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要嚴格限制以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
劃撥:行政行為對建設用地的使用權進行的資源配置。
1、但是,市場經濟下,行政行為只能宏觀調控,不能代替經濟規律;
2、建設用地涉及到國土資源,目前我國人多地少,耕地更少,為國計民生,要嚴格限制,可持續發展;
3、為了更好的發揮行政作用,國家保障行政機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各項公共事業順利進行。給予法律、物資幫助。
所以,嚴格限制劃撥,即保障國家機制順利實施,又體現國計民生,百姓之大計。
洛陽西工區上陽法律服務所
Ⅱ 建設用地使用權如何取得
建設用地是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按其利用方式,可分為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等。按權屬,建設用地分為國有建設用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土地管理法》第43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取得方式:
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採取出讓、轉讓、租賃或者劃撥等方式取得。
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取得涉及佔用集體所有土地,應當辦理徵收的,要先辦理土地徵收審批;涉及佔用農用地的,須同時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
依法開展農用地和未利用地轉用,要按規定繳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如果不按國家規定繳納,則一律不能下發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批准文件,否則以違法批地處理。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取得方式: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43條、第59條等條款的規定,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農村村民住宅等鄉(鎮)村建設,可以按規定申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分別按照如下方式取得:
國土資源管理實用手冊
鄉鎮企業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興辦企業或者與其他單位、個人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共同舉辦企業的,持有關批准文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申請農民宅基地的,需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上述建設佔用土地,涉及佔用農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相關鏈接
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的含義
鄉鎮企業必須是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企業
鄉(鎮)村公共設施包括鄉村級道路、鄉村級行政辦公、農技推廣、供水排水、電力、電訊、公安、郵電等行政辦公、文化科學、生產服務和公用事業設施等
鄉(鎮)村公益事業包括學校、幼兒園、托兒所、醫院(所)、敬老院等教育、醫療衛生設施
Ⅲ <<物權法>>第一百六十三條 為什麼沒有涉及「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優先性啊
這是一個追查立法原意的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是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的土地(見物權法124條),宅基地使用權的客體只能是集體所有的土地(見物權法152條),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客體只能是國家所有的土地(見物權法135條)。第162條的規定(並非163條)是對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人設立地役權的規定,並不包括國家所有土地所有權人設立地役權規定。推薦答案所說「建設用地使用權不是他物權」的說法是明顯錯誤的。 我並不能解答您的問題,只是告訴您一些相關的輔助信息,您如果要探究立法原意,鼓勵您繼續探索。
Ⅳ 土地使用權
【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者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國有土地或農民集體所有土地進行利用、管理並取得收益的權利,其內容包括對所使用的土地佔有、使用、收益和部分處分的權利。我國《憲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和個人使用。土地使用權按土地所有權的不同可以分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
【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者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享有使用國有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按其取得的方式分為:出讓土地使用權、租賃土地使用權和劃撥土地使用權。國有土地使用權的主體非常廣泛,任何單位和個人,只要符合使用國有土地的條件,都可以成為國有土地使用者。
【國有土地使用權取得方式】是指土地使用者可以藉此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方式或途徑,除出讓、劃撥、出租外,還有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授權經營等方式。
【劃撥土地使用權授權經營】是指政府將取得國家授權投資機構資格的企業集團改制時所涉及的劃撥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期內授權其經營,企業集團可將其取得的授權經營土地使用權在其系統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和參股企業進行作價出資(入股)或出租。其主要特點是受權主體范圍特定,劃撥土地使用權授權經營並非是企業改制中普遍適用的一種土地資產處置政策,它是有條件限制的:一是企業的產業性質,即企業要屬於國家產業政策中需要加強的領域;二是企業屬於國家確定作為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目前,經國務院授權經營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有中國鋁業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等30多家單位。
【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享有使用集體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它包括: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農用地承包經營權。
【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民集體和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依法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權利,非農業建設用地具體包括: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用地;鄉村企業用地;農民建房用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一般只能由本集體及其所屬成員享有。
【宅基地使用權】是農民依法取得的用於建住宅的集體土地使用權,是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一種。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有一處住宅,其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宅基地使用權不得轉讓、出租和抵押。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具備承包條件的單位和個人通過承包合同方式對集體所有的或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方式用於農業的土地所獲得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根據《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生產活動,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為:耕地30年;草地30~50年;林地30~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延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其他方式流轉。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權自主決定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和流轉的方式,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轉包費、租金、轉讓費等,應當由當事人雙方協商確定,流轉收益歸承包方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平等協商、自願、有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二是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三是流轉的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餘期限;四是受讓方須有農業經營能力;五是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享有優先權。
