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知識產權」的看法和認識
性質1:從一般意義上說,「知識是關於一切新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信息、管理、美感、善德等等具體知識的一般抽象形式」。對於知識產權的內涵和外延,理論界並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也有學者認為,知識產權是人們基於自己的智力勞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而依法享有的權利。盡管如此,對知識產權的內涵和類型予以界定,這已是知識產權立法的共性所在。國內立法和國際立法都對知識產權的內涵和類型予以規定,以此表現一個國家對本國保護知識產權所持的態度以及所確定的不同保護范圍,或者用以表現參與締結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公約、國際條約的不同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所持的共同態度或者確認的共同標准。由此形成了知識產權的內涵和類型法定,即一國國內或者國際上的知識產權內涵和類型都由知識產權立法予以直接規定,當事人不得自行約定知識產權的內涵,也不得自行創設知識產權的類型。 性質2:知識產權法定原則既是知識產權制度本身的基本原則,又是知識產權立法的方法性原則。所謂方法性原則,即為了科學、完整地表述知識產權立法內容而採用的方法或者技巧的原則。方法性原則不僅涉及知識產權立法的內容本身,而且涉及知識產權的立法技術,是准確表述知識產權制度內容而採用的必不可少的立法方法,是一種對知識產品以法定方式予以賦權的方法。知識產權立法之所以實行知識產權法定原則,是基於實現對知識產品保護的需要,具有其充分的根據和正當性。 性質3:知識產品具有源自於知識的外部性或者公共性。「知識的外部性就是私人所生產的知識成果,容易擴散或者溢出進入社會公共領域,成為社會所公有的知識的性質。知識的外部正效果能夠給知識的非產權所有者帶來巨大的潛在利益」[8],知識的外部性導致了知識產品的外部性。而知識產品具有的外部性,決定了「通過私人手段很難控制,即具有難以控制的特性」。為此,只能依靠知識產權法定原則克服知識產品的外部性弊端,賦予知識產品以私人性,以法律形式賦予知識產品的創造人或者相關的特定主體享有對於知識產品的壟斷性權利或者享有基於知識產品而壟斷市場資源的權利,實現對知識產品的保護。 意義:確立知識產權法定成為知識產權立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具有重要的功能。 意義1:有利於實現國家保護知識產權的目的和戰略。 國家保護知識產權的目的,是為了充分鼓勵人們進行知識產品的生產和創新,增長社會財富,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我國應從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知識產權保護的戰略意義,對此,我國已於2005年6月正式啟動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基於此,應通過貫徹知識產權法定原則,將一切有利於實現上述目的和戰略的政策和措施,上升為法律制度而獲得普遍遵守的效力,並以此推動保護知識產權的目的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現。 意義2: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知識產品的特點決定了知識產品的創造人自己難於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實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而只能依賴於國家的保護,即知識產權的保護對國家有著極強的依賴性。知識產權法定原則表明,知識產權制度的內容取決於國家的意志和政策,知識產權制度中蘊含著國家保護知識產權的價值取向和政策傾斜。國家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制度創新中居於核心地位。國家有效的扶持、鼓勵措施有利於提高我國知識產權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國家的強制力能夠為之提供堅強的後盾。因此,應通過知識產權法定原則,更加充分發揮國家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制度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最大效益。 意義3:有利於提高知識產權的效率,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知識是資源、是資本、是財富。」知識產品同時又是知識商品,「知識產權是指知識商品的產權」。「知識經濟的精髓在於把知識變成財富。」[18]知識產權作為商品,只有轉化為產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因為知識的價值和知識的經濟效益都反應在知識產業上」。而知識產權法定原則能夠賦予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對知識產品享有排他性的使用、生產和經營的壟斷權,為知識產權的權利人提供周全的保護,從而增強了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充分利用、使用知識產品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知識產權的商品轉化率,進而有利於提高知識產權的利用效率,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意義4:有利於解決或緩解知識產權保護中的矛盾。 知識產權保護的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比如知識產權的壟斷使用與公共利用之間的矛盾、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限制之間的矛盾、知識產品信息的公開和保密之間的矛盾、知識產品的社會性與專有性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的解決和協調,有賴於知識產權法定原則。通過知識產權法定原則,為不同法律主體配置均衡性的權利、義務、責任關系,設計出能夠消除或者緩解各種矛盾的知識產權制度。 意義5: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和創新,不僅應符合國際公約和國際條約的原則和國際慣例,而且應吸收其他國家知識產權立法中的成功經驗,尋求不同國家知識產權立法中的共同規律和共同規則,盡可能消除由於不同國家知識產權立法的差別性而給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造成的障礙,實現與其他國家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進而實現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化和一體化。
2. 談一談對著作權法第53條的認識
