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個源代碼能申請兩次軟體著作權
可以,但是屬於重復登記。後一登記權利無效,因為一項著作權只有一項權利。由於著版作權登記並不經過權實質審查,也就是不會進行排重,所以會出現重復登記也被授予證書的情況。
此外,即便你不進行著作權登記,該著作權依據屬於你。因為依據《著作權法》不論是否發表,是否登記,依法享有著作權。但是,這個如果涉及維權訴訟,舉證確實困難,所以登記著作權還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也是進行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條件。
法律依據《著作權法》第二條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
『貳』 單位定製的軟體,源代碼版權問題!!
既然你都看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你就應該清楚,如果想要得到版權,內必須在合同簽訂之容前與開發商協商洽談,並寫入合同里去,這樣才能避免糾紛。
其實很簡單,就好像你去定製一套房屋,使用權是你的,但是產權卻是開發商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定製的軟體,根據職業道德操守,開發商只能保證不會泄密,但是如果有其他情況,他們會使用版權另外開發,就以上的例子解釋,就是照著這套房子在修一套這樣的房子去賣,你不能幹預。
所以,如果你要得到版權,必須在之前就與開發商協商好
『叄』 關於軟體源代碼的版權問題!最好的律師進 (50分)
1、你這樣的情況,軟體的源代碼是屬於你自己的。
雖然你的開發軟體使用專的資源(電腦,網線屬,電等等),都是公司的,軟體也是在上班時間製作的。但是你和公司沒有約定源代碼的歸屬問題,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源代碼的版權是屬於你自己的。
2、他們這樣企圖竊取你的源代碼屬於違法行為。
3、如果你是在自己家裡做的話,這個源代碼的版權是屬於你自己。
『肆』 源代碼版權問題
現在很多網路公司不是不提供源代碼 是提供不出來,因為他們的資料庫、後台都是集成的,提取不出來。
建議你重新找家做做吧。現在做個站也不貴的,關鍵是服務好就行了
『伍』 請問開源程序申請軟體著作權算侵權嗎
首先,得明確一點,目前在我國,單純的軟體是不能申請專利的。
軟體的保護依照《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進行,所以,對於軟體目前只能享有著作權。
其次,要理清開放源代碼與軟體著作權之間的關系:
本來,按照著作權法,作為軟體的著作權人,享有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發行權、出租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翻譯權等權利,也就是說,他人要想實施以上行為必須取得你的許可(一般情況下以付費為代價)。
那麼,實踐中,軟體著作權人在市場上發布軟體(只提供目標程序),購買者掏錢之後就獲得了運行該軟體的許可。
注意,購買者只是獲得了運行該軟體的許可。
他沒有權利自己來發行、出租、傳播該軟體,也不能修改該軟體然後發行等。
這樣做不合著作權法,也不太可能,因為在沒有源代碼的情況下,修改是異常困難的。
很顯然,上面的結局不符合共享精神,還會導致不必要的重復勞動,特別不利於程序員的學習進步。
於是出現了開放源代碼運動。
它要求軟體著作權人在發布軟體的時候必須公布源代碼,同時還要放棄修改權、發行權等權利,也就是說,他人可以自由修改、傳播。
他人獲得這些自由的同時也要遵守一些限制:必須保留原軟體的署名,必須同樣遵守開放源代碼的要求。
這實際上就是軟體著作權人和公眾之間達成的一個協議。
協議的主要內容是著作權人放棄一部分權利,被許可人或得一些自由但要遵守協議中的限制。
如果被許可人違反協議中的限制,軟體著作權人可以對其提起訴訟(軟體著作權人只是無償許可公眾行使其部分權利,但仍然是著作權人,所以有權起訴)。
綜上,開放源代碼的前提是擁有著作權。
開放源代碼之後著作權仍然存在。
開放源代碼與否影響的是著作權人和使用軟體的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對於著作權歸屬毫無影響。
所以,你想解決的著作權歸屬問題不能夠通過公開源代碼來解決。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著作權法,著作權應屬於你的單位,即使你提前公開也不影響其擁有著作權。
只要他能拿出證據來證明他應該是著作權人即可。
到時候你反而可能成了侵權人。
從你的表述來看,該軟體是你的作業而不是工作任務,所以著作權不可能屬於單位。
