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清朝皇帝年限木立斗

清朝皇帝年限木立斗

发布时间:2021-06-10 12:49:15

Ⅰ 世界第一大地下组织三合会,又称洪门,为何看不起杜月笙的青帮

洪门创立于明末清初。青帮创建于雍正年间。翁岩、钱坚、潘清三位青帮的创始人,其实原本是天地会的头目,而天地会是洪门的分支。所以也可以说青帮是洪门的分支。

洪门的宗旨是反清复明。而控制运河漕运的青帮,也曾被称作漕帮,却给满清当了爪牙,这让洪门中人痛恨不已,因此把青帮视为叛徒。

不过,青帮也有自己的说法。他们宣称,翁岩、钱坚、潘清三位始祖,当初之所以替清廷卖命,其实是打入清廷内部做卧底,等待时机成熟后进行反清复明。只是机会一直不成熟,于是就被误解为满清鹰爪了。

(1)清朝皇帝年限木立斗扩展阅读:

洪门也称为天地会、三合会,口号是反清复明。青帮控制运河漕运,也曾被称作漕帮。与洪门中互称兄弟不同,青帮组织是拜师入帮,会众以师徒相称,崇尚“师徒如父子”。青帮组织比洪门更严密,规矩更复杂,于是也更加秘密。因此有言道:“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

倾向于行会性质的青帮并未如洪门般强调反清复明。洪门一度将其当做叛徒,严禁洪门会员转投青帮,称“由青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青,剥皮抽筋。”洪门碰见粮船就打。 后经妥协,粮船碰到洪门阻拦,立即将船尾放下,表示卸尾而过。

青帮是清初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在其早期、以及某种特殊情况下,他也曾起到过进步作用外。一般地说来,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在解放前,各种反动势力、帝国主义者,都与之有着相互依存、狼狈为奸的暧昧关系。有的地方,他就是反动、凶残的象征。只要提起青帮,善良的老百姓都会不寒而栗。有的城市简直就是青帮会党们的世界。上海滩的第一号流氓大亨黄金荣就曾恬不知耻的称自己为“天”字辈的青帮大亨。由此,青帮的势力可见一斑。

Ⅱ 天地会在清朝的时候是如何产生的,最后又是如何灭亡的

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台湾林爽文起义,清军水陆两路提督进台平叛乱,这场起义持续了好几年,一开始由于清廷的轻视,出师不利,后来乾隆不得不调陕甘总督福康安以“钦差协办大学士”的身份,统领湖广、四川、广西、贵州等省6万余军队登台作战,耗费千万两白银方才彻底平定。

清廷在这场民乱中,第一次听到了“天地会”这个秘密组织。

事实上,在民乱发生的第二个月,也就是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起义军副元帅杨振国便被俘获,从他的口中,天地会浮出水面。

出生于福建漳浦的僧人提喜,最初在本村(高塘)寅钱寺出家,后来才到高溪观音亭为僧。乾隆二十六年,他以结拜兄弟的方式,在高溪观音亭创立秘密组织,并以“人生以天地为本”之义,取名天地会。

创造了三指诀,大指指天、小指指地,直伸中指按于心口,接烟递茶都用三指这个暗号,会内之任一见便知是自己人,又用五点二十一隐指洪字。

Ⅲ 清朝文学家有哪些

三十六家清儒名著简介
陈 确(1604-1677)

生平及著述:陈确,字乾初,初名道永,字非玄,浙江海宁人。生於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卒於清康熙十六年丁巳七月二十四日,得年七十四岁。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始受学於刘宗周,平生不喜理学言论,多才多艺,研治《礼》,能变通古礼,论学反驳宋儒,严儒释之辨,晚年废病在家,不出门者十五年,所著有《大学辨》、《葬书》、《女训》、《蕺山先生语录》、《乾初道人诗集》、《辰夏杂言》。同乡吴骞访得陈确著作残本三册,陈确六世孙陈鍎t藏有七册,族玄孙陈敬璋集合二本,以及另外所得数册,於嘉庆三年(1798)编成《陈乾初先生遗集》四十九卷,上距陈确之卒凡一百二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於1979年出版《陈确集》上下册。

黄宗羲(1610-1695)

生平及著述: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浙江馀姚人,生於明万历三十八年,卒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得年八十六岁。幼年从父亲黄尊素读书,尊素下厂狱,遗命宗羲师事刘宗周,於是随宗周在浙东讲学,论儒释之辨,后以政治世家参与对抗马士英、阮大铖的斗争,南明覆亡后,参与抗清邉印L煜麓蠖ㄡ幔瑲w返浙东,潜心学术,一方面继续阐发乃师刘宗周的找馍鳘毡畲W,一方面探研经史,於康熙五年(1666)恢复证人讲会,引起了浙东一带讲论经学史学的风气。晚年用力於《明儒学案》及《宋儒学案》、《元儒学案》。后二书未成而宗羲辞世。所著有《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南雷集》(包括《文案》、《文定》、《文约》三书)、《明夷待访录》、《汰存录》等著作。

