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地使用權繼承的介紹
土地使用權及所有權都不能繼承:
1、土地都是不能繼承的(不管是農村的土地還是城市的土地),當事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2、土地使用權不屬於被繼承人的生前個人財產,不適用於繼承。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
第八條 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
第三條 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1、公民的收入;
2、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4、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5、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6、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7、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
第三十一條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
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
❷ 土地繼承權
農村承包權的標的即農地,所有權屬於國家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人對農地不享有所有權,農地不是承包人的私有財產,所以不發生繼承問題。
在農村承包中,發包方與承包人之間是一種承包合同關系,此種合同關系因當事人的一方(如承包方)死亡而終止,根本就不發生繼承。
因為承包權是基於承包合同關系所產生的經營管理權,是一種非財產權利,不屬於財產繼承的范圍,故此種權利不能繼承
.農村承包絕大多數是以家庭名義承包的,承包權為家庭成員共同享有,家庭中的個別成員(多為長輩)死亡,其他家庭成員仍然應當繼續履行合同規定的條款;
包方也必須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
如果發包方撕毀合同,承包方可以通過訴訟程序使自己的權益得到保護,從而維護承包制的穩定性。
因此,那種只有承認承包權的繼承才能穩定承包制的觀點不成立。
(2)土地使用權繼承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土地使用權繼承指公民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合法有效的遺囑取得死者生前享有的土地使用權的行為、
繼承人除繼承土地的使用權外,其地上附著物的所有權也隨之得到繼承。
土地使用權繼承指公民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合法有效的遺囑取得死者生前享有的土地使用權的行為。
繼承人除繼承土地的使用權外,其地上附著物的所有權也隨之得到繼承。
❸ 居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繼承土地使用權
城鎮居民在繼承農村房屋後,可以繼續使用宅基地(不是繼承)。
宅基地屬於農內民集體所有,容是村集體依法無償劃撥給農民建房的。宅基地不是個人財產,農民只有使用權,沒有處分權,而使用權是不能作為私有財產繼承的。
宅基地上的房屋是個人財產,按照遺囑繼承或者法定繼承(與繼承人的戶口性質無關)。繼承人繼承房屋後,可以繼續使用宅基地,直至宅基地上的房屋滅失。
《土地管理法》
第八條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
《繼承法》
第三條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❹ 土地使用權是否可以繼承
1.土地使用權抄證不可以改成去世的人的名字。
根據(1995)國土[籍)字第26號文頒布的《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26條關於「土地使用權確定給直接使用土地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單位和個人」,而死人不會「直接使用」,所以土地局換證時疏於查實登記人是否是「直接使用土地的個人」。
2.如果死者生前使用某片國有土地,其死後的土地使用權是可以繼承的。國務院1990年5.19發布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48條:依照本條例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個人,其土地使用權可以繼承。
❺ 土地使用權具有繼承行嗎
土地使用權繼承指公民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合法有效的遺囑取得死者生前享有的土地使用權的行版為。繼承權人除繼承土地的使用權外,其地上附著物的所有權也隨之得到繼承。
你叔叔的地雖然是你們種,但是他沒有明確指出是給你們!所以他死後土地是集體的!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所以有權收回!
❻ 什麼是土地使用權法定繼承
土地使用權法定繼承 按照法律直接規定的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遺產分配等原則進行土地使用權繼承的一種法律制度。法定繼承是境內外公民繼承土地使用權的主要方式。以下5種情形適用法定繼承:①被繼承人生前沒有立遺囑的;②遺囑繼承人放棄繼承,或受遺贈人放棄受贈的;③遺囑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④遺囑繼承人、受遺贈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⑤遺囑未處分的或遺囑無效部分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權遺產。
❼ 土地使用權可以作為遺產繼承嗎
不能。
承包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是不能作為個人財產繼承的。
土地是集體分給本村農版戶承包權的。承包人去世,土地尚在承包期內,與承包人在同一戶口簿上有其他家庭成員的,由其家庭成員續包;沒有其他家庭成員的,由發包方收回再分配。
《土地管理法》
第八條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
❽ 土地使用權繼承
土地使用權繼承指公民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合法有效的遺囑取得死者生前享有的土地使用權的行為。繼承人除繼承土地的使用權外,其地上附著物的所有權也隨之得到繼承。
按照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一條規定: 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
公民的房屋屬於個人的合法財產,按照我國繼承法的規定是可以繼承的。不論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甚至國家幹部,還是其他人,都可以按照繼承法的規定享有繼承權。
我國憲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確規定,農村宅基地屬於集體所有。根據這一規定,所有農村居民的宅基地所有權都屬於村集體。宅基地上房屋的繼承者在依法取得房產所有權以後,宅基地的使用權隨地面上的房產所有權而轉移,由繼承者繼續使用。除自己居住外,也可以根據有關規定,將該房屋出售給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內的成員。
❾ 國有土地使用權繼承的規定有哪些
國用土地使用權繼承的規定
《繼承法》規定,下列財產不能作為遺產來繼承:
1、承包經營權,但是收益可以繼承。
2、與人身有關和專屬性的財產權。
3、國有資源使用權以及宅基地使用權。 而國務院1990年5.19發布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48條:依照本條例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個人,其土地使用權可以繼承。
在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繼承手續的過程中如果法律和法規發行沖突,法律優先法規,上位法優先下位法。 司法實踐中就是運用這個原則執行的,這在《立法法》中有明確規定。
❿ 根據憲法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
土地管理法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八條 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九條 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第十一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具體登記發證機關,由國務院確定。
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二條 依法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應當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
第十三條 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十四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三十年。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承包經營土地的農民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在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內,對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五條 國有土地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約定。承包經營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