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知識產權
我們承認,保護知識產權能夠提供激勵機制,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林肯曾經說過,「專利制度是在天才的創造火焰中添加了利益這種燃料」。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謬誤。知識產權並不是惟一的添加劑,與赤裸裸的利益相比,名譽和好奇心或許是更好的燃料。知識產權甚至不是讓創新者獲得利益的惟一工具,比如說,我們可以用懸賞制度獎勵創新者,而市場本身就已經發明了相當精妙的激勵機制。即使沒有專利,創新者仍然可以利用許多「天然」的保護機制,獲得大量的收益。這些「天然」保護機制包括「模仿時滯」(由吸收新知識的成本造成)、「名聲利益」(作為首創者)。一位叫Levin的美國經濟學家對650名高級研發經理的調查發現,專利反而沒有「模仿時滯」和「向下移動的學習曲線」等「天然利益」重要。在另一項有趣的調查中,Mansfield詢問100名美國公司的研發執行主任:如果沒有專利保護,將會有多少發明和創新不會出現。這100名代表來自12個工業集團,其中只有三種工業的代表認為這一比例會較高(制葯業60%,其他化學工業38%,石油工業25%)。有6種工業的代表答案是基本為零(其中辦公設備、汽車業、橡膠產品和紡織是0%,初級金屬和儀器製造行業是1%)。認為比率很低的行業還包括:機械工業17%,鋼鐵製造業12%,電器11%),平均的比率大約為14%。Mansfield後來在英國和德國也做了類似的調查,結果與此類似。 即使知識產權保護了創新者的利益,但是,創新者的利益和全社會的利益是一致的嗎?換言之,保護知識產權一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嗎?很多學者擔心:專利體系的「贏者通吃」的本質會阻礙創新者之間的競爭,或是導致創新努力與投資的重復。還有的學者指出這一體系會導致發明者努力改進已有專利,而不是創造出真正的新知識,因而資源被浪費。考慮到科技進程的積累性和互動性,對關鍵創新的強有力的保護可能會延誤競爭者創造出對世界更有用的革新。許多人還問為什麼所有的發明盡管其社會價值不同,卻都獲得同樣期限的保護及為什麼保護期限長達17或20年。 在發展中國家,現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能否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更值得懷疑。沒有證據表明,在發展中國家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會鼓勵更多的研發活動。實際上,最近在發展中國家所作的關於對科技問題的研究表明,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新知識不是可以申請專利的那種。發展中國家最需要的知識並不是從世界角度來說真正新穎的知識,而是更適合當地情況的知識。為了進一步吸收更高級的科技知識,發展中國家必須首先模仿和復制,在這種模仿和復制的過程中,其實已經出現了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學習並掌握新的生產過程需要付出努力;追蹤新的技術發展也需要付出努力;評價和選擇適用的技術業也需要付出努力;把新技術應用到本國的生產條件中,需要在生產過程、生產工藝、組織安排做出調整;這些努力均表現為對技術能力的投資,並導致本國有效使用技術知識的能力的提高。遺憾的是,這些在模仿和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的知識進步卻無法得到專利體系的保護。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國家不得不用幼稚產業保護和其他工業政策措施來鼓勵這種科技發展(19世紀的美國和其他追隨者就是這種情況)。不幸的是這些措施在當今WTO協議下是受到禁止的,盡管這些措施並不像所認為的那樣有害。哈佛大學教授Helpman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Grossman的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的模仿行為反而能夠促進發達國家的創新。
② 如何樹立知識產權意識
維護知識產權從保護自身權益做起
「書生是立足於全球化發展的企業,所以我們知道必須要在知識產權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以自主知識產權為企業發展的保護傘和核心競爭力。」 書生公司知識產權部經理趙欣對此介紹說:「目前,書生的知識產權工作主要包括兩部分--企業標識、產品、技術、標准等方面的商標、專利權的保護,以及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方面的對圖書著作權人的權益保護。」
趙欣舉例說,前幾個月剛剛發布的SEP文檔庫技術是中國唯一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的軟體核心技術,為了保護這樣一項重大的原始創新,書生公司不僅採用了通常的版權保護方式,還充分利用專利、商標和標准等手段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全方位的保護。如今,書生已就企業標識、商品、標准等相關商標在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等成功注冊,並已申請各項專利近二十項,還藉此獲選2006年北京專利試點單位。以相關知識產權為核心,組建了UOML聯盟,該聯盟短短數月就發展到了近二十家成員。趙欣說:「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技術。作為未來的IT核心技術,它們具有廣泛的、全球化的應用前景,因而我們從一開始就走『技術專利化,專利標准化,標准全球化』的路線。」
領軍數字圖書產業,探索維護版權之道