你只要能證明是你開發了這個軟體就可以了。
著作權從軟體創作完成就自動產生,不需要申請。
那為什麼有的人向有關部門申請進行登記(自願登記)呢?這就起到一個初始證明的作用,如果其他沒有登記的人拿不出更有力的證據,就推定登記的人是真正著作權人。
所以,即使單位進行了登記,只要你強有力的證據,你仍然是著作權人。
關於證據問題,如果你感興趣,以後再討論。
『陸』 軟體程序的版權問題
使用他人程序,是否侵權?要看一下因素:
1、該程序是否享有著作權。如果是某個軟體程序的一部分,尚不能判定是否享有著作權,要看是否具有獨創性?即是否公知的通用程序,通用程序沒有著作權;是否是開放開放源代碼的軟體的一部分?參考http://ke..com/view/1708.htm。開放源代碼的程序適用協議規則,即可以公開免費適用,但是也需要開放編輯後的源代碼;盡管程序具有獨創性、也不是開放源代碼程序,但是如果實現同一目的的編程方式只有有限的幾種,那麼這幾種都不享有著作權。
2、如果以上判定,該程序享有著作權,並且在保護期之內,如果著作權人主張權利,你可能要面臨停止使用、賠償、道歉等法律責任。
3、你是否尋找了作者,是否能找到作者,不清楚編寫時間(預計不會超過50年的保護期限),都不影響侵權的成立。
建議:要麼,不要用,但是似乎你已經用了;要麼,等待作者找上門來,再談價格,一般授權使用的價格都不高,因為,高了,也得不到法律(法院)的支持。
『柒』 軟體名稱有點類似,這算侵權嗎(軟體著作權)
首先糾正下,抄軟體名稱不屬於專利襲權保護的客體,有部分與硬體結合的軟體可以申請專利保護,商標的作用是商品的標識性,一般的,商品才具有商標。
另外附上軟體著作權侵權認定:
法院判斷兩項計算機程序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一般具體從三個方面考察:
1.代碼相似,即判斷程序的源代碼和目標代碼是否相似;
2.深層邏輯設計相似,即判斷程序的結構、順序和組織是否相似;
3.程序的「外觀與感受」相似,即運行程序的方式與結果是否相似。
對於三個方面的判斷既可以各自獨立、分別作出判斷,又可以互相關聯,綜合判斷。
在具體的司法鑒定過程中,判斷被告曾經接觸過原告的版權程序,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證明被告確實曾經看到過,進而復制過原告的有著作權的軟體
2證明原告的軟體曾經公開發表過
3證明被告的軟體中包含有與原告軟體中相同錯誤,而這些錯誤的存在對程序的
功能毫無幫助
4證明被告的程序中包含著與原告程序相同的特點、相同的風格和相同的技巧,
而且這些相同之處是無法用偶然的巧合來解釋的。(中顧法律網)
『捌』 我做了一個app小游戲,上架需要版權證明,這個是怎麼申請的
目前安卓上架都是需要軟著的,如果不知道怎麼申請的話,可以直接藉助開發者服務平台專快速申請,屬最快1天下證。
申請軟著
點擊左側導航欄的【產品概覽】-【軟著申請】
輸入自己的預留信息,選擇需要的服務周期,即可快速申請軟著。
『玖』 網站的版權和源代碼是一回事嗎是否擁有了版權就擁有了源代碼
開放源代碼軟體這一定義的來源是從技術角度,而自由軟體這一定義本身就是版權意義上的范疇.自由軟體的"自由"體現為通過版權許可給予的自由,而不是自由的沒有知識產權。也就是說, 自由軟體不是沒有版權,它首先是承認軟體的版權--軟體有原始的版權所有者,然後納入自由軟體的版權許可約束,使每個人在維持該許可的條款不變的情況下,都有權復制, 修改和發布軟體或其衍生的工作,這就是所謂的自由軟體的自由理念。 Richard Stallman在《自由軟體聯盟宣言書》(《GNU Manifesto》)中有這樣一段對知識產權的論述:「仔細研讀過知識產權法律條款的人會發現,知識產權並不是一種固有的權利,現行的各種知識產權都是立法機構通過專門立法賦予的權利,所有的知識產權都是社會給予的許可。」這是Richard進行自由軟體發展工作的法律立足點,他要取得知識產權法上的論證,並且他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社會賦權,既然知識產權是作為一種權利是立法上授予的權利,並且知識產權法也允許運用「許可」這種方法,通過契約的方式來變更和調整知識產權的權利人與使用者之間的權利義務,於是Richard從許可這一個角度著手,使自由軟體的運作在不同於商業軟體的運作,即擴大所謂的"自由"時, 能有自己的法律依據——在承認版權的前提下,通過軟體的版權許可來實現自由軟體的自由權利的要求。
對於普通的商業軟體, 軟體開發商與使用者之間一般都會設立軟體使用許可協議,即「一般商業許可」(General Business License,GBL). 這種許可協議一般由開發商單方擬訂,用戶接受協議是使用軟體的前提,而獲得許可的前提是支付費用購買軟體產品.其許可條款一般按照版權法或專門的軟體保護條例,或者通過雙方合意達成略高於版權法和軟體保護條例保護標準的軟體許可使用條款。
