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的长子去世,是长孙还是次子继承家产
按照古代宗法“立嫡立长”的制度,同样是嫡子的前提下,理论上如果嫡长子去世后,嫡长孙的继位顺序要高于嫡次子。但现实中,基本上要是嫡长子先去世,在即便有嫡长孙的前提下,大多数情况还是会由嫡次子继位。这也是因为嫡次子的年龄优势,以及个人势力,更有助于家族兴旺,所以现实情况就是,在古代嫡长子去世后,往往都是嫡次子继承家业。
所以古代要是按照宗法来说,嫡长子去世后,嫡长孙肯定是家业的继承人,但事实上,由于从家族长远发展考虑,嫡长子去世后,基本上家业就是嫡次子的了。如果没有嫡子,那就是庶长子。简单点说就是,嫡长子去世后,子承父业的继承制度就得变为兄终弟及,次子就会成为家业的继承人。
㈡ 长子长孙有权利争夺奶奶的家产吗,权力大吗
你好!没有长幼之别。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是第一顺序继承人,他们均分遗产。如长孙父亲在世,长孙没有继承权
如属于法定继承,无优先继承权之说。但分配财产时,对于弱者一般会予以照顾
㈢ 长子长孙分家产是否有多分
我觉得要多分。长子长孙有能耐的话要担起一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付出也比别的会多许多。得当领头羊。
㈣ 长子长孙的概念
长子长孙一般指长子嫡孙,所谓长子嫡孙,是嫡长子和嫡长孙的意思。
长子指的是父亲是家族里的大儿子。嫡本来是区分与庶的,意思是正房所生的孩子。
长孙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是嫡长子,嫡长子的嫡长子就是嫡长孙。
长子不一定是嫡子,嫡子嫡孙是要继承爵位、功勋、家族地位等社会关系。
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至此,嫡长子继承王位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
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的嫡亲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
“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嫡亲的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
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妃嫔),但弟弟的母亲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儿子为太子。如妻(王后)没有儿子,就只能立妾的儿子(在这中间仍然以妾中较为贵的一人的儿子为太子),不管其年龄如何。
历史上的商纣王就依据此规定,当上国君的。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是同一位母亲。
在奴隶制(礼制)时代,主要适用于宗祧继承中--此时家国一体,宗祧继承可涵盖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
进入封建时代,法律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和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
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
㈤ 长子、长孙在家族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你说的应该是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由正妻所生之长子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职位和身份的继承。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的继承制度。夏商两代,继承方式是以“父子相继”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自西周开始,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宗法统治,世代相袭,逐渐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合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为一体,嫡长子在继承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特权,无论是王位、爵位、封地还是其他财产,主要地是由死者的嫡长子承受。
首先,嫡长子排斥庶子(侧室妻妾所生之子)的继承权利,“立嫡以贵不以长”;
其次,嫡长子还排斥其余嫡子的继承权利,“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样,使统治阶级的财产权利和政治权力不致分散,得以延续。
这一等级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自奴隶社会开始确立,又为封建地主阶级所沿用,并日趋完备,封建制时代和奴隶制时代的继承制度是一脉相承的。为维护这一制度,历代王朝制定相关的法律,对以庶冒嫡、以次充长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度者课以刑罚。《唐律·户婚》中规定:“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依《唐律疏义》的解释:“立嫡者本拟承袭,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故云亦如之”。宋、元、明、清各律,亦有类似的规定。封建制时代与奴隶制时代相比较,嫡长子继承制不完全相同,内容上更适合封建性生产关系的需要,财产继承方面开始出现了诸子均分的现象,嫡长子的继承特权更偏重于宗祧继承方面。至于继承顺序,封建制时代也确立一个严格的等级次序。《唐律疏义》中记载:“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主嫡子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无后者为户绝。
㈥ 老人有两个儿子,长子去世了,留下长孙,次子还在,请问老人的财产长子的儿子有权分到吗
一、有权。这在继承法中叫“代位继承”。长子的儿子有权继承应当由其父亲继承的份额。
二、在继承法中有这样一个名词“代位继承”,代位继承是指:代位继承是指在法定继承中,被继承人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的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1、只有在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才发生代位继承。
2、代位继承人只限于被代位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即只有被代位人的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才可以成为代位人,并不受辈分限制。
3、代位继承人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参加继承,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为人应继承的遗产份额。如果代位继承人为数人的,原则上由数个代位继承人平分被代为人应继承的份额。
4、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子女具备丧失继承权的条件且被法院判决丧失继承权的,其晚辈直系血亲不得代位继承。
5、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不适用于遗嘱继承。如果遗嘱继承人为被继承人的子女并且先于遗嘱人死亡,则该遗嘱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不能代位继承该遗嘱继承人依遗嘱应继承的遗产;