作為數字圖書產業的領軍企業,書生在此領域,也一直積極探索對圖書著作權人權益保護最有利的途徑,來帶動整個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在數字圖書館市場中,有的數字圖書提供商採取的是只與出版社簽約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往往是以犧牲作者個人權益為代價;有的企業採取的是只與作者簽約的方式,但這種方式由於地域問題而具有操作上的難度。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作者、數字圖書館用戶及讀者的權益等各方面的權益。書生倡導同時與出版社與作者簽約的雙重授權模式,趙欣女士介紹說:「我們從2000年開始就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與大量作者洽談版權合作,2005年,書生進一步加大了簽約力度,動用了超過1000人的團隊,至2005年底作者簽約量已超過15萬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世界知識產權日」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積極探索中國建立知識產權法制環境的可行之路
在學者眼裡,書生公司創始人王東臨是個商人,掙錢的商人,搞什麼知識產權理論研究。而王東臨在自己的商業實踐中,不斷探索如何解決互聯網環境下圖書的版權保護問題,以謀求公司長遠發展的良好法律環境。王東臨認為,美國在知識產權立法和判案過程中,十分注重與產業界和技術界的溝通與交流,使得法律能夠不斷地在新技術條件下平衡社會各方利益。反觀中國,無庸諱言,法律界與產業界和技術界是非常隔閡的,「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作為一個快速成長的IT骨幹企業,書生深知知識產權保護對IT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產業界、技術界與法律界相脫節的現象阻礙了中國知識產權法制環境建設的發展。因此,書生一直積極組織參與各項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工作。通過組織研討會、產業政府見面會等多種方式,邀請我國相關產業界、法律界、政府主管部門等專業人士共同探討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在促進產業界和政府之間的融合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由書生長期組織的公益性「IT沙龍」活動還曾專門就「軟體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與管理」問題邀請國內有關軟體、知識產權的權威人士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影響了我國的知識產權相關立法進程,書生在《信息網路傳播權管理條例》的立法過程中也作為業界代表提出了建議。
有知識產權專家指出:就IT產業來講,知識產權管理是企業技術創新、科學管理和資本營運綜合能力的體現;是國際競爭的焦點;是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國企業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刻不容緩。
維護知識產權是與企業的戰略發展以及企業對社會發展所富有的責任息息相關的。如果更多的企業和個人都能夠在日常工作中以一點一滴的行動來維護知識產權,我們相信,每一天都將是世界知識產權日。
希望採納
③ 如何理解思想觀念不受知識產權的保護
專利法中自然是有明文規定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不授予專利權,個人認為可以這么理專解:
智力活動的規屬則和方法是指導人們思維、推理、分析和判斷的規則和方法。它們具有抽象思維的特點,所以不能被授予專利權。專利法為專利權人提供的權利是禁止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進行製造、使用、銷售之類的生產經營活動,而不是用專利權來禁錮人的思想。智力活動的規則方法涉及的是在人的頭腦中進行的活動,試圖將這樣的活動置於專利獨占權的范圍之內是不合理、也是不現實的。
④ 知識產權專業的著名學者
知識產權圈裡的人都知道,南吳北鄭,中原二王,吳說的是吳漢東,鄭說的是鄭成思,二王說的是王鋒和王肅,絕對是知識產權界的權威。還有就是劉春田和馮曉青、張平。陶鑫良等等。
⑤ 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主要特徵:
1、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
2、知識產權具備專有性的特點。
3、知識產權具備時間性的特點。
4、知識產權具備地域性的特點。
5、大部分知識產權的獲得需要法定的程序,比如,商標權的獲得需要經過登記注冊。
法律特徵
從法律上講,知識產權具有三種最明顯的法律特徵:
1、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力、多邊協定外,依一國法律取得的權利只能在該國境內有效,受該國法律保護。
2、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即只有權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經權利人許可不得行使其權利。
3、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各國法律對知識產權分別規定了一定期限,期滿後則權利自動終止。
「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對創造性的勞動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容侵犯。」
