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代史戊戌变法对制度上的探索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近代史戊戌变法对制度上的探索活动取得如下成效:
1.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2.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3.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4.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戊戌变法的实质: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它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贰』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在性质、结果方面存在哪些一致和差异?试综合分析导致上述回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答
⑴.性质:
一致: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
差异:前者重在改良;后者强调民主革命;
⑵.结果:
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差异:前者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下,很快失败;后者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⑶.导致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属不同的阶层,革命要求和政治主张不同;
②.运动的方式不同:维新变法运动是在封建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命派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辛亥革命发生时,全国范围内革命形势成熟,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叁』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时间如此之短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说起清朝末年那场著名的“维新变法”运动,想必很多人对它都不陌生了!
维新变法,也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由于它从开始到结束仅仅维持了103天,因此也被称为是“百日维新”。这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向西方学习,实行多维度的变革,具体则包括改革政府、科学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从历史意义上来说,戊戌变法无疑是一场具有浓厚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既然这样,为何这场变法仅维持103天就失败了呢?
当然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场变法,及变法过程中各个人物势力的内容,可以去看一下溥仪的这本《我的前半生》。那些很多你很难搞清楚的晚清历史问题,基本上都能在此书中找到答案。
『肆』 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主张得到保存的成果
戊戌变法中,在教育方面有诸如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等新政措施,但在变法失败后,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伍』 戊戌变法的突出历史功绩
近代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变法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一定基础。
『陆』 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是什么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
『柒』 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第一,戊抄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我们考试背的就是酱紫的。
『捌』 维新变法取得了什么成就
维新运动来的成就:第一自,冲破了满清禁例,争得某种程度出版结社的民主权利。第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法律上承认。甲午以后,新工业从洋务派‘官办’、‘官督商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中国资本主义开始得到某些发展,洋务派把持新工业的权力开始衰落了。”范老又引1895年“维新派首领之一”胡燏棻《变法自强疏》和康有为《上皇帝书》中要求“开民厂以造机器”的主张,以及随后清廷命各省“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的上谕,1897年张之洞奏折所提及民办工业蓬勃发展,“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的情况,指出“这确是甲午战后发生的新气象,满清政府第一次明令承认民间资本主义生产的合法,可以说是维新运动的重要收获”。
『玖』 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拾』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共同成果是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共同成果是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