本條基本未作修改,只是在法律適用中增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合同法於1999年3月15日經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重要法律。合同法分則雖然沒有規定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和轉讓合同,但關於著作權許可使用和轉讓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變更和轉讓、終止、違約責任等,著作權法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總則規定。本條明確規定,關於違約責任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有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於1986年4月經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訂立的確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依法訂立的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雙方都必須全面地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否則就會給對方造成損害,違約就應承擔法律責任。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和權利轉讓合同與其他合同一樣,一方的違約行為都會給另一方的民事權利造成損害。違約包括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條件兩種情況,例如,圖書出版合同中,作者未按合同約定履行交稿義務,或者出版者未將作品出版,即屬於不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作者雖然提供了稿件,但未按合同約定的期限供稿,或者出版者逾期出版,即屬於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的條件,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違約行為。違約方因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害,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關於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與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的規定基本是一致的,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是否繼續履行由沒有違約的一方選擇,例如,作者到了合同約定的交稿期限還沒創作完成,出版社可以要求其繼續履行,但是給出版社造成的損失要適當賠償;如果因為交稿過遲,使出版社的商機錯失,那就屬於根本違約,使出版社的合同目的落空,出版社有權解除合同,並要求作者賠償損失。關於採取補救措施,例如出版社沒有按合同約定的質量出書,或者由於排版的錯誤,將作品的內容前後順序顛倒,這時出版社應當就錯誤的部分重新排版,或者將錯誤的部分單獨出具校正提示。賠償損失是承擔違約責任的基本方式,按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賠償的損失即包括直接損失,也包括可得利益,但可得利益的計算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到的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例如,甲電影製片廠與乙電影公司簽訂一份合同,合同中約定:甲廠將其即將製作完成的一部電影的發行權賣給乙公司。電影製作完成後,甲廠反悔,拒絕履行合同。甲廠的違約行為給乙公司造成的直接損失是該公司為發行這部電影所付出的先期投入,如廣告費10萬元。但乙公司有證據證明其收到了100份訂單,按此訂單,可以賣出100個拷貝,每個拷貝可獲取利潤2萬元,總共損失利潤200萬元。甲廠應當賠償乙公司損失的廣告費10萬元和200萬元發行利潤,共計210萬元。按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當事人一方因另一方違反合同受到損失的,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以上是關於當事人沒有在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條款的情況下,法律規定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及損失賠償額如何計算。如果在當事人的合同中有違約責任條款,首先應當按合同中的約定辦理。例如在合同中約定了一方違約,由違約方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或者約定了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則按此約定辦理。按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3. 你對音樂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現狀有哪些認識
對於音樂著作權的保護 ,能更好的保護創作者的權益
現網路發達, 避免了更多的抄襲。
提高下載的門檻,是有很大作用的。
4. 我對著作權法的認識。這個小論文怎麼寫啊
對於這抄個論文,我就不一一寫出來了。給您列個提綱,你從網上就能搜到答案,特容易,希望對你有幫助:
以1500字為限
1.著作權的概念 50字
2.著作權法的歷史 300字
3.著作權法的主要內容 400字
4.著作權法的缺陷和與外國著作權法的比較 300
5.著作權法的展望 300字
6.感謝CCTV。。。MTV.。。。等等。。。 50字。。。
5. 從著作權法的角度談談對百度文庫的認識
你可以看下這篇文章「文檔分享平台的著作權侵權責任初探」,今天剛出的 你問的真及時。
6. 著作權亦稱版權。下列關於著作權的認識,正確的是
【答案】D
【答案解析復】試題分制析:公民的著作權是與生俱來的,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獲酬權等。當著作權受侵犯時,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所以①③④是正確的,②是錯誤的,公民的著作權屬於財產權,排除,故選D。
考點:本題考查依法保護智力成果權。
7. 關於互聯網著作權侵權的認識
關於互聯網著作權侵權的認識,國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獲得信息的慾望得到極大滿足。一方面,它使得信息的多向流動更加廣泛、快捷;另一方面,由於信息的提供者和接收者身份的不特定性,從而使得互聯網上信息的流動可能更加無序。關於互聯網著作權侵權的認識人類對於互聯網的使用尚處於較粗淺的階段,作為人類的工具,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自己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技術的發展。信息流動的無序以及技術上的缺陷將制約人類對互聯網的應用,並將導致新的法律問題。新工具的出現都將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人們也都將不停地為之立法。好的立法應該在對工具的充分應用和有效控制之間取得平衡。人們對因互聯網產生的法律問題的認識,在本質士應該與傳統信息交流工具,如電視、報紙出現時情況一樣。國際互聯網作為工具,並不是人們所經常描述的那樣無邊而虛幻,而是在相應的硬體和軟體的支持下,實現信息流動的真實平台,並由真實存在的主體負責運營。在這些信息繁雜、迅速的流動中,網站是信息流的節點,實現信息的產生、流入和流出。沒有這些節點的存在,互聯網的工具性就不能實現。因此,在討論互聯網的法律問題時,應以網站的運營商為中心進行分析,尤其是按照信息源的分類進行分析。每個網站提供的信息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網站自身提供的,包括網站建立的其他站點的鏡像;二是由不特定的網路用戶提供的。對於在互聯網上侵犯著作權的有關法律問題的認定,也應遵循這樣的思路,結合著作權法的現行規定進行分析。關於侵權主體與責任的承擔應該說,這個問題並不是著作權侵權特有的問題。