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麻烦问下各位大神 这是哪年铜钱 值多钱(最好具体年限 什么铜钱 现在
元祐通宝,真品是宋代的钱币品种,篆书版式钱币,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真品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左右,真品有收藏价值的。
② 铜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用的
带方孔的铜钱
清末就已经降低铸造两并改铸铜板
中间无孔的那种
不过民国时期方孔铜钱与无孔铜板同时使用
1949年以后铜板停止铸造并停止流通
改用“人民”币
③ 铜钱从哪一年开始
从货币演化简史可以看出,铜钱最早出现黄帝后期黄河中
下游就开始用铜仿贝与钱镈(布)充当等价物;
西周时期,金属货币广泛使用,铜贝与铜块。
④ 铜钱最早起源于什么时间
最早商晚期有铜贝币,东周就多了,有空首布,三孔布,刀币圆孔环钱,蚁鼻钱,战国晚期才出现方孔园钱,一直用到清末未变形
⑤ 铜钱什么朝代才开始有
在秦朝时才开始有的。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
即用秦国后来的园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中国古代铜钱以青铜为主,后来青铜和锡等金属混铸,到了明代嘉靖通宝以黄铜为主,因为嘉靖通宝是中国古代铜钱中最先使用黄铜的钱币,可以说嘉靖通宝是开中国古代铸币用黄铜的先河。从隆庆通宝开始黄铜质的钱逐渐多起来。
(5)开铜钱年限扩展阅读
铜钱的特点:携带方便
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盘缠"一词即来源于此。“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
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
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巡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⑥ 铜钱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 历代皇帝的年号是什么
是从秦朝开始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年号:
▪西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始元、元凤、元平、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建平、太初元将、元寿、元始、居摄、初始。
▪新朝:始建国、天凤、地皇、更始。
▪东汉:建武、建武中元、永平、建初、元和、章和、永元、元兴、延平、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永憙、本初、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光熹、昭宁、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曹魏:黄初、太和、青龙、景初、正始、嘉平、正元、甘露、景元、咸熙。
▪蜀汉:章武、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孙吴: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建兴、五凤、太平、永安、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西晋: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永嘉、建兴。
▪东晋:建武、太兴、永昌、太宁、咸和、咸康、建元、永和、升平、隆和、兴宁、太和、咸安、宁康、太元、隆安、元兴、义熙、元熙、桓楚、永始。
▪汉赵:元熙、永凤、河瑞、光兴、嘉平、建元、麟嘉、汉昌、光初。
▪成汉:建初、建兴、晏平、玉衡、玉恒、汉兴、太和、嘉宁。
▪前凉:永元、太元、永乐、和平、太始、升平、太清。
▪前燕:元玺、光寿、建熙。
▪后燕:燕元、建兴、永康、建始、延平、青龙、建平、长乐、光始、建始。
▪前秦:皇始、寿光、永兴、甘露、建元、太安、太初、延初。
▪后秦:白雀、建初、皇初、弘始、永和。
▪西秦:建义、太初、更始、永康、建弘、永弘。
▪后凉:太安、麟嘉、龙飞、咸宁、神鼎。
▪南凉:太初、建和、弘昌、嘉平。
▪南燕:燕平、建平、太上。
▪西凉:庚子、建初、嘉兴、建。
▪胡夏:龙升、凤翔、昌武、真兴、承光、胜光。
▪北燕:正始、太平、太兴。
▪北凉:神玺、永安、玄始、承玄、义和、永和。
▪翟魏:建光、定鼎。
▪代国:建国。
▪西燕:燕兴、更始、昌平、建明、建平、建武、中兴。
▪刘宋:永初、景平、元嘉、永光、孝建、大明、永光、景和、泰始、泰豫、元徽、升明。
▪萧齐:建元、永明、隆昌、延兴、建武、永泰、永元、中兴。
▪萧梁: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大宝、天正、天正、承圣、天成、绍泰、太平、大定、天保、广运。
▪南陈:永定、天嘉、天康、光大、太建、至德、祯明。
▪北魏:登国、皇始、天兴、天赐、永兴、神瑞、泰常、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承平、兴安、兴光、太安、和平、天安、皇兴、延兴、承明、太和、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建义、永安、建明、普泰、中兴、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西魏:大统。
▪北齐:天保、乾明、建、太宁、河清、天统、武平、隆化、承光。
▪北周:武成、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大成、大象、大定。
▪隋朝:开皇、仁寿、大业、义宁、皇泰。
▪唐朝:武德、贞观、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嗣圣、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
▪武周: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唐朝:神龙、景龙、唐隆、景云、太极、延和、先天、开元、天宝、至德、乾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长庆、宝历、太和、开成、会昌、大中、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
▪后梁:开平、乾化、凤历、贞明、龙德。
▪后唐:同光、天成、长兴、应顺、清泰。
▪后晋:天福、开运。
▪后汉:天福、乾祐。
▪后周:广顺、显德。
▪北宋:建隆、乾德、开宝、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治平、熙宁、元丰、元祐、绍圣、元符、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
▪南宋:建炎、绍兴、隆兴、乾道、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咸淳、德祐、景炎、祥兴、显道、开运、广运、大庆、天授礼法延祚、延嗣宁国、天祐垂圣、福圣承道、奲都、拱化、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天仪治平、天祐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大庆、人庆、天盛、乾祐、天庆、应天、皇建、光定、乾定、宝义。
▪辽朝:神册、天赞、天显、会同、大同、天禄、应历、保宁、乾亨、统和、开泰、太平、景福、重熙、清宁、咸雍、太康、太安、寿昌、乾统、天庆、保大、建福、德兴、神历、延庆、康国、咸清、绍兴、崇福、天禧。▪金朝:收国、天辅、天会、天眷、皇统、天德、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大安、崇庆、至宁、贞祐、兴定、元光、正大、开兴、天兴、盛昌。
▪元朝:中统、至元、元贞、大德、至大、皇庆、延祐、至治、泰定、致和、天历、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北元:宣光、天元。
▪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南明:弘光、隆武、监国、永历。
▪清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祺祥(未及行)、同治、光绪、保庆、宣统。
⑦ 铜钱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正式结束的
战国出现,秦朝统一,,清朝消失
