甲的合同容無效,丙不是善意,
丙如果不知甲與丙的買賣關系,丙是善意,可向甲請求返還價款和賠償損失,但房屋所有權歸乙所有,(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

⑸ 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

1、還是要適用此原則;2、如果合同已經生效,受讓人可以要求出讓人配合過戶!

⑹ 請問誰知道新物權法里公示公信原則是怎麼解釋的謝謝了

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 所謂「物權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權利狀態,即物現歸何人所有,物上設有何種權種負擔,是否發生權利變動等。「公示」是物權變動的要件,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比如:甲為乙在自己的房產上設定抵押權,並約定乙的抵押權優先於以後設定的抵押權,但沒有進行登記;後甲又以該房產與丙設定抵押權,並進行了登記。後來,甲不能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都要行使抵押權,但甲的這套房屋不足以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就因誰優先行使抵押權的問題訴諸法院。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和再審,拖了2年多的時間才得以解決。如果有了物權法草案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到解決。
物權法草案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定清償:(一)抵押權已登記,按照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二)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三)抵押權有的已登記,有的未登記的,已登記的先於未登記的受償」。依據這條確立的公示公信原則,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抵押權屬於不動產物權是必須進行登記才有效的,因此,只能是丙先行使抵押權。乙的優先權最後不能實現,並不是因為你們這個約定本身沒有發生效力,而是因為物權法當中規定,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
所謂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是指物權變動經過公示的,即使標的物的出讓人事實上無權處分,但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公示的信賴,仍能取得物權的一種原則。

⑺ 物權法中的公信原則如何理解(能通俗點說嗎)

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 所謂「物權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權利狀態,即物現歸何人所有,物上設有何種權種負擔,是否發生權利變動等。「公示」是物權變動的要件,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比如:甲為乙在自己的房產上設定抵押權,並約定乙的抵押權優先於以後設定的抵押權,但沒有進行登記;後甲又以該房產與丙設定抵押權,並進行了登記。後來,甲不能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都要行使抵押權,但甲的這套房屋不足以清償乙、丙的債務,乙、丙就因誰優先行使抵押權的問題訴諸法院。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和再審,拖了2年多的時間才得以解決。如果有了物權法草案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到解決。
物權法草案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定清償:
(一)抵押權已登記,按照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二)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三)抵押權有的已登記,有的未登記的,已登記的先於未登記的受償」。依據這條確立的公示公信原則,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抵押權屬於不動產物權是必須進行登記才有效的,因此,只能是丙先行使抵押權。乙的優先權最後不能實現,並不是因為你們這個約定本身沒有發生效力,而是因為物權法當中規定,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
所謂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是指物權變動經過公示的,即使標的物的出讓人事實上無權處分,但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公示的信賴,仍能取得物權的一種原則

⑻ 法律中物產權的公信原則是什麼

1樓舉例好像更能說明公示原則而不是公信原則。
在你的例子中,由於房屋沒有登記,故甲乙之間的買賣合同生效,但是物權沒有發生任何變動。房屋還是歸甲所有的,這時第三人認識到的物權狀況和物權的實際狀況是一致的。物權的公信原則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我覺得物權的公信原則主要體現在登記對抗的物的買賣過程中。
將上面例子中的房屋改為汽車之類似乎更加合適。

⑼ 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有哪些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十條 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
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第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
第十二條 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
(三)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
第十三條 登記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
(二)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復登記;
(三)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
第十四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第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十六條 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第十七條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十八條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登記機構應當提供。
第十九條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第二十條 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
預告登記後,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效。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後,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第二十二條 不動產登記費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動產的面積、體積或者價款的比例收取。具體收費標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二十三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五條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六條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第二十七條 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八條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九條 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一條 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由此可見,無論動產還是不動產,所有權的轉移必須公示。原則上,動產以交付為公示,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
同時,物權法還規定,無需登記的不動產的轉移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也就是說,物權的公示原則可以總結為:不動產以登記為原則,不登記為例外;動產以必須交付為原則。

閱讀全文

與物權的公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