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庭内部成员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没有分家就分家,那样土地各是各的,谁也别纠缠别人的
② 如何处理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不仅对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了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是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正确审理土地流转案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家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在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此类案件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极易引发上访。弱势群体最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果对该类纠纷处理不当,就会使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由于法律对此规定的比较原则,该类案件的处理已成为法院审判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在土地承包经营中有两类不同的承包经营方式,即家庭承包方式和家庭以外的通过招标、拍卖等其他方式的土地承包经营。家庭承包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保障,对该种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对农民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仅对如何妥善处理该种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纠纷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承包方依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受让方,并由该受让方对农村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法律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方式,解读这些流转方式,明确不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实质内容和行为性质,对处理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几种方式。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转包主要发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之间。转包人是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受转包人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的权利,获取承包土地的收益,并向转包人支付转包费。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租。出租主要是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出租人是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承租人是承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外村人。这种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承租方不能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只能是债权性质的租赁权,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关系不变。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互换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之间为方便耕种和各自需要,对各自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后,互换的双方均取得对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转让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承包方将剩余承包期内的使用权一次性转让给新承包者的一种法律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后,承包方与发包方就该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也随之终止,并由受让的农户与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即受让方要承担原承包合同的义务,同时享有原承包合同的相应权利。
实践中,除了上述法律明确规定的流转方式外,还有入股等其他流转方式。从与发包方的关系来看,转让是最为彻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承包方与发包方就该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也随之终止,受让的农户与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互换是双方当事人达成互换合同后,还应与发包方变更原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方式流转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的关系不变,受让方并不取得原承包人的地位,其只不过与原承包方之间发生法律关系。从让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范围上看,无论是转让还是转包、出租,承包方让与的都可以是其享有的全部或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从让与的时间来看,转让是将剩余承包期内的使用权一次性转让给新承包者,与转让相比,转包、出租的时间较短。
三、如何处理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
(一)转让合同纠纷的处理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问题一般是:转让合同是否有效?正确审理该类案件的前提是:对转让合同的效力作出正确的认定。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做了必要的限制。其立法本意应当是:鉴于家庭承包方表现在经济上、风险判断和防御上等方面的普遍弱势地位,通过合理的外界帮助(发包方同意),为其利益保护作出更加细致的考虑,达到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合法权益的目的。日本即有类似的规定,日本的场地使用权、永佃权等农地使用权地转移方面,都需要农业委员会的审批,没有获得批准,其权利的设定或转移均视为无效。
1、转让合同效力认定方面的法律规定。《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以转让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承包方依法享有的权利,三十七条规定,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同意或拖延表态的,不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转让与转包、出租、互换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其他方式流转的,无需发包方同意。但同时,如果发包方借口监督而拖延表态或者无法定理由而不同意转让的,不影响转让合同的效力。
