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省公安厅厅长好 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汤村村民遭修建合福高铁职工群殴打吐血住院请领导过问
315 192
Ⅱ 旌德古代汤村东王殿是什么朝代修建的
旌德有所谓“十里三村”:乔亭、汤村、朱旺村。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依山傍水,村落形成的历史时间相近,都有千年了。
汤村在三村的地理位置居中。高高的春岭山是汤村的天然屏障,弯弯的大溪河在汤村变得温柔而多情,春岭溪更似美少女抚动的琴弦,终年弹奏着抒情的乐章。这一大一小的河上,明清时期架设了石板桥、石拱桥九座,较大的有沙屋桥、朱家桥。值得一提的是,朱家桥上有个土地庙,四季香火旺盛。汤村别具特色的是:巷子多。汤村的巷子窄而长,清幽古朴,整个村的主巷道呈双“井字”格局,间或枝杈小巷,走进去,很难辨别南北东西。巷子地面皆由平板麻石铺成,巷边设有纵横交错十分考究的排水沟,明暗交替。巷与巷的交叉口,常筑水井,供村民饮用。井口围栏或方或圆,大多是整石凿成。深深的绳痕及墨绿的青苔,述说着汤村的久远。
主巷道是与大溪河平行的两条,一条为商业,一条为贸易。商业街上的商号有:广茂、吉元、旺德三家,出售布匹、茶叶、百货等;贸易街久复杂了,油坊、肉铺、糖房、轿行、猪仔牛市,熙熙攘攘,煞是热闹。
汤村的房屋样式基本属徽派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最显特色的当属三座祠堂:汤家祠、朱家祠、李氏宗祠。从这些祠堂可以看出,当年汤村人以汤、朱、李三姓为主。从祠堂规模上看,汤家祠最气派,也显出汤姓在汤村的首要地位。
汤家祠为三进式结构,祠前是麻石铺就的大平坦,门前有石狮、旗杆石,第一进为祠门房,扁且长,朱漆大门上有幅对联: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可见,汤村人对文化的崇尚。过第一进便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天井,天井皆由巨石砌成,四边有尺余宽的排水沟。第二进为正堂,供族人祭祖议事;过正堂又为天井,需上石阶才能到第三进。石阶两旁是长方形的蓄水池,水池终年积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鱼游来游去,既是一道绝美的景致,又为宗祠防火提供了保证。第三进为祖宗像、牌位放置处,每逢祭日或节日,这里的香火便缥缥缈缈地笼罩了整个祠堂。朱家祠、李氏宗祠,也大致相同,只是规模上小于汤家祠。
汤村像皖南众多的村庄一样,四周也都建有寺庙。汤村的东王殿、将军庙、华佗庙、太子殿分设村边,以东王庙为盛,以华佗庙为珍。因为就旌德而言,建华佗庙,纪念这位神医,还只此一处。
汤村历史上没有出过突出的官宦,官至太守已是凤毛麟角,但这里的雕刻家却是十分的辉煌。顺治五年(1648)刊印的木版画集《太平山水图画》,有太平府及辖县山水图40余幅,便为汤村的汤尚、汤义所刻。曹氏所绘《黄山图》、《离骚图》,亦分别为汤村人汤能目、汤复所刻。康熙二十五年(1686)刊歙县闵嗣麟编撰的《黄山志定本》有图16幅,刻工即为汤村人汤能目。嘉庆光绪年间,汤村人汤文光、汤先穗等先后为《宁国府志》、《徽州府志图》、《齐山岩洞志》等方志镌图。汤村的木刻工匠还从事族谱的刻印,民称“剞劂匠”、“谱匠担子”,他们大多采用木活字代为排印谱牒图书,本县有“108把刀”,汤村剞劂名手就占有42位。这些木刻工,行迹遍布江南。清时还曾组班到了京城,汤尚、汤义就曾在故宫做过刻工,那些雕梁画柱上就曾留下过汤村刻工的汗水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