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审法院判我胜诉,二审对方没有新证据继续上诉。请问二审法院还要开庭吗如果开庭是否和一审一样
对方继续上诉,通常多会开庭审理。可能对方有新证据,而你不知道。但会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如果开庭,程序是和一审一样。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1)季羡林财产纠纷判决扩展阅读:
案例:
2009年,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辞世。然而,与其遗产有关的纠纷却一直没有停歇。今年3月6日,涉及649件文物、书画最终归属的“季承诉北大返还原物纠纷案”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但据媒体报道,此案被申请延期审理,没有当庭宣判。
记者从该案原告季承处了解到,本案于3月27日上午继续开庭。已是82岁高龄的季承表示,本次庭审很关键,自己会再次发言申述上诉理由。
一审原告败诉 曾称“不拒绝与北大和解”。
2016年5月3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审理。庭审焦点集中在三个问题上,第一,请求返还原物是否于法有据;第二,赠与协议是否有效;第三,赠与协议是否具有公益性。
季羡林之子季承起诉称,2008年12月季羡林曾书嘱“原来保存在北大图书馆里的书籍文物只是保存而已,我从来没有说过全部捐赠”、“全权委托我的儿子季承处理有关我的一切事物、务”。
对于季承的起诉,北京大学答辩称:季羡林先生未有撤销《捐赠协议》的行为,且《合同法》明确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可以撤销的规定。季承提出“返还原物主张”没有依据。
经过审理,8月16日,北京一中院对这起案件进行了一审宣判,驳回原告季承的全部诉讼请求。季承当庭表示上诉。
二审延期审理 3月27日继续开庭。
3月6日,这件颇受关注的案子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季承到庭参加庭审。季承说,当初父亲季羡林与北大之间仅为“字画藏品暂存关系”,一审法院却将字画认为“有扶贫、救灾等公益性质”而不可原物返还所有权人的赠品,属于误判。
❷ 季羡林遗产问题
核心提示:季羡林突然离世,去年因“藏品外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他的遗产分配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北大保持沉默,儿子季承表示,父亲并未留下遗言,但他确实写过“全权委托儿子季承处理一切事务”的纸条。据悉,季羡林遗产包括他收藏的齐白石字画、数百万计稿费等。
武汉晚报7月14日报道 据广州日报报道国学大师季羡林突然离世,去年因“藏品外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他的遗产分配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如今老师辞世,又该由谁来继承其“丰厚遗产”?北大保持沉默,称现在先办好季老后事。儿子季承表示,父亲去的突然,并未留下遗言,也没有写过关于财产如何分配的遗嘱。但他确实写过“全权委托儿子季承处理一切事务”的纸条。
据称弟子钱文忠曾分析过季老的藏品和财产大致分成这么五个部分“一、主要是1950年以前收藏的字画,其中包括已故师母从山东带到北京的字画,这些字画以齐白石为下限,数量很大,名家聚集,触目皆是,若论价格,在今天是天文数字。这部分是有目录的,主要是先生已故的第一任秘书、追随先生半个世纪的李铮教授编订,我帮过忙的,这是10年前的工作;二、其他珍藏版古籍、古墨、田黄、田白、白芙蓉、名人信札等,数量很大;三、历年来,先生朋友赠送的字画、艺术品,数量也很大,名家包括启功、范增、欧阳中石等;四、先生本人写的字、手稿,当然也有很高的价值;五、先生著作出版量很大,稿费数目也不小,当以百万元计,还有朋友馈赠,先生本人不经手。”
季羡林先生收藏的白石老人作品多且精,有些是完全超出常人想像的,比如,季羡林先生就藏有白石老人的整开巨幅豹子。偶一挂出,精彩流淌,满屋生辉,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不敢发一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羡林先生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 (本文来源:武汉晚报
❸ 季羡林财产问题的评说,要三百字以上的,急用,急用,作业题
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❹ 那些名人的后代现如今都是什么样子的生活
冰心孙子骂冰心遭讽:名人后代只见资本不见文化
据报道,著名女作家冰心和其丈夫吴文藻在京的纪念碑,被人用红漆题上“教子无方,枉为人表”八个大字。字是冰心的孙子吴山写的,据说吴山的父母离婚官司打了6年,财产分割不均,现在母亲重病父亲都不曾看望,迫于无奈,吴山在奶奶冰心的纪念碑上写字,试图引起社会关注。
“骂冰心求关注”,吴山的目的达到了,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冰心孙子毁其墓碑”迅速登上网络热搜词榜。吴山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据说,导火线是对父母离婚时的房产分割不满意,双方无法达成共识,两次对簿公堂,法院两次都判其母败诉。吴山说:“按正常比例分,他应该给我妈两套房,500万元。但他一分不给,房子还要拿走。”