(5)知識產權保護的學者觀念擴展閱讀
知識產權是指人類智力勞動產生的智力勞動成果所有權。它是依照各國法律賦予符合條件的著作者、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享有的獨占權利,一般認為它包括版權(著作權)和工業產權。
版權(著作權)是指創作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對其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總稱;工業產權則是指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名稱或原產地名稱等在內的權利人享有的獨占性權利。
自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頒布之後,我國陸續出台了《商標法》、《專利法》、《技術合同法》、《著作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文件。
⑥ 什麼是知識產權其法律特徵和范圍是什麼
一、知識產權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1)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
(2)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廣播節目;
(3)人類一切活動領域的發明;
(4)科學發現;
(5)工業品外觀設計;
(6)商標、服務標記以及商業名稱和標志;
(7)制止不正當競爭;
(8)在工業、科學、文學藝術領域內由於智力創造活動而產生的一切其他權利。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產權范圍不斷擴大,不斷涌現新型的智力成果,如計算機軟體、生物工程技術、遺傳基因技術、植物新品種等,也是當今世界各國所公認的知識產權。
二、知識產權的概念與特徵
(1)知識產權的概念
知識產權是指智力成果的創造人對所創造的智力成果和工商活動的行為人對所擁有的標記依法所享有的權利的總稱。關於知識產權的范圍,學術界和立法實踐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而根據1967年簽訂的《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的有關規定,知識產權的范圍則包括:關於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權利(即著作權);關於表演藝術家的演出、錄音製品和廣播節目的權利(即鄰接權);關於人類在一切領域的發明的權利(即發明專利權及科技獎勵意義上的發明權);關於科學發現的權利(即發現權);關於工業品外觀設計的權利(即外觀設計專利權或外觀設計權);關於商標、服務標志、廠商名稱和標志的權利(即商標權、商號權);關於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權利(即反不正當競爭權);以及一切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由於智力活動產生的其他權利。作為WTO規則重要組成部分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對知識產權范圍也作了明確的規定,其界定為: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利(即鄰接權);商標權;地理標志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未公開信息的保護權(即商業秘密權)。
由於我國已經於1980年6月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因此,理論上普遍認為,我國認可該組織確定的知識產權范圍。同時,我國也已經於2001年加入WTO,這也表明,我國也認可WTO規則對知識產權范圍的界定。但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實際上取決於各國對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執法水平。
(2)知識產權的特徵
知識產權是一種與物權、債權並列的獨立的民事權利,其具有如下特徵:
1.知識產權的無形性。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或具有財產價值的標記,是一種沒有形體的財富。知識產權客體的非物質性,是知識產權的本質屬性,這是其與其他有形財產所有權最根本的區別。
2.知識產權的法定性。知識產權的法定性是指知識產權的范圍和產生由法律規定。知識產權的法定性是由無形性決定的。由於其沒有形體。因此其可以同時為多個主體所共同佔有,很難為擁有者所完全控制,因此,知識產權必須通過法律加以確認。
3.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專有性即排他性。知識產權的專有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產權為權利人所獨占,權利人壟斷這種專有權並受到嚴格保護,沒有法律規定或未經權利人許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權利人的知識產品;二是對同一項知識產品,不允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同時對同一屬性的知識產品享有權利。
4.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知識產權作為專有權在空間上的效力並不是無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其效力僅限於本國境內。按照一國法律獲得承認和保護的知識產權,只能在該國發生法律效力。