2、如何正确理解应当经发包方同意。发包方是否同意主要看双方转让合同书上是否有发包方签字盖章明示同意转让。根据《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我们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应当经发包方同意,不是可有可无,不能默示同意,也不能推定同意,认定发包方同意必须以发包方的明示为依据。
3、如何正确理解《解释》第十三条中的“法定理由”也是处理好此类纠纷的关键所在。以“无法定理由”和“拖延表态”认定转让合同有效,须以充分的证据为依据,不能无视发包方的态度。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发包方不同意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法定理由一般应包括:(1)承包方不具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的。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实践中,有一些农户可能因为生活所迫或为偿还债务,被迫转让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此失去生活保障,由此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因此,承包方只能在有稳定的非农职业、非农收入或者其他稳定的生活来源的情况下,才能转让其土地承包经营权。(2)转让合同不符合平等、自愿、有偿原则,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是一方受强迫或者胁迫的,应当认定发包方不同意具备“法定理由”。(3)改变了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对象不是所有权,所以不能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受让方必须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其他单位和个人不能成为受让方。(5)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一员,对土地享有特殊的权益,在转让时间、转让费和内容等方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优先权。(6)至于流转的期限超过了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问题,则属于超出部分无效,而非整个转让合同无效的理由。
(二)互换合同纠纷的处理
互换合同纠纷往往是在双方已对土地互换达成了协议,且已实际履行后发生的,多是一方土地被征用,为得到征地补偿费提起诉讼,要求换回原承包地,恢复原状。对该类案件的处理,有的人认为,如果双方没有明确约定互换的期限,就应按照《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转包、出租地流转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参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处理。即将其视为不定期的互换,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正确审理该类案件的前提是:对互换合同的性质及效力作出正确的认定。
1、互换合同性质的认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的前提是:在两个家庭承包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方之间进行。承包人虽然丧失了自己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同时取得对方承包人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小规模流转的形式,从法律的维度分析,互换属于承包经营权的相互转让,涉及互换双方原承包经营合同标的和承包关系的变更。互换合同与转让合同最为相似,都是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同,不同之处在于转让合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价金的交换,受让方需向出让方支付价金,而互换合同是标的物的交换,无须价金的支付。实际生活中有附补足金的互换,即不等价互换后,尚有差额,差方可以金钱补足。所以,互换合同与转包、出租合同是存在根本差异的,不能依据《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解释》第十七条关于不定期的规定只能适用于转包、出租这两种流转合同纠纷的处理。
互换不需经发包方同意,法律之所以没有对互换合同作出与转让合同类似的限制,是因为互换合同当事人并没有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是交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并不会因此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做此限制没有必要,不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互换合同效力的认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该项规定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公示的限制。第四十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解释》第十四条规定,承包方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包方仅以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未报其备案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就土地权属发生变更,世界各国的相关制度大体上分为登记要件主义、地券交付主义、登记对抗主义三类。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采取的是登记对抗主义。即:土地权利的变动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产生法律效力,交易完成,土地权利即发生转移,当事人可以登记,也可以不登记,但不登记的,其权利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日本,法国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度。
登记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的事实予以公示,使他人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人。登记制度是不动产物权制度的基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不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当事人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转让合同,并经发包方备案或者同意后,该合同即发生法律效力,不强制当事人登记。这样规定,是因为农民承包的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承包方案是经农民会议通过的,聚集而居的农户对于自己和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的承包地的情况是清楚的,实际上已经起到公示作用。因此将登记的决定权交给土地承包人,不登记将产生不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让人的法律后果。
互换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后,应进行登记并与发包方变更原土地承包合同。未登记的,其法律后果是: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就是说,土地互换后,当事人进行登记的,登记的法律效力是可以对抗第三人;当事人未经登记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但并不产生导致互换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善意第三人”是指,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转让人已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他人,因此与转让人交易,支付了价款,并进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的第三人。
