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对违规车辆的交通监控录像进行曝光是否侵犯隐私权
不属于侵犯隐私权。
交警部门公开的并不是违法者的个人姓名等私人信息,而是违法车辆的车牌与违法行为信息,因为车辆的行驶是公开的,违章车辆的违法照片与视频的曝光不涉及隐私问题。
『贰』 交警部门有权利曝光轻微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或车吗
本报讯(记者陈岩 通讯员杨小江)看信号灯,走斑马线,遵守交通规则的市民可能会在路上收到一份小礼物;而闯机动车道,翻越护栏的市民,则有可能被摄像机拍下,到电视上“露露脸”了。从6月1日起,一直到9月初这段时间里,交警部门将集中开展针对行人、非机动车的交通秩序整治。
市民违规将被曝光
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本次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交通秩序强化整治专项行动”,将行人、非机动车秩序作为整治重点,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我市文明交通水平,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据悉,交警部门本次整治的重点包括:行人和非机动车不遵守交通信号灯,不走斑马线,乱穿马路;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内行驶、甚至逆行;行人随意跨越护栏、拉开护栏等;人车争道,车不让人、人不让车;出租车乘客不系安全带。此外,机动车随意掉头,尤其是跨越双实线掉头,机动车违法占道停车等仍是打击重点。
据了解,为了使行动内容更广泛地被市民所知晓,交警部门将协同妇联、义工联等组织,共同维护交通秩序。对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市民,有可能会现场发放一把印有交通规则的小扇子,或一本小台历等小礼品,而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市民,则会拍下录像,届时根据情况,在电视上播放,对当事人给予曝光。
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往针对行人、非机动车乱穿马路等情况历来是以规劝教育为主,本次决定采取曝光的形式,尚属首次。
最大限度把警力摆上路面
据悉,整治期间,交警支队将最大限度把警力摆上路面,各交警大队民警和交通协管员每天早、晚高峰期将全部上路执勤。
非交通高峰期时段,各交警大队也将加强道路巡逻监控,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同时,交警部门还制定承包责任制,由每一个交通民警承包辖区主要路段、路口,承包的主要责任目标是:交通畅顺,无堵塞;车辆行驶秩序良好,无违停现象;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少。
今年以来,我市交警部门根据不同时期交通特点确定了不同的整治重点,如限制黄牌货车早晚高峰时段上路行驶、严查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在主要道路上设置“大型车辆靠右行驶”指示牌、提升改造“电子警察”、严查不系安全带等交通违法行为等,对于发生轻微碰撞却不迅速离开现场,导致交通堵塞的,也将对车主进行处罚,使得全市道路交通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叁』 交通违法要曝光 是否侵犯名誉权
郑州市警方近日在街头设立了“行人非机动车违法曝光台”,将交巡警查处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行为进行实名制现场曝光,并对其进行教育。但有部分市民认为,行人违法情节轻微,实名曝光涉嫌侵犯公民名誉权,警方这种做法欠妥。 ■各说各话 需要曝光式“猛药” 应该看到,行人与机动车违法早已成了我国道路交通中久治不愈的“顽疾”。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造成了许多意外交通事故的发生。我认为,治理这样的交通违法“顽疾”,就需要下些“猛药”。 而实名现场曝光就可以说是一剂治理交通违法的“猛药”,这剂“猛药”把见违必纠、违法必罚的严格处罚与曝光、公示的精神震撼有机结合起来,其效果着实不可小觑。这种做法可以触及到交通违法行为人的内心世界,促使行人在交通行为上明荣知耻,从而促进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合法性存在瑕疵 对照有关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法律并没有授予警方对交通违法的人进行曝光的权力,按照“法无授权皆禁止”的原则,郑州警方在街头设立“行人非机动车违法曝光台”的行为当属违法。 还有,行人作为公民,只应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明文规定的责任。而除法律规定之外,任何人、任何机关,都不能、也无权要求行人对自身违法行为承担超出法律规定之外的额外责任。也就是说,在郑州警方的上述曝光行为中,将有关行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及家庭地址进行曝光,实际使有关的人承担了超出法律规定的责任,同时也因为行人姓名、家庭地址及工作单位等属个人隐私,所以郑州警方的曝光行为也侵犯了相关行人的隐私权。 可理解为执法公开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执法公开应当是一项基本的原则。而对违法者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进行现场曝光,其实是一种公布警察对违法者处理结果的行为,实质是警察公布交通违法信息,符合警察执法的公开性原则。所以我认为,警察对交通违法者进行“现场曝光”并无不妥,也谈不上侵犯公民的名誉权
『肆』 交警部门能否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违法行为曝光
依据法律,
交警部门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违法行为曝光,侵犯了当事人隐私权。
但现在社会,你的隐私权,算个啥
『伍』 非机动车交通违规,交警拍照曝光个人照片及姓名,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有懂法律的帮忙一下谢谢!