5.知識產權的時間性。知識產權作為一種民事權利,有時間上的限制。即知識產權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受到保護,一旦超過法律規定的有效期限,這一權利就自行消滅,而其客體就會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財富,為全人類所共同使用。
⑦ 知識產權有關知識
發展中國家似乎把保護知識產權看做是件很高尚的事情,甚至是區分文明人和野蠻人的標志。我猜想,在人們的潛意識里,似乎保護知識產權就等於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
知識真的可以被據為私有嗎?傑斐遜就不同意。他聲稱思想其本身不能受限制或據為己有,因而發明就起本身而言不能成為財產實體。新經濟增長理論指出,人們之所以可以保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人們的收入水平之所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不斷地提高,主要就是因為知識無法完全私有化,知識是一種「准公共產品」。知識如同黑夜裡的燈光,不僅照亮了房間里的人,也能夠讓那些過路人看清道路。那些想永遠占據思想壟斷權的葛郎台們,就像是把房間的門和窗戶緊緊關起來,貪婪卻徒勞地希望,這樣一來就不會讓外邊的行人「享受」到他們的燈光。除非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一直被鎖在保險櫃里,否則只要這些新的產品和服務進入市場,人們就可能會學習和模仿體現在這些產品和服務中的部分新知識。由於人們總是能夠「免費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後一代的人總是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開發出來更新、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這才使得人類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更何況許多被應用於商業的發明創新本來就所源自公共資金支持的研究活動。根據美國制葯業協會提供的信息,只有43%的葯業研發機構由本工業自身提供資金。而29%的研發機構由美國政府的國家健康研究院資助。
我們承認,保護知識產權能夠提供激勵機制,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林肯曾經說過,「專利制度是在天才的創造火焰中添加了利益這種燃料」。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謬誤。知識產權並不是惟一的添加劑,與赤裸裸的利益相比,名譽和好奇心或許是更好的燃料。知識產權甚至不是讓創新者獲得利益的惟一工具,比如說,我們可以用懸賞制度獎勵創新者,而市場本身就已經發明了相當精妙的激勵機制。即使沒有專利,創新者仍然可以利用許多「天然」的保護機制,獲得大量的收益。這些「天然」保護機制包括「模仿時滯」(由吸收新知識的成本造成)、「名聲利益」(作為首創者)。一位叫Levin的美國經濟學家對650名高級研發經理的調查發現,專利反而沒有「模仿時滯」和「向下移動的學習曲線」等「天然利益」重要。在另一項有趣的調查中,Mansfield詢問100名美國公司的研發執行主任:如果沒有專利保護,將會有多少發明和創新不會出現。這100名代表來自12個工業集團,其中只有三種工業的代表認為這一比例會較高(制葯業60%,其他化學工業38%,石油工業25%)。有6種工業的代表答案是基本為零(其中辦公設備、汽車業、橡膠產品和紡織是0%,初級金屬和儀器製造行業是1%)。認為比率很低的行業還包括:機械工業17%,鋼鐵製造業12%,電器11%),平均的比率大約為14%。Mansfield後來在英國和德國也做了類似的調查,結果與此類似。
即使知識產權保護了創新者的利益,但是,創新者的利益和全社會的利益是一致的嗎?換言之,保護知識產權一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嗎?很多學者擔心:專利體系的「贏者通吃」的本質會阻礙創新者之間的競爭,或是導致創新努力與投資的重復。還有的學者指出這一體系會導致發明者努力改進已有專利,而不是創造出真正的新知識,因而資源被浪費。考慮到科技進程的積累性和互動性,對關鍵創新的強有力的保護可能會延誤競爭者創造出對世界更有用的革新。許多人還問為什麼所有的發明盡管其社會價值不同,卻都獲得同樣期限的保護及為什麼保護期限長達17或20年。
在發展中國家,現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能否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更值得懷疑。沒有證據表明,在發展中國家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會鼓勵更多的研發活動。實際上,最近在發展中國家所作的關於對科技問題的研究表明,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新知識不是可以申請專利的那種。發展中國家最需要的知識並不是從世界角度來說真正新穎的知識,而是更適合當地情況的知識。為了進一步吸收更高級的科技知識,發展中國家必須首先模仿和復制,在這種模仿和復制的過程中,其實已經出現了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學習並掌握新的生產過程需要付出努力;追蹤新的技術發展也需要付出努力;評價和選擇適用的技術業也需要付出努力;把新技術應用到本國的生產條件中,需要在生產過程、生產工藝、組織安排做出調整;這些努力均表現為對技術能力的投資,並導致本國有效使用技術知識的能力的提高。遺憾的是,這些在模仿和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的知識進步卻無法得到專利體系的保護。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國家不得不用幼稚產業保護和其他工業政策措施來鼓勵這種科技發展(19世紀的美國和其他追隨者就是這種情況)。不幸的是這些措施在當今WTO協議下是受到禁止的,盡管這些措施並不像所認為的那樣有害。哈佛大學教授Helpman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Grossman的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的模仿行為反而能夠促進發達國家的創新。