面對於這種顯然不適合自由軟體的GBL,Richard在倡導自由軟體聯盟計劃時, 從軟體的版權許可協議入手, 創設了一種與自由軟體發展相適應的" 通用公共許可協議"( 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凡想加入GNU的軟體著作人都要接受這份許可協議,其宗旨就是保證用戶有無限復制和修改的權利。更有趣的是,相對於「著作權」(「Copyright」)這一名詞,Richard新造了一個詞,將這種許可協議叫做「Copyleft」[注20]。「通用公共許可協議」在導言部分就明確了這項許可協議的法律立足點:(1)承認軟體的版權;(2) 提供這種許可協議以使獲得授權的復制,散發和修改軟體的權利。 GPL是自由軟體著作人同意的保證任何人有共享和修改自由軟體的許可協議,GPL有13條主要條款,其中社會公眾作為被許可人享有最主要的4項權利:(1)為了任何目的的運行該程序;(2) 有自由獲得源代碼的權利,並在此基礎上研究程序是如何運行的,並可為了個人的目的改變該程序;(3)有自由散發該復製件的權利;(4)有自由改進程序,並要求將自己的改進向公眾公布的權利。由這些規定可以看出自由軟體的權利人在保留權利的同時, 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向社會公眾許可了復制權和修改權。同時GPL也規定社會公眾有以下義務: 用戶在發布源代碼和一切派生工作時不收費(除必要的工本費),不附加其他條款,並必須附帶GPL條款。這樣任何人無論是否作了修改,都必須連帶傳遞復制和修改這個軟體的自由度,使得自由軟體工作得到延續和認可。
「自由軟體」是一個版權意義上的范疇。自由軟體認為軟體的源代碼應該是屬於全人類的公共知識產權,應該在編制和使用程序的人之間自由地傳播,而不應該是商人謀取利益的手段。對這一知識產權的任何限制最終都將造成發展的限制和阻礙。自由軟體的倡導者們不是企圖將別人的軟體共化,他們的做法是將自己的軟體作品納入自由軟體的范疇,貢獻給全世界。
通用公共許可證版權協議是一種與傳統知識產權概念截然不同的全新版權體系。它與傳統的軟體知識產權的不同在於:它保證任何人都有發布自由軟體的自由(如果願意,可以對此項服務收取一定的費用);保證任何人能夠得到源程序或者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源程序;保證任何人能夠修改自由軟體或將自由軟體的一部分用於新的自由軟體;而且還保證任何人知道他們能夠做這些事情。為了保護這些權利,通用公共許可證作出如下規定:禁止任何人不承認這些權利,或者要求其他人放棄這些權利。如果修改了自由軟體或者發布了軟體的副本,這些規定就轉化為確定的責任。
自由軟體與傳統的商業軟體的主要區別在於:商業軟體一般不提供源代碼,而自由軟體保證提供源代碼;商業軟體禁止用戶將軟體散布給第三者,而自由軟體在法律上保證任何人有權按照許可證的規定散發軟體;更為重要的是自由軟體在法律上保證了任何軟體作品一旦宣布為自由軟體,便永遠是自由軟體,包括原始作者在內的任何人都無權改變。任何更新、移植、修改和增強都被定義為「導出性工作」,是不能改變原始版權說明的。
當然,通用公共許可證既然是一種軟體知識產權的保護方式,它並不排斥軟體開發者從軟體中獲取利益,只是盈利的方式有所改變:從過去依賴軟體拷貝的銷售,轉向主要提供軟體及信息服務。而且,現有商業軟體嫁接到GNU/Linux等自由軟體上時,也不一定非要公布源代碼和提供免費拷貝,這意味著,自由軟體可以與商業軟體共存。
當我們使用商業軟體時我們都會看到一個版權信息,它通常是說被許可人沒有權力對被許可人買的軟體進行拷貝、分銷。至於理解和修改,因為根本就沒有源碼所以就無所謂「理解「和「修改「。毋庸諱言,在我們的身邊,至今有人還未注意到有關版權的信息,因此,我們不知道我們究竟放棄了自己的哪些權力,而我們或許會為此付出代價。
其實,自由軟體的本質不是免費,它是賦予使用者運行、拷貝、散布、研究、改進軟體的自由,並保證這些自由不會因為私有軟體的介入而喪失:學習程序如何工作、修改使之適合被許可人的需要;散布,使被許可人和被許可人的鄰居、朋友共享軟體;改進程序,將被許可人的改進公之於眾,使整個社會受益等權利。它的本質是「思想共享、知識共享、源碼共享」,是非壟斷,是鮮活的思想貢獻。藉助別人的優秀思想,加上被許可人自己獨特思維使全社會受益。如果被許可人沒有錢,被許可人可以通過免費的渠道,如從朋友處拷貝或通過英特網下載。如果被許可人很有錢,被許可人可以以捐贈的方式用高價購買。這一切取決於您自己。
當隨意使用一個軟體而不必擔心侵權時,深曉「自由」真諦的人們,必會感到社會的溫馨和友愛,當可以隨時修改程序使它更好、更適用時,一定能體驗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興奮,當把自己的辛勤勞動公之於眾、供千萬人使用的時候,被承認的自豪感將充分體驗自由、和諧、高效的世界充滿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