附:钱谦益(1582-1664)

生平及著述: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后自称牧翁,又自称蒙叟、绛云老人、敬他老人,东涧遗老,江苏常熟人。生於明神宗万历十年壬午,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南明福王时期官礼部尚书。入清后官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任职仅六月,以病告归。卒於清康熙三年甲辰,得年八十三岁。著有《初学集》、《有学集》。

顾炎武(1613-1682)

生平及著述: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复以避仇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生於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得年七十岁。三十三岁时(1645),清兵渡江南下,昆山城破,母王氏殉节,遗命炎武「无仕异代」。后炎武受到一家仆与仇家的迫害,辗转流徙,顺治十一年,将家仆溺杀,以杀人罪下狱,赖友人救助减刑免死。其后仍受到仇家追杀,於顺治十二年赴北游历,来往於山东、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先后六谒明陵。康熙十六年,受荐博学鸿词科,以死力辞。晚岁居陕西省华阴县,全祖望为撰〈神道表〉称:「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可见其认真严谨。著有《亭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於乾嘉考证学有典范性之意义。

附:阎若璩(1636-1704)

生平及著述: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祖籍山西太原,后南迁山阳。生於明崇祯九年十月十四日,卒於清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八日,得年六十九岁。若璩口吃,「天质奇钝」,但坚卓读书,努力不懈。十六岁入府学,二十岁前后,将十三经次第读完,康熙元年冬初至京,受龚鼎孳推重,声誉渐著。此后十馀年间屡试屡败,但他藉著居京师的方便,广交名士,见闻大进,博极群书,每每令旁人惊骇不已。十七年(1678)受荐至京应博学鸿儒科,以恃才傲物,讥弹时人,於翌年落第。二十一年(1682)赴福建,二十二年受徐乾学延聘,再赴京师。在京期间,与当时学者交往,推扩治学领域,旁及於地理、历算之学,尤其与毛奇龄为《古文尚书》真伪问题有过极激烈的争辩。毕生著述凡九种,著名者《古文尚书疏证》、《四书释地》,又有《潜丘札记》刊行於世。

方以智(1611-1671)

生平及著述:方以智,字密之,又号浮山愚者,又有鹿起、行远、五老、墨历、木立、极丸、浮庐等别号,安徽桐城人。生於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於清康熙十年,得年六十一岁。曾祖方学渐,曾受学於泰州学者耿定理,著《易蠡》、《心学宗》、《性善绎》。祖父方大镇,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著《易意》、《性论》。父亲方孔炤,曾任湖广巡抚,著《周易时论》(入《四库》存目)。以智少年好诗文,与钱秉镫(字澄之,著《田间诗学》、《田间诗集》等)、周歧等人立「泽社」。后受业於王宣(字化卿,号虚舟),王氏著《物理所》,启发以智日后著《物理小识》。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翌年著《通雅》;崇祯十六年著《物理小识》。明亡后南赴广东。桂王於肇庆称帝,方以智任詹事府左中允,充经筵讲官,后因太监王坤专权而辞职,浪游桂林。清兵入广东后,方氏遭通缉被捕,许於梧州出家为僧,易名弘智,字无可,号药地。后又返桐城浮山。平生著作有《物理小识》、《通雅》、《药地炮庄》、《浮山文集》等。

吕留良(1629-1683)

生平及著述:吕留良,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晚村,浙江石门县人。生於明思宗崇祯二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二年,得年五十五岁。早年与同里陆文霦(字雯若)结文诗,选八股文。二十五岁为县诸生,每试得冠军。年齿渐长,与遗民交往,翻然悔悟,作诗文,多流连往复於宋末明末遗民事迹。康熙五年(1666)终於弃去生员名籍,并抗拒博学鸿词科的徵召。康熙十七年(1678)浙江省又推荐他,赖儿子多方奔走得免;二年后浙省又以隐逸荐举,於是留良剪发著僧服以明志。留良与黄宗羲、宗炎交游,曾与宗羲至常熟访钱谦益。后二人因争购旷园藏书一事绝。又留良宗朱学,宗羲宗阳明;留良重八股文,宗羲极讨厌科举习气。二人性情志向亦绝异。

附一、魏象枢(1617-1687)

