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农村房产都没有房产证,因边界问题引起纠纷,对方起诉到法院,这时谁负有举证责任
1、村委会或镇土地部门可能存有宅基地使用资料和划界资料,如果有,会成为参考证据。。
2、由建房人、使用人及知情人邻居等证明房屋有土地的历史使用状况,也可成为证据。
3、原则上是谁主张谁举证。
㈡ 农村建房土地纠纷怎么办啊!
农村建房土地纠纷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处理方式:
一、和解。即你们自行协商解决。你们是民事纠纷的主体,你们对争议的事项享有充分的处分权能。是否行使处分权能、何时行使处分权能以及以何种方式行使处分权能概由你们自行决定。
二、调解。你们可以委托村委会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习惯、道德、法律等规范),在你们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成你们相互谅解、妥协,从而达成最终解决纠纷的合意。
三、仲裁。所谓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法对民事纠纷居中审理并制作一定法律文书平息冲突的方法。仲裁属民间性质。
仲裁的基础是当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说,提交仲裁必须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前提,否则,仲裁程序不能启动。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员也由当事人选任。
四、诉讼,即“打官司”。相对于人民调解、当事人自我平息、单位(或部门、社区)处理和仲裁机制而言,民事诉讼是典型的公力救济形式。这种公力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强制性。民事诉讼还是国家处理民事纠纷的最有效也是最后的手段。
(2)农村边界做房子纠纷扩展阅读:
一、无书面土地流转合同的纠纷案件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但现实中,承包土地流转很少签订书面合同,双方当事人大多以口头约定形式转包、出租、互换或代耕土地。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当事人要求收回转包、出租、互换或代耕的土地,就涉及口头约定该如何认定的问题。对此,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双方当事人未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其转包、出租、互换或代耕关系依法不成立或应认定口头约定无效。
笔者认为,按照农村习俗,转包、出租、互换或代耕等土地流转方式往往以口头方式约定,且以相互交付流转物作为双方关系成立的标志。
如果双方当事人对当初的口头约定不持异议,且转包、出租、互换或代耕事实已实际发生,则双方土地流转关系即告成立,只要土地流转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不损害他人利益,其口头约定应当认定为合法有效。
二、土地流转未报备案的纠纷案件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规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但现实中,由于农村土地承包人法律知识相对欠缺,加之受农村习惯的影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往往未报发包方备案,由此,实践中出现发包方或互换一方当事人仅以土地流转未报备案为由,请求确认土地流转合同无效的纠纷案件。
㈢ 农村房产都没有房产证,因边界问题引起纠纷,怎么办
1、由此产生的误工费以及他家占用你家土地建的房,可以要求对方进行一定的补偿,也可以要求将他侵权的房拆掉恢复原状。
2、双方的契约是有效证据。
㈣ 农村建房子发生土地界线纠纷应该怎么办
涉及土地问题引起的纠纷应该如何处理呢?
一、首先你要证明这块土地你有使用权,而证明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土地权属证明。因为土地是不动产,其权属证明在我国是登记制,当事人必须持有土地权属证明才能证明你对这块土地有权利。颁发土地权属证明是政府的权力,没有取得这个证明前,是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二、如果双方都有土地权属证明,只是土地边界有交叉、界限不明等引起的纠纷,应当先由政府确定边界,这也是法律赋予政府的行政权力。
三 、如果一方取得土地权属证明后,另一方在其土地上放置杂物、建房等影响其正常使用的情况,这就是明显的侵权行为了,协商不成时,就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㈤ 如何看待农村邻里,土地边界纠纷等小事
