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银联是个什么机构是什么性质
中国银联是指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商业银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保证银行卡跨行、跨地区和跨境的使用。
① 中国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
② 成立于2002年3月,总部设于上海。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枢纽地位,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
③ 在建设和运营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基础上,中国银联积极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推广统一的银联卡标准规范,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推动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维护银行卡受理市场秩序,防范银行卡风险。
这种公司之间的纠纷,相互之间协商不能解决的,只有到法院起诉解决,没有其它部门能够具备这个职能
❸ 中国银联是一个公司,还是人民银行的一个部门它是什么性质的
中国银联--->>公司简介
公司概况
中国银联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由八十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服务机构,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
公司于2002年3月26日成立,总部设在上海。
公司经营宗旨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公司经营机制,建立和运营广泛、高效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高效率的银行卡跨行通用及业务的联合发展,并推广普及银联卡,积极改善受理环境,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把银联品牌建设成为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
公司经营范围
(一) 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
(二) 提供先进的电子化支付技术和与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相关的专业化服务;
(三) 开展银行卡技术创新;
(四) 管理和经营"银联"标识;
(五) 制定银行卡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协调和仲裁银行间跨行交易业务纠纷;
(六) 组织行业培训、业务研讨和开展国际交流,从事相关研究咨询服务;
(七)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相关服务业务。
经营理念
服务、效率、规范、创新
企业精神
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
❹ “中国银联”和“银联商务”有什么区别它们是隶属同一家集团公司吗
这两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也不是同一家公司。
一、公司不同
1、中国银联是我国自己的银行卡组织,其职能是建立和运营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类似于国外的Visa。
2、银联商务是中国银联控股的从事银行卡收单专业化服务的全国性公司。
二、负责内容不同
1、银联商务是银联的下属公司,主要负责收单业务、收单机具的布防、维护。
2、中国银联主要负责银联卡交易的转发、清算等。
三、公司理念不同
1、中国银联
中国银联的基础性作用在于,建设和运营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这一基础设施,推广统一的银行卡标准规范,提供高效的跨行信息交换、清算数据处理、风险防范等基础服务。同时,联合商业银行,建设银行卡自主品牌,推动银行卡产业自主科学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2、银联商务
实力奠定优势,梦想点燃希望。秉承“做银行卡服务专家,创客户首选品牌”、“服务社会、方便大众”的理念,依托银行卡受理市场的传统优势,面向未来。
银联商务将以更加丰富的服务渠道、更加灵活的服务手段、更加专业的服务技术,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差异化、高品质的综合支付服务,继续为改善银行卡受理市场和国内综合支付环境贡献力量。
依托“银联”民族银行卡品牌,银联商务努力创建 “优质、高效、规范、专业”的服务品牌,得到了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和广大商户的充分认可,在国内享有良好的市场声誉,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❺ “银监会”和“中国银联”之间是具体是什么关系呢
银监会全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BRC)
银监会主要职责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
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
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开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对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撤销;
对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予以查询;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
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予以取缔;
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银监会监管工作所遵循的主要工作经验
必须坚持法人监管,重视对每个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
必须坚持以风险为主的监管内容,努力提高金融监管的水平,改进监管的方法和手段;
必须注意促进金融机构风险内控机制形成和内控效果的不断提高:
必须按照国际准则和要求,逐步提高监管的透明度。
银监会监管工作目的
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 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 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银监会监管工作标准
良好监管要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
要努力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力;
对各类监管设限要科学、合理,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限制;
鼓励公平竞争、反对无序竞争;
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要实施严格、明确的问责制;
要高效、节约地使用一切监管资源。
中国银联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由八十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服务机构,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
公司于2002年3月26日成立,总部设在上海。 公司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公司经营机制,建立和运营广泛、高效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高效率的银行卡跨行通用及业务的联合发展,并推广普及银联卡,积极改善受理环境,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把银联品牌建设成为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
中国银联概况