生平及著述:魏象枢,字环极,号庸斋,山西蔚州人。生於明万历四十五年,卒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得年七十一岁。象枢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入清后为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四年授给事中。十六年因陈名夏案牵连,乞养回籍。康熙十一年起用,累官至左都御史加刑部尚书衔,二十三年以老病致仕。圣祖亲题「寒松堂」三字匾额赠之。象枢於顺治朝仕宦普通,至康熙朝则恩遇颇隆。清高宗曾敕谕「言官奏事,如魏象枢奏疏」,可见他具有真实才学。象枢卒后,其子编其遗集,即以「寒松堂」为题,康熙四十七年(1708)熊赐履为此书作序。该书收入1913年刊印的《畿辅丛书》中,但畿辅本是较简略的版本,缺漏较多,今北京图书馆古籍分馆藏有康熙四十七年刻本,最早。象枢基本上尽忠於满清皇帝,但作为汉族大臣,曾用宛转的理由提出有利於汉族平民百姓的谏议。从民族大义的角度看,象枢固不属气节之士,但满洲无统治大帝国经验,施政举措往往荒谬自私,若朝中无象枢一类汉族士大夫,恐怕百姓受创更深。审其人品,亦在中上之间。

附二、陆陇其(1630-1692)

生平及著述:陆陇其,原名龙其,后入京师补官职,因避讳易名陇。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学者多称之「当湖」或「当湖先生」。生於明崇祯三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得年六十三岁。陇其自幼博学苦读,以圣人之学自期,自称「不为科举夺志」,康熙九年(1670)会试中式,十四年赴吏部谒选,补江南嘉定知县。一年后中蜚语罢官,淡然而退。二十二年得旨补直隶灵寿知县。后经疏荐晋为太常少卿,屡上疏陈斥吏治,遭排挤,二十九年告假归里。陇其毕生尊朱子,贬阳明,治性理之学,推扩而主格物工夫,於治理政事、研析物理,於水道漕摺⑻煳臅阉悖

Ⅳ 木立十是什么字


拼 音

部 首 木

笔 画 11

五 行 木
五 笔 SUH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器(棺材)。~宫(皇帝的棺材)。
2.治木器:~人(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匠。
3.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把稿件交付排印)。~行(xíng)。
4.指故里:~里。桑~。
5.姓。
网络释义
轻音K'ON-中野梓出自《轻音K'ON》 (中野 梓(なかの あずさ nakano azusa) 故事开始后的第二年轻音部新加入的成员,与忧在同一班级。在新生欢迎会上看过轻音部的演出后,被唯等人的演奏感动憧憬而加入了轻音部。 中野梓(CV:竹达彩奈) 受在爵士乐团工作的父母影响,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练吉他,因而对吉他十分精通,水平远在唯之上。本人非常尊敬秋山澪。且很擅长戴猫耳。

Ⅳ 历史上真实的天地会是什么样子

一、起源:
天地会起源的时间,说法至少有六种,诸如“明季说”、“清初郑成功创立说”、“康熙甲寅说”、“雍正甲寅说”、“乾隆丁亥说”等等。

天地会创立的宗旨与其起源紧密相关。在现存的有关天地会文献中,无论是图像、碑亭、旗帜、腰凭、抑或入会仪式、会场的陈设、誓词、祝文、口白、诗句、茶阵、手语等,都渗透着强烈的反清复明的政治气氛和血泪仇恨。可见,“反清复明”是天地会创立的宗旨和一贯的口号。

天地会秘密文件记载,康熙年间,西鲁番“作乱”,进逼潼关,当时满朝文武无有能御敌者。康熙帝只好挂起榜文,声称有能“征得西鲁番者,封得万代公侯”。少林寺僧自告奋勇前去御敌,一举打退入侵者。得胜回朝后,他们拒受封赏,仍回寺中诵经、说法、修道。岂料反遭奸臣陷害,寺庙被焚,和尚大都惨死,剩下十八人出逃,最后只有五人死里逃生,“来至(广东)白沙湾口,忽然海面浮起旧麻石三块,石面有一只白碇香炉……底有‘反清复明’,中心有‘洪英’两字。五人抬起,当时对天盟誓,插草为香”,结拜天地会。时间为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当其结义时,正巧又来了一位小子,姓朱名洪竹,系崇祯帝西官娘娘李神妃之孙。当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攻北京时,李神妃怀胎逃出,藏在伏华山,生下男儿朱洪英,后洪英生下一子名洪竹。少林寺劫余五僧便共扶这朱洪竹为主,“反(清)复明”,以“恢复中原”。这就是著名的“西鲁故事”传说。

从“西鲁故事”来看,天地会显然是由于公开反抗失败后,为蓄积和组织力量、徐图再起而创立的。诚然,“西鲁故事”是一种未必有真人真事的传说。但是,任何神话、传说决不是偶然出现和流传起来的,换言之,是其时代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因此,“西鲁故事”实际上可认为清初社会现实斗争的突出反映。

