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否还能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第15条中规定的是内用人单位有过错,迫使劳动者提容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而《劳动合同法》第97条规定也是用人单位有过错,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因此,如果你是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施行前,被用工单位迫使解除劳动合同的,用工单位应当支付你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如果你是《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被用工单位迫使解除劳动合同的,适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只支付补偿金。但2008年之前,用工单位仍然应支付经济补偿和赔偿金。
② 劳动争议案,二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
你不服二审判决,可以在接到二审判决书后六个月内向高级法院申请再审。
③ 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5条的赔偿金什么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版条规定已经劳动了,部分内权容和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一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四)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④ 劳动法实施前的纠纷适用哪些法律
当时有《劳动法》《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内的经济补偿办法》《容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有解释一,和解释二。《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等。
⑤ 劳动纠纷的相关法律
劳动人事争议常用法律法规目录
1、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2、工资福利配套法规
(1)、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2)、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 (3)、企业职工带薪休假实施办法; (4)、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5)、劳社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6)、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7)、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 (8)、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 (9)、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
3、工伤待遇配套法规
(1)、工伤保险条例; (2)、工伤认定办法; (3)、湖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4)、人社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5)、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 (6)、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的规定 (7)、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8)、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认定工伤的复函》; (10)、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
4、社会保险配套法规
(1)、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
(2)、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
5、劳动关系争议配套法规
(1)、违反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2)、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 (3)、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规定有关赔偿问题的复函》; (5)、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6、劳动人事争议处理配套法规
(1)、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 (5)、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6)、企业职工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7)、人社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
⑥ 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
处理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劳动法》 第24条、第专26-28条、第32条、第79条、第82条、第83条、第91条,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15条、第2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相关规定。
处理集体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劳动合同法》 第51-56条,及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集体合同规定》。处理劳务派遣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劳动合同法》第57-67条。处理非全日制用工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劳动合同法》第68一72条,及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处理经济补偿金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劳动合同法》第46条、第47条、第85条、第87条,《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处理竞业限制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劳动合同法》第23条、第24条。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条对劳动争议的范围作了明确界定。
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三条的理解
可以这样理解,按照目前处理劳动争议的流程,劳动争议先行仲裁是必经程序。但是如果用人单位直接给职工出具了工资欠条,直接明确了金额,那就不需要再经过仲裁程序,按照普通的民事纠纷,依据民事诉讼程序直接到法院起诉。
至于诉讼费,那就只能按照标的额计算收取,不是劳动争议按件收10元钱了。
⑧ 处理劳动纠纷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调整与规范劳动关系(也是处理劳动纠纷)的法律法规(不包括地方法规)如回下:
《中华人答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
《工资支付暂行条例》
⑨ 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使用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及条款有哪些
9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续一)》的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共36条,涉及劳动争议案件诸多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伤害,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将得到人民法院支持的条款就是一大新亮点。
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扩大了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范围,规定以下情形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予受理:一、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二、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付劳动者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三、尚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报销医疗费用、给付工伤待遇;四、解除劳动合同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等。
而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纠纷、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发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异议纠纷等则不属于劳动争议纠纷。
对于劳动者普遍关注的用人单位提出解除事实劳动关系是否应给予补偿的问题,征求意见稿明确,“劳动者请求给予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劳动关系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很有必要。而劳动争议案件事关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征求意见稿一公布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本刊接到的来电中,读者在对一些条款拍手称好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和异议,我们将主要问题罗列如下,欢迎更多读者参与本刊和东广、华东政法学院劳动法律服务中心共同主办的讨论,发表你的意见。
条款:第三条下列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纠纷:(四)劳动者与不具备合法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之间产生的纠纷。
疑问:现有《劳动法》是十年前制订的,用工主体资格规定较窄。而现在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出现了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经营主体,在这些机构工作的人员如何保护?
条款:第四条不符合《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用工主体因服务或者提供劳务发生的下列纠纷,应当按照雇佣关系处理:(二)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四)提供劳务的劳动者与建筑施工或者其他劳务使用人之间的纠纷;
疑问:如果将个体工匠、建筑施工包工头等的雇佣列为个人雇佣,广大民工的利益如何保护?企业主恶意个人雇佣,是否为规避劳动法提供了可乘之机?
条款:第十条劳动者因履行劳务派遣合同义务而发生的劳动争议,应当以劳务派遣单位为被告;接受服务的单位直接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以及履行其他给付义务的,因拖欠、克扣劳动报酬等发生的纠纷,可以接受服务的单位为第三人。
疑问:现在有很多企业通过劳务公司派遣的方式规避劳动关系,是否应考虑加重实际用工单位的责任,列为共同被告?
条款:第十九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业务培训等提高劳动者技能的事项、服务期限以及违约责任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违约责任,劳动者在服务期限届满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请求劳动者承担退赔培训费用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疑问:如果劳动者已完成了大部分的服务期合同约定,是否还要退赔全部培训费,这样是否公平?
条款:第二十二条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没有办理终止或续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仍在该用人单位工作的,视为双方同意按照原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履行,已经形成的劳动关系,按照事实劳动关系处理。
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前款情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在该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
问题:如果经济补偿金只按照本单位实际工作年限计算,那1996年前的商调前的工龄是否不算?
条款:第三十三条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用人单位同意续签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者在双方续签的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生效后六十日内要求变更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