可以的,他只管拍照。照片回去之后会有交警审核,如果确认违章行为,就会上网,你就能查到了.现在 微博都可以举报违章,何况是个穿制服的
『陆』 警察在处警、执勤时拍摄当事人言行是否涉嫌侵犯公民肖像权
属于执行公务,不侵犯公民肖像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伤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
在未经本人同意,非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中,只有具有阻却违法事由的行为才是合法行为。
一、弄清楚肖像权侵权认定标准。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由此可见,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通常应具备两个要件:
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常见的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主要是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商业广告、商品装潢、书刊封面及印刷挂历等。对于侵犯肖像权行为,受害人可自力制止,例如请求交出所拍胶卷,除去公开陈列肖像等,也可以依法请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或赔偿损失等。赔偿损失请求权,不以财产损害为要件。
二、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或为国家利益举办特定活动使用公民的肖像,并不构成侵害肖像权。
基于以上两点,您所说的110民警在执行出警执勤公务时,摄像拍照是不侵犯公民肖像权的。
『柒』 交警执法时摄像不侵犯公民肖像权吗
侵犯肖像权要以营利为目的。交警执法摄像是不侵犯公民肖像权的。参见《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第一百条 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捌』 公民拍摄交警执法过程违法吗
公安部规定的执法规范在有限定,除了涉及国家秘密、警务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等不适宜拍摄的情形,在不妨碍执法的情况下,对围观群众拍照、摄像的行为,公安民警不予干涉。
要求警察在执法时,面对群众的围观拍摄,在不影响正常执法的情况下不予干涉,民警要自觉接受监督,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不得强行干涉群众拍摄。
『玖』 请问媒体曝光他人犯罪或者一般违法行为算是侵权么
这个要分好几种,抄首先,如果你被袭警察抓住在现场。媒体是没有权利播发你的相貌和照片的。因为这个阶段你顶多算是犯罪嫌疑人,在法院没有叛你有罪之前。你享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任何权利,包括肖像权。
你被法院确定有罪以后,还有很多的分类
如过你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那么任何媒体都不可以在你不允许的情况下公布你的肖像特征。
但是现在中国对这个都没有明确的立法规矩,而且一般被判了后。大家对这个也没什么想法,都TM进牢子了,暴光不暴光没啥区别。
最主要还是看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一般市县的小电视台没这个意识,因为就算不播你的相貌,全市人民至少很多认识的你的。相对传播范围也小。
但是省一级的一般这方面处理还算OK
『拾』 请问街上拍照违章车辆 网上公示违法行为属于侵权吗
刘律师称,目前法律在这方面没有明文规定,既未允许,也未禁止。但从法理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并未构成侵权。从维护公众利益的角度来看,公众对不特定危害公共利益的车辆应该有知情权。毕竟了解某辆车经常违法,其他驾驶员上路时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避让措施。 据市交警支队科技处朱警官介绍,群众抓拍交通违法行为不能作为交警部门处罚的依据,主要原因是不符合公安部及辽宁省的相关执法规范。《辽宁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设置使用管理工作规范》(以下简称《监控规范》)第三条明确规定:“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资料(以下简称记录资料)是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利用监控设备,收集并固定的机动车违法行为数据和图像资料。因此,利用监控设备(照相机或摄像机)记录违法图像,必须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现在市区内固定的电子警察的安装位置都是公示的;移动的电子警察也要有民警或警车在现场。在《监控规范》中“潮州违章不被人为篡改”的说法很重要,因为这些照片是要作为执法依据的。现在的照片修改、拼接技术很先进,为防止出现修改过的照片被用做处罚依据,发动群众抓拍交通违法行为的做法不能实现。 《监控规范》第五条明确规定:“移动监控设备是指由交通警察现场操作或者安装在警车上,对违法行为进行检测、拍摄收集违法证据的监控设备。同时第七条明确规定:“保证记录的资料在传输、存储和校对的过程中不被人为篡改。 另外,市民拍摄的照片是否符合执法要求,是否符合数据库录入要求,市民拍照时会不会引起纠纷或遭到伤害等问题也都存在。因此,市民抓拍交通违法行为在网络上发布可以,但作为执法和处罚依据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