老百姓俗话说"不为房子,不为地的就不算个事"。可土地证登记的土地上发生重叠、土地侵权、土地违法问题引起的纠纷越来越多,这些还真的是来房子来地的,算是咱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那么今天我来谈一谈啥算土地权属争议,以及因土地证涉及的土地发生纠纷后,是去法院提起诉讼还是去土地主管部门申请土地权属争议,那条途径更合适从此心中有数,帮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老百姓邻里之间因土地发生纠纷后,要先明确案件性质后再确定具体处理方向,如果是对持有土地证提出异议,可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更正登记,也可向原登记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提出行政复议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法院则不能以属于土地权属争议为由裁定驳回诉讼请求。有“地”放矢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及时解决纠纷,以防纠纷升级,避免扩大伤害后果。
㈥ 农村相邻房屋纠纷
你们都有各自的边界,超不过边界就是正常的,何必无事生非
㈦ 农村造房子邻里发生纠纷
这朋友你来好!我想,这个问题不自用问律师,律师也没时间回答你。我来帮你疏理疏理这个事情!从2014年4月1号起;不管城镇还是农村,宅基地也不例外;建房都得办手续,国家在逐步完善农村建房机制。反正要办的!不如现在办还好一点。只要有手续!什么人举报也好捣乱也好都无所谓。手续其实很容易办的;第一步;自己写报告到村委会盖章,然后到乡或镇国土所办理相关(填表)手续!农村宅基地的费用又不是很多。办好手续后(这块地)国家都承认是你的啦!谁还敢和你说什么。
㈧ 关于农村宅基地建房,地界纠纷、的相关问题请教
看得出,你与你的邻居的住房是左右相邻的格局,中间有一个空开的间距。
我不知道你说的那个“四距图”是什么意思。但是,我认为:
你现在要做的是,了解一下你们当地的相关主管部门,对于两家住房之间在“多少间隔”问题上,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个规定是怎么说的——相邻的两家住房之间的间距应该是多少?如果没有那种规定,那么也要取得一个来自官方的说法——证明你的合法(理)性。
这样,你就可以按照那个“规定”或者“说法”,去做你自己要做的事情了。
但是,无论如何,你的这个事情,是需要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当场进行协调的。不这样做,即使你没有问题,你的邻居也会给你制造一些麻烦的。
总之,你需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以上回答,供参考。
这位朋友,你好。你的补充问题我看到了。
你说的那个“四距图”的意思我明白了。 其实我的老家也是农村的,这方面的情况我知道一些。所谓“四距图”就是一个农村居民住宅四周的状况记录。包括住宅基地上的土地(自留地)的多少、前后左右的地形地貌(路、河流、水沟、邻居)等等。这些都有详细的数字记录。如果是政府部门规划的,它还有图纸显示。这个在我们那里也是有的。不过,据我所知,现在农村农民盖房也不是随便就可以盖的呀。像你那个情况,政府部门都是有一个规定的。比如说:普通平房,前后两家房屋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楼房,前后两家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些都是有文字规定的。那么东西方向排列的房子,这家山墙与那家山墙之间,至少要隔开多少距离,也是有规定的。 当然,如果相邻的两家关系不错,挨得近一些(不吵不闹)的话,也可以不受限制。
我不知道你是什么地方的,你们那里是怎么规定的。农民盖房子,不是一件小事情。所以,我还是认为,你应该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协商共同解决此事。村委会不能解决问题,就去找乡里甚至县里的。在我们那里,乡里的叫土地办公室,县里的是土管局。 农民盖房子都是需要申请“建房报告”的,在村委会申请,乡里审批,县里的土管局有备案——然后,同意的你就可以盖房子了。这是手续,用于证明你的建房行为是合法的,那时,别人反对也是无效的。反过来,假如你没有这样的证明,那么别人吵、闹,不仅你自己没有办法,地方政府也不支持你。这样的话,事情就难办了。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假如你认为对你有一些帮助,就请采纳。
㈨ 农村邻里宅基地边界因盖房划分产生纠纷
属来于相邻权纠纷源是指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处理相邻关系时所享有的权利纠纷。具体来说,在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间,任何一方为了合理行使其所有权或使用权,享有要求其他相邻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权利。相邻权实质上是对所有权的限制和延伸。
相邻关系中较常行使的权利包括:
土地或建筑物范围内历史形成的必经通道,相邻各方享有通行的权利,土地或建筑物的所有人、使用人不得阻止或堵塞;相邻一方因建筑施工、铺路架线必须临时占用他方土地的,他方应予以方便,但施工方应合理使用,完工后恢复原状,造成损失要给予补偿。
对自然流水,相邻各方都有权使用,不得擅自堵塞或排放;相邻一方必须通过另一方土地排水的,另一方应当允许,但使用者应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并给予对方损失补偿。
在建房挖沟时,应当与邻人房屋等不动产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影响邻人房基,不得将屋檐水或流水泻入邻人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响他人通风、采光或生活;相邻一方所有的竹木根枝越界影响他人房屋的通风、采光、建筑物牢固及正常使用的,他方有权责令其截除根枝或伐去竹木,已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