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侵权责任法程啸pdf下载

侵权责任法程啸pdf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02 16:18:11

『壹』 人工智能侵权责任是如何认定的

人工智能应用范围的日益普及,其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是对现行侵权法律制度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任主体。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看来,侵权发生后,谁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就应当由谁负责,在法律上似乎并不存在争议。“然而人工智能的具体行为受程序控制,发生侵权时,到底是由所有者还是软件研发者担责,值得商榷。”
与之类似的,当无人驾驶汽车造成他人损害侵权时,是由驾驶人、机动车所有人担责,还是由汽车制造商、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者担责?法律是否有必要为无人驾驶汽车制定专门的侵权责任规则?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程啸认为,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致害,无论从产品责任还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上看,都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但未来需要考虑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其本身是否属于高度危险作业(如无人机),从而决定了是否适用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
“当前,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程啸还举例说,此前曝光的一些APP“大数据杀熟”和“算法歧视”,由于代码的不透明,加之算法本身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使得“将算法歧视归责于开发者”变得很困难。

『贰』 人工智能侵权责任如何认定

人工智能产品侵权行为应当具有违法性。侵权责任理论通说认为违法行为要件包含两个构成要件:一是客观上存在加害行为;二是加害行为具有不法性②。人工智能产品侵权行为应当符合该违法行为的要求,鉴于其特殊性,本文以人工汽车为例,假想法律与科学技术允许其行驶的情况下,分以下几种侵权情况讨论。
(一)人工智能汽车与行人之间
人工智能汽车具有程序化的特点,即使科技水平再先进,其突发情况反应能力也不及人类。因此可以认为人工智能汽车在道路上受保护的程度应当高于行人,最起码要于行人相等。结合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主要保护行人的立法规则,要促进人工智能汽车的发展,必须进行相应修改。人工智能汽车与行人之间发生的侵权行为情况会很多。例如,人工智能汽车经程序设定后,在无人状态下按照预定路线、轨道进行运行,在某个路口与行人相撞,造成重大伤害结果。这种情况下,可能因为汽车一方的过错,也可能因为行人一方的过错,或者双方均有过错。完全归责于行人一方过错的情况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只探讨汽车一方存在过错的情况。汽车一方存在过错有如下情况。第一,汽车程序设计者设计方案存在失误;第二,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存在过失,造成产品不合格;第三,销售者未尽到合理保管义务,致使原本合格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第四,产品使用者在操作产品运行时,未按技术标准进行操作。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工智能产品运行时的无人少人状况以及危机处理的不敏感性,对运行道路要求较高,道路设施出现故障也可能扰乱汽车的程序,例如因为红路灯出现故障,可能成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时就应当有富有维修维护道路设施责任的有关机关负责。
(二)人工智能汽车与普通汽车之间
人工智能汽车与普通汽车最大的区别是,人工智能汽车运行时人较少操作,人的参与属于事前参与;普通汽车运行时人全程操作,人的参与属于全程参与。对于普通汽车一方的追责,是基于驾驶人员对于汽车驾驶员的意志,汽车的运行超出驾驶员的意志,按理说不应当追究责任。比如汽车本身固有的根本无法克服的故障而导致汽车失控,除非这个故障是由于驾驶员未尽保养义务造成的。对于人工智能汽车的归责则不同,因为人工智能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几乎没有人的参与,人的意志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体现。此时归责的思路应当转变,应当向前延伸,着重考察人工智能汽车运行前操作者对于路线、时间、避险等设置是否符合操作规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操作者事前不可能完全预料到险情的具体时间地点等因素,我们不可能苛求他对一切了如指掌。对于人工智能汽车操作者的归责仅限于事前是否按照技术标准合理设置,并且如果因为未尽保养义务而出现故障造成的侵权也应当属于归责范围。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普通汽车在与智能汽车相遇时,普通汽车应急能力强,避险的可能性大,因此其受的规范应当多一些。这样,对于普通汽车来说较为不公平,最好的办法是严格区分两者的道路。我们的社会必定要经历两种汽车共存的时代,行驶区域的划分,一是可以减少两种不同汽车相撞的可能;二是归责时也可以根据行驶区域判定责任的分担。
(三)人工智能汽车与人工智能汽车之间
两种相同技术与操作的汽车,同样都具有较强的程序性,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也都不强,如果都按照技术要求设置与操作,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二者之间发生碰撞可能是基于汽车自身的故障原因,因此归责思路应当向前逐步延伸,一直到设计研发开始。这样来看,人工智能汽车与人工智能汽车之间的碰撞,大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责任的可能性大很多。