⑧ 铜钱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秦朝。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园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铜钱,古代铜质辅币,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
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 ,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
(8)开铜钱年限扩展阅读
分类
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比轮: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称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钱: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饼钱: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后来在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对钱:指钱文对称之钱,其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公式女钱:南朝梁武帝时所铸无外郭的五铢钱,也称女钱。
男钱:王莽时布泉的俗称。
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岳而得名。
制钱:封建时代本朝铸行的钱币。
正用钱: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
厌胜钱: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用钱,多作吉庆,上梁,供奉,悬挂,佩带之用,又称压胜钱,押胜钱。
宫钱: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装饰,赏赐用的特制钱。
佩钱:古人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钱币。
供养钱:寺观内作为供品的钱币,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挂于佛龛之旁,又称佛脏钱。
春钱:元代的一种金银小钱,妇女用作首饰。
秘戏钱:带有简陋的男女性交图案的钱币。
打马钱:打马游戏中的棋子,又称马钱。
金背:明代用四火铜(经过四次熔炼的铜)铸的铜钱。
火漆:明代用二火铜铸的铜钱。
旋边:用旋车对铸钱进行挫磨加工。
恶钱:唐代劣质私铸钱的称谓。有铁锡,铜沙,铜荡,穿穴等名目。
夹锡钱:北宋徽宗年间蔡京主行的一种夹锡铁钱。
⑨ 关于古币年份怎么看
-- 古币的鉴定方法
1.看铜质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是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汉代至唐宋时期有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币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做青钱。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2.观锈色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粒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人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税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发掘品伪锈作法有两种:(1)将伪造钱币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锈色;(2)伪品放人盐卤(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传世品伪锈的作法是把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则锈色坚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故出土于南方较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色。如发现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如果入土区域燥热,铜锈会呈红紫色,但这种锈色不会单独存在于钱体上,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之为“红斑绿锈”。如发现钱体通为红锈,应属假钱,它是造假者将伪品放人炉中烧红。这种仿锈肤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3.看铸币铭文
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 古钱真伪的依据。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汉时期,钱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唐钱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钱文均以楷书(真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币钱文又有蒙、满、回、党项(西夏)等少数民族文字。
鉴定一枚钱币书体对不对,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种的特点。如“益化”圜钱虽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时有齐文字的特征,不同于同时期其它各国之圜钱文字;发现有东周、西周的圜钱,若其钱文是小篆书写,显然是伪品无疑;秦半两在古钱中颇负盛名,其钱体厚重,铜质精良,钱文隆起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字高耸,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如见到清代宝源或宝泉局钱币中的满文书写有错误,则应考虑到宝泉、宝源二局是清代国家级的 、最正规的铸钱局,满文的书写绝不会出现错误,则所见之钱币必属伪品。
4.听声音
现在许多钱币学家和收藏者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暗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都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5.观版别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最主要的办法是除了多看钱谱之外,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钱币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特征。如战国时期刀布形制特殊,造伪者只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赝品,其破绽在于翻砂铸造后的钱币偏小,较为厚重,文字肤浅,铜质粗糙,锈色不对且易脱落。而且刀币在铸造时其浇口在刀环上,布币的浇口在首端,出范后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状态,而造假者往往为了品相美观,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绽。再如会昌开元,因扬州已以昌字纪年,故不在再纪地,如发现背“扬”字者,无论传世品还是出土品均应将其视为伪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丰钱币版别最为复杂,也是造假者竞相仿掣的对象,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它们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征,以防上当受骗。
6.了解铸造方法
我国古代铸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无论是真钱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们今天鉴定钱币真伪的一个有力依据。
7.闻气味
此种方法是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