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儿输液应该注意什么/小儿输液注意事项
第一、输液过程中患儿不可到处走。更不可在室外走动或逗留,或将患儿抱回家,否则会受到污染引起输液反应,或发生其他意外时不能够及时治疗。
第二,输液的速度不可擅自调整。有些性急的父母为赶时间,擅自调整输液的速度,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调节输液的速度,如果输液速度过快会对患儿的心肺加重负担,引起心衰、肺水肿,或者局部不适;但是也不可以过慢,不然会延误治疗,使药效降低。比如常用的药物葡萄糖酸钙,如果过快的输液会发生心率改变,若渗出血管则强烈刺激皮肤,甚至造成皮肤坏死。
第三,输液时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父母要仔细观察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比如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局部是否肿胀,输液管有无反折被压等。全身情况要看有无面色苍白或潮红,有无寒战,有无表情发呆、双目凝视、呼吸急促或过缓,有无发热等。如发现异常现象,父母要及时向医生、护士反映,以便给予相应处理。第四,不要碰掉输液针。
父母的疏忽,触碰或是牵拉针柄往往造成小儿输液漏针,有时也会由小儿抓扯造成。所以在给患儿输液时父母要注意:哺乳或搂抱时,不要碰到孩子的注射部位,防止父母的身体碰到针头,不要用任何物品触及针柄处;当患儿哭闹时,父母可用手固定输液管,防止摆动时牵拉到针柄而引起渗漏。如果患儿易出汗,父母要注意胶布粘贴的是否牢固。如发现渗漏,应先关闭开关,再及时叫护士。
再有,父母要格外注意,由于小儿静脉血管比成人细而且脆弱,穿刺较成人难度大得多,因而可能出现一次穿刺不成功,甚至多次穿刺不成功,父母这时不应指责、谩骂护士,否则护士的心理压力就会增加,会使医疗操作更不顺利。如果父母能理智的面对这种情况,并配合协助护士扶好孩子,对治疗操作和医患关系都有好处,孩子的疗效也会达到事半功倍。
ps:网络的
Ⅱ 输液的注意事项
建立患者告知制度 (1)静脉输液前,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告知患者试敏的意义,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以后有何症状。 (2)护士必须熟悉药品性质,清楚用药目的,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事先告知患者,增加和患者沟通,避免产生护患纠纷。 (3)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作用,决定输液滴数对于甘露醇等药物输液应严格根据医嘱要求调整滴速,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滴速。 (4)输液过程中,和时告知患者和家属注意事项,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如发现药物不滴或局部有肿胀、疼痛和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和护士沟通。 (5)输液结束后,告知患者拔针后按压2~5 min,以免发生局部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
Ⅲ 小儿输液时管道里有小气泡进入血管有什么危害有什么体症需要什么样处理或服用什么药物治疗吗
病情分析: 在医院输液时看到一个小气泡进入了血管,少量的气体进入没有影响意见建议:,即使有问题也应该是在你输液气体进入时就会出现不适,不用去医院再检查一下的。
Ⅳ 给小儿静脉输液不顺利,应怎样向家长解释
没什么好解释的,越解释越让家长生气,因为问题出在你的身上,那就是技术不过硬,当护士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一针见血,如果连这也做不到,不怪家长生气。抓紧时间苦练内功吧,多说无益,相信你能成功,也祝你早日做到一针见血,让病人减少痛苦。 满意请采纳
Ⅳ 给小儿静脉输液不顺利,应怎样向家长解释
手部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
改进方法:让被穿刺者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病人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右手食指与拇指前后平行,持头皮针柄使针头与皮肤成10度~25度角(静脉深浅与进针角度成正比),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见回血后,针尾再向下压,使角度小于15度向前送针。
@pagebreak@
对儿科护理纠纷进行分析,认为儿科护理纠纷高发与儿科病人是特殊群体、儿科特殊的护患关系、家长对护理服务不满意、家长期望值过高、家长对治疗护理结果不满意、护理人员技术不过关、护理工作不到位等有关。指出医院要建立高素质的儿科护理队伍,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技术本领,做好护患沟通,提高护理管理水平,重视儿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是防范儿科护理纠纷的重要方法。
小儿静脉头皮针的头围固定法
在为小儿行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导致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新静脉穿刺,不仅增加患儿痛苦,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我科采用小儿静脉头皮针的头围固定法,取得较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材料:取一条长约35~40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缝住成一圆圈。
方法:静脉头皮针穿刺成功后,常规用胶布固定,将头围圈套在头围处,压住针柄及针梗处,使针头牢牢固定于血管中。
此方法使用于:1.由于患儿烦躁哭闹、发热患儿退热期等出汗较多时,胶布粘贴不紧;2.有些小儿头发很长,为了美观,患儿家长要求给患儿头发剃少些,致使胶布粘贴不牢固;3.静脉穿刺成功后,患儿家长为了避免小儿哭闹,抱在怀里不外地摇晃,使针头滑出血管外。
体会: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人痛苦大,而用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病人疼痛减轻。握拳时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穿刺成功率达99%以上,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做好护患沟通,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有助于护士了解患儿的身心状况,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是患儿家长了解儿科工作性质、患儿疾病特点、治疗护理要求,促进护患间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因不理解、不配合而发生护理纠纷。面对没有表达能力和表达能力差的患儿