(三)转包、出租合同纠纷的处理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出租,是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常见方式,也是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实际上,将转包和出租并列规定并无必要,不仅不能丰富流转方式,而且因未作严格区分反会导致重复规定。事实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包给他人的行为即是一种出租行为,临时性的转包,如代耕则是临时性劳务的承包,是一种雇佣合同关系,不产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移转。
处理该两类案件时,遇到的难点问题是:转包、出租合同没有约定明确的期限,耕种方种植了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或者经济类树木,原承包方要求移走种植物,返还土地;耕种方因无法移走农作物,要求赔偿损失。
处理此类案件时,在保护承包方承包经营土地的基本权利的前提下,我们注意对依据该合同实际耕种土地一方权益的保护。这种保护可以考虑这样几个方面:(1)对于种植生产周期较短的农作物的农田,可以考虑有实际耕种人待收获后再将土地交回。如果种植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或者经济类树木,则应当在令实际耕种人交还土地的同时,对其农作物的价值给予相应的补偿。(2)根据实际耕种人经营该地块时间的长短以及其已经物化在土地中的资金、劳动,如施肥、土壤改良、增加的小灌溉设施等情况,给予适当补偿。(3)在责令实际耕种人交回土地的同时,还判令原承包人返还其收取相应的承包费。
土地对农民来说具有财产一样的功能,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国家从法律角度赋予了农民承包土地的财产权,他们的该项权益如果得不到有力保护,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实现。在处理该类案件时,我们应深刻领会国家为保护农民不轻易失去土地而在土地流转方面所做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真正有力的司法保障。
③ 解决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纠纷有哪些途径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版可以通过协商解权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④ 如何调解家庭土地纠纷
首先一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存在继承!家庭承包经营的户内如有人员死亡,回那么其承包土地仍由答其家庭其他成员经营,如果整户都去世(农村叫绝户)则所承包土归村集体另行分配;
其二:此处只看1998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权属,应与1980年一轮承包脱钩处理;
其三:土地的征地费用应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所登记的承包者所有;
其四:如果张三、张四在1998年前婚出,但在婚入村未取得承包土地的,那么,此被征用土地中的征地费应有其份额。
其五;张某与其弟不在一个家庭承包经营户内,另6人土地征地费应其弟户内分配。如因地块位置产生纠纷,应大家庭内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应已载明各家庭户承包土地的所属位置,怎么可能还有纠纷??搞不懂!!
女儿婚出后,其土地收归村集体统一分配!
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你想问什么?是该《解释》的全文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5]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4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一、受理与诉讼主体
第一条下列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纠纷;
(二)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
(三)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
(四)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五)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5条至第148条的规定处理。
当事人未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并书面通知仲裁机构。但另一方当事人接受仲裁管辖后又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并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承包合同纠纷,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当事人。
前款所称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的农户,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四条农户成员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进行诉讼。
农户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确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上记载的人;
(二)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的,为在承包合同上签字的人;
(三)前两项规定的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进行诉讼的,为农户成员推选的人。
二、家庭承包纠纷案件的处理
第五条承包合同中有关收回、调整承包地的约定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应当认定该约定无效。
第六条因发包方违法收回、调整承包地,或者因发包方收回承包方弃耕、撂荒的承包地产生的纠纷,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发包方未将承包地另行发包,承包方请求返还承包地的,应予支持;
(二)发包方已将承包地另行发包给第三人,承包方以发包方和第三人为共同被告,请求确认其所签订的承包合同无效、返还承包地并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但属于承包方弃耕、撂荒情形的,对其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前款第(二)项所称的第三人,请求受益方补偿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应予支持。
第七条承包合同约定或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记载的承包期限短于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期限,承包方请求延长的,应予支持。
