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暴离婚纠纷判决书范本是怎样的
家庭暴力离婚案要多久才能拿到判决书是不确定的,具体要看法院的审理情况而定。
但是,版在《民事诉讼法权》中,对法院审理案件有一个总的审限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应该在三个月内判决;如果是普通程序,则一般应在六个月内审结。
㈡ 家庭暴力派出所立案不处理怎么办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回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答、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受害人应根据受伤情况,由公安机关或居委会、所在单位出具证明到鉴定部门作伤情鉴定报告,需医治的,应到医治机构就诊并保存好单据。实施“家庭暴力”,根据情节和后果,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致人轻伤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行政处罚。无过错方有请求的,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还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虐待是指故意折磨、摧残家庭成员,使其在肉体上或精神上蒙受损害,虐待可表现为积极的、作为的形式,也可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的形式。如打骂、恐吓、限制人身自由、不予衣食、患病不予治疗等。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三条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㈢ 家庭纠纷法律咨询
国家为保护妇女权益特别制定法律,这个男的肯定违法了,可以向派出所、妇联组织及有关单位求救,不能继续下去。到派出所举报他打人会拘留,按照有关规定应该及时寻求解决途径。
《妇女权益保障法》
第三十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权利。
第三十一条 在婚姻、家庭共有财产关系中,不得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权益。 第三十六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人身权利。
第三十七条 妇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非法手段剥夺或者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
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 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
第四十二条 妇女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妇女的人格尊严。
第四十六条 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
国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
㈣ 家庭纠纷与家庭暴力的区别
家庭抄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
家庭纠纷是指在利益,财产等方面家庭成员,如夫妻双方所产生的意见不一致所导致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㈤ 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有什么不同
家庭纠纷中,如果打人且造成了受害人身体、精神、性等方面损害或伤害,则涉嫌了家暴行为。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第三条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履行家庭义务。
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一种侵犯人权、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实施这种行为的人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根据新婚姻法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法定离婚理由之一,而且受害者可以要求家庭暴力实施者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2、行政法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尚未构成犯罪的可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3、刑事责任。严重的家庭暴力会构成刑法中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侮辱罪等罪。其中,家庭暴力实施者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捆绑、冻饿、强迫超体力劳动、限制自由等方式,从肉体、精神上摧残、折磨,情节恶劣的,构成“虐待罪”,应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庭暴力实施者使用暴力公然贬低其他家庭成员人格,破坏其名誉,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应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家庭暴力实施者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或致人死亡的,按照刑法最高可判处死刑。
根据法律法规,家庭暴力实施者以暴力手段干涉家庭成员结婚和离婚自由的,同样触犯刑法,构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㈥ 家庭纠纷可不可以打110
离婚、抚育、扶自养、赡养、收养、监护权、解除同居关系等家庭纠纷,这些家庭纠纷属于民事纠纷,不是公安机关的受案范围。当事人应该协商解决,或者找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协调,或者通过法律途径处理。但是如果双方存在肢体上的冲突找公安,公安机关会受理。
