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權法案例分析。急!!!
所有權歸馬某
1.合同法規定 標的物所有權自交付起所有權轉移。季某和馮某都沒有實現交付,所以所有權不轉移
2.馬某兒子的交付由於他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說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付
『貳』 物權法案例分析與答案
1、丙無法取得所有權,法律明文規定,不動產所有權變更登記後生效,丁已經取得所有權
2、不可以,丙只能追究甲的違約責任,要求其賠償損失
3、不可以,買賣不破租賃
『叄』 關於物權法的案例分析題
1.不合法.因為懸賞廣告屬於要約,要約已經承諾,就可以生效.及他懸賞後你只要交換錢包,就是承諾,合同立即生效.所以王某不肯支付1.5萬元酬金是違約行為,所以不合法
2.李某也不合法,因為錢包的所有權歸王所有,根據物權法關於遺失物的規定,李應該歸還錢包,但也可以得到相應的懸賞,如果他惡意欺詐,則往有權拒絕給付懸賞,不需要支付報酬.
法條見合同法總則25條左右關於要約和承諾的規定.和物權法109條關於拾得物的規定
『肆』 物權法案例分析
你好!!第一問,不正確,質押合同雖然是要式合同,但因為已經交付質物了,因此可以消除形式上的瑕疵(參加物權法210條第一款,合同法第36條)!!
第二問,公開市場沒有交代清楚,因為是盜竊物比較復雜(現假定為有資格的經營者)!牛滅失的風險雖然由戊承擔,但不是因為善意取得,因為根據新物權法規定,我國對盜竊物不適用善意取得(雖然盜竊物合法取得情況下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也要給付取得人支付的相應費用,這並不是善意取得,而是出於對取得合法佔有之人的一種補償制度),而本案之前的情況是,質權有效,因此乙取得質權,雖然丙和乙的買賣合同成立,但由於沒有實際交付,因此該買賣合同成立但不生效!出質人承擔意外滅失的風險,但被丁盜走後屬於惡意非法佔有,因此此時風險轉移到了丁,所有權人和質權人都有權要求丁承擔賠償責任(現實中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總結,第二問風險雖由合法取得人戊承擔,但甲,乙的損失有權請求丙承擔!!!
第三問,理由同上,牛的所有權仍然是甲(戊是支付了相應費用的合法佔有人,並不是善意取得人)!!!
第四問,在上面我也已經說明了,又沒付款也沒交貨,乙丙沒有完成交付(質權可以善意取得,如完成交付,丙就善意取得!但本案動產並未實際交付)!
『伍』 物權法的案例分析(2)
1、甲乙之間的抵押有效,並不以登記為生效要件。
2、甲父與乙之間的抵押無效,學校的設施不得抵押。
3、甲丙之間為借款法律關系和質押法律關系,均有效。
4、丙丁之間為加工承攬關系。
5、擔保中,丁可能優先受償。
6、最後所有權歸戊所有,丁因喪失對畫的佔有導致留置權消滅。
『陸』 物權法案例分析,求答案
該案例中,甲與乙約定在5月8日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現房屋已過戶,房屋的所有權專已經轉讓給屬乙;甲乙約定於5月20日交付房產,但甲並未按照合同規定履行義務,因此此時甲對房屋的佔有應屬於無權佔有。當然這種情況下乙必須已按合同規定交付購買房屋的費用,已履行交付購房費的義務,否則甲可以以乙未履行交付購房費的義務為由行使先履行抗辯權,拒不交付房屋,在這種情況下,甲對房屋的佔有則屬於有權佔有。
乙可以要求甲繼續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交付房屋;也可以主張撤銷兩人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並要求甲承擔違約責任。乙也可以根據自己遭受的損失,要求甲承擔侵權責任。
若乙要求甲繼續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交付房屋,則甲乙的關系沒發生實質變化,甲仍為房屋購買合同中的債務人,應及時交付房屋;乙為房屋購買合同中的債權人,因乙已交付購房費。若乙主張撤銷兩人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則甲乙的關系發生變化,甲乙之前訂立的房屋購買合同已撤銷,甲因沒有按照合同規定履行義務而成為新違約之債的債務人,乙要求甲承擔違約責任成為新的違約之債的債權人。
這部分內容我也不太精,第三個問題可能有錯誤,我會再查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柒』 物權法案例分析
一王某與林某為鄰居。1962年王某全家遷往外地,因不知以後是否回來,遂將 其四間房屋借給林某使用,並托林某妥為管理。林某自王某離去後,即使用該房屋。1980年林某因兒子結婚需要住房,即將王某的房子整修了一下,並在王某房屋佔用的院內新蓋廂房三間,共花費1 500元左右。1993年王某因年齡已大,即回老家居住,讓林某騰還房屋。於是,林某將王某的原四間房屋還給林某,自己仍住在三間廂房。王某讓林某歸還廂房,林某稱廂房是自己建的,應歸其所有,如王某願意要可以賣給王某。而王某則認為,廂房雖然是林某蓋的,但在自己院內,故應歸自己所有。何況林某住在自己院內多年也未付過房租,而對房屋的修繕費用他已還給林某。雙方爭執不下,王某就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林某搬出廂房,歸還給他。試問:
(1)試分析本案主要涉及的法律問題。
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添附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 分離的物或具有新物性質的物。由於因添附形成的財產要恢復原狀在事實上不可能或者在經濟上不合理,因而需要立法確定添附物的歸屬,以期定分止爭。
(2)試對運用民法原理對該問題進行分析。
從本案看,林某是在王某的宅基地范圍內建造房屋的,宅基地的使用權和房屋的所有權是一致的,只能為一人所有,因而林某是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權的。所以,在這種與他人宅基地上建築房屋的情況下,廂房應當由王某取得所有權。然而,在添附中,取得所有權的一方沒有取得利益的根據,其對因此而造成的他人的損失應當於所得利益范圍內返還。所以,王某應當向林某返還其所得的不當利益。返還范圍為林某建房的費用及相關的勞務報酬
『捌』 物權法案例分析
個人認為來:
A具有所有權。自
B雖然拾得某物,但並不享有所有權,應上交有關部門。
C因B的贈與佔有了某物,但因B不享有所有權因此無權處分。因此C也不具有所有權。
E因為不知是贓物,因而支付了對價,因此,從善意取得的角度講,可以取得所有權。E又抵押給F,抵押合同有效,因此F具有抵押權,但沒有進行抵押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
但因為物權優於債權的原則,所有權應優於債權。
A仍然具有所有權,但同時我們也應保護善意第三人,所以A應向D追索賠償。抵押合同仍然有效。
『玖』 有關物權方面的案例分析
1 這屬於相鄰關系糾紛.
2 乙要求甲拆除封堵的木門是合理的.
3 甲要求乙拆除陽台的要求合理
4乙要求甲拆除陽台的要求合理
依據: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相鄰關系糾紛,應當本著,方便生活,有利生產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