按“西鲁故事”传说,天地会首次结盟时间为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这是有清一代历史上社会大动荡的一个重要年代。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亲王吴三桂在云南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公开举兵反清。十二月,京师白莲教首杨起隆诈称明崇祯帝的三太子,组织“中兴官兵”,于北京起义。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及孙延龄等举兵响应。那些平日就与吴三桂有勾搭的贵州巡抚、提督,四川巡抚,广西、四川和陕西的提督,孤守台湾的郑经,也纷纷加入了反清的营垒。

不到半年,反清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吴三桂举兵反清,虽然实质上是一场分裂割据,但是,这一举动在当时却迎合了部分人的反满心理,明皇室(包括郑经集团),部分汉族地主、官吏、士兵及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作出反应。其中,地主阶级中的抗清之士尤为活跃。如,福建朱统锠“以前明宗室名号,纠集党羽,盘踞山谷”;一直使用南明永历正朔的郑经致书吴三桂,声称“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审军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公开表示欲与其合作反清,并将兵锋指向闽浙沿海地区。

然而,他们很快觉察到吴三桂反清的狼子野心,联想到他在清兵入关前后,勾结清兵残酷镇压农民军和南明王朝,亲自捕杀永历皇帝的种种丑恶表演,自然不再与其为伍,于是转而同业已转入地下的人民群众的秘密反清斗争相结合,利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争斗在客观上所造成的有利形势,采取“歃血盟誓焚表结拜弟兄”的方式,把闽粤地区一部分反清复明的力量秘密组织起来,从而导致了清初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的成立。“西鲁故事”关于少林寺劫余五僧于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歃血结盟,创立天地会的传说,正是天地会起源的具体时间的反映。

清代档案和官书的有关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清政府在镇压林爽文起义过程中,抓获了很知天地会底细的骨干分子严烟。严烟在清政府的严厉刑讯之下,对有关天地会的问题被迫作了较为详细的交代。其中,他是这样叙述天地会起源的:“这天地会闻说是朱姓、李姓起的,传自川省,年分已远。有马九龙纠集和尚四十八人,演就驱遣阴兵法术,分投传教。后来四十八人死亡不全,只有十三人四处起会。那在广东起会的是万和尚,俗名涂喜。……那起会的朱姓叫朱鼎元,帮同传会的李姓,实不知名字。他们两家传下一个洪字暗号,所以叫做洪二房。”严烟在被递解京师之后,再次供认:“听得陈彪说,此教年代久远,从前有个朱姓、李姓同起的。朱姓叫朱鼎元、李姓实不知道名字。后来有个马九龙,纠集和尚多人。演就驱遣阴兵法术,分投传教。近年又有个万和尚,俗名涂喜,都是传教的人。陈彪曾教我两句口语:‘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生天李朱洪。’这就是天地会的根由。至李姓、朱姓起会,传说在四川。万和尚传教,闻说在广东。即陈彪告诉我的时节,他亦不能记清年份,指定地方,我更无从晓得。……同会所称洪二房和尚,并非实有其人,乃暗隐朱李二姓及万和尚的总称。”严烟的供词和“西鲁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致的。就是说,天地会创立时,是拥立父家朱姓、母家李姓之孙朱洪竹为领袖的,故朱、李为天地会之祖。而朱、李二姓即代表朱明皇朝。又因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于是由朱、李又演出一个洪姓。所谓“朱洪竹”,即“朱洪祖”,“朱鼎元”实暗喻朱明皇朝鼎革纪元。“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主天李朱洪”的天地会根由诗,其意显然晴喻当万家兄弟共结洪姓,云集天下、拥戴朱明皇朝之时,也就是清朝灭亡、明主重登龙位、鼎革纪元之日。这就充分表明,天地会源远流长,从康熙至乾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严烟的供词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天地会创立于康熙十二年甲寅的说法是正确的。

