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医疗侵权行为的法院管辖问题!
可以。侵权复结果发生地是指侵权制行为作用于当事人后,当事人发现权利受侵犯时的所在地。本案中当事人做完手术后感觉不适,其侵权结果似乎发生了,且在医院,但其判断被对方--医院医生的专业知识给否定了,据此,当事人并没有发现问题,即不知道其权利被侵害。当其回家休养时才发现即知道自身权利被侵害,所以发现或知道权利受侵害事实的所在地,就是法律上的侵权结果发生地。譬如:当甲打了乙一拳,乙当时并不觉得大碍,收了甲几百元私了,回去后,竟内出血死了。经鉴定,因甲打击所致,那么乙家所在地即侵权行为结果发生地。
本案管辖关键是地域管辖问题,审级管辖当然没争议,属地方基层法院。
㈡ 人民法院怎么规定医疗纠纷案由
你好,《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医疗纠纷的案由分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医疗服务合同纠纷,这样的分类却易造成对非医疗事故引起的其他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由无法确定的问题。因此,2008年4月1日生效的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更改为“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
一、医疗纠纷案由分类
医患关系建立后,患方对医疗行为有异议可以选择侵权之诉也可以选择违约之诉,这是患方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医疗纠纷的案由分为两类: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而在医疗侵权纠纷中仅仅规定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医疗侵权纠纷中只有构成医疗事故的才能以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为案由提起诉讼,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则不能起诉,该《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并未对此加以解释。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之后颁布的《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一下简称《通知》),中明确将医疗侵权纠纷的法律适用分为两种: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而对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可见,两者在对医疗侵权纠纷的分类上是存在冲突的。
既然非医疗事故损害纠纷都不能作为案由成立,那么其就不应该成为人民法院审理的范围,而按照《通知》的规定又有其适用的法律,也就是说可以成为法院的审理范围,显然这样的规定是矛盾的。《通知》在法律适用上的不同规定为当事人在发生医疗纠纷后选择对其有利或者说最能获得高额赔偿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索赔提供了立法依据。从司法实践中看,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赔偿额度较低,当事人便会积极选择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行索赔。两个规定上的不一致,使得当前医疗纠纷案件的审理出现了混乱。
二、审判实践中确定医疗纠纷案由的局限性
最高人民法院将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赔偿纠纷具体规定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而对非医疗事故引起的其他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在案由方面并没有规定。如果人民法院严格按照《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来确定当事人提起的医疗纠纷诉讼,我们会发现人民法院在审查当事人起诉确定立案案由时,只能确定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这样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仅有医疗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在立案时得到人民法院支持,而其他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损害赔偿纠纷,如属医疗过错行为但尚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医疗过错纠纷、医疗故意行为、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机构无过错但不能免责的行为以及医生违反告知义务并造成患者不当损害的等等损害行为,是不能作为当事人起诉时的理由的。这样规定在实践中会产生两种情况:
1、只有经过鉴定机构认定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才能请求损害赔偿,医疗纠纷的范围被缩小了。
2、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损害赔偿纠纷被排斥在医疗纠纷的案由之外,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患者确因医疗过错受到损害而得不到法律支持。
那么对于不构成医疗事故而又确因医疗过错受到损害的,是否还可以依据其它案由进行起诉(比如人身损害赔偿)呢?现无明确的规定。而人民法院用其他案由来确定医疗行为所引发的损害赔偿是欠妥的。因为根据最高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规定的案由来看,医疗纠纷既可以归于第一部分的第134种服务合同也可以归于第二部分权属、侵权及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纠纷的第214种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在医疗事故的案由选择了侵权以后只有一种归于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种的小分类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所以医疗事故和人身损害赔偿是种和亚种的关系,二者没有平行关系,因此患者选择了侵权以后只能选择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再者,患方在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后果的情形确实是一种“人身损害”,但应当看到这一损害的发生不是普通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而是在医疗中造成的,因此医疗行为恰当与否是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实质,以普通的人身损害界定医患之间赔偿义务关系不利于明确、公平处理医患关系。
小编提醒:2008年4月1日生效的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更改为“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上述问题相应得到解决。
