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民事纠纷跟诈骗

民事纠纷跟诈骗

发布时间:2021-01-04 10:16:21

⑴ 请问民事案件和诈骗案的区别有什么不同呢

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与一般民事欺诈行为之间的区别如下:

1、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在概念上的区别:民事欺诈,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故意以不真实的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入错误的认识而作出一定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从而达到发生、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刑事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自愿交付财物的犯罪行为。可见民事欺诈可以形成法律关系,此法律关系可以是无效或部分无效的。而诈骗犯罪行为根本不产生民事法律关系。同时如果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需要用刑法来惩罚的话就构成诈骗罪。

2、民事欺诈行为与刑事诈骗在主观方面的区别:民事欺诈行为的目的在于使用欺骗手段与他人发生、变更、终止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而诈骗犯罪在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虽然诈骗行为在客观上也引起他人为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但是诈骗犯罪人却没有承担法定或约定的民事义务和实际履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区分民事欺诈和诈骗罪的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上是以骗取他人财物为目的,还是通过履行民事法律行为而获得利益。民事欺诈人主观上所追求的是通过欺诈行为和对方成立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观实现。而诈骗犯罪人对事先和他人的订立的民事法律关系无实际履行的诚意,主观上是虚构的。诈骗犯罪人主观是直接故意;民事欺诈人主观多表现为直接故意,但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民事欺诈。

3、民事欺诈行为与刑事诈骗在客观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是否有实际履行能力。第一,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务全部或者大部分用于挥霍、从事非法活动或携款潜逃的,应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二,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务主要用于约定义务的履行,即使客观上未能完全履行的,一般也认定为民事欺诈。 第三,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务用于其它合法经营活动,但是却有积极履行约定义务行为的,也应认定为民事欺诈。第四,如果行为人给对方造成损失后,不主动采取补救措施,推脱责任或者逃匿的,应认定为具有诈骗的故意。

⑵ 诈骗变成民事纠纷怎么办

您好,
民事诉讼中牵扯到诈骗怎么办
如果民事案件与诈骗案没有牵连,可以单独立案审理;如果是刑事诈骗两案有牵连,就要先进行刑事案件,再审理民事案件。如果是民事诈骗,法院按照相应法律规定审理。
刑事诈骗和民事诈骗的区别:
刑事诈骗行为人为了非法占有,巧取豪夺,不择手段,诈骗的财物数额往往非常巨大,严重扰乱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事诈骗行为人为逃避法律的制裁,在虚构事实的同时,常常使用虚假的身份、虚假的证件,甚至编造假姓名、假地址等,其目的是在得逞后不受法律的追究。欺诈行为虽然也是违法的,但其严重程度仍然在民事违法的限度之内。对于民事欺诈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为无效。”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法律规定,各自返还财产,欺诈行为一方赔偿对方的损失。
民事欺诈行为人主观目的是通过瞒、哄、诱导的方法,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做出对其不利而对欺诈行为人有利的行为,通过“履行义务”的合法形式,谋取非法利益,其实质是“不法获利”,主观故意是间接的。而诈骗行为则不同,行为人主观上根本没有担负义务的动机,只企图虚构事实迷惑受害人上当受骗,交出财物,非法占有,其主观故意是直接的。
如果民事案件中涉及到诈骗那么可能会构成诈骗罪,诈骗罪属于刑事案件,这个时候应该先进刑事案件的审理,再进行民事案件的审理,也可以在刑事案件中附带民事诉讼。

⑶ 诈骗和民事纠纷的区别

民事纠纷的范围太大,至于与诈骗行为的区别,只能说一个刑事一版个是民事。下面针对大家权常见的借款长期拖欠不还与诈骗的区别。
诈骗与借款人拖欠不还的最根据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账,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还有些打借条之后伪造还款收条的,诈称已经还款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

⑷ 诈骗还是民事纠纷

借上你的财产卖了,应该属于诈骗吧。

⑸ 诈骗属于民事纠纷吗派出所有权利不管吗

诈骗行为只要涉案数额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就是刑事案件。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按治安案件处理。诈骗是一种违法行为,就追究其法律责任来说,不是民事案件。但不管是刑事案件还是治安案件,行为人都有赔偿受害人的义务,这一块属于民事案件范围。
法律依据: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骗公私财物达到上述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够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二)诈骗救灾和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数额接近上述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理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2、《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 依照规定。
3、《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⑹ 我该怎么办诈骗还是民事纠纷

如果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等方式骗取财物则是诈骗;否则属于民事纠纷(借贷合同纠纷或民间借贷纠纷)。如果是前者,则要报警由公安机关立案处理,如果是后者则可以向当事人请求权利主张,也可以通过诉讼程序主张权利。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
所谓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可处分性的),是处理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以所有违反这一概念的行为就会引起民事纠纷 。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其解决机制有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诈骗罪与民事借贷纠纷的主要区别: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行为人意图使用非法手段对他人所有的财物行使事实上的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权,从而侵犯他人对某一特定财物所有权的正常行使。非法占有目的可以从客观上把握和判断,针对具体案件,不能仅以行为人口头上是否表示“要还”为依据,而应该根据借款人与贷借人的相互关系、借贷原因及用途、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和态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整体判断。
司法实践中,如果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骗取他人财物,即使以“借”的形式(如打借条、收条等)作掩护,属于以借款为名行诈骗之实,应以诈骗罪定罪量刑。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并无非法占有的目的,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客观原因,致使所借款物一时无力偿还,属于借贷纠纷。

⑺ 如何判定属于普通民事纠纷还是诈骗

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看对方有没有履行口头协议的能力,如果没有履行口头协议专的能力,这的确有属虚构情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性质。而对方现在已经关闭手机,无法联系,明显就是有骗钱的嫌疑,所以,你可以根据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到派出所报案处理。如果你能连接这个人的住址,也可以通过到法院起诉解决。

阅读全文

与民事纠纷跟诈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一铜陵动车 浏览:550
商标相似是不是侵权 浏览:676
借款纠纷二审答辩状 浏览:990
马鞍山甜醅 浏览:441
lol皮肤龙年限定皮肤 浏览:370
伊成果之子 浏览:791
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经理李程 浏览:952
马鞍山精密铸造 浏览:942
爱玩mc怎样开创造 浏览:809
工程质量保证书怎么写 浏览:259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浏览:164
马鞍山邓国支 浏览:997
马鞍山薛宏 浏览:3
马鞍山老倪辅导学校 浏览:84
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考试 浏览:740
wapi证书安装 浏览:921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局 浏览:397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表 浏览:982
商丘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49
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浏览: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