天地会创立不久,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清廷于康熙二十年(1681)最终平定“三藩之乱”,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之后,就牢固地确定了对全国的统治。这就迫使天地会向更为秘密的方向发展,从而进入了一个分散传会、秘密发展组织的时期。道光元年(1821)正月,广西巡抚赵慎珍奏称:粤西天地会“会簿、腰凭”、“传授口号,俱系钞袭百余年前旧本”,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乾隆时期,清朝的“盛世”已近尾声。随着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压迫和掠夺的加重,社会阶级矛盾逐渐激化起来。天地会的活动日趋活跃。由于当时广大被压迫者受阶级与历史的局限,对清统治者一贯执行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的阶级实质认识不清,而将清朝的民族压迫视为本身苦难的主要根源。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经过万提喜及徒众在广东、福建等地的秘密传会,天地会的组织及其浸透着的强烈的反清复明传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万提喜,又名洪二和尚,福建漳浦县高溪乡观音亭人。俗家姓郑,以万、洪为姓,显然有意附会夭地会“用洪字作暗号”,即借用洪武之号,鼓动人们打着朱明皇朝的旗帜进行反对清统治青的斗争。据严烟的供词,万提喜于乾隆年间首先在广东传授夭地会,之后,他又回到故乡观音亭继续发展会众。在传会过程中,他创立了三指吃烟茶等秘诀,“及木立斗世等暗号”。这里应该着重指出,万提喜创作的“木立斗世”暗号,不仅暗喻清朝到了乾隆三十二年就要灭亡,而且实际上是号召广大被压迫者拿起武器于乾隆三十二年前推翻清朝的统治,这就为以后的林爽文等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作了舆论准备;他亲自传授的天地会会员,成了乾隆年间粤闽一带传播天地会的重要骨干,为以后的林爽文等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作了组织准备。正因为如此,万提喜既成为天地会众所敬仰的神秘人物,又遭到清统治者的切齿痛恨。乾隆所说“天地会节经查明起于洪二和尚,今既据行义供认伊父提喜即洪二和尚,是提喜为此案传教正犯,已无疑义”,正是这种情况的突出反映。它有力他说明了万提喜在天地会的发展厉史上,确实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得出“万提喜是天地会众一向承认的创始人”一类的武断结论。

由上所述,天地会正式创立于康熙十三年甲寅的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作用:
天地会自康熙年间创立。至乾隆中叶,主要是在地下从事秘密反清活动。自乾隆中叶之后,随着社会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加剧,天地会的反清斗争日趋公开化,并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酝成林爽文起义。林爽文起义是清代夭地会组织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清斗争,风暴席卷了台湾全岛,历时十四个月,动员群众达数十万人,严厉冲击了清朝官吏和地主阶级,并没收其土地归农民所有。清政府为了镇压这次起义,先后调动了福建、广东等省数万兵力,花掉军饷一千多万两,暴露了清廷的腐朽、衰落。可以说,林爽文天地会起义对清政权的打击是沉重的。

林爽文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有力地鼓舞了后代的反清斗争。乾隆末年至嘉庆、道光年间,天地会的反清起义史不绝书。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前十余年间,南方各地蓬蓬勃勃地展开了反清的群众运动,其中大部分是由天地会成员组织和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天地会又在广东、广西打击清统治者,造成了对统治阶级“茶毒殆遍”、对人民群众却是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这些反清斗争,对太平天国起义及其顺利发展,起了先驱的作用。以后在辛亥革命时期,南方各地的天地会高举着“反清复明”的政治大旗,积极进行着推翻清政权的斗争,为辛亥革命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最后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清代后期,天地会在南洋各地华侨中广泛发展,并与当地人民一起为抗击欧美殖民主义当局的残暴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天地会在清代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必须予以肯定。

但是,天地会也有其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首先,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宗旨在康熙年间该会初创时,对组织群众进行反清斗争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自乾隆中叶以后,明朝灭亡已一百多年,社会上存在的尖锐复杂的问题,不在于“复明”与否,而在于农民迫切需要夺回被地主兼并的土地。而天地会始终不曾拟订、提出土地问题的纲领口号,所以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动、组织广大下层群众参加反清斗争。

其次,天地会的起义斗争是分散进行的,始终没有汇合成统一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战争。天地会从康熙年间创立,到嘉庆、道光年间,经历一百多年,虽然流传年久,传播地区广泛,始终是一盘散沙,各地天地会、甚至本地天地会之间都从不发生什么联系。各个山堂的规模都不大,少则几个人结一个会,多则几十人结为一个会,发展到几百人至千人的山堂就不多见了。它们之间彼此不相统属,门户之见森严。另外,从天地会档案史料中可见,乾隆年间,天地会除使用本名外还使用添弟会、靔靔会、小刀会等名称。到了嘉庆、道为时,天地会系统的秘密结社的名目就更为繁多了。这样,当天地会进行武装反对清政府的斗争时,就形不成一个统一的组织,更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就以林爽文领导的那支规模较大的起义军而言,也是各部均有自己的旗号、年号、队伍以及战斗计划。因此,天地会的反清斗争最后必然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说:天地会众“皆知识薄弱,团体散漫,凭借全无,只能望之为响应,而不能用为原动力也”,这是切中天地会弊病的评论。
三、天地会的群众基础、特点和性质
早期天地会的阶级基础,主要是封建士大夫、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包括手工业者)。乾隆朝以来,由于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不断侵蚀农村,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城市手工业的发展部分地排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农民个体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乾隆中后期的天地会正是从他们中间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从此以后,天地会就成为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雇工、运输工人、小商人、流氓无产者为基本成员的下层群众的秘密组织。