【相关知识】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印发〈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的通知》中,对确定案由是这样规定的:“第一审法院立案时可根据当事人的起诉确定案由。当事人起诉的法律关系与实际诉争的法律关系不符时,结案时以法庭查明的当事人之间实际存在的法律关系作为确定案由的依据。”
也就是说在诉讼中有立案案由与结案案由之分,前者是根据当事人的起诉确定,后者是以实际存在的法律关系确定。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包括以下纠纷:
1、医疗故意行为引起的赔偿纠纷。
2、疗机构的诊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伤害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确因其诊疗、护理行为存在过失引起的赔偿纠纷。
3、他违反医疗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引起的赔偿纠纷。
网页链接
㈢ 医疗侵权举证责任是怎么分配的
产品质量是否存在缺陷,是决定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产品质量侵权纠纷中,究竟是由原告就产品质量存在缺陷进行举证,还是应当由被告就产品质量不存在缺陷进行举证,有许多争论。有人认为在产品质量侵权纠纷中,应当由被告就其提供的产品不存在缺陷进行举证,如果被告不能证明其产品是合格的,就应当认定存在缺陷,其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许多人包括有些律师在这一问题上都持同样的观点。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并没有规定,对于产品质量侵权案件由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就其生产或者销售的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举证,该解释只是规定,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关于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应当结合《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确定。《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谁主张,谁举证”。这是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这一规定才体现出了举证责任的真正内涵,从此也可以看出举证责任的分配并不是由诉讼法完成的。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仅仅上是一种证据提出责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举证责任的真谛在于,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应当由哪一方承担败诉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分配实际上在实体法中已经完成,诉讼法只不过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明确和补充而已。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应当按照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分配,即由主张符合法律行为构成要件的当事人,就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举证。在侵权案件中,当然应当由原告就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举证。只不过为了公平起见,诉讼法规则对几类特殊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的某些个别要件的责任分配进行了倒置。例如:医疗侵权纠纷中的三个构成要件(一)医疗过错,(二)损害事实,(三)因果关系。按照正常分配原则,应当由原告就这三个构成要件进行举证。因此类案件的特殊性,民事诉讼法才将其中的两个要件进行倒置分配给了被告,即由被告就不存在医疗过错和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除了《证据规则》第四条规定的几类特殊情况外,均应当由主张符合法律行为构成要件的当事人对要件构成承担举证责任。我们现在看一下在产品侵权纠纷中《证据规则》第四条第六款是如何规定的“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从该规定可以看出,《证据规则》并没有将产品侵权案件的任何一个构成要件分配给被告,即没有规定由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就产品不存在缺陷以及产品缺陷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而法律规定的三个免责事由的举证责任,实际上《产品质量法》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分配。因此,产品质量侵权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倒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倒置。因此,在产品侵权案件中,首先应当由原告就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举证,在原告完成举证的前提下,由被告就法定的免责事由进行举证。如果原告连基本的举证义务都没有完成,即使被告没有证明法定的免责事由,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当事人要打产品质量侵权纠纷官司,就应当准备充足的证据,在事故发生后,应当妥善保存证据,必要时及时申请法院对产品质量进行鉴定。否则很可能遭受败诉的结果。
㈣ 如何处理医疗纠纷,有何法律依据
1、和解所谓和解是没有第三方介入,双方当事人自己协商谈判,对各自诉讼权利和实体权专利的处分。属可分是诉讼前或诉讼中和解。如果是诉讼中和解的,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撤诉后结束诉讼,双方当事人再达成和解协议。2、调解调解是指在卫生行政机关、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着在法院的主持下,对当事人之间的医疗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3、诉讼民事诉讼是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经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对医疗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
㈤ 被侵权人未主张侵权人垫付的医疗费,侵权人又在本案中要求保险公司支付,法院如何判决
法院应裁定驳回侵权人的请求或考虑驳回侵权人的诉讼请求。因为侵权人起诉保险公司赔偿,是一种保险公司代侵权人向被请求人赔偿的法律关系。现在被请求人没有主张,侵权人就没有损失,何来保险赔付?