第八条承包方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条规定,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或者对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发包方请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第九条发包方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经以转包、出租等形式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第三人,且流转期限尚未届满,因流转价款收取产生的纠纷,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承包方已经一次性收取了流转价款,发包方请求承包方返还剩余流转期限的流转价款的,应予支持;
(二)流转价款为分期支付,发包方请求第三人按照流转合同的约定支付流转价款的,应予支持。
第十条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程序的,不得认定其为自愿交回。
第十一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流转价款、流转期限等主要内容相同的条件下主张优先权的,应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书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内未提出优先权主张的;
(二)未经书面公示,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开始使用承包地两个月内未提出优先权主张的。
第十二条发包方强迫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第三人,承包方请求确认其与第三人签订的流转合同无效的,应予支持。
发包方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方请求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第十三条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合同无效。但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态的除外。
第十四条承包方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包方仅以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未报其备案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条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者抵偿债务的,应当认定无效。对因此造成的损失,当事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十六条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转价款或者向对方支付费用的约定产生纠纷,当事人协商变更无法达成一致,且继续履行又显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发生变更的客观情况,按照公平原则处理。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转包、出租地流转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参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处理。除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属于林地承包经营外,承包地交回的时间应当在农作物收获期结束后或者下一耕种期开始前对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投入,对方当事人请求承包方给予相应补偿的,应予支持。
第十八条发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人擅自截留、扣缴承包收益或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承包方请求返还的,应予支持。
发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人主张抵销的,不予支持。
三、其他方式承包纠纷的处理
第十九条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承包费、承包期限等主要内容相同的条件下主张优先承包权的,应予支持。但在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已经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通过,并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主张优先承包权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条发包方就同一土地签订两个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张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已经依法登记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均未依法登记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依前两项规定无法确定的,已经根据承包合同合法占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争议发生后一方强行先占承包地的行为和事实,不得作为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承包方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即以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包方请求确认该流转无效的,应予支持。但非因承包方原因未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的除外。
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除法律或者本解释有特殊规定外,按照有关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处理。
四、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的处理
第二十二条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的,应予支持。
承包方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给第三人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青苗补偿费归实际投入人所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归附着物所有人所有。
第二十三条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放弃统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安置补助费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但已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对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
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者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
五、其他规定
第二十六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本解释第五条、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及第二款、第十六条的纠纷案件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必要时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第二十七条本解释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后受理的第一审案件,适用本解释的规定。