天地会有严密的组织,一般称山堂、会社和公所等。它们之间自行其是,互不联络。山堂内部又分成九级。天地会的会堂叫木杨城,是会员聚会和新会员宣誓入会的处所。

天地会的结盟仪式、隐语、暗号,在天地会的发展过程也有变化。

早期的天地会结盟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在荒僻野岭举行。他们“插草为香”,拜天为父,拜地为母、献血结为异姓兄弟。以后,天地会在广泛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上儒、释、道三教的影响,结拜仪式也逐渐掺杂了不少迷信色彩,诸如供奉祖师牌位等等。牌位上多有太始祖考朱洪英、太宗考洪启胜、太子朱洪妣金氏夫人妣庇氏夫人祝(竹)、大哥万云龙、军师陈近南、五祖、五虎将等,甚至还有供奉观音、土地、太乙真人、关公及万提喜等。

天地会为了使同会之人能互相识别又制定了隐语、暗号。乾隆年间,天地会以“木立斗世知天下,顺天行道合和同”及“五点二十一”(暗隐‘洪’字)为隐语,以“三指诀”为暗号。

天地会还有严格的纪律,即所谓三十六誓、二十一则、十禁十刑等规章,主要是要会员重义气、戒贪淫,在反清斗争中要勇敢,同时要严守纪律,每人在入会仪式上都必须发誓,不得“触破事机”,“如著说破机关,死作刀下之鬼;若不说破,万代富贵”。

清代前期,天地会的活动地区非常广泛,江南各省都有它的组织或支派存在。在传说中,有五房(即五祖)之说,即:长房蔡德忠、先锋吴天成,在福建:二房方大洪、先锋洪大岁,在广东:三房马超兴,先锋桃必达,在云南、广西:四房胡德帝,先锋李识弟,在湖广:五房李色开,先锋林永昭,在浙江、江西。相传天地会的山堂就是在这五袒时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五堂分别称为青莲堂、洪顺堂、家后堂、参天堂、宏化堂。其中,以二房广东的洪顺堂力量最强,它的势力在清代后期更分布于广西和南洋群岛一带。

天地会组织的特点如下。第一,天地会的宗教迷信色彩比较淡薄,不像白莲教等秘密结社那样以宗教迷信作为团结群众、组织群众的纽带、维护其斗志的重要武器。他们以“桃园结义”为样板,彼此间崇尚义气,讲究信用,天地会不引导人们向往未来的幸福,而是着眼于现实生活利益。特别是乾隆时期,天地会在发展广东三江、两湖、闽粤水陆交通线上而生活又极不稳定的苦力劳动者以及无固定职业的游民时,更为突出“互相帮助”、“免受欺凌”、“敛钱分用”等等经济意图,充分反映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当然,天地会本身也充满了一些迷信色彩,如供奉五祖、失公、万提喜牌位等皆是。

第二,天地会下层群众之间比较民主、平等。由于天地会大多是由因贫困而背井离乡、过着颠沛流离的人们所组成的,故会负之间讲义气,豪爽慷慨,嫉恶如仇,爱打不平,力求平等。他们结异姓为兄弟。入会后,彼此均称兄道弟,没有封建社会那一套束缚人的传统礼节。

第三,天地会对清皇朝始终持否定态度。天地会是在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产主的,因而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反清政治目的的秘寄结社组织。如前所述,天地会的宗旨始终是“反清复明”,这在天地会的文件中到处可见。究其原因,有下列几点:首先,清朝统一中国之后,虽然因形势已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再运用大规模的暴力镇压手段,但其他方式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因此,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也就很难平息;其次,民族压迫政策,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为进行阶级剥削与掠夺服务的。而当时广大被压迫者受阶级与历史的局限,不可能认清民族压迫的阶级内容与阶级实质,误将清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看作本身苦难的主要根源;最后,这个口号的长期使用,也有斗争策略方面的考虑,即用来争取与满族贵族存在矛盾的汉族地主阶级,尽量孤立清统治者。“反清复明”的思想,是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其他阶级存在着的皇权思想的反映。

天地会从其一创立,宗旨就是“反清复明”,矛头始终指向清朝统治者。乾隆年间,天地会尽管在发展新会员时突出强调经济意图,但仍然在借用“顺天行道”、“扶明”、“反清复明’之类的口号进行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阶级斗争。这充分说明天地会的性质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下层群众的秘密结社。

