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因为承包发生的哪些纠纷,农民可以打官司
承包合同纠纷,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当事人。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的农户,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打官司”,即为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予以受理的行为。因承包发生的纠纷可以打官司的情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关于受理与诉讼主体中有如下规定:
“下列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1)承包合同纠纷;(2)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3)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4)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5)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也就是说,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承包发生纠纷的,可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纠纷,不能采取诉讼的方式,即不可打官司。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采取以下处理方式:(1)当事人在书面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在发生纠纷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仲裁条款、仲裁协议无效、失效或者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除外。(2)当事人在仲裁条款或协议中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或者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的,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受理当事人一方的起诉。
当事人未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并书面通知仲裁机构。但另一方当事人接受仲裁管辖后又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并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❷ 找一张图片,就是一个农民工兄弟抱着砖,下面配着字“我抱起了生活,但是没有手抱你!”
请采纳。
❸ 农民图片。
我发上来的图 太让你失望了吧!
❹ 关于土地纠纷村长打农民怎么解决
处理土地纠纷时,村长打了农民,其矛盾性质就变了,如果严重的话应该先看病,然后到当地派出所请求请求处理,或者去法院起诉。
❺ 描述一个农民伯伯正在地里干活的样子图片
头顶烈日下,弯曲的脊背上汗水流淌。脚下的土地上一点点松软。
❻ 村长农民土地纠纷村委会签了意见书
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农村土地对外承包需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❼ 当农民遇到土地纠纷时,用怎样的方式去维权最好
土地纠纷一般都是发生在农村,甚至有时候会闹出大事,并且对于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来说,发生纠纷时很容易理亏。那么在遇到土地权属纠纷时是怎么处理的呢?
土地权属纠纷处理程序
土地权属纠纷如何处理
1.运用土地确权原则和方法,确定实践中具体土地权利的类型、性质、主体、客体,以及权利内容等。
2.掌握土地权属争议的类型、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处理方式、处理机关、处理程序;运用有关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规定,对具体争议案件提出处理方式和程序。
3.运用土地确权和争议调处法律、政策,针对具体争议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意见。
从机构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规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妥善处理农村集体土地权属争议。
土地确权的目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的确权登记发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要覆盖到全部农村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包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遗漏。确权的目的是明晰产权,防止因为登记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土地权属纠纷。
❽ 农民之间有纠纷如何告状
到县上的信访局,不行就到市上或者省上的信访局。实在不行,走法律程序,上法院起诉,把事情闹到网上。
❾ 农民的民事纠纷如何解决紧急处理!
根据你的陈述,分析如下:
一、本案属于民事侵权纠纷
二、法律依据:
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三、处理方式;
先双方协商,不成则请村委会或者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调解,最终不能解决,才诉诸法院。
四、相邻关系,应本着互利互让来解决,诉讼有可能会增加时间、精力、经济方面的成本。
五、诉讼需要证据来支持。
请综合客观情况处理。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❿ 谈赢得农民衷心拥护的历史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年祭
熊志强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下简称《土地改革法》),同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施行。早在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即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意志迅速转化为国家意志,《土地改革法》与《中国土地法大纲》一脉相承,宗旨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法》共40条,其核心条款对产权进行了明确,第30条明文规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到1953年,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共没收、征收了7亿多亩土地,分给了3亿少地或无地的贫苦农民。在此之前的上千年,农民阶级的反抗始终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彻底满足了几千年来农民朝思暮想的愿望,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若干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学者口中的“耕者有其权”)以及免除农业税和粮食直补(学者口中的“耕者有其利”),在农民眼里都远不如“耕者有其田”来的彻底和踏实。
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村新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1949年至1952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大幅上升,粮食增产44%,棉花增产191%。其他农产品,如水果、烤烟、黄麻、茶叶、水产、畜产均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产量。
经过土地改革,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明确而稳定的,农民与党和政府的关系是亲密而真诚的,农民与市民的关系是平等而和谐的。在《土地改革法》推行过程中,梁漱溟曾发表文章,形象地评论共和国与农民的关系:“此次到西南看了看,才知道高高在上的北京政府,竟是在四远角落的农民身上牢牢建立起来的,每一个农民都是一块基石,”他反省自己的乡村建设搞了那么多年,并没有抓住农民所关心的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因此,费尽力气农民也不愿意真心实意地跟他走。
土地改革所展示的历史经验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把农民的这一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解决好,才能赢得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由于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土地政策而赢得了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进而赢得了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由于推行《土地改革法》而巩固了政权,以土地改革的成果为基石,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战胜了世界头号强国。
历史风云变幻,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始,以及随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法》很快就名存实亡,受损害的不仅是农民,整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都无从谈起。浩劫过后,满目疮痍,破坏容易、修复艰难,法制建设几乎从头开始。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行后,《土地改革法》遂告废止。
令人焦虑的是,《土地管理法》自1986年颁行以来,已经过三次重大修订,却仍未能尽如人意。现在,涉及土地的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粮食安全隐患加重,环境资源破坏不止。个别地方,农民与基层政府严重对立,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因素,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行的土地法规,缺少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村土地产权虚化,农民承包耕种的土地成了“唐僧肉”,围绕土地的博弈日益激烈,而农民处在最弱势的地位。
《土地管理法》的再次修订已迫在眉睫,我相信,参与其事的专家和学者们一定不会忘记,60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和那部言简意明的《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也许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靠着这部法律,中国农民真正体验到了当家做主的滋味,这部法律发挥效力的时期,恰恰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之一,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威信最高的时期,这些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思索吗?
当前,《土地管理法》的修订,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再难也没有当初推行《土地改革法》的难度大。只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办法就一定比困难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就会越来越完善。
在文章快结束时,我们还是重温一个历史画面吧:1951年春节,苏南丹阳县饵陵区一个老妇分得了5亩田,她撕去供了几十年的观音菩萨像,贴上了毛主席像,她说:“我供了菩萨一辈子,花了不少钱,敬香磕头,我一分田也没分到,毛主席来了两年,我就分得5亩田。毛主席,我再也不信菩萨了。”
农民爱戴党,爱戴党的领袖,我们的国家必能长治久安。以此作为对《土地改革法》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