WTO框架下的TRIPs由於其缺陷,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產生了相當負面的影響:(1)TRIPs強化了發達國家廠商的壟斷力量,使得他們能夠攫取更多的利潤,但同時卻使得產品價格高企,妨礙了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也包括發達國家消費者)的利益。姑且不提計算機軟體、音像製品的高昂價格,更嚴重的是,有些產品直接關繫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和健康,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卻無法獲得。舉治療艾滋病的葯品為例,全球范圍內的艾滋病患者已經有3600萬人,其中95%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在某些非洲國家,由於多於1/4的人口感染了艾滋病,其人口壽命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下降20歲。如果能夠及時得到葯品,艾滋病的死亡率可以大大降低。然而,美國公司生產的治療艾滋病的葯品,夠一年使用的劑量價值10,000-15,000美元,而在印度生產類似的非專利葯品,價值只有300美元。(2)發達國家利用TRIPs竭力阻止先進技術流入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為了提升技術水平必須付出更昂貴的代價,而在某些情況下,發達國家乾脆完全關閉了大門,讓發展中國家無從獲得先進技術。印度的企業為了履行《蒙特利爾公約》,打算不再生產對臭氧層有破壞影響的CFCs,而是轉產對環境保護更有效的HFC134a,但是擁有專利權的美國公司開口就要2500萬美元的高價,其實際價格不過200萬到800萬左右。為什麼美國公司漫天要價,為的是好就地還錢:它想要購買並控制印度公司的股權。(3)TRIPS允許以前被認為非專利性的天然物質和程序申請專利(微觀有機體,生物過程等),這將從根本上改變知識產權的含義。原本的知識產權只是保護創新者,而在加進對微觀有機體和生物過程的保護之後,知識產權保護的可能只是盜竊者。有的學者已經指出,發達國家正在伺機進行「生物盜版」活動:一些發達國家的生產商能夠將在發展中國家已經廣為人知的東西申請專利,這是因為他們能夠重新包裝這些由傳統知識體系組成的產品,這些產品根據協議是可申請專利的,而發展中國家卻沒有這種能力。這對發展中國家的損害將是很大的:美國的一家公司試圖申請用一種草葯治療傷口的專利,而印度政府針鋒相對地指出,印度人自古就知道這種草葯的療效。但是,另外一家美國公司卻順利地把從泰國的苦葫蘆中提取治療艾滋病葯物的技術注冊了專利,盡管這首先是由泰國的科學家發現的。
人們在有意無意地忽視歷史的教訓。那些聲稱保護知識產權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惟一選擇的西方學者,篡改了歷史的真相。歷史的真相是。凡是後進國家,無不通過「偷師」引進技術。在發達國家進行工業化的早期,知識產權從來就沒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尤其是對其他國家的知識產權更不尊重。與發達國家過去的做法相比,當代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方面做的要好的多。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是技術水平最先進的國家,為了防止技術泄露,英國甚至通過法律的形式阻止熟練技工出國。為了應對先進國家阻止技術外流的這些措施,較落後的國家採取了各種非法手段獲取先進技術。這些國家的企業家和技術工人們經常在國家明確表示同意甚至是積極鼓勵(包括對獲取特殊技術的獎勵)下從事工業間諜活動。法國、俄國、瑞典、挪威、丹麥、荷蘭和比利時對英國進行了廣泛的工業間諜活動。瑞士直到1907年才半心半意地制定了專利法,到1954年,瑞士專利法才達到其他先進國家的水平。但是,在19世紀末,盡管瑞士沒有專利法,瑞士人是世界上最有創新頭腦的人之一。在這段時期里瑞士人在紡織機械、蒸汽機和食品加工(牛奶巧克力、嬰兒食品等)等領域做出了世界聞名的發明。他還指出,沒有證據表明缺乏專利體系會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障礙。在某些行業,尤其是食品加工工業,專利體系的缺乏反而導致了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
隨著經驗的積累,發展中國家將日益明白TRIPs並不是為它們的利益服務的,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或許有一天也會明白,這一體系也不是為他們的利益服務的。當世界專利97%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時,使用這些專利所支付的成本要遠遠大於從這些專利支持中所得到的收益。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歷史回顧表明,發達國家現在想要做的,不過是在自己爬上樓之後,就撤掉了發展中國家能夠向上攀登的梯子。
學生最起碼要尊重他人的知識,不抄襲,不作弊
⑧ 不同學者對於知識產權定義的不同解釋
知識產權分為三種商標、專利、版權,但是這三個板塊下面還有很多小的分支,知識產權其實就是保護自己公司的自主研發後的產品權利,通過知識產權最大化的保護自己的權益,望採納