三、相关法律规定
中国《继承法》第11条明确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5. 被继承人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都可以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不受辈数的限制。
26. 被继承人的养子女、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生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亲生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养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与被继承人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养子女也可以代位继承。
27. 代位继承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或者对被继承人尽过主要赡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四、相关法律程序
1、如果在同一地区(市、县):凭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及派出所的户籍证明即可参与继承;
2、如果不在同一地区(市、县):凭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外,还需要出示经过公证户籍证明方可参与继承;
3、上述无论哪种情况,如果代为继承人系未成年人,则还必须由继承人的监护人出示监护人证明(派出所出具),不同地区的提供经过公证的监护人证明方可由监护人行使继承权。
㈦ 长孙是指长子的儿子还是指最大的孙子
长孙原是指长子的长子,在孙子辈中与年纪无关。后亦指排行最大的孙子。
语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殷本纪》,选段原文如下: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白话文释义:商汤逝世之后,因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为帝,这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帝,这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拥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就是太甲帝。
(7)财产纠纷法律有分长子长孙或者长孙说法吗扩展阅读
宗法制度下,长子不一定是嫡子,长孙也不一定是正妻的儿子所生,古代对妻妾划分很明确。
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至此,嫡长子继承王位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
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㈧ 家族有关长孙排位继承争论,到底是年龄最大算长孙,还是长子的长子
这需要看这里的家族是指现代的家族还是古代的家族。如果是在现代,那么长孙就是指年龄最大,最早出生的那个孙子。如果是在古代,那么长孙就是嫡长子的嫡长子。如果是在现代还有着嫡庶之分的大家族,那么一般情况下长孙是指长子的长子。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法制社会,要为继承和获得遗产的话,其实所谓长孙长子或者别的什么儿子女儿,孙子外孙的,他们的继承权利是均等的,不会因为你是长子就多给你分一份。当然,如果是死者自己立的遗嘱那不一样,我们说的只是按法律来讲。所以争论到底是年龄大的孩子是长孙,还是长子的长子是长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㈨ 长子长孙长外孙有什么意义
长子长孙长外孙意义
他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形象和希望,最有可能成为家族的族长或者掌舵人,
意味着一个家族的命运,还有它的兴旺与衰败。
嫡长子由正妻所生之长子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职位和身份的继承。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的继承制度。夏商两代,继承方式是以“父子相继”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自西周开始,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宗法统治,世代相袭,逐渐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合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为一体,嫡长子在继承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特权,无论是王位、爵位、封地还是其他财产,主要地是由死者的嫡长子承受。
首先,嫡长子排斥庶子(侧室妻妾所生之子)的继承权利,“立嫡以贵不以长”;
其次,嫡长子还排斥其余嫡子的继承权利,“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样,使统治阶级的财产权利和政治权力不致分散,得以延续。
这一等级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自奴隶社会开始确立,又为封建地主阶级所沿用,并日趋完备,封建制时代和奴隶制时代的继承制度是一脉相承的。为维护这一制度,历代王朝制定相关的法律,对以庶冒嫡、以次充长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度者课以刑罚。《唐律·户婚》中规定:“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依《唐律疏义》的解释:“立嫡者本拟承袭,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故云亦如之”。宋、元、明、清各律,亦有类似的规定。封建制时代与奴隶制时代相比较,嫡长子继承制不完全相同,内容上更适合封建性生产关系的需要,财产继承方面开始出现了诸子均分的现象,嫡长子的继承特权更偏重于宗祧继承方面。至于继承顺序,封建制时代也确立一个严格的等级次序。《唐律疏义》中记载:“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主嫡子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无后者为户绝。
㈩ 长子只有一个女儿,次子有一个儿子,问,次子的儿子是否算长孙
呵呵,这是论资排辈的问题了!在古代这个看得比较重要,好像现代就比较薄弱了。
这是个长子长孙,嫡子嫡孙,庶子庶孙。在大家族中分得很清楚!因为这关乎一个家族中的权利大小,财产继承等等问题!
首先,女的要排除。因为古代重男轻女,论资排辈是咱爷们儿的事。
其次,要分清嫡庶。长子也有可能是庶出,在嫡子(特别是嫡长子)还在人世的时候,这样的长子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多大权利的,更别说继承财产了。
然后,我国经过近现代的一场场动乱,很少有大家族传下来。再加上一夫一妻制的确定,就更难有大家族的形成了。所以一般情况就没有嫡庶之分,最多是私生子,但那也比古代的庶子有权利,至少有继承财产的可能。
最后,在没有庶子的情况下,长子和次子都是嫡子。在长子没有儿子,而女儿这一支又不能算的情况下,所以次子的儿子在孙子辈总中是最大的。理所当然是长孙,而且是嫡长孙。
以上的都有关家里权利和财产。
如果在古代,恭喜次子的儿子,身为嫡长孙的他,权利是大大的,甚至父凭子贵哦!
很遗憾这是现代,而且根据法律,有权利的还有那个女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