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梁广文的获奖成果
1983年广东海陵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研究广东高教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以生防为主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阶段成果奖
1989年状态空间分析法在昆虫种群生命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广东系统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
1989年稻纵卷叶螟种群生命系统的模拟与控制广东系统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4年突出年轻师资培养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广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6年南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生命系统研究广东高教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昆虫学研究生启发式培养的探索广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8年美洲斑潜蝇防治与检疫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东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名优成年荔枝丰产综合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广东省高教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害虫种群系统的控制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1年小菜蛾生物防治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鉴定与登记成果
2004年蔬菜重要害虫控制的生态学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鉴定与登记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共发表论文、论著150余篇。
❷ 中国科学家如何破解2亿年前昆虫真实颜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2日发布消息,该所研究团队利用新的分析技术,从欧亚大陆中生代蛾类标本中发现了结构色的确切证据,破解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昆虫真实颜色(约1.95亿年前),同时也提出蛾类翅膀鳞片结构最原始的类型。
本研究还证实了纳米级的光学结构可以保存在中生代的琥珀、压痕以及印模化石标本中,为复原远古动物和植物的结构色打开了新的窗口。
❸ 关于昆虫的资料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21世纪初,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等。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分有不同的种类。
(3)昆虫技术成果扩展阅读:
昆虫的器官构成:
1、呼吸器官
在昆虫的胸部和腹部两侧各有一行排列整齐的圆形小孔,就是气门。气门与人的鼻孔相似,在孔口布有专管过滤的毛刷和筛板,就像门栅一样能防止其他物体的入侵。气门内还有可开闭的小瓣,掌握着气门的关闭。气门与气管相连,气管又分支成许多微气管,通到昆虫身体的各个地方。昆虫依靠腹部的一张一缩,通过气门、气管进行呼吸。
2、运动器官
昆虫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昆虫会游泳,有的昆虫会跳跃,大多数昆虫的成虫都会飞。足帮助昆虫行走、跳跃或游泳,翅膀则帮助昆虫飞行。它们是昆虫运动必需的身体构造。
3、视觉器官
昆虫的视觉器官包括复眼和单眼。复眼位于昆虫头部上方两侧,有数目不等的小眼聚合而成。单眼的组成与小眼相似,一般依据其着生的位置,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昆虫
❹ 达尔文的成就是什么发现了万有引力还是发现了昆虫翅膀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他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了物种的可变性,并以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生物的进化,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故选:C.
❺ 蒲蛰龙的昆虫学的研究
蒲蛰龙教授学识渊博,硕果累累。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昆虫学的各个方面,他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早在50年代末,他便开始研究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取得巨大的成功,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为中国生物防治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和他领导的学术队伍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在害虫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的理论和实践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总结以往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利弊的基础上,着手开展以虫治虫的研究,并将以虫治虫推广到生产实际中去。他首先从事甘蔗防治甘蔗螟虫的研究,首次发现蓖麻蚕卵作为繁殖赤眼锋的优良寄主,使利用该蜂防治甘蔗螟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独创”。1956年,广东顺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赤眼蜂站,接着,全国10多个省份陆续大规模应用赤眼蜂防治多种害虫。这项研究与试验的成功,使蒲蛰龙成为中国将以虫治虫从实验室推广应用到大田生产中去的第一人。
随后,蒲蛰龙教授的生物防治研究组先后完成利用澳洲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防治甲虫的科学实验工作。接着又解决了湘西黔阳地区柞蚕放养问题,成功地完成了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病害的科研项目。特别是1973年春在广东四会开始防治水稻病害虫的研究和试验工作的成功,为中国的粮食生产作了突出的贡献。他还加强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虫的研究,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带领年轻教师进行对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昆虫病毒、昆虫类立克次氏体及昆虫疾病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弄清昆虫病毒的超微结构,他长时间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研究,并用昆虫病毒进行田间试验,这一研究,为昆虫病理学研究打下了基础。1979年以来,开展利用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防治幼虫的研究试验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肯定了利用这种杆菌来防治蚊子幼虫高效、经济、安全、不污染环境,完全可以代替化学杀虫剂。广东一些地区采用这一方法防治蚊虫,取得明显成绩。
❻ 人类有没有利用昆虫翅膀这种技术的飞行器