⑨ 知識產權保護的專家解析
網路著作權保護的基石
蔣志培(原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現在中國每年受理知識產權案件三萬多件,其中著作權案件占
將近一半,從全國來看有四分之一涉及網路。北京市的著作權糾紛中,一半都是網路案件。翻開知識產權保護的歷史,利益的平衡是一個基石,司法者立法者都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問題。要實現網路著作權保護,總的來講是利益的平衡。在創造自己價值的同時注重保護他人的權益,這就是利益平衡原則。從網路服務的信息產業到著作權的各個環節,都應當考慮合法權益怎樣才能更充分地得到保護。網路著作權保護中涉及一系列技術問題,比如鏈接、搜索引擎、視頻、網上電視等一系列增值服務項目。而這些增值項目總是不由自主地以追逐利益為主要目的,從而侵害權益人的權利。這就需要我們的法律保護不斷完善,要讓業界各個環節的人都有一定的法律可遵循,要讓人們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不對的,實現有法可依。
保護著作權=保護自己
孫雷(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室處長):近年來,隨著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加強,以及網路市場經營秩序的不斷健全,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走授權經營的道路。不少網站不僅通過作者取得使用權,同時使網站自身成為著作權所有人。對於這些網站來講,保護著作權也就是保護他們自己。而要解決獲取合法授權的問題,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授權機制,促進著作權人與網站之間的合作,不斷完善網路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機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網路技術與著作權保護的協調發展。
著作權人與網路內容或者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緊密合作,是推動中國網路傳播發展的主要動力。現在提到著作權糾紛,對涉及新型網路技術的案件,無論是著作權人還是網路內容的提供者都希望從法官那裡尋求支持,找一個說法。中華文化向來提倡和諧,判決並不是解決網路糾紛的主要方法,全國法院系統大力提倡並在實踐中加強糾紛調解力度,這是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兼顧當事人利益,尤其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做法。
網路著作權保護要與時俱進
陳錦川(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新的傳播技術、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引發新型著作權案件,因此,網路著作權保護必須與時俱進。比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路著作權案件呈現了某一時期以某一類型為主導與其他類型案件並存並不斷增多的復雜情況。關聯案件數量多,與網路的特點相適應。因作品被多家網站使用,同一著作權人分別起訴多家網站,或者多個權利人共同起訴同一網站的案件佔有一定比例。這一方面反映出了現在權利人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的增強,另一方面給法院的審判工作帶來極大的壓力。
因此,網路著作權案件審理,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是依法審理;第二是平衡,要通過案件審理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促進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播,確保廣大網民的知情權,促進網路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的發展;第三要注重技術與法律實施的關系,法官首先必須了解新的技術,了解新的商業模式,在這個技術上正確適用法律,但又不要受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限制。
近日,2010打擊網路侵權盜版專項治理「劍網行動」在全國正式啟動,這也是2005年以來開展的第六次專項行動。
實際上,隨著互聯網和手機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對此,有關專家學者就網路環境下著作權人與公眾利益的平衡、如何加強著作權的保護、網路技術發展對著作權保護提出的新挑戰等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支持創新,但是也不要丟棄了,古人已經研究出來的正確、實用、科學的知識和理論。那些追求線條各異造型古怪,獨一無二的建築以及日用品設計,雖然是創新了,但是其不實用不科學的特點,導致建築蓋起來以及商品生產出來後,卻達不到滿意的功能和效果,既浪費材料又浪費人工,無形中產生了更多的高科技生活垃圾,浪費了消費者的熱情和辛苦錢,導致實用後產生難以抹去的失望,以及不良的心理陰影。希望知識產權的保護能起到好的正面的作用,不要制約了社會各種科技正常的發展,也不要使一些有稀奇古怪想法的人,走入了誤區,偏離了科學實用以及造福人類的宗旨。
會不會導致有些非研究人員,自私的使用陰謀詭計和極端的做法,剝奪和霸佔真正研究成果人的科研成果?導致研究人沒有受益而引來禍端?如何避免這種現象,有待於制定出更合理的相關保護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