Ⅵ 我听人说天地会总堂主不是陈近南是范炳荣,范炳荣是谁呀WHO

一、起源: 天地会起源的时间,说法至少有六种,诸如“明季说”、“清初郑成功创立说”、“康熙甲寅说”、“雍正甲寅说”、“乾隆丁亥说”等等。 天地会创立的宗旨与其起源紧密相关。在现存的有关天地会文献中,无论是图像、碑亭、旗帜、腰凭、抑或入会仪式、会场的陈设、誓词、祝文、口白、诗句、茶阵、手语等,都渗透着强烈的反清复明的政治气氛和血泪仇恨。可见,“反清复明”是天地会创立的宗旨和一贯的口号。 天地会秘密文件记载,康熙年间,西鲁番“作乱”,进逼潼关,当时满朝文武无有能御敌者。康熙帝只好挂起榜文,声称有能“征得西鲁番者,封得万代公侯”。少林寺僧自告奋勇前去御敌,一举打退入侵者。得胜回朝后,他们拒受封赏,仍回寺中诵经、说法、修道。岂料反遭奸臣陷害,寺庙被焚,和尚大都惨死,剩下十八人出逃,最后只有五人死里逃生,“来至(广东)白沙湾口,忽然海面浮起旧麻石三块,石面有一只白碇香炉……底有‘反清复明’,中心有‘洪英’两字。五人抬起,当时对天盟誓,插草为香”,结拜天地会。时间为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当其结义时,正巧又来了一位小子,姓朱名洪竹,系崇祯帝西官娘娘李神妃之孙。当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攻北京时,李神妃怀胎逃出,藏在伏华山,生下男儿朱洪英,后洪英生下一子名洪竹。少林寺劫余五僧便共扶这朱洪竹为主,“反(清)复明”,以“恢复中原”。这就是著名的“西鲁故事”传说。 从“西鲁故事”来看,天地会显然是由于公开反抗失败后,为蓄积和组织力量、徐图再起而创立的。诚然,“西鲁故事”是一种未必有真人真事的传说。但是,任何神话、传说决不是偶然出现和流传起来的,换言之,是其时代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因此,“西鲁故事”实际上可认为清初社会现实斗争的突出反映。 按“西鲁故事”传说,天地会首次结盟时间为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这是有清一代历史上社会大动荡的一个重要年代。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亲王吴三桂在云南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公开举兵反清。十二月,京师白莲教首杨起隆诈称明崇祯帝的三太子,组织“中兴官兵”,于北京起义。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及孙延龄等举兵响应。那些平日就与吴三桂有勾搭的贵州巡抚、提督,四川巡抚,广西、四川和陕西的提督,孤守台湾的郑经,也纷纷加入了反清的营垒。 不到半年,反清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吴三桂举兵反清,虽然实质上是一场分裂割据,但是,这一举动在当时却迎合了部分人的反满心理,明皇室(包括郑经集团),部分汉族地主、官吏、士兵及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作出反应。其中,地主阶级中的抗清之士尤为活跃。如,福建朱统锠“以前明宗室名号,纠集党羽,盘踞山谷”;一直使用南明永历正朔的郑经致书吴三桂,声称“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审军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公开表示欲与其合作反清,并将兵锋指向闽浙沿海地区。 然而,他们很快觉察到吴三桂反清的狼子野心,联想到他在清兵入关前后,勾结清兵残酷镇压农民军和南明王朝,亲自捕杀永历皇帝的种种丑恶表演,自然不再与其为伍,于是转而同业已转入地下的人民群众的秘密反清斗争相结合,利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争斗在客观上所造成的有利形势,采取“歃血盟誓焚表结拜弟兄”的方式,把闽粤地区一部分反清复明的力量秘密组织起来,从而导致了清初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的成立。“西鲁故事”关于少林寺劫余五僧于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歃血结盟,创立天地会的传说,正是天地会起源的具体时间的反映。 清代档案和官书的有关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清政府在镇压林爽文起义过程中,抓获了很知天地会底细的骨干分子严烟。严烟在清政府的严厉刑讯之下,对有关天地会的问题被迫作了较为详细的交代。其中,他是这样叙述天地会起源的:“这天地会闻说是朱姓、李姓起的,传自川省,年分已远。有马九龙纠集和尚四十八人,演就驱遣阴兵法术,分投传教。后来四十八人死亡不全,只有十三人四处起会。那在广东起会的是万和尚,俗名涂喜。……那起会的朱姓叫朱鼎元,帮同传会的李姓,实不知名字。他们两家传下一个洪字暗号,所以叫做洪二房。”严烟在被递解京师之后,再次供认:“听得陈彪说,此教年代久远,从前有个朱姓、李姓同起的。朱姓叫朱鼎元、李姓实不知道名字。后来有个马九龙,纠集和尚多人。演就驱遣阴兵法术,分投传教。近年又有个万和尚,俗名涂喜,都是传教的人。陈彪曾教我两句口语:‘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生天李朱洪。’这就是天地会的根由。至李姓、朱姓起会,传说在四川。万和尚传教,闻说在广东。即陈彪告诉我的时节,他亦不能记清年份,指定地方,我更无从晓得。……同会所称洪二房和尚,并非实有其人,乃暗隐朱李二姓及万和尚的总称。”严烟的供词和“西鲁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致的。就是说,天地会创立时,是拥立父家朱姓、母家李姓之孙朱洪竹为领袖的,故朱、李为天地会之祖。而朱、李二姓即代表朱明皇朝。又因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于是由朱、李又演出一个洪姓。所谓“朱洪竹”,即“朱洪祖”,“朱鼎元”实暗喻朱明皇朝鼎革纪元。“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主天李朱洪”的天地会根由诗,其意显然晴喻当万家兄弟共结洪姓,云集天下、拥戴朱明皇朝之时,也就是清朝灭亡、明主重登龙位、鼎革纪元之日。