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属于劳动争议案件吗
因劳动报酬发生的劳动争议, 符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劳动争议受回理的范围,劳答动者可以到劳动仲裁院申请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条款如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Ⅱ 案案由是追索劳动报酬纠纷还是合同纠纷
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Ⅲ 追索劳动报酬案件中,欠条中末约定利息,原告又主张的,法院是否支持
如果借款时没有约定利息,可以不用支付利息的,要按欠条约定,没有约定的,法院是不会支持的。
借条没有写明利息,一般按无息借款处理;主张利息的,可以从起诉起算,一般按同期贷款利息计算。
Ⅳ 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是什么案由
一、劳动争议案件是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发生纠纷引发的诉讼案件。
二、国务院1993年制定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在第2条将劳动争议界定为企业与职工之间:
(一)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三)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三、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法》颁布后,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82条对《条例》第2条作了补充性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不论是否订立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符合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应受理。
四、2001年4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则将劳动争议界定为: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三)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Ⅳ 追索劳动报酬案的时限是多久
追索劳动报酬案的仲裁时效是从劳动关系终止之后一年内!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
第二专十七条属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Ⅵ 追索劳动报酬案和合同纠纷案有区别吗
追索劳动报酬,是因劳动关系引起的,劳动合同能够证明你的劳动关系和工资。合同纠纷一般指买卖、借贷等纠纷。我们一般把劳动(合同)纠纷成为劳资纠纷或劳动纠纷,因为这类案子必须先仲裁。
Ⅶ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的证据有哪些
客观表现:以转移复财产、制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
1)实施了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行为。
2)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即企业的银行存款足够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而不作为,导致劳动者没有按合同或法定应获得劳动报酬的时限。如实行月工资制的,超过20天仍不发放工资的,即构成“不支付”。
(2)数额较大。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构成的绝对值范围。应比照职务侵占罪的入刑标准,即逃避或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构成“数额较大”,应予追诉。
(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
应该根据上述规定收集证据
Ⅷ 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如何确定地域管辖
【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江新与何玉田若以不服劳动仲裁委的不予受理裁决,起诉至法院,则仲裁所在地法院具有管辖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江新与何玉田若以不服劳动仲裁委的不予受理裁决,起诉至法院,则用人单位所在地(九江县)和劳动合同履行地(九江市开发区)法院具有管辖权。 第三种观点,认为江新与何玉田若以不服劳动仲裁委的不予受理裁决,起诉至法院,则仲裁所在地法院具有管辖权;若仅凭借欠条,向章元礼追索劳动报酬,则用人单位所在地(九江县)和劳动合同履行地(九江市开发区)法院具有管辖权。 第四种观点,认为不管江新与何玉田两人以何种理由起诉,都应由用人单位所在地(九江县)或劳动合同履行地(九江市开发区)法院管辖。 【管析】 笔者同意第四种观点。 首先,对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地域管辖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之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本案中认为江新与何玉田若以不服劳动仲裁委的不予受理裁决,起诉至法院,则由仲裁所在地法院管辖的观点是不妥的。因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地域管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而不是劳动仲裁委员会,不能以劳动仲裁委员会所在地作为确定人民法院地域管辖的依据。 其次,认为只要劳动者不通过劳动仲裁,而是依工资欠条为证据向法院起诉为条件,用人单位所在地和劳动合同履行地法院才具有管辖权的观点亦有不妥之处,虽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三条“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之规定,江新与何玉田若凭借欠条,起诉章元礼追索劳动报酬,那么确实应该用人单位所在地(九江县)和劳动合同履行地(九江市开发区)法院管辖;但两人若没有凭借欠条直接起诉,而是先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仲裁裁决起诉时,仍应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因此,劳动争议案件,不论是先通过仲裁前置程序后起诉,还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直接起诉,都应由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认为应由仲裁所在地法院管辖的观点是不妥的。 作者单位:九江县人民法院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