清官难断家务事。一家人因为财产分割闹上法庭,在判决之后又闹上媒体,把家庭纠纷推到舆论中心领受大众的审评,真是悲剧。其言行之中透露出来的父子决裂,以及晚辈对长辈的不恭,更令人不胜唏嘘。观其八个大漆字,尽是街边小广告式的刷墙体,与吴文藻先生那学者气十足的书法形同霄壤,不由得令人惋惜,一个书香世家的斯文凋零竟如此之速。
吴山也模糊了公私的分际,把家事闹到公域,毕竟不得体。无论父子俩谁更有理,家族已先行失了颜面。在私域,冰心和吴文藻是他们的长辈,财产可以继承;在公域,二老的文化创造已进入文化史,公共场所关于他们的纪念物并非吴家的私产,也因此纪念碑所属单位北京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打算保护现场,并到相关单位报案。
名人的后代是幸运的,先辈耀眼的荣光的确可以成为他们“少奋斗几年”的社会资本,并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社会资本兑现,此外,还有充足的财产可以继承——这一次,很多人就惊讶于冰心原来有11套半的房子。名人的后代也是不幸的,他们的行迹往往因为跟名人沾边更容易被舆论聚焦,从而不得不让渡一部分隐私权,而且,除非自己很有建树,多数人只能终生顶着“某某之子(女)”的光环,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逃不开“啃老”的命运,这样一来,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就很容易被遮蔽,甚至于“忘本”。
“骂冰心求关注”一事招致绝大部分网友的反感和讽刺表明,普通公众也许会羡慕名人后代,但仰慕的大约只是先辈本人的文化资本。因为围绕名人的家庭财产纠纷,从季羡林与其子季承的媒体官司到吴山骂冰心,已经不见文化,只剩资本了。
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老九看来,各种名人的后代,有的从政,有的从商,有的活跃在文化界;有的默默无闻,有的依旧是名人。所谓风水轮流转。
下面老九与各位朋友一起分享几位名人的后代!
1.老九心中永不可逾越的女神——王祖贤
著名的演员,王祖贤中学时凭借电影《今年的湖畔会很冷》获得金马奖三项提名,其他影视作品有:《倩女幽魂》、《游园惊梦》、《美丽上海》。之后,她潜心学佛,留居加国至今。其曾祖父王仁峰,则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者。
2.香港第一美女——关之琳
演员,有“香港第一美女”之称,出演过《黄飞鸿》《冒险王》等诸多影视作品。爷爷关麟征是黄埔军校继蒋介石后的第二任校长,在国民党中官至陆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关麟征领导官兵参加过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
3.黎姿及其祖父——"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
黎姿,1971生于香港,祖父是黎民伟,奶奶是香港第一代电影明星林楚楚。在南京中山陵正门上孙中山亲笔题着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只为褒奖一个人,就是在北伐时拍摄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的黎姿祖父"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
4.张飞后人——张苞、张绍
长子张苞,早逝,小说中在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因追败兵不慎掉入山涧而亡。
次子张绍,张苞死后,张绍袭爵。蜀亡后,与刘禅共赴洛阳,受封为侯。
长女,嫁于刘禅为妻,先为妃,后立后,号敬哀皇后。
次女,其姐死后也嫁给刘禅为妻,立为皇后,蜀灭后,随刘禅到洛阳。
张苞之子张遵,魏蜀绵竹决战时与诸葛瞻一同战死。
5.赵云后人——赵统、赵广
赵云长子赵统,赵云死后赵统袭其爵位,官至蜀汉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史书中也只有官职记录,并无战绩记载。
赵云次子赵广,曹魏五路大军伐蜀时,随同姜维与魏军战于疆川口,战败后赵广掩护姜维撤退时不幸战死。
6.黄忠后人——黄叙,无后代存世
老将黄忠只有一个儿子,黄叙,可惜英年早逝,也没留下后人,黄忠也至此无后。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人物,他的后代命运又会如何呢?众所周知,诸葛亮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皆战死绵竹。而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在成都随刘禅投降,后迁徙北方,做了?县县令,后任江州刺史。晋朝皇帝曾明诏褒奖诸葛家族。
三国中东吴孙权的后代记载较为模糊,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投降晋朝后,也被迁徙到洛阳,不久病死。孙氏子孙在永嘉之乱中也被胡人屠戮殆尽,所剩无几。后来有明确记载的有孙皓之子孙充,他被吴兴人、钱?2?2劫持,立其为吴王,实则是傀儡,不久,钱?2?2杀孙充。三国中还有几个名人如吕布、关羽、马超、姜维、周瑜、陆逊等人,他们的后代结局又如何呢?
