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放農村申被權,指的是什麼權
本質上,這是統籌城鄉土地市場共同發展的體現。
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權,由國務院下放到省級決策層面。
3月12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授權和委託用地審批權的決定》(下稱《決定》),明確了省級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權。《決定》稱,將國務院可以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這一內容,已經體現在2019年8月26日最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第三款規定,對國務院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城市在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國務院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第四款規定,對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外,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國務院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決定》還,試點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和國務院批准土地徵收審批事項委託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對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以及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三十五公頃的、其他土地超過七十公頃的土地徵收審批事項,國務院委託部分試點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首批試點省份為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重慶,試點期限1年,具體實施方案由試點省份人民政府制訂並報自然資源部備案。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類政策規定對於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及改革各地方的用地政策等有積極的作用。客觀上使得土地轉性的審批工作壓縮,有助於促進部分農用地的用地性質轉變,對於相關建設用地的增加也是有積極作用。
在實際過程中,耕地要轉變為農用地面臨很多障礙。從審批本身來說,也有很長的手續,造成了一些城市耕地轉性的困難。尤其是在一些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地方,耕地轉為建設用地是有制度保障的,但是審批程序比較慢,這使得部分土地難以按時轉性,最終也影響了用地工作。
此外,部分城市要在特定地段獲得建設用地,往往需要依賴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即農村對宅基地等進行復墾以形成新的耕地、城市郊區佔用耕地。此類工作因為涉及耕地佔用,審批程序比較復雜。
嚴躍進表示,現在此類政策放鬆,使得各級省政府可以通盤進行考慮,這也有助於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建設用地市場的管理,其本質上也是城鄉土地市場共同發展的體現。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俊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家層面上很難及時准確得進行微觀管理,權力下放就是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推進審批領域改革,下放審批許可權,打造服務型政府的需要。在土地領域審批權力的下放,是當前土地管理改革的方向之一,增強了地方統籌利用土地資源的能力,必然會帶來地方政府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劉俊傑還表示,要用好管好下放的審批權,避免個別地方重蹈土地財政的覆轍。
之所以將四大直轄市和江浙皖粵八地作為試點,劉俊傑認為,試點地方位於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等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一些地方可能存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接近枯竭的狀況,先期讓這些地區試點探索,一方面有利於緩解建設用地緊張狀況,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土地制度改革探索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決定》還提出,國務院將建立健全省級人民政府用地審批工作評價機制,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土地管理水平綜合評估結果,對試點省份進行動態調整,對連續排名靠後或考核不合格的試點省份,國務院將收回委託。
B. 國家下放農用地轉建設地大田地可以蓋房了嗎
不可以的。如果直接在田地上修建房屋,屬於違反了土地用途管制下午,屬於違法建築。關於農地轉建設用地下放批准權,是原本由國務院審批的,下放部分由省級政府批准。
C. 農用地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還是人民
中國的土地都是國有的。。。。。。
你們村只是土地的暫時擁有者,最終的所有權還是在國家的
但你們還是可以得到賠償費的 要是沒有的話 就得去問領導幹部的腰包了。。。。。。
D. 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土地確權的規定
一、明確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范圍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等土地權利的確權登記發證。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要覆蓋到全部農村范圍內的集體土地,包括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遺漏。
二、依法依規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記辦法》、《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等有關法律政策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規定,本著尊重歷史、注重現實、有利生產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原則,在全國土地調查成果以及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基礎上,依法有序開展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三、加快農村地籍調查工作。各地應以「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准確」為原則,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技術規定》、《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等相關技術規定和標准。
四、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確定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遵循「主體平等」和「村民自治」的原則,按照鄉(鎮)、村和村民小組農民集體三類所有權主體,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
五、依法明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代表。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受本農民集體成員的委託行使所有權;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4)國家下放農用地使用權擴展閱讀:
我國的土地所有權分為兩種,一種是國有土地所有權,主要是城鎮范圍內的土地;一種是集體土地所有權,主要是農村范圍內的土地。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登記發證工作總的來說,做的是不錯的。這次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是要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農民宅基地使用權等三權的登記發證工作。
土地確權的五項原則:
一是依法依規原則。
二是便民高效原則。
三是因地制宜原則。允許各地根據自身的經濟、社會、技術條件和工作基礎,在滿足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和管理需要的前提下,進一步細化政策,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
四是急需優先原則。
五是全面覆蓋原則。即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應覆蓋到全部農村集體土地,包括林地、草地等。
參考資料:
中國農業部官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
E. 關於農村土地使用權的規定
農村土地使用權是指農民集體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專利。農村土地使用權可分為農用土屬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三種。農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是指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鄉(鎮)企業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的使用權。
改革開放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逐漸確立起來。由此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地使用權主要歸農戶經營使用的制度。
由於土地利用對社會經濟有很強影響,因而土地使用權受到一定限制。比如土地要按照規定用途使用(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要符合規劃(規劃制度)、土地利用要遵循可持續原則(開發利用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
F. 國家關於土地使用的政策和法律
1、農用地只能用於農業發展主要依據《土地管理法》第四條
「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
前款所稱農用地是指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遊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
2、關於土地使用的常用法律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3)《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
(4)《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
(5)《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
(6)國家下放農用地使用權擴展閱讀:
農用地性質轉換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
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國務院批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國務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機關批准。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地可以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
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G. 「下放"農村土地審批權是斤么意思
就是降低有審批權的部門的行政級別。比如由省級降為市級,由市級降為區縣級。
H. 國家對農用地的用途有哪些規定
承包時合同有約定的,應以約定為准,承包期間,不能改變土地用途跟性質。任何組織內和個人不得剝奪和容非法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土地的權利。農村土地承包後,土地的所有權性質不變。承包地不得買賣。
承包地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承包者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 承包地被依法徵用、佔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同時承包方承擔下列義務: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用於非農建設; 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給土地造成永久性損害;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農業用地是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所利用的土地。又稱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捕水面、農田水利設施用地,以及田間道路和其他一切農業生產性建築物佔用的土地等。
法律依據參照:<農村土地承包法>
I. 國家把土地分為: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的所有權規國家還是集體
未利用地所有權既有歸國家的,也有歸集體的。
未利用地並非以所有權劃分,而是以土地利用形式劃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未利用地是指農用地(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和建設用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遊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以外的土地。
包括未利用土地、其他未利用地兩個二級地類。未利用土地又分為:①荒草地。樹木郁閉度<10%,表層為土質,生長雜草,不包括鹽鹼地、沼澤地和裸土地。②鹽鹼地。表層鹽鹼聚集,只生長天然耐鹽植物的土地。③沙地。表層為沙覆蓋,基本無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灘。④裸土地。表層為土質,基本無植被覆蓋的土地。⑤裸岩石礫地。表層為岩石或石礫,其覆蓋面積>50%的土地。其他未利用土地又分為:①其它土地。未列入農用地、建設用地的其它水域地。②河流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開挖河流常水位岸線以下的土地。③湖泊水面。天然形成的積水區常水位岸線以下的土地。④葦地。生長蘆葦的土地,包括灘塗上的葦地。⑤冰川與永久積雪。表層被冰雪常年覆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