㈦ 离婚诉讼中作为被告如何提起损害赔偿家庭暴力 离婚 赔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将被告列为反诉原告。理由是:被告苟某某提起损害赔偿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关于起诉条件、第五十二条关于反诉、《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关于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规定。即:有请求、有赔偿对象,且符合反诉的概念和特征。(一)、具有反诉对象的特定性,本案中本诉被告苟某某针对本诉原告李某某而向本诉法院提出了损害赔偿请求;(二)、具有反诉请求的独立性,被告苟某某提起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是作为一种独立诉讼请求存在,并非离婚诉讼中共同财产分割或经济补偿;(三)、具有反诉目的的对抗性,被告苟某某反诉是为了对抗原告李某某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四)、反诉的请求和理由与本诉有牵连性,原告李某某起诉离婚是被告苟某某提起损害赔偿反诉的前提,没有原告提起离婚,被告就不能反诉提起损害赔偿。 第二种意见认为:不应将被告列为反诉原告,只将被告的请求一并予以判决。理由是:婚姻纠纷案件系混合之诉,应一并处理婚姻问题、子女抚养问题、财产问题、补偿问题、损害赔偿问题。被告苟某某提起损害赔偿请求,应当与其它问题一并予以处理,不必也不应将被告列为反诉原告。 就被告在离婚时提起损害赔偿以何种地位提出,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均无明文规定。从表面上看,以上两种意见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第一种意见正确而第二种意见不妥。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要求损害赔偿的主体,是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三十条第一款(二)项规定,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 根据以上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规定可以看出,也不基于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说明无过错方作为被告在离婚诉讼时可以提出赔偿。结合本案实际,被告苟某某作为离婚诉讼中无过错方的被告有权就损害赔偿单独提起诉讼,无过错方的配偶即原告李某某为损害赔偿的主体。不仅苟某某在离婚诉讼时可以提出赔偿,甚至离婚后一年内也可以提出。因此,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被告苟某某应列为反诉原告。 诚然,婚姻纠纷案件中应处理婚姻、子女抚养、财产、经济补偿、损害赔偿等问题,但婚姻、子女抚养、财产、经济补偿等问题双方都可以提出,损害赔偿问题却只有无过错方可以提出。显然,把婚姻纠纷案件中婚姻问题、子女抚养问题、财产问题、补偿问题、损害赔偿问题作为共同请求一并予以处理是不对的。 故我同意第一种意见。同时,建议在制定新的司法解释时,明确规定在离婚时被告提起损害赔偿应将被告列为反诉原告,以便于操作,维护法律的统一。 在诉讼离婚中,离婚赔偿一直是离婚双方争论的焦点,离婚赔偿栏目详细介绍了离婚赔偿的程序和离婚赔偿标准,以供需要的读者参考。 离婚案件中,离婚赔偿的程序和离婚赔偿标准是离婚双方十分关注的问题。离婚赔偿栏目详细介绍了离婚赔偿的相关法律知识,还有离婚经济帮助和离婚起诉书范本等相关内容的介绍。[
㈧ 家庭暴力刑事案件审理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家暴刑事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暴力与家庭纠纷不分
一般家庭纠纷中也可能存在轻微暴力或因失手而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形,但其在暴力行为目的是否是为了控制被害人、暴力行为是否呈现周期性、暴力的伤害程度是否严重等方面,与家暴有着本质区别。目前,不少审判人员对家暴这一带有特定内涵的行为仍存在认识误区,将其混同于一般家庭内部纠纷,从而导致家暴案件被“均码”处置。比如,有些法官无视被告人的长期家暴背景,仅根据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关系即笼统认定为家庭内部纠纷,然后依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长期施暴的被告人予以从轻处罚,但这种对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不加区分的做法,实质上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内涵的严重误解。
(二)家暴证据审查、认定难
1.家庭空间的封闭性导致目击证人缺失。有别于普通侵犯人身权利类犯罪,家暴案件通常发生在封闭的家庭空间内部,除了个别案件可能有其他家庭成员目击以外,多数案件在言辞证据上都是被告人供述和被害人陈述一对一,无其他证人证言予以印证,导致在证据审查和判断上的两难。
2.公安机关介入过迟导致现场证据失真。公安机关作为专业刑事侦查机关,在保护现场,提取证据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因为一直以来公安机关对家暴介入的消极态度,导致多数受暴人在遭受家暴后,其第一反应往往是求助于家人、朋友等个人社会网络,在求助无效后才选择报警,导致错失第一时间固定证据的机会。
3.心智发育尚未健全导致未成年人言辞证据可采性差。在涉家暴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或为关键目击证人,或为直接受暴人,但由于其心智发育尚未健全,认知表达能力受限,而且容易受成年人的影响,其证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由于害怕重复取证造成对未成年人心灵上的“二次伤害”,办案人员也无法就相关细节进行再次询问,导致未成年人的言辞证据可采性较差。这种特点在幼女遭父亲性侵案件中尤为常见,被害幼女笔录里对强奸过程的陈述都非常简单,她们的生物学知识不足以支持她们完整描述案发经过,她们对强奸过程的陈述都是诸如“爸爸用他尿尿的地方碰我尿尿的地方”之类的简单描述。
4.强制义务缺失导致特殊职责人员作证态度消极。在发生家暴案件后,社区医生、学校教师、农村调解人员等特殊职责人员因为工作上的关系,往往是除了近亲属外第一时间接触家暴被害人的证人,但因为当下中国的农村以及部分城市到现在还是开放不足的熟人社会,那些特殊职责人员生于斯长于斯,或碍于情面或害怕作证后遭遇报复,也往往拒绝作证。
(三)施暴与受暴宽严失当
一是对长期家暴当严不严。部分法官缺乏社会性别理念,未考虑家暴案件的特殊性,将一些普通刑事案件的常见从轻情节机械地适用于涉家暴刑事案件,导致对长期施暴的被告人当严不严。
二是对以暴制暴当宽不宽。犯罪学和被害人学认为,加害人和被害人的角色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特定条件下,两者会发生角色互换,受害是继而发生的攻击行为的直接促成因素和必要条件。这种角色互换在涉家暴刑事案件中尤为明显。
家暴刑事案件相关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家暴案件专案专办制度
