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面深化改革面臨哪些新挑戰,該如何應對
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當前面臨的難題很多,諸如1、現代市場體系問題、建立克服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弊端的體制機制問題。3、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問題,社會矛盾多發易發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問題,等等。
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在現有發展成就的基礎上,通過調整不合理的權力結構和利益機制,實現公平正義,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科技可自主創新、社會矛盾可和平化解。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變少數人先富為大多數人共富,變生活型富裕為資本型富裕,變富為強,增強企業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政治凝聚力、國防硬實力、文化軟實力,使綜合國力的增強趕上「威脅中國」力量的增強,以實力來維護和平,應對挑戰。
⑵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問題是什麼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⑶ 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面臨困難有哪些
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當前面臨的難題很多,諸如1、現代市場體系問題、建立克服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弊端的體制機制問題。3、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問題,社會矛盾多發易發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問題,等等。
⑷ 正確處理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關系問題有哪些
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⑸ 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麼
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看到 《決定》的全文我感到非常高興。過去10年來,一個廣泛的爭論是,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到底應該由市場還是政府來發揮主導作用。而《決定》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這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要讓市場真正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還需要進行一系列改革。《決定》中有近300條改革措施,要落到實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不僅存在意識形態上的障礙,還存在利益上的障礙和一些現實的困難。但是我相信,在兩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未來我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一定會使改革得到全面推進。一方面,從思想和理念上,目前包括經濟學界、社會學界、法學界、產業界,以及對於絕大多數黨政領導幹部,在繼續推進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已經達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
另一方面,從實際情況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也迫使我們必須進行改革來化解發展中的難題,我們叫做「形勢比人強」。
推進改革要考慮步驟和順序
談到改革的順序,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我國目前的市場體系存在幾個突出問題:一是條塊分割形成碎片化的市場格局;二是部分市場還沒有對所有主體平等開放;三是由於部分行業的壟斷導致競爭性缺失;四是市場尚未建立在公平透明規則的基礎上;五是商品市場發展比較快,但要素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非常落後。在下一步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每個部門首先應將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改革的目標相對照,確定和選擇妨礙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建設目標的最大障礙進行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求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在內的各個機構、組織和部門來做這項工作。例如,《決定》要建立土地市場,應該允許用集體用地參與城市建設,但是目前規定城市土地全部為國有的。諸如此類問題需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進行統一協調。
在改革過程中要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目前的社會輿論過多關注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效率。只要效率提高對GDP的貢獻在提升,經濟增長慢一點沒有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忽視改革投入成本與效果顯現存在的時間差,因此我們在推進改革過程要謹慎,要特別注重那些成本小而效果比較明顯的改革。例如負面清單的改革,目前我們要盡快縮短負面清單的長度以便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但這么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但我相信在現行的國有企業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基礎上,這些利益調整還是可以進行的。
相比增速放緩,目前經濟存在的更大問題是我們之前積累的一些問題。例如我國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資產負債表中存在的杠桿率過高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和企業的負債過高。利率市場化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改革措施,將會極大影響以土地財政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方政府的收支。《決定》中所提到的擴大地方政府收入的幾項改革短時間內似乎難以見效。因此,建議地方政府可採取措施,例如通過對國有資產進行重組、出售等方式,將債務上漏洞能補的先補起來,降低改革推進過程中的風險。實際上,上海等地方已經進行了此種嘗試。上海市政府出售上海家化39%的股份用以補充養老金基金。
目前還有一個顧慮,就是利率市場化實施後是否會導致儲蓄率降低而抑制需求。我認為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中國目前與19世紀的歐洲類似,即儲蓄率與投資率雙高,依賴通過投資和擴大凈出口來彌補需求不足。如果說歐洲目前的問題是過度消費導致的過度負債,中國目前則是過度投資導致的過度負債。儲蓄率過高引起投資率過高,進而導致投資邊際收益遞減和產能過剩等問題。歐洲通過提高經濟整體效率解決了此類問題,而中國目前最需要的也是提高投資效率。
重視上海自貿區在全面推進改革中的作用
目前世界的貿易與投資格局將會有一個很大的變革,由美國主導的多邊談判會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格局的變化是中國發展的機會,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正是順應了這種格局的變化。中國改革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以開放促改革。上海自貿區與之前的深圳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不同的是,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不僅僅是為了吸引外國投資,而是為全面推進改革進行的一種制度上的試驗。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各種成熟的改革措施可以全國推廣,形成更大的改革推動力,而不是建立更多試驗內容類似的實驗區,依靠尋求政策落差來發展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