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农民工维权法律纠纷案例分析

农民工维权法律纠纷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9 11:52:16

Ⅰ 有关农民工的案例及案例解析

刘忆文——这个15岁的女孩就来自这样一个复杂的、经历各种磨难的农民工家庭。

八十年代中期,忆文妈妈在吉林省延边市初中毕业,来到北京打工,认识了忆文爸爸,于是和他结了婚,生下小忆文。忆文出生后就被送到吉林姥姥家(爷爷奶奶重男轻女,从来就没有承认过这个孙女),长到六岁被接到父母身边,就读于有名的阳光贵族学校(忆文爸爸做生意非常有钱)。可是,不久爸爸和妈妈离了婚,忆文被判给了妈妈。母亲很快再嫁,并且和后父生下一个男孩。忆文的生父继续供她在贵族学校读书,并且与忆文感情很好。去年,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03年1月份,忆文生父开车回老家途中发生车祸不幸去世了。6月份,忆文才知道这一消息,并且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被迫离开条件优裕的贵族学校,休学一年,并于今年秋季开始成为大兴区“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初中二年级的一名学生……

今年9月份的一天,忆文离家出走了。一天以后才被母亲找到。可是用忆文的话来说,这不算离“家”出走,因为她告诉我,她觉得那里不是她的家,离开那间屋子,只不过是对心理距离的一种空间表达……

第一次见忆文是11月6日,在新发地市场附近的一个公园内,她在和班里的同学聚会。忆文穿一件长及大腿的黑色高领毛衣,深色裤子,显得很成熟,看起来不像一个15岁的女孩。与我想象相反,她很爱说话,而且谈吐不凡,很有思想和见地,像一个地道的城市孩子——家乡留在她身上的印记并不太多。她说:“我要考复旦大学,因为我喜欢上海。”“我不喜欢北京,因为北京越来越失去自己独特的东西,而上海则保留得很好。”
原来这个强调“个性”、“特点”的女孩曾去过很多大城市:上海、无锡、杭州……见过不少世面。小忆文滔滔不绝地为我这个“听众”讲她的梦想,她想做一个“独特的服装设计师”或者“优秀的西餐厨师”,“我要把我的连锁店开到世界各地去!”在忆文平静但满是憧憬的话语中,我不禁想:这是那个从小与父母天各一方、后来历经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父亲亡故、家境霎那间从富到贫的孩子吗?我非常想接触这个孩子那独立、平静外表下的心。于是,决定到她家中走一趟。

11月13号,我来到忆文家中。这是一个宽敞的屋子。忆文妈妈是个全职主妇。这是个周六,我却没有见到忆文继父——他外出做工去了。据忆文讲他做一点贩卖鸽子、小猫小狗的买卖,收入仅够维持日常家用。忆文妈妈对我的到来非常不欢迎,她说:“如果你来能免去忆文的学费,那一天来几趟我都欢迎!”好现实的一个女人!我坐了将近两个小时,忆文在旁不断给我讲她的理想,她对学校评团员的看法,对老师一些做法的不满等。她们母女甚至你一言我一语评论中国的“一党制”……这位母亲也在反复讲她对忆文未来的期望:希望她衣食无忧,出人头地。从她们这言来语去中,我分明感到双方是很爱彼此的,而且是可以沟通的(不像慧萍与其父母沟通那么困难),而且这位母亲虽然望女成凤,但是教女方式也算宽容,那么是什么让她们水火不容?然而,问题似隐还显,我发现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二人曾提到过忆文生父几次,但是没有一次提到过她的后父。好像此人与这母女无关似的。于是,趁她们不太注意,我轻描淡写问了一句:“叔叔很忙吧?他有空的时候也和忆文这样聊天吗?
”忆文马上缄口,母亲愣了一下神,支吾道:“嗯,还行吧。”告辞之后,我要忆文送我一段,路上她主动告诉我:“姐姐,其实平时我除了叫他一句‘大大’外,从不跟他说话。”“我觉得他见钱眼开,我爸爸去世后,再也没有人给我那么多钱,他对我的态度就变了。我觉得我借住在妈妈和他的家里,显得特别多余,现在想来,姥姥家更像我的家。”“所以,那天和妈妈吵架后,我就离家出走了……”“我特别想以后赚大钱然后把妈妈和弟弟接出来……”我终于看到了她的心:这颗心承担了太多的变迁、孤独与无助……