而是整個互聯網應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最終將取決於技術的進步。在當前階段,與傳統信息交流工具相比,各國對互聯網的控制相對較弱,這既有經濟上的原因,也有技術上的原因但都出現了控制逐步增強的趨勢。在互聯網上發生的侵權事件,主體主要涉及網路運營商和網路用戶。在侵權主體必然存在的情況下,問題就在於能否通過相應的證據手段予以確認。網路運營商的責任問題已在上文提及,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除網路運營商直接實施的侵權行為,在侵權人身份能明確指正證時,如果還要求運營商承擔連帶或部分責任,似乎就增大了運營商的風險。筆者認為,這時主要應看運營商對於在網上流動的相關信息是否負有法定的控制、審查義務。如果不負有這樣的義務,則運營商應當免責,正如電信業務運營商不對利用電話通話進行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一樣。事實還證明,網路用戶真實身份的確定,依靠用戶注冊是不可行的,因為無人能控制注冊信息的真實性,依照當前的技術手段,甚至確定侵權人所使用的計算機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用戶注冊與相應的真實的法律信息相聯系,特別是在實行存款實名制後的銀行卡號碼和密碼等信息,則問題就可以解決。但這可能遇到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受限制的問題。不過,在可能泛濫的侵權行為和網路運營商的商業利益之間,保護權利人的利益是重要的,雖然對互聯網發展的阻礙也可能影響國家或者公眾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由網路運營商承擔全部或部分侵權責任,是在運營商、權利人以及公共利益之間取得的平衡。網路運營商為身份不能確定的人提供了實施侵權行為的條件,並放任侵權行為的發生,則承擔相應責任也是合乎法理的。運營商的利益可在承擔責任的方式上予以考慮。
8. 我們以前對知識產權這個問題的認識,是不太清楚的。或者不太明晰,重視不夠。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內者對其智力成容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獨占權。
知識產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客體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識產品,是一種無形財產或者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是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一樣,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有些重大專利、馳名商標或作品的價值也遠遠高於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
包括商標權,版權,著作權,專利權,任何人都有權對自己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可以申請。
具體可以點擊本問題下方的綠色免費咨詢圖標→【向TA咨詢】進行免費專利商標版權登知識產權問題咨詢,專利資深顧問會第一時間回復並解決您的任何問題需求。
9. b站會員社區規范題以下對著作權的認知,哪一項是正確的
著作權的范圍非常廣泛,關於著作權的各種規章制度也在不斷完善之中。著作權是指內文學、藝術、科學作品容的作者依法對他的作品享有的一系列專有權。
著作權包括:第一,享有著作權的作者可以決定是否對他的作品進行著作權意義上的使用;第二,他可以決定是否就他的作品實施某些涉及他的人格利益的行為;第三,他可以在必要時請求有關的國家機關以強制性的協助來保護或實現他的權利。
著作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權利。它與工業產權構成知識產權的主要內容。在廣義上,它也包括法律賦予表演者、音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或出版者對其表演活動、音像製品、廣播電視節目或版式設計的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
根據我國的著作權制度,著作權是一種包含若干特殊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混合權利,行使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往往涉及其中的人身權。例如,作者將他的作品首次交出版社出版時,不僅是在行使出版權,往往也是行使發表權。
著作權也是一種內容不斷發展的權利。在世界各國,著作權包含的內容並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和使用作品的新技術的不斷產著作權生,也在得到不斷的發展和補充。總之作者享有著作權不會影響作品的傳播。
10. 以下對著作權的認知,哪一項是正確的
A、圖書出版者出版圖書應當和著作權人訂立出版合同,並支付報酬。
B、圖書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作品,按照合同約定享有的專有出版權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出版該作品。
C、著作權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期限交付作品。圖書出版者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出版質量、期限出版圖書。
D、圖書出版者重印、再版作品的,可以不通知著作權人,但應支付報酬。
答案:
A、圖書出版者出版圖書應當和著作權人訂立出版合同,並支付報酬。
B、圖書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作品,按照合同約定享有的專有出版權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出版該作品。
C、著作權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期限交付作品。圖書出版者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出版質量、期限出版圖書。
原因:見2010年修訂版的著作權法第三十、三十一、三十二條。
一、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一)著作權作品的定義與保護條件:
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造成果。
著作權作品要成為著作權客體,須具備的條件(著作權客體的構成要件):
1、獨創性。亦稱原創性,是作品成為著作權客體的首要條件。指由作者獨立構思而成的,作品的內容或表現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於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襲、剽竊、篡改他人的作品。
2、可復制性。符合著作權保護條件的作品,通常都能以某種物質復制形式表現的智力創作成果。復制形式包括印刷、繪畫、攝影、錄制等。我國著作權法並沒有像英美法那樣要求作品必須固定在有形載體上,而只要求作品能夠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因此不排除對未被有形載體固定的口頭作品的保護。
著作作品是作者的思想表現形式。單純的思想或情感本身而不具有文學、藝術等客觀表現形式的,不能稱為作品,不能成為著作權客體。(不保護思想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