『叁』 程啸的学术成果

1、损害赔偿的方法(与王丹同志合著;第一作者),《法学研究》2013年第3期
2、不动产登记簿的推定力,《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3、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之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物权行为理论辨析(与谢怀栻先生合著;第二作者),《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5、损害赔偿法的完善与未来中国民法典,《法律科学》2015年第5期
6、论侵权法上的第三人行为,《法学评论》2015年第3期
7、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与不动产物权变动,《暨南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3期
8、担保物权人物上代位权实现程序的建构,《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2期
9、论抵押财产的转让——“重庆索特盐化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新万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评释,《中外法学》2014年第5期
10、混合共同担保中担保人的追偿权与代位权——对《物权法》第176条的理解,《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5期
11、多人环境污染损害中的因果关系形态与责任承担,《暨南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3期
12、论抵押财产出租时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关系——对《物权法》第190条第2句的理解,《法学家》2014年第2期
13、过失相抵与无过错责任,《法律科学》2014年第1期;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14年第5期
14、不动产登记簿的推定力、公信力与买方信赖的保护——“丁某与石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评释,《交大法学》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14年第3期;缩写版转载于《法学文摘》2014年第2期
15、因法律文书导致的物权变动,《法学》2013年第1期
16、论动产多重买卖中标的物所有权归属的确定标准,《清华法学》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13年第2期
17、论抵押权的实现程序,《中外法学》2012年第6期
18、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以《侵权责任法》第11、12条为中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9、论异议登记的法律效力与构成要件,《法学家》2011年第5期
20、不动产登记簿错误之类型与更正登记,《法律科学》2011年第4期
21、论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22、论不动产善意取得之构成要件,《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23、论《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中“共同实施”的涵义,《清华法学》2010年第2期
24、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以《侵权责任法》第10条为中心,《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10年第7期
25、试论侵权行为法之补偿功能与威慑功能,《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
26、不动产登记簿研究,《清华法学》2007年第4期
27、论保证人追偿权与代位权之区分及其意义(与王静博士合著;第一作者),《法学家》2007年第2期
28、高压电致害责任的免责事由与过失相抵问题,(与王静博士合著;第二作者),《人民司法》2007年第1期
29、论物权法中的占有权利的推定规则,(与尹飞教授合著;第一作者),《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30、现代侵权行为法中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
31、保证与担保物权并存之研究,《法学家》2005年第6期
32、主合同无效时保证人的责任问题,《法学论坛》2005年第6期
33、共同危险行为论,《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34、现行法中抵押权实现制度的一些缺陷及完善,《法学杂志》2005年第3期
35、保证人先诉抗辩权的疑点分析,《人民司法》2005年第5期
36、论未来我国民法典中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定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7、论未来我国民法典中应如何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
38、论侵权行为法中受害人的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9、侵权行为法中过错与违法性问题之梳理,《中外法学》2004年第2期
40、侵权行为法中“违法性”概念的产生原因,《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
41、论意思联络作为共同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意义,《法学家》2003年第4期
42、论我国合同法中合同违反法定形式之法律效果(与柳尧杰合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2年第9期
43、论操纵市场行为及其民事赔偿责任,《法律科学》2001年第4期
44、知识产权法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1年第5期
45、肖像权与肖像作品著作权冲突的研究(与杨明宇博士合著;第一作者),《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0年第3期
46、诉讼时效客体研究(与陈林合著;第一作者),《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
47、民法典与社会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0年第3期 1、《侵权责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2、《民法原理与规范解释》,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3、《侵权责任法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不动产登记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保证合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物权法·担保物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8、《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9、《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民法学(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王利明、杨立新、王轶合著),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2、《民法总论(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崔建远、韩世远、申卫星、王洪亮、耿林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物权法》(与崔建远、申卫星、王洪亮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物权法教程》(与王利明、尹飞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5、《物权法》(与杨立新、梅夏英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第三版)》,程啸增订,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2、谢怀栻:《票据法概论(增订版)》,程啸增订,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先后在《中国房地产》、《中国地产市场》、《月旦民商法》、《侵权法评论》、《合同法评论》、《判解研究》、《民商法论丛》、《中国改革》、《新世纪》等刊物上发表四十余篇文章,另在《人民法院报》、《中国青年报》、《国土资源报》、《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纸上发表短文或评论四十余篇。
1、王利明主编:《民法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王利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参与撰写),中国法出版社2010年版
3、程啸主编:《以案说法·医疗纠纷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住宅与房地产业司、村镇建设办公室编:《房屋登记办法释义》(参与撰写),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张新宝主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6、王利明主编:《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最高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评论与展望》(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王利明主编:《民法学》(参与撰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版
8、郭峰主编:《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通论》(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法案例教程》(副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10、杨立新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精神损害赔偿研究》(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唐德华主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与适用》(参与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王利明主编:《合同法要义与案例析解(总则)》(参与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主编:《担保法新释新解与适用》(参与撰写),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肆』 求民商法实务书籍