Ⅳ 建設用地使用權宗地(地上)是什麼意思
按照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一般房地產涉及的多是地上,地下一般是指地鐵和地下商業(獨立)
Ⅵ 建設用地使用權是否應該設立在集體所有土地之上
集體+國有
一個籠統的定義
集體建設用地,又被稱為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是指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個人投資或集資,進行各項非農業建設所使用的土地。
一段法理依據
出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17版修正案)
雖然本次修正刪除了現行法的第四十三條和第六十三條,但其基本思路是為了明確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所有權人可以採取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者入股等方式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出租、抵押。因此,可以理解為對原有法條的深化或延續。
按照原土地管理法43條的表述,「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但是,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其中,前款所述國有土地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國家徵用的原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因此,可以反向理解我們通常所述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按法條理解即包含「鄉鎮企業建設用地(經營性用地),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用地,村民住宅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大類。
簡明扼要的三分法
出處: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准(GB50137-2011)
涉及H12-H14,即鎮、鄉、村莊建設用地三大類。
細化的劃分方式
出處: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准(GBT21010-2007)
集體建設用地屬於三大類中的建設用地,涉及12個一級類中的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交通運輸用地,以及57個二級類中的農村宅基地等多個分項。
規劃視角的動態劃分
出處:村莊規劃用地分類指南(2014版)
以村莊為單元,包含V1-V9,附下
補充:區分國有和集體土地性質
集體土地只要村委會同意,可以自行流轉。
國有土地的流轉要經過國土局備案,變更登記。
(1)集體土地
所有者:由農村村民構成的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在此類土地上種植的農作物、建造的建築物等,為集體土地附著物。
使用方式:分為兩種,他用與國有土地類似,即將使用權轉讓、出租,獲取收益;自用方面則與國有土地不同,除了可以生產工作自用外,還可以進行生活、經營自用,如作為宅基地分配給成員、建設集體住宅、娛樂設施、經營設施等。
收益渠道:集體土地收益渠道則更加寬廣,既有使用權他用的轉讓、出租收益,又有自用土地及其附著物經營收益。
(2)國有土地
所有者:國有土地的所有權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體公民
使用方式:一是他用,即通過使用權出讓或劃撥,用於經濟發展或社會發展;一是生產工作自用,用於建造辦公場所、公益設施等。目前,自用的國有土地不能用於生活、經營用途,如建造住宅、酒店等。
收益方式:由於政府自用的國有土地不能用於經營,故國有土地的收益主要來自出讓使用權獲得的出讓費。
Ⅶ 建設用地使用權為什麼是要式行為
建設用地使用權具有以下的特徵:
第一,建設用地使用權是存在於國家所有的土地之上的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標的僅以土地為限;而且由於我國城市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郊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以外,屬於集體所有。所以,建設用地使用權只能存在於國家所有的土地上,不包括集體所有的農村土地。我國《物權法》[2] 151條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作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規定辦理。」可見,如果使用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建設(如興辦鄉鎮企業、村民建造住宅、村內建設公共設施),則不屬於《物權法》第12章所規定的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二,建設用地使用權是以保存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為目的的權利。這里的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是指在土地上下建築的房屋及其他設施,如橋梁、溝渠、銅像、紀念碑、地窯,建設用地使用權即以保存此等建築物或構築物為目的。
第三,建設用地使用權是使用國家所有的土地的權利。建設用地使用權雖以保存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為目的,但其主要內容在於使用國家所有的土地。因此,上述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的有無與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存續無關。也就是說,有了地上的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後,固然可以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沒有地上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的存在,也無妨於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立;即使地上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滅失,建設用地使用權也不消滅,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仍有依原來的使用目的而使用土地的權利。
由於人類文明的進步、科學與建築技術的發展,土地的利用已不再限於地面,而是向空中和地下擴展,由平面而趨向立體化。在這種情況下,理論上有主張採納空間權制度,以促進並規范對空間的有效利用。所謂空間權或稱空間利用權,是指對地上或者地下空間依法進行利用,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但是,在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中,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對於土地的利用,並不以地面為限,而包括土地上下之空間。因而土地所有人亦可依據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就地面上下空間的一定范圍為他人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之上設定次建設用地使用權。所以,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應當能夠滿足土地的立體化與多層次利用的需要。我國物權法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新設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
第四,是他物權、用益物權、有期限物權、不完全物權、主物權、定限物權、不動產物權。
Ⅷ 新設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這句話怎麼理解
第一、用益物權來是指他物權,包括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與地役權;第二、用地使用權就是對專有部分的所有權,建築物內屬於自己所有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門可直接戰友,使用;第三、綜上所述,你在此地新建立了建築物,主要是建房子了,不能幹涉其他已經存在的房子和建築物,你不能推掉別人的,建你自己的,更不能超過劃定的特定區域
Ⅸ 土地使用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區別
國有土地使用權包含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特指建設用地的使用權,只能在規劃局的審批下進行建設用地的開發,一般多在城鎮進行土地建設開發時涉及到。國有土地使用權其中還包括農業用地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