俗话说得好:大树底下好乘凉。身为名人之后,很多人还是享有了优厚的社会资源,得到他人的殷切关爱,拥有独特的成长和生活环境,甚至是享有某种社会特权。
其人生起点、社会地位、上升空间等等,往往都会高于普通人,让自己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中,得到各方面的关照,从而在人生事业上有了很好的发展。
不过老九认为,命运难测,谁主沉浮!在历史的大浪潮中,风水轮流转,英雄不问出处。
听老九谈历史,讲点不一样的风花雪月、趣事奇闻,荡气豪情。关注历史段老九,不断与你畅享历史情怀,做你的历史情报局。
我说一个名人的后代就是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他的后代大家可能也都知道,就是冯巩,冯国璋是冯巩的曾祖父。现在说来,冯巩的出身还是不错嘀。
还有王力宏的外曾祖父,也是一名将领。就是许凤藻。他在清朝宣统元年,参加了晋京考试,成绩为一等,于是被授职做了五品衔把总,(即协军校)。从此开始了军事生涯。
名人的后代有的混的好,有的混的差,不尽相同。
对于狄仁杰的了解,大多数年轻人是始于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一类的影视作品,而生活阅历稍广些的读者,则是通过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小说《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其实,现实中的狄仁杰并没了文学与影视中的神奇,他只是生活于李世民与武则天时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为李家和武氏政权都付出了心血、而被后世人们所尊崇的一代贤臣。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也生了个坑爹的儿子,以后他的身后受人诟病,还连带着生祠被砸。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出任汴州判佐,后在阎立本的推荐下,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后来,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一年之内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一时名声大振。
看,狄仁杰不是无能之辈吧,它虽然不是什么神探,但绝对是个神判。用现代语言来表述,他不属于从事刑侦破案的公安系统,而是从事审判工作的法院系统——狄仁杰是个公正廉明的大法官。
其实,古代官员是复合型人才,破案、判案只是其工作的一个方面,他们的大部分精力还是用在治理地方。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696年),契丹作乱,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一时间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遭诬被贬的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任刺史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人听闻后,退兵而去。狄仁杰任魏州任上,因为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在他调离后,当地的老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岁岁祭拜。
就是这样一位人人敬仰的贤能之士,在他死后不久,老百姓却将为他建的生祠而砸毁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原来,这一切都源他生了个坑爹的儿子狄景晖。
新旧唐书的狄仁杰传中,都提到了狄仁杰有一个儿子叫做狄景晖,这个人官声很不好。《旧唐书·狄仁杰传》中说:“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新唐书·狄仁杰传》中说:“景晖,官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虐,民苦之,因共毁其父生祠,不复奉。至元和中,田弘正镇魏博,始奏葺之,血食不绝”。
狄景晖曾经官至魏州司功参军,官不算大,却作威作福,又贪婪又暴虐,激起了民愤。狄仁杰曾经做过魏州的地方官,当时没想到他的儿子如此恶劣,当地人实在忍无可忍,一气之下砸毁了狄公的生祠,连带着人们对狄公曾经的敬仰荡然无存。
看来,子女教育,有时比治国还难。
当然,狄仁杰的生祠虽然被魏州百姓在激愤之下捣毁,但善良的魏州百姓在情绪宣泄之后,对狄仁杰并未忘记。开元年间,狄仁杰的生祠得以重修,此后又因安史之乱受到破坏,但在元和年间再次修建,其碑至今留存,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坑爹之事,古已有之,如今更甚,这是个不得不引人思考的大问题。
比如,清代赵翼就在《廿二史札记》中特意辟条“名父之子多败德”,列举了包括狄景晖在内众多名人之后“坑爹”的典型。
关于这个问题,元芳,你怎么看?