不同民族、职业、文化层次
的家长,护士在与他们沟通时应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操
儿科护士要富有爱心、耐心、诚心和同情心,要站在患儿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家长的心情,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挑剔、抱怨和迁怒,安抚家长的不理智情绪,家长提出疑问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对于脾气暴躁、无理取闹的家长,护士应采取迂回的方式,避免与其正面冲突,尽量减少或消除其过激行为,防止事情扩大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努力使护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Ⅵ 医疗事故纠纷处理办法有哪些
1、和解所谓和解是抄没有第三方介入,双方当事人自己协商谈判,对各自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可分是诉讼前或诉讼中和解。如果是诉讼中和解的,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撤诉后结束诉讼,双方当事人再达成和解协议。2、调解调解是指在卫生行政机关、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着在法院的主持下,对当事人之间的医疗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3、诉讼民事诉讼是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经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对医疗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
Ⅶ 小儿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1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
3
固定胶布要牢固
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注意按压方法
1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2
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5
做好宣教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6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1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
3
固定胶布要牢固
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注意按压方法
1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2
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5
做好宣教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6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7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Ⅷ 小儿输液的原则是什么
比如娃娃腹泻,以上是输液的目的、补血容量,我理解错了小儿输液和成人输液目的是一样的;补液。不好意思,这个好像不是很清楚。至于原则。但是这个要根据娃娃的病情来解释,维持酸碱平衡,输液就是为了补水(怕娃娃脱水)、维持酸碱平衡
Ⅸ 小儿输液剂量问题
医生可能是出于对抗阳性及阴性菌的治疗前提?所以用了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吧,是全天的用量一次输注了,能分次用药更好,但药物代谢快,一般不会有损害,您不放心可以验尿常规。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儿科-王桂兰主任医师
Ⅹ 小儿输液原则是什么
您好! 当宝宝出现高烧不能进食饮水时,医生会采取输液的治疗的手段。输液能迫使病儿卧床休息,提供给药途径,促进体内毒素排出,控制输入液体的速度、数量和成分,达到治病目的。 输液儿童有一定的护理要求: (1)妈妈须和宝宝在一起,便于经常喂奶或喂食。给孩子进食时须抬高上半身,有呕吐者可少量多次的喂给,以防食物吸入气管导致窒息。 (2)对于精神紧张或烦燥不安的宝宝,医生会给予适量镇静药,以防宝宝手足乱动至针管回血阻塞或将针头拔出。 (3)发高烧的宝宝为了降低他们的体温,可减少盖的被子,并多喂清洁饮料或凉开水。 (4)输液过程中宝宝尿量明显增多,无论何时尿布湿了,要及时更换,以防褥疮形成。 (5)计数液体滴数,要求根据不同病情控制输液速度,先向医护人员请教。 (6)输入液体还剩10~15毫升,及时通知护士换药瓶或拔针,以防液体滴完后将空气挤入血管内。 输液如同用药一样,人体有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即输液反应。据统计,最常见的输液反应为发热反应,约占80%以上。一般认为,输液反应基本特征如下: (1)在输液的过程中,病儿突然畏寒或出现寒战,数分钟后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或更高; (2)一般多发生在输液开始后30~60分钟内,滴入液体100~250毫升时; (3)通常在停止输液后数小时,或使用镇静、脱敏药后,病儿畏寒或寒战现象消失,体温能较快地恢复正常。 一旦发现病儿出现输液反应,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若病儿的病情还需要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药物及液体;注射非那根,严重者(发生休克)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予以吸氧及抗休克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孩子生病后尤其是普通感冒合并发热,一般不必输液,也不必随意静滴抗生素。理由有: (1)这类患儿用些对症治疗药2 |3天后多能退热而逐渐痊愈; (2)在气候炎热的夏季,高热患儿易出现输液反应,重者可引起高热惊厥进而危及生命; (3)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很多孩子有病发烧都是吃药治疗,这样做可以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