施行前已经生效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⑥ 家庭成员内部土地承包纠纷该怎么办
家庭成员发生土地承包纠纷,应该由家庭内部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乡镇政府处理。
⑦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1、1997年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有效,所以可以以此证为据主张土地承包经回营权。
2、答1994年属于第一轮土地承包期,而1997年的调整分配土地属于第二轮承包,所以1997年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效力高于1994年的相关处理决定,因此,可以依据1997年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主张权利。
3、《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意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就本案而言,双方协商或调解成功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可以申请仲裁或者直接起诉。
⑧ 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纠纷案件人民法院有权将集体土地判给未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的家庭成员以外的某人吗
解答:
1、发生在集体与成员间的土地纠纷,法院不会直接判;
2、若土地已经实际承包给集体成员,因集体成员的转租等处分引起的经营权纠纷的, 法院可以判决土地转包协议有效,按约定判。
⑨ 关于《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合同》 引起的纠纷怎么处理
湖南省张家界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09)张中民一再终字第3号
申请再审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田某某,男, 1952年5月13日出生, 汉族、农民,住慈利县象市镇田家坪村第十组。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田某某,男, 1967年8月8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慈利县象市镇田家坪村第十组。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某某县象市镇田家坪村民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田友凡,主任。
原审原告田某某因与原审被告田某某、某某县象市镇田家坪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田家坪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一案,慈利县人民法院于2006年6月13日作出(2006)慈民一初字第407号民事判决,原审被告田某某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06年11月6日作出(2006)张民一终字第83号民事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慈利县人民法院重审后于2007年5月8日作出(2006)慈民一重字第819号民事判决,田某某、田家坪村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07年7月6日作出(2007)张中民一终字第45号民事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田某某不服提出再审申请。本院于2008年12月18日作出(2008)张民监字第12号民事裁定,对本案进行再审。本院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由审判员许竞担任审判长并主审,审判员赵健、审判员李京参加评议,对本案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申请再审人田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代顺之、被申请人田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罗伯红、被申请人田坪村法定代表人田友凡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06年5月23日,一审原告田某某起诉至慈利县人民法院称,2006年4月10日,被告田某某乘原告不在家时,雇车拖来卵石堆放在原告承包经营的杨家田里,致使原告无法在责任田里行使土地使用权,故诉请判令被告停止侵权,恢复所占杨家田的使用权,并赔偿损失150元。
一审被告田某某辩称,其所占杨家田0.14亩是通过调整合法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因原告强行将该土地上被告栽种的柑桔树全部毁掉,并强行对该土地进行耕作,被告才堆放卵石的。被告并未侵犯原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请求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
一审被告田家坪村辩称,争议土地的调整是原、被告所在组全体村民自愿进行的,田坪村只起指导、协调、监督作用和服务作用,没有侵犯原告田某某的承包经营权。原告应按照调整方案确定的范围承包经营土地,维护土地调整的稳定性。
慈利县人民法院一审查明,田某某与田某某均系田家坪村马家坡组农民。1996年1月1日,田家坪村与田某某签订《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将丘名为杨家田、面积为0.9亩的水田发包给原告承包经营,期限自1996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并给原告发放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证。2003年至2005年,国家国土资源部在田家坪村实施土地整理工程,修建道路和水渠,永久性占用了部分田地,造成该组农户承包地失衡。2006年初,应马家坡组群众要求,被告田家坪村报经慈利县象市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同意,成立了马家坡组临时土地调整工作小组,启动了该组的土地调整工作,经过该组八次群众会,形成了土地调整方案,但未得到该组农户的一致同意。2006年3月13日在该组第九次群众会上,经慈利县象市镇政府联村干部及有关部门人员协助,在原调整方案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土地调平补充方案”,该方案确定田某某将其承包的杨家田划出0.14亩给田某某承包,田某某与田某某均在该方案上签了名。田某某随后在该田里栽上柑桔树,但田某某随即以受到威吓才签名为由,不同意调土,并将田某某在讼争田里所栽柑桔树毁掉,而田某某则拖来沙石堆放在田里,双方由此成讼。诉讼中,田家坪村于2006年6月16日对田某某的承包经营证进行了变更,将原属田某某承包的杨家田0.14亩水田登记在田某某名下,慈利县象市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盖章予以确认。2006年12月12日,田家坪村与田某某签订《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合同》,为田某某换发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该证记载讼争的杨家田0.14亩水田由田某某承包。
