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农村 民事纠纷---我该怎么办
你好,报警,申请伤情鉴定:
1、如果构成轻伤或轻伤以上,打人者就涉嫌故意伤害罪内,依法应被追究刑容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
2、如果伤情鉴定为轻微伤,只能要求民事赔偿,受害者可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人身损害赔偿;同时可以要求给予行政处罚。
3、公安机关立案后,受害者还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当然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人身损害赔偿。
4、人身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❷ 心理纠纷!!!
你可以找你妈妈说说清楚啊,其实母子双方都是要沟通沟通的,没事多谈谈心,说说自己最近碰到的各种事情,这样对促进母子的感情很必要的!
你母亲开个店也是为了赚钱供养你读书生活呀,你就让你妈把商品清单给你介绍下好了,最好有书面的东东,这样你总不会卖亏本了就行!
至于陌生人不好意思说话,那就必须多锻炼锻炼就顺其自然了!
你切不可认为自己这方面一点能力也没有而给自己选择逃避的借口,从你的话中可以看出你比较内向,不会表到自己,而买卖商品对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个人建议你别拒绝,凡是总有个开始,像我现在在外地工作,一直很想帮母亲做点事情只恨没有机会。。。
❸ 农村邻里纠纷应该怎么解决!急求指点!不胜感谢!
农村的相邻关系和宅基地纠纷是最常见的,本身不复杂,但处理起来比较回棘手。可答以肯定的是,邻居是无权阻止你盖房子的,不管你的房子什么样式,只要不影响其采光、通行等合法权益,在你自己的宅基地上就是可以盖的,为了纠纷牵涉的问题少一些,建议不要共用一面墙。对于你因生气而发病住院的问题是要举证的,最好有证人(比如村委会或者其他村民)证明你当天与邻居发生言语冲突并因此犯病,但这种举证比较困难,不像肢体冲突中的举证那么容易和令人信服。你要是走法律程序的话,法院应该会受理的,但一般会先行调解,调解不成会作出判决。对于不讲理的人,没什么好的方法解决,司法程序还是比较有强制力的,但要耗费一定的费用和时间。在你盖房过程中邻居再有阻挠行为的话,可以报警,以达到威慑作用,同时也便于以后取证。另外,不建议采取过激手段处理此事,特别不要产生肢体冲突,毕竟是邻居,要考虑以后的相处关系,何况,农村发生的暴力事件经常牵涉亲戚宗族等多人,会使事态扩大化,甚至招致刑事处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调解是上策,既解决了问题又维护了关系;调解不成就走司法程序。以上是个人看法,稳妥的话建议当面咨询律师。
❹ 农村中讲的三大纠纷指的是什么
农村“三大纠纷”是一些地区对农村基层突出矛盾的一种概括总结,主要指土地版、山林、水利三大纠纷。如权何依法有效调处、化解“三大纠纷”、维护当前社会稳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成了农村工作的要务之一。
1、土地纠纷。土地纠纷的根源是我国土地政策的改革没有真正到位,存在一些争议和影响群众利益的地方。特别是今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如何认定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收益权成为土地纠纷的重点。
2、山林纠纷。目前,山地、林地都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历史原因,次土地调整大多遵循习惯的经营范围和当地习俗,以山岭、分水领、山沟、山坡或小路、大树、某块田地等自然参照物为界址,手指为界,由于时间等因素,这些参照物自然灭失、被毁,或因地名变化,归属问题成为纠纷的重点。
3、水利纠纷。水利是重要的生产资源,影响农业的收成和农民的收益水平。特别是当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先灌溉就能保住收益,就能少受灾害,水利设施就成农民争议、哄抢的重点。
❺ 农村关于出路纠纷
这是一个相邻关系,不论是哪一方主张权利都不得妨碍他人的合法权益。你的问题没说是谁堵了谁的路,但是堵路一方应当恢复出路。
邻居的所做所为是不对的。
这种民间纠纷可以通过调解或诉讼来解决。扒墙、砍树是侵害财产权;骂人是侵害人身权利。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你姨可以起诉对方,也可以直接报警。情节严重或造成后果的可追究刑事责任。
❻ 农村纠纷
你问的问题
比如:
用铲车劈了几大枝
压地毁树
什么的属于民事侵权
这种事情政府无权处理的
你应该通过诉讼维护合法权益
❼ 如何排解和减少农村矛盾纠纷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首先,在保证双方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从他们“各执一词”的争辩中了解到该矛盾纠纷的焦点或症结所在。同时,更能让我们跳出个人的“情感”或者“倾向”等主观因素外去判断。让我们的判断倾向于客观公正的方面。其次,俗话说:恶人先告状。其中的道理也有相似之处。因为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倾向,总认为最开始反映情况的一方是正确的或者有理的。所以难免会让我们不自觉得把客观公正的心理天平倾向于“先告状”的一方。结果导致主观臆断偏离“真相”。
所以每当我们遇到矛盾纠纷的时候,首先应当沉着冷静并强烈要求矛盾的双方都同时到场。否则就不谈矛盾,而是换种方式用适当的言语先安抚好他们激动的情绪。为我们下一步顺利解决矛盾打下基础。