还不完善。在利用尖端电脑建模能力和最新高速高清晰摄像机技术方面,鲍姆菲利和他的研究小组走在世界前列,他们正在研究昆虫的翅膀和性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计算昆虫翅膀周围的气流速度,可通过将昆虫放入风洞进行研究加以实现。研究中,科学家在空气中播撒光灰雾,用脉冲激光灯照亮这些颗粒,也就是采用颗粒图像测速技术。它们拥有广泛的用途,可用于危险性过大而不适于人类的紧急情况,充当人类的好帮手,也可执行军事侦察任务。目前,鲍姆菲利正利用英国工程与物理学研究基金提供的资金进行此项研究。这项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了解自然选择如何影响昆虫翅膀的设计,了解空气动力学和其他物理限制条件对这些设计的影响。他说:“进化并不局限于一种类型的昆虫翅膀设计。我们的目的是了解自然选择如何让此成为现实。此外,我们同样希望了解人造飞行器如何战胜大自然的约束。”
❼ 科学家根据生物的奇特本领研究出的成果
青蛙-电子蛙眼
鱼来-潜水艇
响源尾蛇-探热器
企鹅-雪地汽车
袋鼠-跳跃机
苍蝇-平衡竿
长颈鹿-“抗荷服”
响尾蛇-红外线感受器
鳄鱼“流泪”-仿生海水淡化器
鸟-飞机
人手-机械臂
电鱼-伏特电池
萤火虫-人工冷光
苍蝇的鼻子-气味分析仪
蝙蝠-雷达
青蛙肌肉-抗干扰系统
视觉-电影摄影机
蛙眼-红外技术
昆虫的触角-天线
❽ 昆虫记共记载了多少种昆虫
《昆虫记》共记载了蜣螂、蚂蚁、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
《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
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
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8)昆虫技术成果扩展阅读:
一、成书过程
法布尔31岁时,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这段时间他就先后创作了《植物》、《保尔大叔谈害虫》等系列生物学作品。1854年,法布尔在法国的《自然科学年鉴》上发表了他的《节腹泥蜂观察记》。
三年后,他又发表了关于鞘翅昆虫变态问题的研究成果,其学术质量之精,理论意义之大,令同行刮目相看。在1879年,他整理20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终于问世。
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钱购得一老旧民宅,他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法布尔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尖镐平铲刨刨挖挖,一座百虫乐园建成了。他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直到1907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
二、作品主题
煌煌10卷的《昆虫记》一书,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唤起人们对万物,对人类和对科普的深刻省思。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
通过详细、深刻地描绘,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❾ 昆虫知识的基本简介
《昆虫知识》是中国生物类和植保类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研究选萃、科技前沿、综述与进展、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基础知识、争鸣、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本刊以促进科学和经济发展为宗旨,优先考虑发表创新突出和对生产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科研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昆虫学和植物保护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中专学校师生,以及从事生物学教学的各类学校教师和昆虫爱好者。
❿ 昆虫学研究为生态学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昆虫知识》是中国生物类和植保类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研究选萃、科技前沿、综述与进展、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基础知识、争鸣、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本刊以促进科学和经济发展为宗旨,优先考虑发表创新突出和对生产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科研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昆虫学和植物保护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中专学校师生,以及从事生物学教学的各类学校教师和昆虫爱好者。
2期刊简介
编辑
期刊定位:以及时报道昆虫学研究和推广应用领域最新成果、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理论水平、促进学科发展为主要办刊宗旨:以理论联系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主要办刊方针;以不断壮大我国昆虫学基层科研队伍,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主要任务。
期刊特点:既是昆虫学研究领域基础学科的重要学术期刊,也是与农林生产密切相关的害虫虫情测报、综合防治策略、应用技术推广的重要传播媒体。报道内容还涉及资源、食用、药用、天敌昆虫等益虫的利用与开发。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信息与动态》、《学术讨论》、《害虫介绍》、《书刊评介》等栏目。
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昆虫学和植物保护方面研究、推广和应用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有关机构和基层的管理人员,以及昆虫爱好者。
国内检索系统:《水稻文摘》、《农业昆虫学文摘》、《农业文摘—植物保护》、《中国生物学文摘》等30多个重要检索机构收录,1992年至今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被《万方数据网》、《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
国外检索系统:美国的《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昆虫学文摘》(EA),英国的《应用昆虫学》(AE)、《应用昆虫学年评》(RAE)、《CAB数据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Agrindex》等16个国家的农业部有摘录、编译、引用和收藏。
期刊影响:《昆虫知识》1996年被列为国家自然科技期刊的重点核心期刊。近年期刊的引用频次明显上升,影响因子在同类刊物中较高,2001年影响因子达0.3,比4年前增长了近5倍。特别在植保界影响较高,并被列为该领域的核心刊物。
排行榜:1998年在我国4300余种科技期刊“被引频次最高中国科技期刊500百名排行榜”中名列第122名。2001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技部最新评选公布的4大“中国期刊方阵”中,被评选为“双百”期刊,在122种“双百”期刊中名列第96位,在入围4大“中国期刊方阵”的716种科技期刊中名列200名以内。
期刊获奖:1990年至今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期刊奖共7次,分别为1990年本刊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1992年分别获《全国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北京市三项优秀学术期刊奖》,1996年和2001年连续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