原判认为,农村土地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土地,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本案争议焦点是谁合法取得了讼争的杨家田0.14亩水田的承包经营权。本案中,田某某与田家坪村于1996年1月1日签订承包合同,取得了讼争的杨家田0.14亩水田的承包经营权,承包期限至2025年12月31日。虽然田某某在临时成立的土地调整小组形成的土地调平补充方案上签名同意调出杨家田的部分土地,但随即反悔,已明确表示不同意调出。在此情形发生后,田家坪村仍将杨家田0.14亩水田收回,发包给田某某并与其签订承包合同,违背了流转自愿的原则,该合同侵害了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应认定无效。另外,田家坪村以土地整理、承包土地失衡需调整土地为由,单方面解除与田某某签订的承包合同,收回承包土地,另行发包,属违法收回、发包、调整土地的行为,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故田家坪村的行为侵害了田某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田某某要求田某某停止侵权并恢复原状的诉讼请求,理由正当,予以支持。但田某某要求被告田某某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因其未提交损失的相关证据,不予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九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五条、第五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二)、(五)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一)、(五)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田家坪村与田某某停止侵害田某某承包“杨家田”的经营权;田某某将堆放在杨家田中的沙石清除,恢复其原状后返还给原告田某某;驳回田某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田某某、田家坪村不服一审判决,均持一审答辩理由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驳回田某某的诉讼请求。
本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一致。
本院二审认为,上诉人田家坪村对该村马家坡组农户的承包土地进行调整,是因国家国土资源部在该村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占用了马家坡组部分田地,造成马家坡组农户承包土地失衡,应该组村民的要求,并报请慈利县政府相关部门同意后进行的,其土地调整方案,是经该组农户集体讨论并协商一致后形成的的,按照方案的内容,该组村民对各自的承包地均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并已耕种近两年的时间,且均未提出异议,故上诉人田家坪村在马家坡组调整土地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合法有效。在此次调整承包田地时,被上诉人田某某将自家承包经营的杨家田调出0.14亩给上诉人田某某承包经营,有田某某和田某某签订的土地调平补充方案证实,亦合法有效。被上诉人田某某以在土地调平补充方案上的签字是受到威吓所签为由,主张该土地调平补充方案无效,请求收回巳调出的土地,没有证据证实,不予支持。被上诉人认为上诉人田某某在争议的杨家田中堆放沙石,改变了土地经营性质,田某某无资格继续承包讼争土地的理由,因属另一个法律关系,其请求亦不予支持。上诉人田某某、上诉人田家坪村上诉认为田家坪村马家坡组的土地调整是依法调整,田某某与田某某签订的土地调平补充方案合法有效,上诉人田某某依法享有0.14亩杨家田的承包经营权的上诉理由,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予以支持。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处理不当。本院作出(2007)张中民一终字第45号民事判决:撤销慈利县人民法院(2006)慈民一重字第819号民事判决;驳回被上诉人田某某的诉讼请求。
本院再审过程中,申请再审人田某某称,1、二审判决认定马家坡组调整田土是经县政府相关部门同意,并经该组农户一致协商后进行的,是错误的;田土调整时,组里决定公路以外作微调,公路以内不调整,申请再审人是进田户,被申请人田某某是出田户,对这一关健事实,二审判决未作认定;认定申诉人田某某在土地调整补充方案上签字没有受到威吓错误;认定被申请人在争议土地上已经营两年是想当然。2、慈利县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程序合法、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处理恰当,应予维持。3、田某某手中持有的0.14亩农田土地经营权证是违法取得的,是无效的。请求依法撤销张家界市中级人民法院第45号判决、对申诉人的0.14亩稻田恢复原状、排除防碍、停止侵权,恢复生产并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被申请人田某某及田家坪村辩称,这次土地调整是应群众要求、得到镇政府同意、多次召开群众会进行的,调整后县政府给该村核发了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调整土地的行为是合法有效的;一、二审认定的事实完全正确,二审改判是正确的,应维持。
本院再审查明,原一、二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清楚,双方当事人也无争议,再审予以确认。
再审另查明,田某某承包的杨家田此次调整被划给田某某的0.14亩是一个尖角,紧邻田某某家;马家坡组为此次土地调整,只报经慈利县象市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同意,没有报经县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象市镇田家坪村马家坡组此次土地调整中,田某某属进田户,田某某也属进田户;马家坡组在事后丈量土地时,考虑到当时发生了纠纷,留出了机动地,并商定田某某和田某某往后谁输了官司谁就耕种该机动土地;申诉人田某某主张在土地调整补充方案上签字时受到了威吓,证据不足,难以认定。
本院再审认为,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农村土地在承包期内,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是可以对承包地进行调整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第十一条(三)项规定,承包地被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依法占用的,是可以调整的。本案申请再审人田某某主张的侵犯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调整行为起因于在该村实施的土地整理工程这一公益事业,其调整理由是正当的和充分的。为搞好这次调整,申请再审人田某某和被申请人田某某所在的马家坡组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先后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充分听取了群众的意见,体现了群众的意志,最后形成的“土地调平补充方案”虽然只有工作小组成员及相关当事人的签名,但它是最后一次村民会议上形成的,可以视为经过了绝大多数村民代表的同意。田某某以其签名是因为受到威胁所为,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关于不能按此方案调出土地的主张,本院不予支持。虽然,本案涉及的土地调整行为,因为没有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在程序上存在暇疵,但调整中有镇政府干部参加有关工作,事后又为争议当事者留出了机动地,争议土地面积很小,田某某被调出的杨家田能得到足够的补偿,其承包的土地总数额没有减少,其权益没有受到侵犯,因此本案所涉土地调整行为没有构成根本违法。田某某主张其承包经营权遭受侵犯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能支持。原二审判决处理恰当,应予维持。本案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一)项以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判决如下:
维持本院(2007)张中民一终字第45号民事判决。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 许 竞
审 判 员 李 京
审 判 员 赵 健
二00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书 记 员 石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