❺ 季羡林故居被盗案的审理
2011年5月12日上午,北京市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季羡林故居被盗案,在全天长达6个半小时的庭审中,自称女“教授”的被告王如在法庭上接连爆出雷人之语,让公诉人、法官、旁听人大跌眼镜。
庭上,两名被告人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均不认可,情绪激烈地强调自己转移涉案财产是在发现故居被盗后,为了抢救剩余财产而采取的紧急措施。 根据检察机关的指控,方咸如在王如的唆使之下,于2009年12月15日晚上八点多,采用破窗入室的方式进入北京大学朗润园13号公寓201号的季羡林故居内,秘密窃取各种书籍、塑像等大量物品,经过鉴定价值共约人民币334万元。此后,王如在得知季羡林儿子季承报警后,又伙同方咸如将所盗财物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进行藏匿。据此,检察机关指控,王如和方咸如两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了他人财物,应该以盗窃罪追究二人刑事责任。
但是,王如和方咸如两名被告人对指控均不予认可。根据王如在法庭上的讲述,其是季羡林前秘书李玉洁的干女儿,在李玉洁生病之后,按照季羡林的安排代理了李玉洁季羡林基金会秘书长的工作,“是季老非常信任的晚辈”。季羡林生前,王如就居住在朗润园的季羡林故居之中,季羡林病逝后,她就到了北大燕南园54号的季羡林藏书阁。案发当天,王如让方咸如回朗润园故居取自己的东西,但是进入故居之后却发现房间内已是一片狼藉,大量季羡林收藏的古籍、字画等财产都不翼而飞。王如见状立即通知了李玉洁,同时安排方咸如和北大园林科的贾老师用平板车“抢救”剩余的季老藏品,利用平板车连续两天对涉案的财产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对每一件藏品都进行了登记。
之所以要破窗进入,王如解释说,破窗是季羡林生前开辟的特殊“门扇”,案发之前他们也经常破窗进出:“北大木工科的人都知道,朗润园故居的窗户几乎每个月都要换玻璃。”
方咸如则辩称:“我的一切行为都是服从领导的安排。”
庭上,王如的情绪异常激动,审判长曾多次提醒其“平复情绪”。而王如和方咸如的辩护人则表示,将为二人做无罪辩护,因为两人的行为确为抢救季羡林故居财产而为,并不符合盗窃罪的要件,不应认定其构成盗窃罪。
❻ 季羡林的死因是什么
季羡林是被他儿子气死的,季羡林有个儿子名叫季承,此人的人品极差,虽然在2008年时已经70多岁了,但是还老不正经,竟然把他家28岁的小保姆玩了,并产下一子,季承同时还把与他结发50年的老伴儿踢出家门离婚,弄得满城风雨,到处是说闲话的,还有保健品壮阳药厂家登门请季承做广告的,这就把季羡林给气死了。
2018年2月8日,季承居然也被气死了,原因是季羡林临终前,写遗嘱把他的财产全部捐给国家(北大),但季承不服,此老人把身外之物看得很重,非要说遗嘱无效,打了十年的官司,于2018年1月21日法院终审判决,驳回季承的无理上诉,已经85岁的季承在1月22日写完他的最后一篇新浪博客(此篇博客洋洋十万字,就是季承逐一列举法院的判决“不公正”)后晕倒,当即送医,抢救无效于2018年2月8日凌晨3时去世,父子俩居然都是被气死的。季承的新浪博客还在,大家可现场观摩。
❼ 王如的审判结果
王如被一中院判处5年徒刑,已被重新收监。上面的回答完全不符合事实。王如所持理由完全是谎言和狡辩,不要相信。
❽ 季羡林之子告北大一审败诉 季老之物究竟该归谁
16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中院认为季承作为受托人无权撤销捐赠协议,该捐赠属于公益性质的捐赠,即便季羡林先生本人都不能撤销。法院据此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央广、《新华每日电讯》、腾讯等——————
❾ 闫肃妻女就“音乐著作权收益”起诉闫肃儿子,你怎么看
利益动人心。大家都是俗人。同样是利益的相关人员,分配资源不一样,自己会产生矛盾
❿ 季羡林遗产失窃案
2009年12月16日中午,海淀区燕园派出所接到季羡林之子季承110报警:称北大朗润园13号公寓原季羡林先生住所被盗,季羡林先生生前大量藏书和文物失窃。其中,有明确数目的线装书就有4351册,此外还有嘉庆殿本全唐文4大箱和全套二十四史,丢失书籍总数将近5000册。警方很快锁定嫌疑人为方咸如和王如,其中方咸如原为北大保安,10多年前被季羡林前秘书李玉洁推荐成为季羡林在朗润园家中的管家,季承与季羡林冰释前嫌后,方咸如被季承解雇;王如则是季羡林前秘书李玉洁的干女儿。
案件侦破后,由于出现了此事界定为盗窃还是因纠纷引起的财物流失以及被盗物品该如何定价?侦查机关内部出现分歧,所以案发后大约一年的时间,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对季羡林遗产被盗案一直三缄其口,使该案显得异常神秘。
今年3月从独家渠道获悉,此前一直由海淀警方负责侦查海淀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方咸如和王如,升级由市检一分院诉至北京市一中院。起诉书指控方咸如在王如的唆使之下,于2009年12月15日20时许采用破窗入室的方式进入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朗润园13号公寓201号季羡林故居内,秘密窃取各种书籍、塑像等大量物品(经鉴定价值共计人民币3339195元)。后王如在得知被害人报案后,又伙同方咸如将所盗财物转移至他处藏匿。
王如、方咸如作案后被查获归案,被盗物品已追回并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