办理家暴案件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学知识,还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等跨学科专业知识;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婚姻家庭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否则就无法理解婚姻案件中双方的心理互动模式和家暴对婚姻的伤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参照未成年人犯罪模式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安排专门的人员办理涉家暴刑事案件,有条件的法院应当成立专门的家暴合议庭,统一审理涉家暴民事、刑事案件。对于专办人员的选任,应当优先安排具有婚姻家庭经验和人生阅历较为丰富,并且接受过反家暴理念专业培训的警官、检察官、法官办理涉家暴案件。同时,各部门还应将预防和制止家暴的知识和技能纳入警官、检察官、法官的日常在职培训课程,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干预、处理家暴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家暴刑事案件证据规则
1.强化公安机关的家暴证据收集义务。无论是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还是涉及刑事犯罪的家暴案件,公安机关在接到相关报警后,都应当分别询问双方当事人及在场证人,制作询问笔录;对于现场有打斗痕迹的,还应及时进行现场勘察;对于受暴人身上有伤势的,应当及时组织伤情鉴定。无论该次处警以警告、调解还是以治安处罚等方式处理,公安机关都应当将记载施暴人施暴劣迹的接处警记录、伤情诊疗鉴定资料、保证书等证据进行整理归档,在施暴人涉嫌涉家暴刑事犯罪时作为认定施暴史证据一并移送起诉。对于相关处警记录仅记载“家务纠纷、已经处理”等含糊内容的,法庭有权要求当值警察出庭作证详细说明当时处警情况。
2.规定特定职责人员强制报告义务和作证义务。医疗、教育、心理咨询、基层调解人员等特殊职责的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或者疑似家暴的受害人,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涉家暴案件过程中,向因为职务行为知道案件情况的以上特殊职责人员取证时,该特殊职责人员不得拒绝作证,否则追究相关责任。目前两高两部《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已经在性侵幼女犯罪里规定了特殊职责人员的报告义务,但相关立法还需将案件范围扩大至所有家暴案件,另外,也需同时配套建立证人保护制度,以解决特殊职责人员作证时的后顾之忧。
3.规范未成年人言辞证据收集程序。考虑到家暴案件的隐蔽性特征,在涉家暴刑事案件中,对于具备相应的认知和表达能力的未成年人提供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相当的陈述与证言,应当认定其具有证据效力,但在收集未成年人言辞证据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一次成像。公安机关接报后第一次询问未成年被害人或证人时,对与家暴犯罪有关的事实应当进行全面询问,并把该次陈述或证言全程摄像以作为证据在其后各环节加以使用,从而避免各部门反复询问带来的“二次伤害”。(2)玩画模拟。为了克服幼女在认知表达上的困难,公安机关在收集被害幼女证言时,可以采用玩画模拟的方式进行,用有形象生殖器官的玩偶或者以画画的方式辅助幼女陈述如何脱掉衣服,具体性侵姿势等细节。(3)排除影响。考虑到未成年人极易受到近亲属的不当影响,询问人应当围绕案发经过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以未成年人原有陈述不同的视角切入案件事实,从而有效避免未成年人因为受成人影响而导致的思维定势。
4.建立家暴案件品格证据运用规则。家暴犯罪本身具有周期性、长期性的特征,与施暴者的个人品性息息相关,多数施暴者也都具有攻击性人格,因此,有必要在家暴案件审理中认可品格证据的可采性。品格证据的可采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施暴人曾有施暴史的可采性,对于被告人曾有施暴行为的事实,即使施暴对象不是被害人本人,也可以作为认定家暴存在的证据使用;二是施暴人具有暴力倾向的可采性,如果公安机关、心理医生、近亲属等相关部门或人员评定或者证实被告人有暴力倾向或者较高的危险程度,也可以作为认定被告人实施家暴犯罪的间接证据使用,对于有近亲属证实被告人曾有嫖娼、或者当子女面观看淫秽录像等不良性嗜好的,即可以作为认定被告人实施性侵犯罪的品格证据使用。
家暴刑事案件量刑原则
对于涉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量刑,要根据犯罪主体的具体情况,实行区别对待,适用不同的量刑原则。如果被告人系家庭暴力的施暴人,因为对受暴人长期施暴而构成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在长期性、持续性的家庭暴力中,施暴人无视基本人伦,主观恶性大,人身危险性强,不仅对受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严重危害了目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加剧了子女的家暴代际遗传风险,如不将其从重处罚则无法罚当其罪。
如果被害人系家庭暴力的受暴人,在长期遭受暴力又得不到有效救助的情况下,为摆脱施暴方或保护家人,以暴制暴涉嫌犯罪的,在判断家庭暴力受暴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以及是否属于防卫过当时应予从宽掌握。以暴制暴构成犯罪的,案发后能真诚悔罪,或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属谅解的,特别是对家中尚有未成年子女需要抚养的女性,可结合其犯罪情节予以较大幅度地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另外,对于此类以暴制暴案件,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司法实践,引入专家证人制度,人民法院在审理以暴制暴案件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当事人申请或者依职权聘请家暴专家证人来解释长期受暴妇女的心理规律,并出具相应的书面或者言词证据,作为对以暴制暴被告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依据。
㈨ 婚姻家庭纠纷派出所出警吗
离婚、抚育、扶养、赡养、收养、监护权、解除同居关系等家庭纠纷,这些家庭纠纷属内于民事纠纷,不容是公安机关的受案范围。当事人应该协商解决,或者找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协调,或者通过法律途径处理。但是如果双方存在肢体上的冲突找公安,公安机关会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