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确定保理合同纠纷案件的案由
需要通过案件由何种事由造成来确定保险理赔合同纠纷的案由。
② 有追索权的保理合同纠纷是否既可以诉原债权人也可以诉债务人
1,保理合同可以分别起诉债权人、债务人。
2,因为保理合同与债权人、债务人分别专属于两属个法律关系,在起诉时应当分别起诉:
(1)保理合同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转让关系;
(2)保理合同与债务人之间的基础合同履行关系。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的规定:同一诉讼中涉及两个以上的法律关系的,应当依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案由,均为诉争法律关系的,则按诉争的两个以上法律关系确定并列的两个案由。
③ 应收账款保理的存在问题
保理业务起源于19世纪的北美和欧洲,于1987年10月正式登陆中国商业银行。在中国来讲,保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比较陌生的东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上起步晚,能够开展保理业务的主体少
从1992年中国银行率先开展保理业务到2000年为止,中国加入FCI并能够从事保理业务的银行只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商业性银行。中国很多商业银行和企业对保理业务仍然闻所未闻,以致中国对保理业务缺乏法律化和政策化的规定。2000年4月份,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向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提供了10亿元人民币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额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笔国内保理业务。
(二)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
虽然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已被社会各个阶层呼吁多年,有关部门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许多银行都指出,信用机制的不健全仍然是制约中国保理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保理业务能否正常进行将取决于保理商对买卖双方的信用风险的控制。由于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与企业信用有关的公开信息难以取得,银行无法对除自己客户以外的企业进行信用评估,这种状况不仅使中国银行无法像国外保理商那样全部或大量收购其客户应收账款,也使银行仅能在少数情况下提供坏账担保服务。
(三)保理业务范围窄
由于中国保理业务还处于成长阶段,发展还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中国保理业务完全是按照FCI所颁布的有关规则和规定进行的。再者中国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信用体系,而且中国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中国银行以开展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为主,对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则持极为谨慎的态度。此外,中国的保理业务大多主要集中在少数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中,而真正需要资金帮助而又适合保理业务的中小企业由于达不到保理业务的条件,使得保理业务混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贷款而难有更大的发展。
(四)操作缺乏经验
在国际上,FCI制定了《国际保理业务管理规则》,用以指导各国的保理业务,但由于中国开展保理业务的时间尚短,只有极少数客户了解并能有意识地应用该业务,使得这一规范还不能直接监督指导中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中国银行的国内保理业务从方案设计到具体执行主要是参考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没有形成一整套适用于保理业务的完整的风险计量方法和评估模型。而操作人员一般也只是相关的银行人员,缺乏专业的保理人员,这就使得保理业务操作缺乏经验。
(五)缺乏完善的立法规范
1.保理业务的操作缺乏立法规范。保理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银行业务的产品,需要采用一套独立于银行信贷管理之外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操作和管理方法,因此,国外大多数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都是通过其附属的保理公司或一个非常独立的部门进行。由于保理业务在中国发展较晚,在越来越多的国内银行开展国内保理业务的同时,国内尚缺乏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法律法规,也缺乏可以指导具体实践的有关法律文件,而FCI所颁布的相关规则规定也并不适用于国内的保理业务。中国金融机构所做的保理业务都只是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各金融机构都是按照自己对保理业务的理解在操作,人民银行只是在政策上给予许可,这使得保理业务的操作一直处于无法可依,甚至无章可循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保理业务的发展。
2.保理业务司法不确定性和商业发票确认的法律空白问题。由于保理业务在中国起步晚,发展较慢,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使得在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的保理业务争议还没有任何的司法予以保障。争议发生时,如何寻求法律救济,向谁请求,由谁做原告,合同效力如何确认,法律责任如何划分,各方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如何确定,所争议的问题涉及的法律如何适用,其回购条款是否受法律保护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虽然各金融机构在具体操作国内保理业务时,为了规避这一法律风险,都设计了较为复杂的债权转让通知书,并在通知书中记载了债务人确认的内容,但一旦发生纠纷,仍避免不了由于债务人不明示确认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④ 保理业务融资是否可以追索
您表达的有失误:融资款是出口保理商给出口商的,不是进口商的。
保理业务在融资的时候,银行在授信中一定会列明是有追索权还是没有追索权的,在融资所需要签署的合同中肯定也会告知,因为有追和无追的风险点不一样,考量也不一样的,无追索权的风险较大。举例来讲,在银行给出口商融资后,第一还款来源是应收账款,要是因为商业纠纷没有收到款项,进口保理商是不会保的。这个时候,会递交诉讼,进出口保理商都要帮助客户去打官司的,当然要是出口商败诉的话,出口商要自己偿还银行的融资款项。如果是进口商败诉的话,进口保理商会负责把款给出口保理商,出口保理商会抵扣给出口商的融资款和手续费后,再把剩余的款给出口商。
保理是个很复杂的产品,不知道这样描述您是否满意?
⑤ 税务保理的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两大方面。
a)欺诈风险:客户为达到融资目的,在并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是通过伪造变造发票、构建虚假合同等形式套取资金;
b)拖欠风险:买方企业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使保理商无法及时收回融资款;
c)坏账风险:卖方企业应收账款不能按照发生数额回收,转化为保理商的坏账风险。
法律风险:
a)应收账款的合法性:即债权是否合法有效。若保理商受让了法律明文规定不得让与的应收账款,就会面临法律风险;
b)合同瑕疵风险:如果买卖双方出现了履约瑕疵,很可能出现贸易纠纷,倘若保理商陷入此类纠纷,必将对保理融资的安全回收带来负面影响;
c)转让风险:保理商未按照法律规定的“应收账款转让通知”方式操作,进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操作风险:指在业务发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a)尽职调查阶段:在客户和应收账款的选择上,为有瑕疵的应收账款办理保理,缺乏对双方贸易背景真实性调查;
b)操作设计阶段:在签订保理协议的过程中,由于保理协议内容不完善、条款不全面、约定不受法律保护等情况,导致在具体操作及后续的执行上出现困难;
c)贷中管理阶段:对于受让的增值税发票、商务合同、提货单等单据,由于经办人员对单据审核不仔细不到位而造成假单据真融资的情况和其他违规行为;
d)贷后回收阶段:保理商给客户融资后,经办人员忽视了对卖方应收账款的回收监督,使得客户将款项挪作他用,保理商融资款回收便会出现困难。
⑥ 保理合同纠纷怎么打官司
1,保理合同可以分别起诉债权人、债务人。
2,因为保理合同与债权人、债务人分别属于两个法律关系,在起诉时应当分别起诉:
(1)保理合同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转让关系;
⑦ 保理公司保理的产品因商品质量问题引起退货那怎么处理
如果销售商出现了履约瑕疵,保理商可能陷入双方的贸易纠纷,保理融资的安全回款也受到影响。具体的处理办法还是要根据法院的裁定。
保理公司防控此类风险的措施:第一,贷前客户经理可审查销售商历史上有无出现履约瑕疵,双方历史交易有无出现贸易纠纷;第二,要选择合理的商务合同标的种类,尽量避免选择有容易产生纠纷的售后服务项目的合同;第三,对商务合同的尾款和类似于质量保证金性质的应收账款不办理保理业务;第四,保理商在保理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若购销双方产生贸易纠纷,保理商有权向销售商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