㈥ 医疗侵权求助 急 急 急 按侵权责任法诉到法院,法院依职权指定鉴定机构,结果被告医院存在五种过错。
存在过错,依据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责任
纵横法律网 王俊律师
㈦ 医疗纠纷!法院无司法鉴定结论就判决了!是否合法急需相关法律法规!
香港最高法院判决书中的经典段落“法官有权依照自己的观察、判断来评议证据,但是这样充满了不公平”!!
㈧ 医疗侵权证据如何保全,哪些医疗侵权证据不被法院采信
您好,一、医疗侵权证据如何保全
证据保全就是对证据进行固定,以确保其不被灭失和不被改动。民事诉讼证据法上对掌握证据的一方有向法庭提供该证据的义务,如果不提供将作出对其不利的认定,这是所谓的举证妨碍。
病历资料从控制的角度分,可分为一般由患者掌握的门诊病历和由医方掌握的住院病历。病历资料的证据保全无非是复印和封存。医方掌握着住院病历资料,而且相关规定还赋予封存后的病历也由医方保管的权利,因此一旦涉诉,医方有义务向法庭提供病历资料,一旦提供不出,可能面临不利的判决结果。这是医方对病历举证妨碍。如果医方在患方提出要求复印和封存病历时,不予复印和封存,应该是“隐匿”行为。如果封存时有些病历资料遗漏而没有封进行去,鉴定时或者向法庭举证时才提出,不被患方认可,也可能被视为“隐匿”。如果医方保管的病历丢失、被盗、灭失而不能向法庭提供,可以说是“隐匿”,也可视为“拒绝提供”之列。因此,58条第(二)项既是一个证据保全问题,同时也是个举证妨碍问题。
二、哪些医疗侵权证据不被法院采信
证据采信,不是所有的证据都是有用的。这里的有用指的是能否被法庭采纳,作为最后判案的依据。也就是证据采信问题,法庭对证据采信的原则就是所谓的证据三性问题,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医方对患方证据保全要求不予配合,或者医方自身对证据保全措施不当,也可能影响到病历资料证据的采信问题。应该复印或者封存,但没有复印给患方或者封存,医方以后向法庭提供,可能真实性和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而不被采纳。按照规定病历书写要及时、完整和规范。还有所谓的真实、客观和准确,实际上是一回事,即所谓的真实性问题,这是病历记载内容的真实,只要在前面提到的“及时、完整和规范”没有问题,从法律角度上看就不存在伪造问题,哪怕确实存在不“真实、客观和准确”。“及时、完整和规范”中关键是“及时”,“及时”事实上与“原始”相关。也就是说在规定时间完成之前可以修改,完成之后就不应该再改动,就是保持书写的“原始性”。医方规避医疗损害赔偿风险最好的措施之一,当然是在保持病历原始性的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完整和规范。但事实上要做到既原始、又完整和规范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最低要求就是做到“原始性”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当然这个“原始性”也还是法律意义上,并非客观意义上的,即真的对所谓的原始病历动了手脚,患方没有证据证明,仍然还是“原始”的。极而言之,病历资料的真实性就是患方无法证明不是原始的和形式上不完整的病历就是真实的。58条第(三)项就是针对病历资料是否是“原始”的而规定的,所谓“伪造”就是对原始病历的改动或者替代。“篡改”是对“原始”病历的改动,涂改、添加,主要是指在原件上进行改动,“销毁”是“原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貌似原件的“原件”。“销毁”同时对法庭而言也是“隐匿”,也是“拒绝提供”。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