第二点,多倾听,少倾向。
多倾听,不但有利于弄清楚双方争论的焦点,而且还能为我们更加理性分析问题、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争取更多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矛盾纠纷”被我们不经意间带有“倾向性”的言语进一步激化而导致结果一发不可收场。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客观方面由于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他们一旦从我们的言语中“断章取义”的听出丁点儿带有倾向性的意思时就会感觉“你认为他是对的”,所以他们的情绪就很容易“趁势而上”,甚至出现“得理不饶人”的情况。这样一来非但我们的调解工作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起了反作用。所以每当这时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醒自己不轻易讲带有倾向性的话,同时要用敏锐的观察力去寻求、判断事情的真相,为下一步提出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做好准备。
第三点,实行签字为证。
有经验的村官可能都经历过矛盾双方“翻案”,甚至是“出尔反尔”的情况。特别是由于利益趋使,有时本来已经当场协调解决“稳妥”了的纠纷,或者“事发之前”就已经通过口头协商、协议好了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些村民还会“反悔”。这样就导致我们不得不重复着同样的“调解”工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为了避免类似情况不断发生,我个人总结: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签字为证”。俗话说:“白纸黑字不容抵赖,说到纸上说不到纸下”。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具体来讲,每当我们处理一桩矛盾纠纷之前,必须随身带好纸笔准备现场记录。在矛盾双方当场“确认”了问题已经解决后,马上叫他们在记录上签字。不认识字的可以由无关利害的第三人在念完材料之后,再让当事人按上指印。然后放到专门建立的村级“重要文件”专档里永久保存,这样一但有人“反悔”我们就可以拿出记录当场对质。
第四点,积极发挥乡镇调委会(司法调解)的作用。
一般来说,
90%左右的纠纷能够在村社一级调解解决,做到小事不出村,但还有一部分矛盾纠纷,光靠那些“土办法”还不一定生效,还需要乡镇调委会(司法调解)继续履行职责,通过相关的法律知识对当事人予以司法解释和劝解,这样既能使群众从一时不能理解到理解,从而使双方矛盾化解,又能够通过这种渠道使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在他们当中得到学习和了解,更能够使他们不通过法律手段,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第五点、做好信访工作是减少矛盾纠纷发生的有效手段。
我们在基层的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经验,矛盾纠纷的发生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并且一些纠纷是因为某些小事情因某种特殊原因一时没有解决好,后因拖延而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导致矛盾激化的,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特定的社会阶段,各种利益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在国家“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大背景下,各种矛盾时有可能发生。这样的社会条件无疑对广大干部如何做好来信来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我镇准格尔召镇为例,从今年年初开始实行以党政领导干部带领部门负责人轮流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并实行首访责任制、包案责任制和领导下访制度,限时息访。通过接访的情况看,一般信访事项都能够当场化解,重大事项需要调查了解、部门配合和多做工作,最终基本都能够解决问题,但也有个别信访,化解难度非常大,但是一般通过多次座谈,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通常情况下是可以解决的,最终防止了一些矛盾纠纷的激化,实现了零上访的目标,切实保证了本地区的社会稳定。
结束语:当然了,农村工作有时确实纷繁复杂、无章可循。而矛盾纠纷却在所难免。只有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平时就养成多用心多留意、多学习、多思考等良好习惯、多借鉴一些相关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更好的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实际。
❽ 农村纠纷吵架,打架
村里纠纷先找村委会,村委会不解决可以到乡或镇党委找,不行再起诉。直接起诉,会让村领导认为你们不把他们放眼里,能帮你们说话的也不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