您好:
【《民法总则》新法学习推荐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专释属义》(李适时)
《民法总则要义:规范释论与判解集注》(李宇)
一、民商法实务核心书目(九种)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王亚新、陈杭平、刘君博)
《民法总论》(朱庆育)
《合同法总论》(韩世远)
《侵权责任法》(程啸)
《物权法论》(刘家安)
《中国担保制度与担保方法》(曹士兵)
《亲属法原论》(余延满)
《中国公司法》(王军)
《民商法实务精要》(1、2、3、4)(「高杉LEGAL」系列精选集)
二、集成类
《新编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刘德权)
三、执业技能类
《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王泽鉴)
《谢怀栻法学文选》(谢怀栻)
《要件审判九步法》(邹碧华)
《法律意见书的研究与制作》(张庆、刘宁)
《法律尽职调查指要》(康䶮、谢菁菁)
《合同与法律咨询文书制作技能》(吕立山、江宪胜)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君合所)
《律师之道(2):资深律师的11堂业务课》(君合所)
《律师执业基本技能》(律协培训配套教材)
《律师业务操作指引》(律协培训配套教材)

『伍』 求《民法学》,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主编,法律出版社的pdf

不列参考书目。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综合课(含法理学、民法学、民事专诉讼法): 《法理属学》张文显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2011 第四版) 《民法学》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著法律出版...

『陆』 人工智能的法律三问 人工智能侵权责任如何认定

人工智能侵权责任如何认定?

2016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突然发生故障,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自行砸坏了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

人工智能应用范围的日益普及,其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是对现行侵权法律制度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任主体。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看来,侵权发生后,谁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就应当由谁负责,在法律上似乎并不存在争议。“然而人工智能的具体行为受程序控制,发生侵权时,到底是由所有者还是软件研发者担责,值得商榷。”

与之类似的,当无人驾驶汽车造成他人损害侵权时,是由驾驶人、机动车所有人担责,还是由汽车制造商、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者担责?法律是否有必要为无人驾驶汽车制定专门的侵权责任规则?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程啸认为,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致害,无论从产品责任还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上看,都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但未来需要考虑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其本身是否属于高度危险作业(如无人机),从而决定了是否适用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

“当前,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程啸还举例说,此前曝光的一些APP“大数据杀熟”和“算法歧视”,由于代码的不透明,加之算法本身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使得“将算法歧视归责于开发者”变得很困难。

在程啸看来,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法律制度的研究方面未雨绸缪,将为以后的司法实践赢得主动。“人工智能已经到来,只是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分布不均。我们不应等到未来分布均匀、人工智能已完全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才想起来从法律进行规范。”程啸说。

阅读全文

与侵权责任法程啸pdf下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甜醅 浏览:441
lol皮肤龙年限定皮肤 浏览:370
伊成果之子 浏览:791
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经理李程 浏览:952
马鞍山精密铸造 浏览:942
爱玩mc怎样开创造 浏览:809
工程质量保证书怎么写 浏览:259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浏览:164
马鞍山邓国支 浏览:997
马鞍山薛宏 浏览:3
马鞍山老倪辅导学校 浏览:84
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考试 浏览:740
wapi证书安装 浏览:921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局 浏览:397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表 浏览:982
商丘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49
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浏览:33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 浏览:10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总结简报 浏览:297
究极的妄想发明系列第2 浏览: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