忆文与母亲是有深层次冲突的,她内心怨恨母亲再嫁,怨恨母亲言行上偏袒小弟,所以她拼命学习,“我要引起她的注意!”“被遗弃”这种感觉在她心中深深的存在着……与父母天各一方、父母离婚、母亲与后父结婚生子、父亲亡故…….这些人生的变故加在一起对一个本来就对变动十分敏感的农民工的孩子来说意味着雪上加霜,她太需要支持、太需要扶助了……行文至此,我忍不住流泪。

Ⅱ 农民工讨薪涉及什么法律。求农民工讨薪案例及解决方案。最好能详细点

一、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涉及的是劳动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要先和用人单位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则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来解决:
(1)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
(2)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3)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这又分三种情况:一是针对劳动纠纷案件,经劳动仲裁后任何一方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二是经仲裁后都服从,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执行的,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三是属于劳务欠款类的可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碰到拖欠工资等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千万不能采取爬楼、堵路等过激行为和暴力等手段,一定要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否则,一时冲动不但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因触犯刑律被追究责任。

Ⅲ 分析农民工讨薪体现的法律问题,并进行论述

一、农民工讨薪案件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法律知识欠缺,缺乏正确的救济途径。 多数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欠缺,对于劳动法了解不够,甚至一无所知,这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在维权方面比较盲目。如不少农民工不知道劳动争议案件属于仲裁前置案件,发生争议后直接向法院起诉而不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在调查的173件讨薪案件,有21件因属于仲裁前置案件而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占调查案件的12.14%。 (二)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举证困难。 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供过于求,这一状况使得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无法与雇主讨价还价。在提供劳务时,大多农民工不敢主动提出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合同,像工作量、劳动报酬等合同的重要条款也都是通过口头约定来完成的。发生争议后,当农民工举证困难。而民事诉讼法则实行“谁主张,谁举证”。法院作为居中裁判者,不可能因为同情而免除农民工的举证责任。在调查的173件讨薪案件,有24件因农民工无法证明其讨薪主张而被法院驳回起诉,占调查案件的13.87%。 (三)农民工经济困难,付不起相对高昂的讨薪成本。 农民工之所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大多因为家里贫穷。而讨薪则意味着自己以前应得(一年甚至几年)的工资不能得到,这将导致以打工工资维持生计的农民工更加贫困。同时农民工做为外地人的身份也意味着农民工要讨薪则必须来回奔波于老家与外地的打工城市之间,其中的时间成本、住宿费用和交通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对于本身就生计难支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调查的173件讨薪案件中,农民工因经济困难而申请诉讼费用缓、减、免的共计25件,占调查案件的14.45%。其中包括申请免除的9件、申请减交的5件、申请缓交的11件。 二、破解农民工讨薪难对策研究 农民工讨薪难作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要完全解决它,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以上农民工讨薪案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要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与维权能力。 法律知识欠缺是农民工讨薪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普法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民工的维权意识还可以增强其维权能力,因为农民工只有学法、懂法,才能用法,发生纠纷以后才能比较理性地行事,也才能降低诉讼活动的各种交易成本。普法宣传可以通过发放普法小册子、以案释法、举办法制讲座、集中咨询等形式,向农民工宣传劳动法、工会法、安全生产法、[FS:PAGE]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尤其是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使他们懂得法律的相关规定,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第二,完善立法,加大对拒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农民工提供不出证明自己应得工资的相应证据,有的甚至不能证明劳资关系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拒绝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我国《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新的《劳动合同法》第10条也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因此,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初就应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包括劳动报酬、劳动保障在内的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用人单位之所以敢明目张胆的拒绝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关键在于现行法律对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因此,建议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对于已建立劳动关系无正当理由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的主要责任人可处于罚款或者拘留。 第三,缩短诉讼周期,在法院内部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速裁庭。当前在司法救济途径中真正困扰农民工的问题是诉讼周期相对较长,农民工讨薪案件与其他民事案件一样:简易程序的3个月,普通程序的6个月。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时间就是生计,花这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官司对农民工讨薪来说无疑是奢侈的。同时农民工作为外地人的身份意味着农民工要打官司则必须来回奔波于老家与外地的打工城市之间,其中的时问成本、住宿费用和交通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对于本身就生计难支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减轻农民工负担,法院首先要做的就是缩短诉讼周期。因此,笔者建议在法院内部建立劳动争议速裁法庭,专门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诉讼周期,减少农民工不必要的负担。 第四,加大对农民工的司法救助力度,在缓、减、免诉讼费上对农民工给予倾斜,真正让农民工打得起官司。虽然新的《诉讼费交纳办法》实施后案件受理费减少了很多,但其他诉讼费用及实际支出费用依然居高不下,农民工作为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仍需要司法救助。目前,法院的司法救助主要体现在诉讼费的缓交、减交和免交上。我国民诉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按照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求助的规定》也明确规定:进城务工人员追索劳动报酬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请求赔偿的,经济确实困难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因此,为使农民工真正打得起官司,人民法院应当加大对农民工的司法救助力度,在诉讼费用的缓、减、免上对农民工给予倾斜。

Ⅳ 劳动纠纷案例分析!

