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杭州互联网法院目标定位是什么
今年1 月,杭州方面开始筹办互联网法院,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当时表示,浙江法院将积极推动设立杭州网络法院,促进网络法治的健全发展。
日前,杭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晓晖实地调研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杭州互联网法院筹备及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等情况的汇报。
设立网络法院,目的在于将涉网案件从现有审判体系中剥离出来,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专业、高效、便捷的司法运行体系,依法妥善处理网络纠纷,当好互联网空间依法治理的孵化器、互联网司法规则制定的试验田、互联网纠纷多元化解的主导者、互联网审判方式变革的先行者。网络法院具有“ 大平台、小前端、高智能、重协同” 的特点,是网络法治时代的智慧法院。
设立网络法院,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的重大制度创新。它不只是将互联网作为辅助办案和优化司法服务的技术手段,而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将互联网本身作为司法治理的对象,积极参与我国对网络空间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贰』 矛盾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一是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推进诉源治理。在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筑牢矛盾化解人民调解阵地。强化考核驱动,抓好目标落实,适时将民商事案件万人诉讼率、矛盾纠纷调处率、解决率、专职调解员配备及工作开展情况、纠纷响应度等纳入政法建设考核。二是充分发挥“无讼网络”作用,提升调解成效。探索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新平台,推进无讼网格建设,以村居网格员为单位,以预防纠纷发生为抓手,以矛盾调处为重点,打造“无讼网络”。推行审务进村居、法官与网格员结对,建立一乡镇一审务站,进一步深化网格员矛盾调处成效,在服务乡村振兴、村民自治前提下,促进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村”的目标。三是因地制宜落实“枫桥经验”,推进多元化解。畅通与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商会等对接渠道,推进调解前置,实质发挥行业调解、律师调解、商会调解等诉前调解作用。积极推动诉讼服务全方位改革,探索建立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线上、线下双升级,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指尖上”解纷的便捷。充分发挥法庭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审判职能作用,不断推进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大对多元化解工作的宣传,让社会公众更多了解多元化解、诉前调解的便捷、高效、低成本。
『叁』 杭州互联网法院能否颠覆传统审案方式
互联网法院是网络法治时代的智慧法院,对传统审判方式而言,是彻底颠覆;在现代审判意义上,是流程再造,是司法创新。
从诞生之日起,杭州互联网法院就带有鲜明的互联网基因,具有“大平台、小前端、高智能、重协同”四个特点。
新建内外互通的大平台,从起诉、立案到举证、开庭、送达、判决、执行,全部诉讼流程均通过大平台在网上完成,当事人无需舟车劳顿,打官司将像网购一样便捷。
依靠大数据,与执法、人民调解、公证机关建立起无缝隙数据对接,构建起一个以法院为终端、漏斗型的矛盾纠纷化解大平台,把网络纠纷化解在源头。
审理涉网案件,原先遇到的问题是:互联网无边界挑战法律管辖原则,涉网案件证据大多存在于网络空间,原告难以查到被告真实身份,由此出现诉讼举证难、成本高、流程长、难度大等难题。杭州互联网法院依托“大平台、高智能”优势,成功破解了管辖原则、举证责任、当事人身份查明三大难题。
『肆』 收到一些云解纷的短信是什么意思
建议你不要去理会这样子的信息哦,如果真的有什么纠纷的话,肯定是会律师直接上门的,不会说在网站上面通知。
『伍』 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是私人设立的吗
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不是私人设立的,是由官方设置的。
2016年4月,中央综治委赋予浙江省进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体化网络平台”创新项目试点。项目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国猛担任顾问,由省综治办和杭州市西湖区承担,由西湖区法院具体负责落实。一年多来,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平台的搭建基本完成,初步命名为“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以下简称多元平台),同时还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多元平台于2017年3月15日正式上线,坚持“先试先行、边用边改”的原则在西湖区先行试点。
『陆』 多元解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徐明成 费光明
当前,矛盾纠纷在多元化解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矛盾化解的合力不足。在行动上,有的单位部门、基层组织不愿意发挥其解决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使一些矛盾纠纷变成诉讼案件。在机制上,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互动不足。在技术上,尚未形成矛盾纠纷治理智能化。二是非诉解纷的活力不足。部分非诉调解组织出于人员、经费、责任等方面的考虑,对开展诉调对接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积极主动性不足,畏难情绪突出、调处工作不力。有的调解员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影响了矛盾纠纷调处效果及司法确认效果。三是非诉调解的认识不足。由于目前非诉讼调解的权威性不足,双方当事人自愿同意调解的案件比例不高,有些诉讼代理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也不愿主动选择诉前调解。调解机制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大众对其他方式处理矛盾纠纷不够了解。
为此,建议如下:一是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推进诉源治理。在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筑牢矛盾化解人民调解阵地。强化考核驱动,抓好目标落实,适时将民商事案件万人诉讼率、矛盾纠纷调处率、解决率、专职调解员配备及工作开展情况、纠纷响应度等纳入政法建设考核。二是充分发挥“无讼网络”作用,提升调解成效。探索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新平台,推进无讼网格建设,以村居网格员为单位,以预防纠纷发生为抓手,以矛盾调处为重点,打造“无讼网络”。推行审务进村居、法官与网格员结对,建立一乡镇一审务站,进一步深化网格员矛盾调处成效,在服务乡村振兴、村民自治前提下,促进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村”的目标。三是因地制宜落实“枫桥经验”,推进多元化解。畅通与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商会等对接渠道,推进调解前置,实质发挥行业调解、律师调解、商会调解等诉前调解作用。积极推动诉讼服务全方位改革,探索建立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线上、线下双升级,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指尖上”解纷的便捷。充分发挥法庭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审判职能作用,不断推进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大对多元化解工作的宣传,让社会公众更多了解多元化解、诉前调解的便捷、高效、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