中国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总部设在上海。中国银联成立以来,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用卡需要,牢记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银行卡组织的职能作用,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使我国发展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处于银行卡产业核心和枢纽地位的中国银联,对银行卡产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进而实现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在建设和运营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的基础上,中国银联推广统一的银行卡标准规范,提供高效的跨行信息交换、清算数据处理、风险防范等基础服务;通过成员机构组成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委员会、市场发展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借助制定和推广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入网标准,统一成员机构的银行卡跨行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形成银行卡产业资源共享机制和自律机制,促进市场主体之间业务联合、资源共享,推动银行卡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联合商业银行,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推动银行卡产业自主科学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目前,中国银联已经成为不仅服务于中国,而且服务于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拥有200多家境内外成员机构的银行卡组织,银联受理网络覆盖全国范围,并延伸到亚太、欧美、非洲、澳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银联自主品牌成为国内普遍认可,国际具有影响的银行卡品牌。
截至2008年6月底,境内发卡机构152家,发卡总量超过16亿张。境内银联受理商户达到93万户,POS机145万台,ATM机14万台,分别是中国银联成立前(2001年底)的6.2倍、6.7倍和3.7倍。大中城市规模以上商户普遍受理银行卡,中小城市受理商户普及率迅速提高。
中国银联2008年至2012年的发展目标是,一年夯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新跨越。通过五年努力,成为国内具有公信力、权威性,国际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境内外机构广泛参与的银行卡组织和具有良好法人治理结构、高效运作的现代企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银行卡组织发展道路,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在全球银行卡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银行卡组织
公司经营范围
(一) 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
(二) 提供先进的电子化支付技术和与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相关的专业化服务;
(三) 开展银行卡技术创新;
(四) 管理和经营"银联"标识;
(五) 制定银行卡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协调和仲裁银行间跨行交易业务纠纷;
(六) 组织行业培训、业务研讨和开展国际交流,从事相关研究咨询服务;
(七)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相关服务业务。
带有银联标识银行卡的主要特征
带有银联标志的信用卡 银行卡正面右下角印刷了统一的银联标识图案;
卡片背面使用了统一的签名条;
贷记卡卡片正面的银联标识图案上方加贴有统一的全息防伪标志;
银联标准卡的卡号前六位银行识别码(BIN)为622126—622925
经营理念
服务、效率、规范、创新
企业精神
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
[编辑本段]全球合作伙伴
中国工商银行:
2005年11月,中国银联与中国工商银行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农业银行:
2005年11月,中国银联与中国农业银行在京达成战略合作
中国银行:
2005年5月,中国银联和中国银行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建设银行:
2005年11月,中国银联和中国建设银行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交通银行:
2005年10月,中国银联和交通银行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005年11月,中国银联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信银行:
2006年10月,中信银行和中国银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光大银行:
2007年3月,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联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华夏银行:
2006年6月,中国银联与华夏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民生银行:
2006年11月,中国银联与民生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招商银行:
2005年10月,中国银联与招商银行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花旗金融集团(Citibank):
2005年9月,中国银联与花旗金融集团签署ATM双向互通协议,银联卡可以在花旗银行全球36个国家的ATM机上使用
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
2004年11月,中国银联与美国运通签署合作协议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2005年10月,中国银联与全球通信网络服务提供商AT&T签署了IPVPN网络服务协议,并开通银联国际业务通讯网络,为中国银联的国际业务提供网络和技术支持
美国发现金融服务公司(DFS):
2005年5月,中国银联与摩根士丹利旗下的发现卡(DiscoverCard)建立战略联盟,实现银联卡在美国的受理
三井住友卡公司:
2005年5月,中国银联与日本三井住友卡公司展开合作,实现银联卡在日本的受理;2007年12月,双方在日本合作发行银联标准信用卡
BC卡公司:
BC卡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拥有11家成员银行。2005年1月,中国银联与韩国BC卡公司展开合作,实现银联卡在韩国的受理;2008年2月起,韩国BC卡公司及其11家成员银行正式发行银联标准卡。
全球回报集团(Global Refund Group):
2007年1月,中国银联与全球回报集团(Global Refund Group)达成协议,将共同为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用银联卡购物消费后提供退税服务
通济隆(Travelex):
2006年,中国银联与全球最大的货币兑换商通济隆公司(Travelex)联合推出首张旅行预付卡,该卡称为“通济隆银联电子旅行支票”,可在全球范围接受银联卡处使用
法国农业信贷集团(Crédit Agricole):
2005年11月,中国银联与欧洲最大银行集团--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签署合作协议,银联卡通过该集团旗下ATM和POS实现在法国的受理
欧洲储蓄银行金融服务公司(Eufiserv):
2005年5月,中国银联与欧洲储蓄银行金融服务公司(Eufiserv)签署合作协议,银联卡在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ATM上实现受理
澳洲国民银行(NAB):
2006年9月,中国银联与澳洲最大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签署协议,实现了银联卡在澳大利亚ATM和POS的受理
法国旅游局(Maison de la France):
2008年3月,中国银联与法国旅游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银联卡成为法国旅游局向中国游客推荐的赴法用卡
香港旅游发展局:
2004年9月,中国银联与香港旅发局签署合作备忘录,以吸引更多内地旅客在港使用银联卡消费
新加坡旅游局:
2005年,中国银联与新加坡旅游局开展合作,推动银联卡在新加坡的受理
韩国观光公社:
2005年10月,中国银联与韩国观光公社、韩国BC卡公司签署三方谅解备忘录,以推动中国持卡人在韩国使用银联卡
泰国旅游局:
2006年,中国银联与泰国旅游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多方面开展合作,推动银联卡在泰国的受理
菲律宾旅游部:
2007年,中国银联通过当地合作伙伴与菲律宾旅游局开展合作,推动银联卡在菲律宾的受理
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
2006年11月,中国银联与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签署合作备忘录,促进银联卡在马来西亚的受理
ATP网球大师杯(Tennis Masters Cup):
2005年、2006年中国银联连续成为ATP网球大师杯年终总决赛的合作伙伴
❻ 公司与公司之间经济纠纷属于什么案件
公司与公司之间经济纠纷一般属于民事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民法通则》
容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