这样的情况,可以不支付双倍工资!

积极应诉就可以,并且把书面通知他让他续签劳动合同的材料作为证据提交仲裁委!

Ⅳ 农民工工伤经典案例

超龄农民工受伤能否算工伤?

【提示】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农民应聘于用人单位,由于其不具备主体资格,与用人单位不能构成《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工作中受伤亦不能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只能按照雇佣关系直接向用人单位主张赔偿责任。

【案情】原告季明花生于1957年2月21日。2007年4月9日,原告在第三人涟水某棉纺织厂工作时受伤,原告右手截肢。2007年5月下旬,原告向涟水县劳保局申请工伤认定。劳保局以原告的工伤认定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决定不予受理。原告申请复议。涟水县人民政府作出维持被告涟水劳保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原告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审判】涟水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在发生事故受伤时,已超过50周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原告已不符合劳动者就业的法定年龄,其受伤不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等劳动法律规范来调整。

一审宣判后,季明花不服,向淮安中院提起上诉。淮安中院经审理认为:劳动关系基于劳动合同所产生,在双方未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其主要实体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关系即可确认为事实劳动关系。《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女工人的退休年龄为50周岁。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劳社医[2005]6号)第七条规定:离、退休仍在工作的人员,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范围。案中,上诉人季明花已超过50周岁,属于应退休人员,不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其受伤不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调整,其在务工中遭受的伤害,可依照其他法律规定予以处理。

Ⅵ 我有一个关于农民工维权的案例分析不是清楚,那位高手能帮帮忙

1、施工单位(江川建筑工程公司)与具体施工人(陈小江)之间是雇佣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 2、施工单位(江川)与项目经理(刘利)是委托关系:项目经理是建设工程承包人在履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全权代理人,项目经理部是承包人履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直接责任部门,不属于承包人的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也无需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在建设施工中项目经理的行为视为承包人的行为,项目经理在建设工程施工中与发包人、分包人或者实际施工人发生的争议,应当由承包人作为诉讼主体并承担相应责任。(《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1))
3、开发商(银广)与施工单位(江川)属于建筑工程承包关系
4、刘利与 陈小江签署的了断协议,属于乘人之危,陈小江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可撤销。

Ⅶ 农民工纠纷

广东胡律师:

你们按照《劳动法》去执行了的话,对产量低的工人工资只要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他们告不了你们。

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安保,或者定规章制度,再者就是合同到期了就不与他们续签。

Ⅷ 有关劳动权益保护与纠纷解决的案例

【案例回放】 今年9月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企业因未按规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照法律规定在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下向该职工支付了6个月的双倍工资5970元。这是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石家庄市劳动保障部门处理的首例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的案件。8月25日,职工纪某到石家庄市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其所在单位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经监察员调查了解情况属实,遂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要求该单位按照二倍工资规定支付未与纪某签订劳动合同期间内的工资。

【分析解读】 为了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加大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违法成本,《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但需注意的是,此规定情形应当发生在2月1日以后并从劳动者进入用人单位的第2个月开始才计算,而且该条款是对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惩罚,而劳动者也有义务与用人单位积极协商签定书面劳动合同。新近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单位书面通知后,不与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单位应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支付经济补偿,但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阅读全文

与农民工维权法律纠纷案例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有丝足的吗 浏览:24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浏览:520
彩电的折旧年限 浏览:102
无损检测证书 浏览:825
创造的名句 浏览:365
陌声聚投诉 浏览:389
成果照片图 浏览:332
聚投诉张华 浏览:413
我爱发明自动钓鱼 浏览:199
龚发明重庆 浏览:413
我为你许下爱的期限 浏览:734
我想发明的200字 浏览:989
动漫角色版权保护 浏览:72
密蜜直播投诉 浏览:701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
成都唐邦知识产权 浏览:7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算 浏览:898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