这就充分表明,天地会源远流长,从康熙至乾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严烟的供词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天地会创立于康熙十二年甲寅的说法是正确的。 天地会创立不久,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清廷于康熙二十年(1681)最终平定“三藩之乱”,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之后,就牢固地确定了对全国的统治。这就迫使天地会向更为秘密的方向发展,从而进入了一个分散传会、秘密发展组织的时期。道光元年(1821)正月,广西巡抚赵慎珍奏称:粤西天地会“会簿、腰凭”、“传授口号,俱系钞袭百余年前旧本”,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乾隆时期,清朝的“盛世”已近尾声。随着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压迫和掠夺的加重,社会阶级矛盾逐渐激化起来。天地会的活动日趋活跃。由于当时广大被压迫者受阶级与历史的局限,对清统治者一贯执行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的阶级实质认识不清,而将清朝的民族压迫视为本身苦难的主要根源。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经过万提喜及徒众在广东、福建等地的秘密传会,天地会的组织及其浸透着的强烈的反清复明传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万提喜,又名洪二和尚,福建漳浦县高溪乡观音亭人。俗家姓郑,以万、洪为姓,显然有意附会夭地会“用洪字作暗号”,即借用洪武之号,鼓动人们打着朱明皇朝的旗帜进行反对清统治青的斗争。据严烟的供词,万提喜于乾隆年间首先在广东传授夭地会,之后,他又回到故乡观音亭继续发展会众。在传会过程中,他创立了三指吃烟茶等秘诀,“及木立斗世等暗号”。这里应该着重指出,万提喜创作的“木立斗世”暗号,不仅暗喻清朝到了乾隆三十二年就要灭亡,而且实际上是号召广大被压迫者拿起武器于乾隆三十二年前推翻清朝的统治,这就为以后的林爽文等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作了舆论准备;他亲自传授的天地会会员,成了乾隆年间粤闽一带传播天地会的重要骨干,为以后的林爽文等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作了组织准备。正因为如此,万提喜既成为天地会众所敬仰的神秘人物,又遭到清统治者的切齿痛恨。乾隆所说“天地会节经查明起于洪二和尚,今既据行义供认伊父提喜即洪二和尚,是提喜为此案传教正犯,已无疑义”,正是这种情况的突出反映。它有力他说明了万提喜在天地会的发展厉史上,确实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得出“万提喜是天地会众一向承认的创始人”一类的武断结论。 由上所述,天地会正式创立于康熙十三年甲寅的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作用: 天地会自康熙年间创立。至乾隆中叶,主要是在地下从事秘密反清活动。自乾隆中叶之后,随着社会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加剧,天地会的反清斗争日趋公开化,并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酝成林爽文起义。林爽文起义是清代夭地会组织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清斗争,风暴席卷了台湾全岛,历时十四个月,动员群众达数十万人,严厉冲击了清朝官吏和地主阶级,并没收其土地归农民所有。清政府为了镇压这次起义,先后调动了福建、广东等省数万兵力,花掉军饷一千多万两,暴露了清廷的腐朽、衰落。可以说,林爽文天地会起义对清政权的打击是沉重的。 林爽文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有力地鼓舞了后代的反清斗争。乾隆末年至嘉庆、道光年间,天地会的反清起义史不绝书。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前十余年间,南方各地蓬蓬勃勃地展开了反清的群众运动,其中大部分是由天地会成员组织和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天地会又在广东、广西打击清统治者,造成了对统治阶级“茶毒殆遍”、对人民群众却是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这些反清斗争,对太平天国起义及其顺利发展,起了先驱的作用。以后在辛亥革命时期,南方各地的天地会高举着“反清复明”的政治大旗,积极进行着推翻清政权的斗争,为辛亥革命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最后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清代后期,天地会在南洋各地华侨中广泛发展,并与当地人民一起为抗击欧美殖民主义当局的残暴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天地会在清代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必须予以肯定。

Ⅶ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教过我清朝皇帝在位年限歌 我只记得几句 有 木 立 斗 记住这三个

帝王年复表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制 皇陵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 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2年 宣统 华龙陵园

阅读全文

与清朝皇帝年限木立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